藏文文献目录学的发展及数字化
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意义与展望

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意义与展望摘要:对藏文经典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藏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因观念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协调等问题,使得古典文献学研究面临巨大的阻碍。
因此,本文就阐述了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意义,然后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几点强化措施,最后对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展望予以论述,既而推动西藏学术发展、优良传统和增强国家骄傲与自信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信息传递藏文古典文献学是吐蕃王朝最早的文字记载,该文献是研究吐蕃王朝政治经济、语言文字、民间传说、宗教传说、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地理、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
英国牛津大学于2003年9月6日到12日举行第十届世界藏学研讨会,会上对藏文古典文学发掘与整理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从这可以充分体现出藏学界已经受到了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重点关注。
一、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意义虽然很多藏学专家对敦煌及于阗藏文文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对其研究仍处在起步状态,特别是于阗与吐蕃关系的相关问题,更是一片空白,迄今尚无一本关于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系统论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第一,它既可以弥补吐蕃与于阗之间的关系,又能丰富藏族古史内涵。
例如:在《于阗教法史》和使用阗文、巴利文的历史资料中,都有详尽记载吐蕃历史人物、民族关系和历史事件,而其它藏文资料却是一片空白。
第二,吐蕃与于阗是唐代的两大牧民聚居之所,它们都曾经给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吐蕃与于阗之间的联系,有必要出版一本专门的文献,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段时期的情况,从而为促进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对于藏文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是每位研究人员的职责所在,受中外学者青睐的敦煌研究,不但包含了约70%的汉文资料,而且也包含了约20%的藏文资料。
中国的文化界十分重视对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史料的抢救、整理和研究,最近几年,已有大量的古代史料被整理出来。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情报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以及循证图书馆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各自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其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从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这三个领域出发,为图书情报领域提供全局视角,总结当前研究现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最后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方志的数字化现状与挑战(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地方志数字化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数据可视化与智能化处理方面。
黄涛等学者(2019)深入探索了地方志文献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旨在通过创新的视觉呈现策略,增强地方志信息的可读性和用户友好性,使历史的深邃内涵与丰富细节得以直观展现[1]。
但是,地方志数字化进程中也遇到许多难题,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足等,亟待学术界与业界共同努力解决。
尽管如此,学者们不断拓宽数字化技术研究边界,使地方志资源有效保存并跨越时空界限广泛传播,在历史研究、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在解决数字化难题的挑战过程中,诸多学者做出卓越贡献。
在面向方志类古籍的探索中方面,李娜(2021)成功构建了多类型命名实体联合自动识别模型,提升了信息抽取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地方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在智慧数据驱动方面,王学昭等学者(2023)提出的场景化的情报研究模式,为地方志的数字化处理与智能分析开辟了新路径。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们总结了一套以数据为驱动、融合智慧技术的情报研究体系,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3],推动了地方志数字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为实践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问题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记录,其信息价值不可估量,而传统的纸质地方志存在难以保存、检索不便、传播受限等问题,严重[1]黄涛,李珏,张浩,等.地方志文献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9(3):8.[2]李娜.面向方志类古籍的多类型命名实体联合自动识别模型构建[J].图书馆论坛, 2021, 41(12):11.[3]王学昭,王燕鹏,赵萍,等.场景化智慧数据驱动的情报研究模式:概念,技术框架和实验验证[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3(5):1-9.制约了地方志信息的有效利用。
藏文文献目录发展史探索

2018年第 3期总第 223期
藏文文献目录发展史探索
黄惠烽
(四川民族学院 图书馆,四川 康定 626001)
摘 要:我国藏文文献资源丰富、数量巨大。自公元 8世纪至今,众多高德大僧、著名学者投身藏文文献目录的编制工作,也产 生了大量的目录著作,特别是藏文《大藏经》更是有十多种版本。对藏文文献目录的发展史进行探索,发现其编目方法多种多 样,各有差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为藏文文献的统一编目研究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藏文文献;目录;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18)03-0092-04
到第 34赞普赤松德赞 (742—797年在位)时 期,吐蕃国势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文字创制后的一 百多年间,文献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翻译的佛经有 梵文、汉文、于阗文和克什米尔文等,翻译的文献数 量已达六七百 种,如 《百 拜 忏 悔 经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十万颂》《宝集顶经》《律藏》等都已翻译为藏文。那 时期,旁塘噶麦佛殿、东塘丹噶宫、钦浦宫为当时的 三座皇家 寝 宫,三 座 寝 宫 收 藏 了 大 量 的 文 献 典 籍。 为方便文献的查找,赤松德赞命令译师将存放三座 皇家寝宫的典籍文献进行目录编制。译师把旁塘噶 麦佛殿的所有佛教进行了分类、分卷、分章,因佛经 内的偈颂,即释迦牟尼及其徒众们持以弘法和唱诵 的宗教作品,其梵偈多数以四句为一首,每句包括八 个音节,当时的译师采用八个音节为一颂,即每句为 一颂,三百 颂 为 一 卷 的 方 法,最 终 编 成 了 文 献 目 录 《旁塘目录》[2],这本目录不仅是汇集 《大藏经》之 始,也是藏传佛教典籍分类、编目的开端。
自吐蕃赤松德赞时期藏文文献目录开始编制,
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藏文文献目录一直在发 展,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著名的目录学著作,学者们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藏文文 献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有喜绕嘉措分类法、拉卜楞 寺分类法、德格印经院分类法等,各寺庙、各印经院 的分类方法都不统一。藏文的各种文献分类方法与 现代图书馆的分类方法也截然不同,如按照我国现 行图书馆使用的几种分类法,按其内容将藏学文献 分入各个学科,势必造成藏文文献的分散,对藏学研 究工作者查找资料无疑是一种不便。如何使藏文文 献既按照学科分类又能相对集中,方便藏学研究,同 时也实现藏文资源的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这是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数字时代藏文目录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探讨

《 西藏科技) ) 2 o 1 3 年I 期( 总第 2 3 8 期)
数 字 时代 藏 文 目录 学发 展 趋 势 和 研 究 方 向探 讨
尕藏 卓 玛 普 布 卓玛 ( 西藏 大 学 图书馆 , 西藏 拉 萨 8 5 o o 0 0 )
摘 要 : 文章从数 字 时代 目录学 的背景 出发 , 分 析和反 思 了藏 族传 统 目录 学的 产 生和发 展 , 探 讨 了藏 族
如果说 2 O世 纪 8 0年代 东 噶 ・ 洛桑 赤列教 授提 出
现代 目录学 的理 论是 藏 文 目录学 的重 大转 型 的话 , 那
么, 2 1世 纪 初 是 藏 文 目录 学 的 又 一 次 重 大 变 革 期 : 数
院、 西 藏 自治区文 管会 布 达拉 宫 文 保所 等 藏 文 文献 收
献载 体 的多 元化 和数 字 化 , 藏 文 信 息 化 问题 得 到 了各
方 的重视 , 藏文 目录学 的研究 也开始 涉足数 字化 领域 。 有些 学者在 此领 域 内进 行 了有 益 的探 索 。但 是 , 从 总
未得 到理论上 的体 系化 和完善 。藏文 目录学成 为一 门
有其丰富 的学术实践而无 完备 的学科理论体 系的学 问 。 新 中 国的成立 及 改革 开 放 使藏 族 地 区 的经 济 、 社
得 了长 足 的进 步 。甘肃拉 卜 楞寺、 北 京 民族 文化宫 ( 北
京 民族 图 书馆 ) 、 北 京 图 书馆 ( 国家 图 书馆 ) 、 德 格 印 经
员 寥寥无几 、 研 究成果 零散 , 仍处 在初 步的探 索 阶段 。
2 藏 文 目录 学发 展 的新 趋 势 和 研 究 方 向
利用数字化改进高校图书馆古籍的保护及利用——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

文化学研究利用数字化改进高校图书馆古籍的保护及利用-----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侯颖(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大力实施本馆古籍保护措施,在解决古籍收藏与利用矛盾方面,采取了数字化、院馆合力开发及向读者面对面开放等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古籍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保护利用数字化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少数民族文学和西北地方史志研究及收藏单位,馆藏汉文古籍约3万多册,明清地方志500多种,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近3000种。
馆藏藏文古籍4500多种,其中善本古籍107种,藏量居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首。
藏文清代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共105函,用金泥、朱砂、墨汁三色抄写而成,为国内孤本,被学术界和宗为国籍。
2008 ,本共32种古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5种古籍《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1.古籍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古籍馆藏条件不完善相对于出藏量,本馆古籍保护条件还不够善。
“古代文本是三:一是经,二是人才缺乏,三是管理缺乏”®°4)。
西北民族大学校本图书于代,内i 旧,“、、、、、、,及人为”®®,于古籍及$本馆汉藏文古籍书,仅书内,书内、内,、防晒、防尘、水基本没有,长此以往造成一些古籍纸张变黄发脆,部分古籍出现不同程化、蛀、破、散佚情况。
1.2古籍管理队伍不稳定早期本馆未能立一支稳定古籍工作专业队伍,古籍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历史文献专业学历,目录学、文学、版本学知识,对古汉语、文字、考据信息判断力不足,对古籍的著录往往不够准确和规范,且本馆对古籍管员能力培养够重视,造成馆藏古籍普查工作进展缓慢、古籍家底数目不清、古籍数据信息整不准确。
本馆古籍数据卡片目录为主,古籍书目信息无法检索机查询,古籍文献资源的有限输出全靠人工方式完成。
1.3古籍查阅限制过多古籍文是不可再生资源,“历史越久,数量愈少,存世越久,愈显珍贵,但是又越难保存*!(11),且“文献用纸的寿命文”帧02〉。
近十年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BIANJI CHUBAN 近十年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拉毛才让,多坚次仁[摘要]出版史是编辑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基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等方面,对2013—2022年国内关于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析。
同时,文章还应用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网络共现聚类图和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探究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从而更好地厘清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研究。
[关键词]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研究动态;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字,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所积累的藏文文献浩如烟海,在数量上仅次于汉文古籍文献[1]。
研究藏文古籍的出版历史,需要了解早期藏文出版活动的起源、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物的形式、藏文书籍与纸张的关系、藏文书籍与印刷的关系等,涉及出版史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
早期藏文出版活动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开展,故而现存藏文文献中手抄本较为丰富,直到后来雕版印刷、数字出版等新技术的出现,才奠定了藏文书籍出版事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文章基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检索2013—2022年有关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的学术论文,并进行分类整理和简要论述,从而较为全面地分析藏文古籍出版历史的研究成果。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笔者选择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为数据来源平台,将检索时间范围定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
为了保证数据检索更全面,笔者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页面,以“少数民族出版史”“藏文书籍史”“藏文印刷史”“藏文编辑史”“藏文典籍装帧史”“藏文古籍出版史”“藏文雕版印刷”“藏文木刻版”“藏区寺院出版”“印经院”“藏纸起源研究”“藏文手抄本”“藏文数字出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经过检索,笔者获得相关论文、会议报告等248篇。
论藏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论藏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利用藏文文献是藏学研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藏文文献信息资料作为藏学研究的基础和先导,对藏学研究的开展和升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原因,对藏文文献的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因此,笔者拟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冀有助于这项事业的发展。
一、藏文文献的类型和特点(一)藏文文献的基本类型1.敦煌古藏文文献这部分文献主要有金石铭刻、竹简木牍及各类写卷等,涉及会盟、颁赏、述德、祈愿等内容。
这些文献无论从文字学、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角度,还是从宗教学、文化学角度,均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竹木简牍,从文字反映的内容看,虽也有要事、大事,但基本是琐碎的杂事,因而涉及范围也较广泛。
作为吐蕃文献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文写卷的比重也是很大的。
2.藏文《大藏经》等佛教经典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共有经典计4570部之多。
《甘珠尔》包括经(佛一生的言教)、律(佛所制的僧团戒律)、论(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三藏和四续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
《丹珠尔》主要是历代学者、译师对《甘珠尔》的注疏和论著的集成,其中包含较多的哲学、文学、艺术、语言、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建筑等方面的典籍。
近几年在甘孜发现,并由四川民族研究所胶印出版的手抄本《本教大藏经》共有157函。
目前由那曲佛教协会主持印刷的《本教大藏经·典珠尔》部分有380函。
这些珍贵的藏文古典经卷,反映了西藏本土的历史文化特色,除大量的原始宗教内容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历算、工艺等传统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堪称研究藏族古老文化的百科全书。
3.教派史志等藏传佛教文化典籍从11世纪到15世纪这一阶段,是藏传佛教学术系统的形成期,也是学术繁荣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术比较重视历史,尤其是宗教的历史和宗教大德的个人历史及寺院的历史,有丰富的作品。
论藏文文献载体的产生和演变

论藏文文献载体的产生和演变【摘要】研究藏文文献载体的产生和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献载体形式的研究、分析、比较、归纳、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藏文文献由古至今各个时期文献载体的产生和演变。
文献以载体为依托,因此载体形式的演变过程关系着今后文献的发展方向,将过去以及现在的文献载体形式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体系,研究不同时期内产生的文献载体。
【关键词】载体;演变;藏文藏族的文献载体,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世界各地相比有异有同。
当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记载思想、语言的工具——文字之前,一切生产、生活的史实,都靠口耳相传的资料。
时代相传的史实,都是从很早的祖先口里说出来的。
故而,在远古时期,传说成了人们接受知识的主要方法。
尽管这种方式传下来的内容或零碎不全,或与原样相去甚多,但还是靠这些传说,对远古的事情获得一鳞半爪的了解。
自从有了文字,人们的知识、思想、经验,才有了更为切实可靠的传播和记录的手段。
记事用文字,但文字必须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才能保持与流传。
因而,又出现了记录文字工具与载体,进而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文献。
一、藏文文献载体的产生(一)上古时期的藏文文献载体(公元6世纪以前)1.岩画岩画是古代藏族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象形史书,它从多方面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人们的心理活动、审美观念等丰富内容,是人类有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解。
藏区岩画的形成时间很早,上限时间一般认为公元前1千年左右,这是根据岩画内容和其他如考古、文献资料等综合研究而得出结论的。
2.石刻藏族的石刻文献种类繁多,从形制上大致有碑刻、摩崖、玛尼石刻。
藏族摩崖石刻是一种古老的刻石形式,著名的有功布第穆萨摩崖刻石、谐拉康摩崖刻石等,玛尼刻石是藏族特有的刻石文献。
3.羊胛骨头和彩陶1973年新疆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文书,遗址内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卜骨,从出土卜骨看,大部分是在羊胛骨上烧灼凿洞,洞的直径约1厘米,成规则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和查找,他让人将翻译后的译经编成目录。目录 上的繁荣景象。语言、文学、历史、佛经注疏应有尽
编辑工作一直持续进行,至吐蕃赤热巴巾时期,藏 有,促成了藏文古籍目录学发展的新阶段。
文板《旁塘目录》、《登噶目录》、《钦朴目录》三大目
这一阶段目录学著作主要围绕藏文 《大藏经》
录编辑完成,标志着藏文典籍目录学的初步呈现。 编辑形成。由于《钦朴目录》和《庞塘目录》的失传,
逐步发展起来的。吐蕃在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为 等人将译经书目进行分类编目后,藏于桑莺寺的登
了加强统治,积极学习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 噶宫殿得名。这部目录原写本据说也于 13 世纪后
化,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派大臣土 失传,但其内容被目录学家布敦抄录于《丹珠尔目
弥·桑布扎等人到印度留学,他们返藏后仿照古印 录》杂部中而得以流传,约有六、七百种,分为 27 个
藏族目录学家布敦·仁钦珠(1290—1364),对藏 文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先后编订 了 4 部藏文善本目录,有《大藏目录》、《布敦目录》、 《善释教法史经录》和《西藏所译出的佛经和论典目 录》。这四部目录学著作被收集在《布敦全集》之中, 在藏文目录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18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大藏经》在藏区的抄 录刊刻,里塘、卓尼、拉加、德格、雪域等《大藏经》目 录版产生。
摘 要:藏文文献目录学的产生是在吐蕃文字创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数字化 目录学是目前藏文文献目录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藏文文献;目录学;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109-03
藏文文献目录学的产生是在吐蕃文字创制后 时,由噶瓦·拜则和昆·鲁益旺布等完成,噶瓦·拜则
《甘珠尔目录》是《大藏经》目录的分支,分里塘 版《甘珠尔目录》、卓尼版《甘珠尔目录》、拉加《甘珠 尔目录》、德格版《甘珠尔》、雪域版大藏经《甘珠尔 目录》等多种。
里塘版《甘珠尔目录》,藏历饶迥土鸡年(1609), 云南丽江第六世活佛却吉旺秋编刊。却吉旺秋根据 琼结秦瓦达孜宫存放的《甘珠尔》为蓝本,刊刻了 《甘珠尔》,并于 1614 年编订了此《甘珠尔目录》;卓 尼《甘珠尔目录》,由甘肃卓尼第 11 世土司玛索贡 布主持刊刻,该版选用里塘版、西藏抄本《甘珠尔》 等版本为蓝本刊成,全书由卓尼寺高僧杰尊扎巴校 勘,并编订了目录,该版共 7 部,其目次分为(: 1)秘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6 Jun. 2012
藏文文献目录学的发展及数字化
杨莉
(西北民族大学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30)
- 109 -
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槃、密乘等。《丹珠尔》 称“副藏”,是噶举派僧人布敦仁钦珠大师主持编集 的。
藏文《大藏经》是藏传佛教非常珍贵的文物和 文化成果,不但是一部佛学丛书,而且也是一部汇 集各科知识的百科全书。包括了 4500 多种藏文书 籍。它的典籍大部分译自梵文,另一部分译自汉文, 其中保存了很多印度已经失传的重要论著,是极为 宝贵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大藏经》 整理与编纂完成后,明永乐九年 (1411 年)在南京刊印了藏文《甘珠尔》部,明万历 二十二年(1594 年)在北京又补刻了《丹珠尔》部, 并颁发到藏区,藏区僧人学者才纷纷抄录,从而出 现《大藏经》的不同版本。围绕《大藏经》的抄录,《大 藏经》在这一时期也相继出现各类目录版本。如《大 藏经目录论典广说》,藏历饶迥水鼠年(1312),由译 师索南俄色、江若·绎曲本等人把全藏区所有能找 到的《大藏经》原本收集起来,经过校订、编纂而成[1]。 《蔡巴甘珠尔目录》 由噶举派僧人蔡巴·贡噶多杰 (1309 一 1364)编订完成,他把拉萨蔡贡塘寺院的全 部佛典收集起来,在布敦大师的帮助下编订完成。
藏文文献目录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教的朗达玛王继位,镇压佛教,禁止译经,焚毁多数
赤松德赞时期,是藏文文献发展的兴盛期。赤 佛典,破坏寺院,令僧侣还俗。此时僧徒多避难国
松德赞是吐蕃赞普之一,大约于唐天宝十四年(755 外,佛教一时衰微,史称“达玛灭佛”,使佛教及僧人
年)嗣位,在他在位时期,吐蕃社会臻于全盛,不仅 译经事业在吐蕃地区暂处于停滞状态。目录学也一
其中,《钦朴目录》是在赤松德赞在位时由大译师完 故《登噶目录》是编纂藏文《大藏经》的主要依据。
德贝则热支达奉命完成,他把钦朴宫中所有藏书加 《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
以整理后分类编目,因藏于钦朴宫而得名,可惜此 尔》主要是佛祖之教典,又称“正藏”,是噶举派僧人
目录到后来失传了。《登噶目录》也是赤松德赞在位 贡噶多杰编订的一部佛教丛书,包括显密经律、戒
花经》、《密乘仪轨经》等佛教典籍译成藏文版,这是 录编排详尽,因藏王达玛灭佛,此目录也遭散失,其
比较早的藏文版典籍。此外,桑布扎还编著了《文法 具体内容不详。
根本三十颂》和《文法添性用法》等佛教经典。桑布
藏文目录学的发展主要是随着藏族佛教事业
扎之后,藏文著述和翻译事业的继续发展,为以后 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赤热巴巾之后,信奉苯
度梵文、结合西藏实际创制了藏文,创制了吐蕃文 类目。这是流传迄今最早的一部藏文目录,对以后
字,即现在的藏文。藏文创制成功后,桑布扎等人将 的目录产生பைடு நூலகம்很大的影响。《庞塘目录》是译师们把
梵文的 《十善经》、《宝星陀罗尼经》、《月灯经》、《莲 藏于庞塘噶美宫的所有藏书进行分类登录,按八个
藏经》、《十一面观音经》、《十一面陀罗尼》、《最胜莲 音节为一颂,三百颂为一卷的规则编目。据说该目
表现在武力强大,还表现在他对吐蕃王朝内政建设 度荒废。
和不断引进、学习、吸收外族文化,振兴吐蕃佛教文
自 11 世纪时期起至 1949 年前,佛教复兴并继
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赤松德赞组织人员编辑存放 续发展,西藏各教派应运而生,竞相发展,僧人、学
在旁塘、登噶、钦朴三座宫殿内的译经,为了便于检 者们著书立说,各种著作纷纷问世,出现了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