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早期,中国民居建筑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地方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
本文将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和路径。
一、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研究起源于古代文化的探索,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古代民居的信息。
例如,出土的古代居民的遗址和遗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礼》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形制和分布。
此外,《尚书》、《礼记》等也有关于古代居住环境的描述。
这些文献让学者们对古代民居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学家陆游的《千家诗》也为古代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陆游以一千首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他对古代建筑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歌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二、现代民居建筑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中国民居建筑研究逐渐走向系统性和科学化。
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使用考古和历史文献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民居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推测当时的建筑形制和设计理念。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民间建筑学的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深入农村地区,调查和记录民间建筑的情况。
这些调查资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民居建筑照片和文献。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材料,探索了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全国性的民居调查和保护工作。
例如,《中国传统村落》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对全国各地传统村落的调查和研究,学者们整理出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信息。
三、当前民居建筑研究在当前,中国民居建筑研究正朝着更加综合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者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通过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和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更新。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
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
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对民居建筑进行研究,探讨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征,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以来,随着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学者们在传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民居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差异和联系,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演变规律。
其次,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民居建筑的结构构造、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探讨,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的建筑特点和技术特色,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另外,对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民居建筑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进行研究,揭示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推动其在当代建筑领域的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历程和路径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为建筑领域的发展和传承贡献力量。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中国民居建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2.阐述研究中国民居建筑的必要性和价值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1.古代民居建筑研究2.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3.当代民居建筑研究三、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1.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2.民居建筑的创新与发展3.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四、结论1.总结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与成果2.对未来民居建筑研究的展望正文【引言】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居建筑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研究中国民居建筑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域、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能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一、古代民居建筑研究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古代建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以及对古籍中建筑技术的整理。
这些研究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民居建筑的风格、结构和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近现代民居建筑研究主要关注民居建筑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民居建筑研究当代民居建筑研究更加注重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民居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行,以期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质量和居住环境。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一、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需要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探索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民居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民居建筑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研究者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高民居建筑的性能、功能和美观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居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中国的民居建筑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
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茅草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并不注重建筑风格和装饰,只求能提供基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中国人开始建立更加结实耐用的房屋。
他们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修建木构与土墙相结合的房屋,形成了早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方式广泛地反映在其商代和周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中。
商代的宅院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中心庭院为中心,四周行道所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
周代的宅院延续了商代的建筑布局,但增加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建筑豪华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民居建筑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得到加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明确,民居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市居民住房以砖石为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富庶民居;而农村居民则多选择使用土木材料,建造简易的农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寺庙建筑开始兴起。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注重层次感和纵深感,通过丰富的屋檐和柱礅雕刻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这时期的住宅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延续了宋代以前的建筑风格,但注重内部装饰和室内空间的布局。
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民居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宋代的宅院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庭院和花园,建筑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代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财富积累,民居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
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
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
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
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
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
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1.初期阶段2.中期阶段3.现代阶段三、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1.历史文化角度2.社会经济角度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角度4.技术创新角度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进行梳理,并探讨未来的研究路径。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初期阶段】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主要以西方建筑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描述和分析。
代表性成果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
【中期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民居建筑研究进入中期阶段。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民居建筑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代表性成果有刘敦桢的《中国住宅建筑史》等。
【现代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中国民居建筑研究进入现代阶段。
这一时期,研究者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国民居建筑的价值和特点。
代表性成果有吴良镛的《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等。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路径探索】【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可以更好地理解民居建筑的发展脉络,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社会经济角度】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有助于揭示民居建筑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关于节能、环保、绿色等方面的借鉴。
【技术创新角度】从技术创新角度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可以挖掘传统建筑技艺的现代价值,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结论】总之,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发表时间:2018-05-28T16:29:42.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吕文杰[导读]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
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
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
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
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
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
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
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
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
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
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
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
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
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
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
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
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
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
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
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
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
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
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
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
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
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学、构造等等特点。
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
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51];同年,朱晓明编著的《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世界》[52]从历史、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古村落的开发、规划和保护;2004年,单德启编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53]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古村落的保护方法;2008年,陆元鼎等编著《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54]。
该部分最近10年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内容涉及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等多个方面。
总体上看,民居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小团体研究向多群体合作,单一研究对象向群体研究对象,建筑实体向社会、历史、文化等软体的发展过程,表现出由简至繁、由孤立观察向联系思考的发展特点。
说明了民居研究正在向着一个良性、整体的方向发展。
符合孙大章先生所提醒的“(过去的研究)孤立地看民居建筑,没有把具体的建筑放在更大的空间及时间范畴内去分析,看不出它们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因缘关系,因此不能深入理解它”。
[55]参考文献[1] 龙非了《穴居杂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3月第1期,第五卷。
[2]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320—358页。
[3]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5]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6] 姚承祖著,张至刚增编《营造法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7] 张仲一《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8] 贺业钜《湘中民居调查》,《建筑学报》1957年第三期,53-60页。
[9]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纱建筑研究室《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同济大学教材科,1958年。
[10]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11] 张驭寰《吉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12]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3] 高鉁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14]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15] 张璧田,刘振亚《陕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16] 严大椿《新疆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17] 雷翔《广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8] 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上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19] 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20] 徐民苏《苏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21] 何重义《湘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2] 侯继尧《窑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23] 书名编写组《永定土楼》,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 沈华《上海里弄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2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26]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7] 林会承《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作法篇》,艺术家出版社,1989年。
[28]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