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简介,关于陈家祠的历史由来
陈家祠的历史介绍

陈家祠的历史介绍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
下面给大家介绍。
陈家祠基本简介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
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
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
根据现有的,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
陈家祠的历史传说

陈家祠的历史传说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那你知道陈家祠的历史传说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陈家祠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陈家祠的历史传说陈家祠在榕城城东,即现在的榕城东南小学,清末民初建造。
俗话说,好事多磨,相传建这座祠堂时,就“磨”出了一段奇事。
原先,揭阳陈氏没有一处聚会议事的场所。
至清末,有些人建议,在县治榕城择一吉地,建一座全县陈姓共有的“陈家祠”。
立即,全县陈姓各派族长表示支持,并组成理事会。
当时,榕城城隍庙前有片地,陈氏建祠理事会经过选择,确定为祠址,并呈报县太爷批准,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
可是,在祠址的范围内,有一户人家,是一个寡妇,她死活不肯出卖自己的祖屋。
她说,她丈夫临终时再三交代,此屋为祖业,千万不能变卖。
陈氏建祠理事会人员向她表示,愿意以加倍价钱向她买屋。
然而,尽管理事会的人费尽唇舌,她就是不卖。
弄得诸位理事束手无策。
后来。
渔湖都有个理事出主意,说是溪南顶乡有一秀才,聪明绝顶,遇事每有奇谋怪策。
我们何不请他到来出谋献策,诸位理事立即同意。
顶乡秀才,三十几岁年纪,能言善辩,诙谐滑稽。
当他知道陈家祠征地被阻,立即答应出面帮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秀才穿着整齐衣服,文雅潇洒,按理事会告诉他的地点,走到那个寡妇屋前,这位女人正埋头织麻,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一个秀才模样的人在门口小便,她又气又羞,破口大骂,这秀才见寡妇骂他,怒气冲冲地说:“你这妇人,无故辱骂斯文,是何道理?!”那妇人说:“你好好面壳,无好肚腹,光天化日之下在女人面前撒尿,不知羞耻。
”她越说越生气,与秀才扭打起来,一把撕破秀才的衣衫。
秀才怒气冲冲地说:“你这泼妇,无法无天,岂知我是知县门生,学里生员,怎容你无端谩骂?我要到县衙告你。
”说着,秀才就大步向县衙走去。
县太爷听完秀才的诉说后,也甚生气,说:“我的生员怎能让人谩骂呢!”说罢,立即命衙役去拘捕这个“不讲理”的寡妇。
介绍陈家祠

介绍陈家祠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是广东著名的祠堂建筑。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办陈家祠社区。
陈家祠是广州最具特色的祠堂建筑之一,它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的精华”。
陈家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扩建而成。
初为广东陈姓族人为祭祀陈氏祖先而建,清代咸丰五年(1855)迁建于此,并因毗邻陈家祠庙而得名“陈家祠”。
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岭南传统祠堂建筑之一。
它在中国祠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艺术珍品。
陈家祠主体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穿斗式屋面,平面呈长方形,以回廊连接。
它的建筑特点是:整体布局合理,工艺精巧。
由门厅、正殿、后殿和左右两厢组成。
正门上有“陈家祠”三个大字匾额;正殿为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13.7米,进深四间10.5米,平面呈长方形;后殿为抬梁式结构,面阔七间10.8米,进深三间10.6米。
—— 1 —1 —。
广州陈家祠文化历史游

广州陈家祠文化历史游广州是中国南方一座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
其中,陈家祠是广州市内最为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被誉为“南方古建筑艺术明珠”。
本文将带您一起游览广州陈家祠,探索其丰富的文化历史。
1. 陈家祠的背景广州陈家祠,始建于公元1894年,位于广州市西关区的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一座具有典型岭南建筑风格的宗祠建筑,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精美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2. 经典建筑风格陈家祠以其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而著称,庭院式的建筑布局、精美的雕花和彩绘装饰为其独特之处。
祠堂的正中央是一座宏伟的大殿,四周围绕着多个小殿和庭院,每个建筑都展示着传统的中国建筑工艺。
3. 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陈家祠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宗祠,更是广州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广州传统的宗族文化和家族历史,感受到陈氏家族的兴衰与变迁。
从祠堂的建筑结构到内部的文物陈列,都体现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物收藏和展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宗祠,陈家祠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古代艺术品。
这些文物包括家族族谱、字画、陈氏先祖的遗物等。
陈家祠还设有专门的展览区域,向游客展示了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陈氏家族的重要贡献。
5. 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陈家祠也是广州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的场所。
每逢重要节日,例如春节和中秋节,陈家祠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当地市民前来参与。
6. 陈家祠周边景点除了陈家祠本身,周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比如,西关古街是广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街之一,保留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
此外,附近还有荔枝湾祠堂群、岭南印象园等景点,让游客们可以更全面地体验广州的文化魅力。
总结:广州陈家祠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它展示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广州重要的文化遗产,陈家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并了解广府文化的丰富内涵。
陈家祠

陈家祠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1894年竣工落成。
陈家词又叫陈氏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从前面两个名称来年,显然是祠堂和学堂,且与陈姓有关。
中国百家姓中,“张”姓和“李”姓是大户,而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则独占鳌头了。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人多。
当时广东72个县中都分布有姓陈的人家,数姓陈人数最多。
二是有钱。
陈家人聪明能干,会做生意发大财的多,因而成了富有的家族。
三是能做官。
在过去,有钱的就能读书,读书便可做官。
相传清末就有一名叫陈伯陶的陈家子弟,殿试时中了探花(即现在所说的第三名),被皇上封为翰林学士。
这一显赫的功名,使陈氏家族名声大振。
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一千大洋修建了这座祠堂。
修建礼堂,一方面用来祭祖,勉励子孙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昌盛陈家大业;另一方面用于培养陈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像陈伯陶那样中秀才,考举人,做大官,所以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那为什么又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呢?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以其“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装饰艺术著称,三雕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两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每一项都让人赞吧不绝。
所以有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美称。
好朋友们,这里就是陈家祠,,请各位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我下车进去参观游览。
陈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
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
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 座建筑联为一休,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
我们一般“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为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
所谓“进”是指建筑的深度。
在陈家祠内有3排各80米长的大殿,高大宽畅,气宇轩昂,每一排大殿为一“进”,故称“三进”。
“间”是古人用来测量建筑面积的单位,“广五间”,表示有5间的宽度。
历史~陈家祠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 区都有一定差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 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 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 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 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 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 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 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 砖雕作品之一。
陈氏书院的铁铸装饰,主要用在庭院连廊的廊柱 及镶嵌在月台石雕栏杆上。栏杆上的通花铁铸栏板共 有四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对称的装饰手法。正面六幅 是“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龙戏珠”。月 台东西两侧,一组是以“三羊启泰”为主题,两旁饰 有飞腾的鳌鱼,花篮盛着禾穗和鲤鱼,用穗、鱼的谐 音寄寓“岁岁有余”之意。另一组是以一群金鱼在莲 池中嬉戏,用莲与鱼的谐音比喻“年年有余”或寓为 “金玉满堂”。左面是一鹰一熊,右面是凤凰和鹿, 用以比喻为“英雄”和“富贵福禄”。这些铁铸栏板, 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嵌在石雕栏杆上别具独特的装 饰效果。
1959年,陈氏书院被 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 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 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 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 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 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 工艺精品。其他工艺品种类 更多:有广州珐琅、金银工 艺、套色蚀花玻璃;有佛山 灯色、剪纸、木刻、门面等; 有潮州面塑、稿末塑、麦杆 贴画的剪纸;还有阳江、潮 汕、佛山地区的漆器,以及 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等。 陈 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96年被评为“广 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光绪 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 (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是当时广东 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 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 又称陈氏书院。
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陈家祠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座历史古迹,被誉为南国古建筑杰作。
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主要为了纪念陈观澜这位家族始祖。
陈家祠
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木雕、石雕以及丰富的历史故事而闻名。
陈家祠的建筑群分为三进,整体呈长方形布局。
它由牌坊、大门、正殿、东西所、东西侧厅以及会堂等部分组成,共占地1.51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南派民居建筑特色,具有极高
的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
陈家祠里有丰富的历史故事,例如关于陈观澜的传奇。
相传陈观澜是
一位有着高尚品德和才华的人,他带领家族发展壮大,并功德无量。
为了纪念他对家族的贡献,陈家祠在他去世后修建而成。
陈家祠的内部布置精美,特别是木雕和石雕。
这些艺术品精湛地展示
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其中最著名的是珍宝阁中展示的陈家祠家族
藏品。
这些藏品包括珍贵的字画、古代文物、名人手迹等,让人们更
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陈家祠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学
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陈家祠还举办各种文
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和传统戏曲演出,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
文化。
陈家祠不仅是广东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一座迷人
的旅游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精美的艺术
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誉为南国古建筑的明珠。
资料一陈家祠简介

资料一:陈家祠简介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
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氏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
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
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建筑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二十余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
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
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
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砖雕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砖雕的最高水平。
广东砖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
主要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等。
砖雕是一种色彩朴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
陈氏书院保存完好的墀头砖雕最能体现出广东"挂线砖雕"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家祠简介,关于陈家祠的历史由来
古代的才子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高中状元。
那些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人还是少的。
大多数小孩子都是从小去读私塾,也就是书院,陈家祠也是有名的陈氏书院,更是大多数读书的首选。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陈家祠的历史由来。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100多年来,历尽劫难。
其中最大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
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
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精美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彩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
造成整座建筑物瓦崩地裂,门破墙危。
更有一次,日寇飞机空袭,一颗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座神龛上,谁料这颗罪恶炸弹却居然没有爆炸,而使陈家祠幸免于难。
第二次是在1966年7、8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