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及原因(一)、近代中美关系一、1840—1942:侵略中国史实:1、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是英法的帮凶;2、1860年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4、1919年操纵巴黎和会;5、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重新把中国置于列强的共同控制之下,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原因:1、中国社会制度腐朽落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二、1942—1945:中美合作史实:1、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2、雅尔塔会议。
原因:抗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美英在亚太战场上需要中国的支持。
三、1945—1949:扶蒋反共,控制中国史实:1945年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一、1949—1971:敌视中国,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史实:1、美国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
入侵朝鲜,威胁中国。
2、1950年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阻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原因:新中国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美苏冷战开始,敌视新中国;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
二、1972—1979: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史实:1、1971年基辛格秘访中国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影响力增强;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实现外交环境的重大改善;国家利益的需要;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综合国力下降;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失利三、1979—今:多方合作,摩擦不断,在曲折中发展史实:两极格局结束后一、密切合作: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二、矛盾冲突: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科索沃战争中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近代的中美关系

近代的中美关系大国风云,牵扯着历史的走向。
透过重重雾霾,看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个社会意识与形态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两个价值观与哲学论大相径庭的国家,中国和美国,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层层波浪。
看两个一举一动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国家,两个重大行动关系着人类发展走向的国家,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那个特殊的年代,如何在利益的纠葛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本小组选取此题,经过多方资料查询与咨询,整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
共34款。
附有《海关税则》。
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
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侵略的含义无非是要在他国谋求特权,领土,金钱。
从这个方面上看,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中美望厦条约”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两个条约,都没有涉及领土方面的。
(义和团事件后,美国还把中国的赔款退给中国,用来作赴美留学生的费用,和用来办学。
)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保护和保持美国在中国的工商业利益而已。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8年9月,麦金莱任命海约翰(John Hay)为国务卿。
海约翰本人是百万富翁,同洛克菲勒集团关系密切。
他比他的前任更积极地保护美国在华的工商业利益。
从1899年9月到12月,他训令驻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所谓第一次关于中国的门户开放通牒。
尽管这些照会的行文略有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它要求六国政府承认以下三项原则:(1)对于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2、20世纪七十年代
特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表现:1971年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年尼克 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8年《建 交公报》;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国际方面: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 第三世界的兴起也给美国造成极大的压力
专题复习: 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专题知识要点
一、中美关系的开始 二、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四、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影响 五、从中美关系中得到的结论和启示
六、备考建议
一、中美关系的开始(1784—1840)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56年间是第一阶段 基本特点:平等友好。
•
3)19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政府 和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越。
•
原因:
国际背景:冷战的爆发,资本主义阵营和社 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霸 权 美国方面: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 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扶蒋反共政策失 败,又加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 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
台湾某些人想把德国模式套在两岸关系上,主张先分裂再统一。 其实,他们的目的不是走向统一,而是谋求永久分裂。 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因而是不能相提并论 的。因此处理的方式也应该会有不同。
五、从中美关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1949年到 1971年,中美敌对,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 中美关系正常化,双方都从交流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 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 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
专题八:.近现代史上的外交关系pptx

5、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1)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 (2)领土问题:如 钓鱼岛问题(3)台湾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三、中俄关系 1、近代史上的中俄关系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成为英法的帮凶。 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 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 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支持中亚浩罕国 的阿古柏侵略我国的新疆地区,俄国派兵侵占 伊犁地区。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后,曾纪泽与 俄国交涉,中国收回伊犁。
3、中日两国关系应如何发展
(1)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决不让战争悲剧 重演。日方必须正视现实,打消幻想,采取切实措施,
纠正错误,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只有 这样,才能使两国关系重返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2)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 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 局受到干扰和冲击。 (3)牢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要进一步扩大双方 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往来, 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 定地向前发展。推动亚洲振兴,应对全球挑战,共同 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4)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尊重、共同繁荣,以 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3)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 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 范围。 (4)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 订《辛丑条约》。 (5)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6)1921年,在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下,中国共产 党诞生。苏俄和共产国际在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方面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 (7)1933—1934年,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苏俄以城市 为中心革命的经验,在党内和军内实行“左”倾错误领 导,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历史事件

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历史事件1、1919威尔逊牺牲中国绥靖日本在19世纪,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唯英国马首是瞻,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外交也逐渐独立。
1900年前后,欧洲列强各自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为保护在华利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要求他们向美国开放。
对中国来说,这一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此后三十多年,“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关系基本原则。
2、1945-1949罗斯福与杜鲁门盟友撤离中美反目和一战时很相似,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
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
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
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在1945-1950年,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一开始就有所不同。
日本投降当日,杜鲁门命令日军只能向蒋介石*** 投降就很说明问题。
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刚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美国调停国共纠纷失败后,开始援助蒋介石打内战。
1949年8月发布的美中关系《白皮书》中美国承认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 *** 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多达22.5亿美元。
但随着国军的败退,1948年末美国开始调整政策,从“阻止*** 取胜”变为“阻止中国成为苏联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开始与各国大使接触,主张各国外交官留在南京。
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进程

政治学科
(二)哲学观点:美国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根本 的利害冲突,但又有具体利益,这说明了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这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原理;美国民主制 度的建立是把欧洲启蒙思想落实到实践当中,如1787年美 国宪法有关于三权分立、民选议员和总统的规定。美国的 政治制度基本没有封建残余,较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着 明显的进步性,但当今美国社会存在着的严重的种族歧视 等社会问题,说明其民主又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这体现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原理;美国选举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 反映了美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这 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美国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及最终 必然要被更优越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代替,这体现了事 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最终要战胜旧事物的发展方向。
1972年
(4)1949~1972年为第四阶段,在此24年间,美国对华 政策以孤立、封锁、包围和敌对为特征。主要原因是美国 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 世界;它对资本主义世界采取以稳定为主的政策,由于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 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5)1972至现在,中美关系的主 要特征是实现关系正常化,期间两国关系出现反复,但美 国从没有放弃企图遏制中国的本质立场。主要原因是美国 于20世纪70年代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 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故改善 了对华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 联解体,美国便开始以中国作为它的主要对手。
1972年
(3)1899—1949年为第三阶段,在这50年间,美国对华 采取以经济扩张、政治控制为主和以军事征服为辅的政策。 主要标志是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主要原因是 当时美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在侵华 问题上与其他国家争夺激烈。当时美国对外政策正在经历 由孤立向开放的转变,由于实力上的问题,美国采取这一 政策,以求在经济上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期间,美国与日 本在侵略控制中国问题上多次冲突,因参加一战而妥协; 一战后又加紧对华侵略并占据优势;30年代经历了由纵容 缓靖政策到遏制、再到援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转变;二 战结束后,为了独占中国而积极支援蒋介石打内战,最终 以失败而告终。
曲折多变的中美关系

曲折多变的中美关系一、近代中美关系──侵略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扮演帮凶角色,入侵中国;2.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3.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华盛顿会议提出“机会均等,门户开放”原则,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提供了便利条件;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控制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曲折发展1.中美对抗(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
(2)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安全,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中国发动了抗美援朝运动,粉碎了美国的阴谋。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偏袒台湾,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这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美国也不断制造各种事端阻碍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
如: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使中美关系一度降至最低点;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沿海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使中美关系一度恶化。
4.中美关系的未来长期的历史发展表明,只要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尊重中国的主权和感情,中美关系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而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中美双方是双赢的,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是有益的。
中国近现代史 中美关系课件

总值 美国 1999年 出口 2000 440 进口 1660 218 出口 5451 924 2003年 进口 3971 339
材料二、911事件时南楼被撞前瞬 间
材料三、在朝鲜六方会谈、中东地 区和平问题、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 能源等问题上,中美必须发挥积极 的作用。
中 1999年,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美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 两 2005 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把台 国 也 海局势列为军事合作的内容。 …… 有 不 断 的 摩 擦
一、1840----1899: 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二、1899----1945:
三、1945----1949:
新中国成立后:
四、1949----1972: 敌视与对抗
五、1972----至今:走向正常,矛盾不断
一、(1840 ——1899) 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讨论:从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你
可以得出哪些结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弱国无外交;
2、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 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小结:
帮人侵华 中美结盟 关系冰冻 独立侵华 独占中国 走向正常 合作与斗争 竞争侵华
作业: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日 关系、中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虽然 存在一些分歧,但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并都肩 负着重要的责任 。 --江泽民
讨论:
如果将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请思考每一历史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近代史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
1. 19世纪初期美国对华的主要政策是追随英法侵略中国。
主要原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同时国内还存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其扩张重点还在美洲。
2. 19世纪末,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在华势力急剧扩大。
其原因包括: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增强;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建立了霸权,“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英法实力下降,且忙于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
3. 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暂时独占局面。
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
同时积极扶植代理人。
在国民政府时期,美在保障侵华权益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
4. 二战后,美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右打内战;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长期处于极度冷淡的对抗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缓和政策,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开始在曲折中发展。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它看做“可能是—次广泛的中苏联合攻势的开端”,迅即命令第七舰队以“防止战争扩大”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
从此,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和经济封锁的全面敌视政策最终确立下来。
2. 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此时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了所谓“中国威胁论”。
当时助理国务卿邦迪在1966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共产主义中国是我国对外政策今天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疯狂的问题。
”当印度支那战争最为激烈时,美国派出军队50余万人,中美关系再次降到历史最低点。
3. 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
日本、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的地位受削弱。
另外,越战后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促使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重新调整对华关系与政策。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美国20多年对华全面敌对政策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后,仍存在不少分岐。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1999年美、日研制针对中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此后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领空撞毁一架中国飞机,再度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
2001年“9?11”事件后,中国政府强调两国共同的反恐怖主义的立场又使关系重新走向缓和。
三、中美关系前景展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美国在战略方面仍然需要中国,中国在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仍有平衡作用。
2005年10月中旬以来,两国间的高级别交往频繁,这说明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和
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经济方面。
中美的互补性强,双方构成了对方的巨大市场。
在反恐怖主义和全球关注的其他共同问题上也有一致的立场。
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
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
有真诚的合作。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
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
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
利益。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
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
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
景更是不可限量。
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
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
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
然而,
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
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
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
边关系的政策等等。
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和影响。
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
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
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
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
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
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
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
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
美国是当今最大
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
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
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
理解。
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
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
在这样一个为诸多
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
而随着
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
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
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并且,在台湾问题上,
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
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
对于中美关系,应
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
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
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
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
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
“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总之,当今顺应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时促成中美关系发展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