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59张)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59张)

②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C
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④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巩固训练
3.(2019·天津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您知识如此渊博,怎么
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芝诺顺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大圆
议题2: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易错易混点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提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承认矛 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提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互相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随着场合的变化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观知识的归纳

矛盾观知识的归纳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
解析 A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无所事事,终日饱食,可导致弃用性大脑痴 呆!”,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C、D与题意 不符。 答案 B
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 鸡骨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 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 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 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 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 )。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 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 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 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 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 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误区5: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评析】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能
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 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 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 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特别提示] 把握联系观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 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只有进入矛盾统一 体的内部,两个事物才存在着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 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 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功能并非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 有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序结合,才能使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孙绍振老师有关矛盾分析法的理论片段
1.从思想方法上来说,什么叫做分析?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满足于把政治社会的形势和作者的心灵之间的统一作为最终目标,这就并没有涉及矛盾,而是停留在表现对象和文学作品的统一性上,只能在表现现象上滑行。

分析本来就要把掩盖在表面统一的现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揭示出来。

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

说了一大车子话,连矛盾的皮都没有沾边,谈何分析呢?从操作方法上说,不应该只是追求作品与现实的一致,而是相反,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

这本来是辩证法的题中之义,但是,要将之落实到具体文本上来,却不是很轻易的,没有一定的智慧,是不行的。

恩格斯说过,就是在一个事例上,作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也是很艰难的。

2.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

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

3.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

4.其实,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
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

应该从真与假的矛盾入手分析这首诗。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矛盾观的运用_议论文指导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矛盾观的运用_议论文指导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矛盾观的运用_议论文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矛盾观的运用蒋念祖[训练讲话]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被列宁称为是“辩证法的实质”。

前面介绍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而发展的源泉、动力都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什么是矛盾呢?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假,善恶,美丑,劳逸,进攻,防守,人们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意见都是矛盾。

矛盾的对立面,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比如战争中的攻和守,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守也就没有攻。

它们是互相联系、互为前提的,如果失掉和它对立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

例如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生物界中的同化和异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比如落后转化为先进,其条件是外界的帮助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不懈的努力。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

这种相互对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自然界现象中的排斥和吸引、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社会现象中敌对阶级之间的对抗,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不平衡等,都是矛盾斗争的不同的表现。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从横的方面看,也就是从广度和空间上看,矛盾无所不在。

世界万物大至宏观世界的天体和星系,小至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包含着矛盾的。

从“纵”的方面,也就是从深度或时间上看,矛盾无时不在。

事物从产生、发展、壮大和灭亡,始终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处处时时都存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2024年高中政治教师听课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高中政治教师听课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高中政治教师听课心得体会样本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探索未知、反思自我、不断重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个体成长的旅程。

令人欣喜的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同行,共同肩负着这一使命,彼此支持,并不孤单。

近期,我有幸观摩了我校以及其他学校几位杰出教师的优质课程,包括二中举办的“一师一优”评比活动。

这些课程展示了我市政治教学的高标准与先进理念,使我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今后政治课程教学的一些期望与构想:一、构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选择具有时效性、独特视角和高度关注度的材料来设计教学情境。

正如在教学评比中,谭冬先老师和李兰贞老师运用亚投行案例,应莉老师引用永康人大代表在两会中的提案,这些新颖、生动的材料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这也将成为我未来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政治生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抽象。

因此,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是至关重要的。

严小萍老师、应莉老师等通过结合永康本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政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

我将借鉴这一方法,注重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三、融合情理,深入浅出政治教学不仅要关注生活,更要高于生活。

情境材料的运用应旨在回归政治的本质——关注生活。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将生活与知识有机融合。

张莉老师、谭冬先老师等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榜样。

未来,我将更加注重研究材料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升理论深度。

四、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师生互动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纽带。

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严小萍老师在《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一课中,通过设置不同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凸显学科特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政治学科强调系统性,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特点。

许多教师在评比中都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归纳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马克思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习题与答案

1.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答: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社会科学具有以下特点:(一)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二)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三)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四)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1.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答: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那个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答:有以下几项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二)主体型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什么是矛盾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就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认识矛盾,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

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两点论”的基础上坚持“重点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所以还要从事物的内在矛盾哈外部条件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根源,去揭示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共8个
1.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还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8.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题中凡是用到第6点或第7点的,都要写第8点,并且联系材料指出两点和重点分别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