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环实验指导书
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建环)

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建环、给排水、包装工程)2016年 9月目录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2)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5)实验三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8)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力与变形的关系。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伸长率δ和截面收缩率φ3、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4、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5、了解CMT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CMT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游标卡尺、拉伸试件。
试件制备:实验采用的圆截面短比例试件按国家标准(GB/T 228-2002)制成,如图1-1所示。
这样可以避免因试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产生的差异,便于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相互比较。
图中:d 0为试件直径,L 0为试件的标距,并且短比例试件要求L 0=5d 0。
图1-1实验原理:试件夹持在夹具上,点击试件保护键,消除夹持力,调节拉力作用线,使之能通过试件轴线,实现试件两端的轴向拉伸。
试件在开始拉伸之前,设置好保护限位圈,微机控制系统首先进入POWERTEST3.0界面。
试件在拉伸过程中,POWERTEST3.0软件自动描绘出一条力与变形的关系曲线如图1—2,低碳钢在拉伸到屈服强度时,取下引伸计,试件继续拉伸,直至试件被拉断。
低碳钢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a)分为四个阶段―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四个阶段。
铸铁试件的拉伸曲线(图1—2b)比较简单,既没有明显的直线段,也没有屈服阶段,变形很小时试件就突然断裂,断口与横截面重合,断口形貌粗糙。
抗拉强度σb 较低,无明显塑性变形。
与电子万能实验机联机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自动给出低碳钢试件的屈服载荷Fs 。
、最大载荷Fb 和铸铁试件的最大载荷Fb 。
图1—2三、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实验步骤:1.测量试件的初始直径d0和初始标距长度l0:在试件标距段的两端和中间三处测量试件直径,每处直径取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平均值,做好记录。
天津大学建环专业实验指导书(考研必备)

天津⼤学建环专业实验指导书(考研必备)建筑环境与设备⼯程专业实验指导书(2007年4⽉修订版)天津⼤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程系修订说明为了适应教学要求,2007年4⽉建筑环境与设备⼯程系组织全体教师对2005版的实验指导书进⾏了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改正了原版中发现的错误之处,并对全书进⾏了统⼀排版。
另外,为了与本科教学不断改⾰的情况相适应,本版指导书没有采⽤原来按课分类的⽅式,⽽采⽤了按号顺序排列的⽅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安排实验的灵活性,每年安排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或重新调整实验内容。
具体参加本次修订⼯作的教师是:周志华:实验⼀、实验⼆、实验三刘俊杰:实验四、实验五、实验六邢⾦城:实验七、实验⼋、⼆⼗三、⼆⼗四朱能:实验九、实验⼗张欢:实验⼗⼀凌继红:实验⼗⼆、实验⼗三由世俊:实验⼗四、实验⼗五张于峰:实验⼗六、实验⼗七⽥喆:实验⼗⼋、实验⼗九孙贺江:实验⼆⼗、⼆⼗⼀、⼆⼗⼆张觉荣⽼师和陈春淼⽼师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全书由安⼤伟⽼师、孙贺江⽼师统稿。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当之处,望在使⽤过程中批评指正。
天津⼤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程系2007年4⽉⽬录实验⼀煤的⼯业分析实验 (1)实验⼆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 (6)实验三烟⽓分析实验 (11)实验四室内外⽓象条件测定实验 (14)实验五空调系统风量测定与调节实验 (19)实验六空⽓过滤器性能实验 (23)实验七伞形排⽓罩性能实验 (27)实验⼋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33)实验九风管风压、风速和风量测定实验 (38)实验⼗管⽹⽔压图实验 (47)实验⼗⼀空⽓与⽔的热湿交换实验 (50)实验⼗⼆热⽔散热器性能实验 (52)实验⼗三热⽔采暖系统模拟实验 (56)实验⼗四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 (58)实验⼗五热泵与冰箱实验 (62)实验⼗六多⽀热电偶的温度校验 (64)实验⼗七涡轮流量变送器系数的测定 (67)实验⼗⼋室内光环境测量与评价实验 (71)实验⼗九噪声测量与评价实验 (73)实验⼆⼗燃⽓辐射采暖特性实验 (76)实验⼆⼗⼀燃⽓相对密度测定实验 (78)实验⼆⼗⼆燃⽓发热量测定实验 (81)实验⼆⼗三粉尘粒度分级实验 (87)实验⼆⼗四粉尘真密度测定实验 (91)实验⼀煤的⼯业分析实验⼀、实验⽬的⽤实验⽅法来测定煤的⽔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为锅炉的设计、改造、运⾏和实验提供即时数据。
建环生产实习指导书-可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65020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生产实习指导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年级:2012级指导老师:李艳琼职称:高级工程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生产实习指导书项目一:酚醛风管制作实训指导书(一)、实训目的:1. 了解制作风管的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2. 了解制作风管所用工具;3. 掌握风管的安装。
(二)、实训任务:1.酚醛风管的制作;2. 风管在实际工程中的安装。
(三)、实训技术要求:规范和标准:生产厂家主所采购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主要依据一下标准和规范: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1804-94《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GB997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ZBJ72017 《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备涂装技术条件》环境条件:①环境条件:正常环境温度0-45℃,相对湿度≤98%,火灾工况280℃/0.5h。
②仓储条件:环境温度0-45℃,相对湿度≤98%。
技术要求:1)工艺流程2)施工要点①风管与配件的咬口缝应紧密、宽度应一致,对角应平直,圆弧应均匀,两端面平行,风管无明显扭曲与翘角,表面应平整,凹凸不大于10mm。
风管外径或外边长允许偏差:当≤300mm时,为2mm ;当>300mm 时,为3mm,管口平面度的允许偏差为2mm,矩形风管两条对角线长度之差不应大于3mm。
②酚醛复合板风管的拼接应采用45°角粘接或“H”形加固条拼接,拼接处应涂胶粘剂粘合。
当风管边长≤1600mm时,宜采用45°角形槽口处直接粘接,并在粘接缝处两侧粘贴铝箔胶带,边长>1600mm时,宜采用“H”形PVC或铝合金加固条90°角槽口处拼接。
组合可采用一片法、两片法、四片法,在45°角切口处应灰尘。
连接后板面平面度的允许偏差为5mm。
风管的折角应平直,拼缝粘接应牢固、平整。
风管的粘接材料宜为难燃材料。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指导书

热电偶的标定与校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热电偶的温度标定与校验方法,初步了解铜――康铜热电偶的特性;掌握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2.掌握单支热电偶采用冰浴法的连接线路;3.掌握电位差计的使用;4.学会制作热电偶丝;5.能利用误差理论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实验内容1.对单支热电偶进行温度校验(或标定);2.绘制铜-康铜热电偶的热电势――温度特性曲线。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UJ33d数字式直流电位差计;2.DHT-2型热学实验仪;3.铜-康铜热电偶丝;4.0~50℃二级标准水银温度计;5.电冰箱;6.保温杯;7.手锤;8.塑料杯;9.调压器;10.砂纸。
四、实验原理将A、B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丝的两端点焊接成一个闭合回路。
当两个接点处于不同温度时(如图1),在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图1图2 为了测量温差电动势,就需要在图1的回路中接入电位差计,但测量仪器的引入不能影响热电偶原来的性质。
根据中间导体定则,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与第三种导体相连接的两端温度相同,接入第三导体后,对热电偶回路中的总电势没有影响。
在A、B两种金属之间接入第三种金属C时,若它与A、B的两连接点处于同一温度T0(图2),则该闭合回路的温差电动势与上述只有A、B两种金属组成回路时的数值完全相同。
所以,我们把A、B 两根不同化学成份的金属丝的一端焊在一起,构成热电偶的热端(工作端)。
将另两端各与铜引线(即第三种金属C)焊接,构成两个同温度(T0)的冷端(自由端)。
铜引线与电位差计相连,这样就组成一个热电偶温度计。
如图3所示。
图 3当热电偶材料一定时,回路中的总电势EAB (T,T)成为温度T和温度T的函数差,即E AB (T,T)=f(T)-f(T)当热端温度T为测量点的实际温度时,若使冷端的温度T0不变,即f(T)=C(常数),则EAB (T,T)=f(T)-C回路中产生的热电势仅是热端温度T的单值函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目录等截面伸展体传热特性实验 (2)离心泵综合性能测定实验 (5)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实验 (10)室内气象参数测定实验 (14)流量和流速测定实验 (20)热网水力工况实验 (26)空调系统运行工况实验 (30)除尘器性能测定实验 (34)燃料发热量测定实验 (38)等截面伸展体传热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验是传热学课程的一门综合性实验,包含传热学和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这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等截面伸展体传热特性和电位差计的使用。
本实验的目次是: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深入了解伸展体传热的特性,并掌握求解具有对流换热条件的伸展体传热特性的方法。
2、掌握手动电位差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根本原理具有对流换热的等截面伸展体,当长度与横截面之比很大时〔常物性〕其导热微分方程式为:0222=-θθm dxd 式中:m —系数,Fum λα=θ—过余温度;C t t f ︒-=,θ t —伸展体温度,℃f t —伸展体周围介质温度,℃;α—空气对壁面的换热系数;)/(2C m W ︒⋅ u —伸展体周长;m d u ,π=; F —伸展体截面积;)(42122d d F -=π伸展体内的温度分布规律,由边界条件和m 值定。
三、实验装置及测量系统1、实验装置试验装置由风道、风机、试验元件、主副加热器、测温热电偶等组成。
试件是一紫铜管,放置在风道中。
空气均匀地横向流过管子外表进行对流换热。
管子外表各处的换热系数根本上是相同的。
管子两端装有加热器,以维持两端所要求的温度状况。
构成两端处于某温度而中间具有对流换热条件的等截面伸展体。
管子两端的加热器,通过调压变压器某控制其功率,以到达控制两端温度的目的。
为了改变空气对管壁的换热系数。
风机的工作电压亦相应地可作调整,以改变空气流过管子外表时的速度。
为了测量铜管沿管长的温度的分布,在管内安装有可移动的热电偶测温头,其冷端放置在空气流中,采用铜—康铜热电偶。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主编:张庆乐泰山医学院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前复习第二章残渣与浊度的有关内容。
二、悬浮固体的测定(一)原理悬浮固体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
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与试剂1. 烘箱2. 分析天平3. 干燥器4. 孔径为0.45um 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者中速定量滤纸。
5. 玻璃漏斗6. 内径为30-50mm 称量瓶(三) 实验步骤1. 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小时,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5g )。
2. 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 ),通过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
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洗残渣。
3. 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 ,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 数据处理悬浮固体(mg/L )=VB A 1000*1000*)( 式中:A ——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重瓶重(g ) B ——滤膜及称重瓶重(g )V ——水样体积(mL )(五)注意事项(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去除。
(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3) 也可使用石棉坩锅进行过滤。
(六) 思考题1. 进行称重之前对水样如何进行预处理?2. 为什么操纵温度在103-105℃?3.悬浮物的质量浓度与浊度有无关系?4.分析产生测定误差的原因?三、浊度(一)原理浊度是由水中含有的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
水体浑浊会影响阳光的透射,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浊度以度为单位。
环境工程实践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实践作业指导书一、实践目的和意义环境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掌握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指导书旨在对环境工程实践作业进行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二、实践任务本次实践作业的任务是设计并搭建污水处理装置。
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环境工程知识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污水处理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装置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污水处理需求。
三、实践步骤1. 调研与分析在开始实践之前,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废水的特征、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并对目标污染物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践条件和所需设备的可行性,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 设计方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学生需要设计污水处理装置的方案。
设计应包括处理工艺、主要设备的选择和布局、运行参数的确定等。
设计方案要考虑到经济性、效益性和环保性,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3. 装置搭建在完成设计方案后,学生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搭建污水处理装置。
在搭建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对设备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装置的性能和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4. 实际操作完成装置搭建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以验证装置的处理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记录操作步骤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操作和设备,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5. 数据分析和报告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际操作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实践目的、设计方案、操作步骤、数据分析和处理效果等内容。
报告要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四、实践要求1. 安全第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建环专业)

目录实验一静水压强实验•••••••••••••••••••••••••••••••••••••••••••1实验二伯努利方程式的验证•••••••••••••••••••••••••••••••••••••3实验三雷诺实验••••••••••••••••••••••••••••••••••••••••••••••6实验四管道沿程阻力实验••••••••••••••••••••••••••••••••••••••9实验五管道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12实验一静水压强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静止液体中某点的静水压强,加深对静压公式p=p0+γh的理解;2、测定有色液体的重度,并通过实验加深理解位置水头,压强水头及测压管水头的基本概念,观察静水中任意两点测压管水头Z+p/γ=常数。
p=p0+γh式中: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P0——水箱中水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重度;h——被测点在表面以下的竖直深度。
可知在静止的液体内部某一点的静水压强等于表面压强加上液体重度乘以该点在液面下的竖直深度。
(四)实验步骤1、打开密封水箱E顶上空气阀门a,此时水箱内水面上的压强p0=p a。
观察各测压连通管内液面是否平齐,如果不齐则检查各管内是否阻塞并加以勾通。
2、读取A点、B点的位置高度Z A、Z B。
3、关闭空气阀门a,转动手柄,抬高长方形小水箱F至一定高度,此时表面压力P0>P a,待水面稳定后读各测压管中水位标高▽=▽I(I=1、2、3、4、5),并记入表中。
4、在保持P0>P a的条件下,改变长方形小水箱F高度,重复进行2-3次。
5、打开空气阀门a,使水箱内的水面上升,然后关闭空气阀门a,下降长方形小水箱。
6、在P0<P a的条件下,改变水箱水位重复进行2-3次。
(五)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单位:mm实验二 伯努利方程式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观察流体(水)在管内作恒定流动时,位置水头(Z )、压强水头(rp )和速度水头(V 2/2g )三者沿程变化的规律,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
(上册)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研室
前言
本教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教材(上册)。
根据课程的要求,本册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新建实验台,编写了七个教学实验项目。
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系统、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整理等都作了较详尽的叙述,同时重点介绍了几种仪表的使用方法。
本实验教材配合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本科三年级及四年级实验教学使用。
本试验指导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开机、运行调整、实验数据读取、停机到实验数据整理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本教材由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荆有印、杨先亮、魏兵、高月芬、梁秀俊编写。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及同学批评指正,并提出建议,以期再版时进行修订。
学生实验守则
为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学生实验守则如下:
1.上实验课前必须进行充分预习实验指导书中有关内容方可进行实验操作。
2.不准迟到、早退、旷课、因故缺课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并应按指定时间及
时补做,旷课不准补做,本次实验成绩按零分记。
3.注意维护实验室整洁,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吃东西和乱扔废纸等。
4.遵从教师指导,严守课堂纪律。
实验室内不准大声喧哗,注意保持肃静。
严禁在实验室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5.爱护仪器设备,未经教师允许不准擅自动用仪器设备。
在使用仪器前,应
了解其性能及操作方法,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
6.发现所用仪器设备等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处理,学生不得调
换或动用非本组实验仪器设备,发现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要报告指导教
师并进行登记。
凡违纪造成损失需按规定赔偿。
7.必须实事求是地作出记录,实验记录必须经指导教师审查签字,并将仪器
设备按原样整理完毕,清扫实验室并得到教师许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8.课后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将实验报告交给指导教师批
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
目录
前言 (1)
学生实验守则 (2)
1 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模拟实验 (4)
2 热网水压图 (6)
3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 (9)
4 空气的热、湿交换设备性能测定 (11)
5 制冷系统循环演示及制冷量的测定 (16)
6 蒸气压缩式制冷机性能测试 (19)
7 空调工程常用仪表实验 (25)
1 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为配合“暖通空调”课堂教学而设置。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不同管路系统的特点。
观察系统充水时空气排除过程,观察不同系统形式的散热效果。
二、实验装置
该演示装置如图1-1所示。
主要由锅炉1,水泵2,膨胀水箱3,集气罐4,给水箱5,以及玻璃散热器等部件按不同的管路系统连接而成。
三、实验方法
1.熟悉玻璃模型供暖系统,了解各部件的位置,作用及供暖系统连接形式的特点。
2.系统工作前,先将水充满给水箱5,然后打开阀门B和C,同时启动水泵2,向系统充水。
充水时不断地开关集气罐放气阀,让系统中的空气从集气罐4和膨胀水箱3中排出。
3.用电接点水银温度计调节锅炉热水的温度,达到实验用热水温度要求。
通常实验热水温度为30~40℃左右,接通电源,开始加热。
4.系统充满水后,启动锅炉,加热系统中的水。
然后关闭阀门B,同时打开阀门A,热水在水泵的作用下,沿供水干管进入散热器,并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到采暖房间。
温度降低了的水从散热器流出,沿回水干管进入水泵加压,流回锅炉再加热。
5.不同系统形式的散热器进行散热效果比较。
6.实验结束后,要切断电源,停泵,将泄水阀及全部排气阀打开,使系统内的水全部泄掉。
四、注意事项
1.在系统未充水前及锅炉未充满水时,禁止启动电加热器。
2.系统运行时,注意及时排出系统中的空气。
五、思考题
1.垂直式供暖系统,按干管位置可分为哪几种系统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机械循环系统膨胀水箱的膨胀管应接到何处?为什么?
3.水平跨越式系统散热器的支管连接方式有几种?不同形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4.下供下回双管系统的排气是如何实现的?
5.跨越式系统中跨越管的用途是什么?
6.膨胀水箱的用途是什么?它上面都有哪些连接管?每根连接管的用途各是什么?每根管是否都可以装阀门?
7.实际工程中,下供上回(倒流式)系统除特殊情况外很少采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