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合集下载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通过矛盾的辩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在本文中,将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去探讨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并试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起作用。

在这种状况下,矛盾分析法可以揭示出这些不平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社会现象。

我们来观察一下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分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阶级分化现象也日益显现。

在当代社会,富人越来越富,贫困人口却越来越多,这种严重的阶级分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矛盾。

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矛盾,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阶级分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我们来思考一下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

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引起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实质上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找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矛盾论在现实社会的运用

矛盾论在现实社会的运用

矛盾论在现实社会的运用矛盾论篇幅虽短,却涵盖并深入分析了诸多理论,其阐发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抗性矛盾等等。

限于我的个人理解深度及兴趣,我主要对矛盾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斗争性与同一性进行了分析,以下是我对其的具体分析。

一、从矛盾论的普遍性到矛盾分析法在谈到矛盾的普遍性问题时,毛泽东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结合了自己对矛盾现象的观察和原苏联德波林的矛盾不等于差异的错误观点,大致就是在说事事及处处都有矛盾。

那么矛盾的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树立矛盾分析法。

而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实事求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毛泽东本身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范和楷模,他一生的几乎所有著作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方法,由此达到了对中国革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事求是的真正概括和提炼。

同样这一方法在当今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当今世界形势、国内形势、中国革命建设理论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当今社会几乎对所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建国史尤其是对文革和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有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认识,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从思维方法上说,实质的区别是所用的方法,是用辩证的方法,还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或者说是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还是用否认矛盾的、现象的、片面的、孤立的方法去认识。

2.分清现实生活中的真理与谬误、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新与旧的对立现象,永远做先进、正义、真理、新生事物的捍卫者与践行者。

现实世界的矛盾多种多样,其中一类矛盾就是真理与谬误、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新与旧的对立。

这也是普遍的、绝对的,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就表现在真理不断战胜谬误、先进不断战胜落后、正义不断战胜邪恶、新生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也同样如此。

3.纠正当大多数人不会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的现象。

矛盾分析法毕业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

矛盾分析法毕业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

矛盾分析法毕业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思路及结构 2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4 2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 4com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4com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 4第三章当前社会中矛盾的现状分析 6 31 矛盾在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 第四章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7 4 1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7 4 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 7 4 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 7 第五章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绪论具体而言研究有如下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12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采用实践调查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实践调查实践调查主要抓取社会中出现的最平常的生活矛盾社会矛盾第二书本知识主要来自高中课本和一些期刊杂志社会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本文采用从实际出发综合书本分析现状最后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文章大体采用原理解释---举例分析---综合结论的模式简洁明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图1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图11 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2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com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第一第二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所谓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恰当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有各自特点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怎样正确对待学习怎样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一直很困惑的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学习的前提这是学习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端正学习态度首先就是要明白为何而学你可以是为工作而学为美好生活而学为获取知识而学为开阔眼界而学总之态度正确了学习才会有效果其次是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题太难单词记不住不能背诵古文这些困难是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要一味把这些问题困难看做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困难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会给你带来麻烦但同时也让你在思考如何解决困难问题如此以来可以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因此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4 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每个人都想大展身手获得成功然而现实中总是会有问题例如现在有一个工作只是做一般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以你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可这不是你梦想的工作你是选择这个工作还是继续等待好工作矛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看你是如何解决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工作不上手与同事关系不好办事能力低都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这就需要用到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同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找到解决的关键但不忽视次要的方面做到统筹兼顾4 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民生问题是今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人民解决就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如国家提供工作岗位家电下乡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等一系列措施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变但真正要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特别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应该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根据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抓住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国家能更准确制定方针政策更有效解决民生问题44矛盾分析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用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这两个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起主要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参考文献[1] 叶汝贤何梓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45页[2] 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人民出版社第四章第266页 [3]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第一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332页[4]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第二卷矛盾论第327页 [5] 杨超《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M] 人民出版社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129页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1221致谢附录附录附录总结经验原理深化利用原理分析现状原理解释。

用马克思主义解析现代社会矛盾

用马克思主义解析现代社会矛盾

用马克思主义解析现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形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论。

它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深入剖析社会矛盾的根源和本质,提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矛盾,找到实现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矛盾的基本观点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现代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表现为劳资关系的紧张和对抗。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而无产阶级的反抗和争取权益则是现代社会矛盾的表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也引发了资源分配不均等矛盾问题。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亦成为现代社会的矛盾之一。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强调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利益与资本家的利益之间常常存在不对等和冲突。

工资低下、劳动权益受损、工作条件恶劣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中劳资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另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了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公正问题。

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分配,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现社会公正和消除社会分配不平等,才能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析现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指导。

通过分析社会阶级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劳资矛盾、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从矛盾分析法出发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doc

从矛盾分析法出发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doc

从矛盾分析法出发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具体矛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而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具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国;具体矛盾;矛盾分析法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我们要看到矛盾是普遍的,是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的,还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中国社会的中就是要具体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只有分析社会的具体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一)民生问题矛盾突出。

民生问题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到位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民生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广,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

其一是贫富差距问题显著。

中国基尼系数近几年来居高不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其二是社会保障问题突显。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小,实施范围较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其三是就业和住房问题突出,目前社会中出现的就业人口与就业机会的不对称问题使社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二)干群矛盾突显。

我国现有社会矛盾排在第一位的是干群矛盾。

在当今时代人们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只要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政府,但是有些政治机关人员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没有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而人们对政府的期望落空就会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抱怨,随之两者之间的矛盾产生了。

另外一些官员的腐败也导致了干群矛盾的激化。

少数领导干部漠视群众的利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也严重影响了干部在群众心中的位置,久而久之就会爆发严重的矛盾冲突。

(三)劳资矛盾显现。

人生活在这个大的社会中,要想谋得生存就得工作,那就不可避免的与用人单位产生联系。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摘要: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社会矛盾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动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而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我们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处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正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发展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问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段时间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应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着力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 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睦相处, 从而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郑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作为一个新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要构建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劲头,但随之而来的利益冲突也显得格外突出,例如群体性突发事件,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环境破坏,治安环境恶化等等,都是一些局部的小范围内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但如果梳理不当,就有可能深化这些不和谐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危害社会稳定。

毛主席说过:“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

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从对矛盾及矛盾运动的分析和研究中寻求社会发展规律和对策的方法。

它的应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矛盾为基础。

这些矛盾包括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乡发展差异等。

解决这些矛盾,要根据其性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理和改革措施,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

其次,矛盾分析法强调,要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导向,关注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各种期待和需求。

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再次,矛盾分析法强调,要科学分析和处理矛盾,通过积极引导和化解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化解矛盾这一环节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矛盾的力量关系,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最后,矛盾分析法还强调,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府领导和规范社会行为,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加强国家治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总之,矛盾分析法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把握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作为最终目标,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与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劳动者的解放是核心任务。

因此,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的平等,反对剥削、压迫和不平等。

2.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最终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阶级对立,实现人人平等,每个人按需分配。

3.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它提倡尊重人的尊严,倡导人们通过劳动和创造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追求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

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

个人追求幸福和利益最大化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个人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2. 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现代社会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追求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个人和企业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经济模式。

3. 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现代社会注重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尊重不同的宗教、文化、种族和性别的差异,推动各种价值观的和谐共处。

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原因如下:1. 经济模式的冲突现代社会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摘要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着社会和谐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实践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矛盾分析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矛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除、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统一,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同时也具有斗争性。

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本身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还有人认为这两种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如所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所谓的“利他”和“利己”都不仅是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便实现了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所说“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基于矛盾特殊性而言,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方面也不同,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等都是针对矛盾特殊性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两点论”是指在处理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指处理矛盾时,主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处理次要矛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例如我国目前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城乡、地区发展等诸多矛盾,社会主义初阶段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王光鹏《浅谈矛盾分析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9.30
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当代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就其现实形态而言,是在解决中国当代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3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当下时代呼吁的主题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广泛的变革与高速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大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小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问题。

尽管有的矛盾十分尖锐,但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方向一致。

面对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矛盾,不应仅仅停留在社会表层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而是要努力构建一种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的调整和解决。

因此,就现实维度考察,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指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公平、实事求是地解决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现实着力点。

4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逐步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上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也存在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

就一些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如北上广而言,在其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矛盾问题。

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及人口问题。

尽管大城市发展迅速,GDP产值可观,但具体到每一个群众生活水平,仍是层次不齐。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给城市原本的环境资源带来了一系列压力,人口的增长,导致大量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及生态文明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同时也使得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愈发困难。

此外,诚信缺失、道德低下问题已成为近年来连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校园投毒门”、“教师虐童门”等等都反映出当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缺失。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中国向来以文明古国著称,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及礼仪之邦等种种优秀传统美德的流传,才使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使得中国稳固长久地发展。

如今,不管是城市发展矛盾问题还是道德低下的问题都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演变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矛盾。

三、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解决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再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
3鲁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几点认识》[J].理论学刊,2005.4.20
4冉昌光《秉持和谐社会理念探究现实社会矛盾——读龚秀勇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J].天府新论,2014.5.5
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5。

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问题,对我国的发展进步及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影响与作用。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矛盾不可避免,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天然存在。

当代社会的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过程的体现,同时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障碍点。

但正因矛盾问题的存在,才能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创造解决矛盾问题更好的方法与机制。

就矛盾特殊性而言,中国当代社会的矛盾是中国特有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因此解决中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也应采用社会主义的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量体裁衣,制定出适合自己国家的矛盾解决方法。

例如当今社会的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仍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将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改善作为发展的着眼点。

同时改善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跳出传统的高资源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

6在道德诚信缺失的问题上,一方面应加强依法治国,增加法律力度,将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和完善,其中包括法律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司法制度方面的建设与完善。

7同时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加强徳治,双管齐下,更好地解决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第一版
6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学位论文,2014
7胡仁智、付子堂《当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15
参考文献
期刊文章: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王光鹏《浅谈矛盾分析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9.30
[3] 鲁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几点认识》[J].理论学刊,2005.4.20
[4]冉昌光《秉持和谐社会理念探究现实社会矛盾——读龚秀勇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J].天府新论,2014.5.5
[5]胡仁智、付子堂《当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15
学位论文:
[1]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学位论文,2014
报纸杂志: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