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

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 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 几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 既方便学生生活, 又为以后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 因此采取了直观 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实例了解容积

的含义及度量单位,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 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

第 10 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 11~ 14 页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 过制作与操作教学 1 升的实际意义。

第 15~17 页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 1 毫升液体大约有 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 18~ 21 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 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 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 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 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1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 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 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 10 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 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 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 引导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 1) 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题的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 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 并 告诉他们, 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 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这里是 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 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一是情境中的两个茶杯 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 “哪一个茶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下的想像与判 断。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容易体会到“杯子容量”的本质含义。二是要给学生 较多时间去领悟 “茄子”卡通说的那句话, 抓住“盛的水多” 和“容量比较大” , 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

( 2) 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 又具有挑战性。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 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解决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 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 念回归到“能盛的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把概念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 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 情境 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 壶体上刻了花; 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 壶体上没 有花。第三步通过倒水验证猜想。 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 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 里倒。或是红把手水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水壶后还剩下一些, 或是黑把手水壶里 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水壶里后尚未盛满。 倒水验证猜想这种方法要让学生自己想 出来,并让他们动手倒一倒。 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 因为红把手水壶里能盛的 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 1、2 题,在一个杯子里盛满水,往别的杯子里倒,继续体 会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义。

( 3) 例题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需要统一的单位来计量容器的容量。 教学时 可以分三步进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 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 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观察教材里的插图,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 杯;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 杯。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体会只有使用确定的杯子才能准确地表达水壶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了两道例题,都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 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1)引出单位。第11 页例题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饮料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升”或“×L”。第15 页例题呈现了瓶装的洗洁剂、饮料、牛奶的图片,也在图片的旁边标注了“×毫升”或“×mL”。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体会这两个单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教学这两段内容时,要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瓶里装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两道例题使用的单位不同。从而自觉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多,可以用升作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少,则用毫升作单位。

(2)感受1 个单位有多少。学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之后,希望知道1 升、1 毫升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第11 页例题在棱长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 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了1 分米有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了1 升有多少。二是在实验中能带出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这个实验中,正方体容器是制作或选择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来的。第15 页例题先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 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接着做滴管滴水实验,通过“十多滴”形象描述1 毫升有多少。

设计的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实验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知道什么。

除了这两个实验,教材还设计了许多能体会升和毫升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第14 页第1 题和第16 页第2 题,把1 升水和50 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从而加深对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14页第3题称1升水有多重,联系重量体会容量。第17页第5题数数100毫升饮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了毫升。

(3)教学进率。第16 页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习题。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250、500 毫升水,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过把1 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刚好倒满2 次的实验得出1 升=1000毫升这个关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 升的推算,巩固1000毫升就是1 升的认识。第四,“想想做做”第4 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3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升和毫升。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材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

(1)留心观察、采集数据。第12页第3题看图说说热水器、电饭锅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页第1题看图说说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药水,第19页第7题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单位的瓶装物品。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单位有很广的应用,而且丰富了生活常识。

(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第14页第2题为高压锅、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选择合适的数据,第18页第2题为金鱼缸、饮料瓶、铁锅、汤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单位,第19页第5题为盛放2升水选择合适的容器,第12页第4 题估计四个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还是小,第14页第1题估计三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学生进行这些选择和估计时,凭借已经建立的升与毫升的概念,联系与这些常用物品有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加强对各个容量单位的感受。

(3)制作并使用简易的量器。第13页例题制作以升为单位的量器,第19 页第6题制作以毫升为单位的量器。这些制作取材容易,只要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矿泉水瓶或玻璃瓶。制作也不困难,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制作时体会1 升水、1/2 升水、1/4 升水、3/4 升水以及10 毫升、20 毫升??100 毫升水各有多少。

制成以后就能用来测量各种容器里大约有多少水,学生肯定很感兴趣。这些制作与测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活动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数学内容是:怎样在几个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怎样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至于敲敲听听、比较声音和编编唱唱、敲出一首乐曲都是为了激发兴趣。教学时要突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想办法进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计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

认识容量和升(p10-1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10页~第11页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

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指出: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

容器。(板书:容器)

二、认识容量

1、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学生交流,并明确杯子有大有小,杯子大能盛得水多。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

(板书:容量。)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1)老师这儿有一个可乐杯,你能在桌子上找到比它容量大的容器吗?和它容量相等的容器呢?比它容量小的容器呢?(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形状大小相同的容器容量相等。的两个容器,形状不一定相同。

三、认识容量单位——升。

1、揭示统一的容量单位

(1)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容量多少,学生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2)你能借助手中的杯子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演示。

(3)教师总结引出统一容量单位。

教师明确:杯子的容量不同,一把水壶的水倒在大小不同的杯子中,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升

(1)寻找容器上的容量单位。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其实它就藏在这些容器上赶快找到它们,介绍给大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 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 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 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 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 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 升。(2)实验

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 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 升需要喝水补充。

1 升水可以倒在不同的水杯中,桌上有好多杯子,想想看要验证1 升水可以到在多少个可乐杯中,需要准备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 升水可以倒几杯。学生活动二

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 升大,把1 升水倒在这些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吗?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学生活动三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 升多还是少。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学生交流试验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并注意记录。学生根据水位估计较大容器的容量。学生交流。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认识1 升(p13-14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13页~第14页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1 升的认识;

2、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

昨天我们认识了容量和升,你能谈谈自己对容量的理解吗?1 升有多少?二、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出示例题(包括制作要求和步骤)讲解制作的要求和步骤。

2、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A.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B.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C.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 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 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

1 1 3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2升,4 升,4 升各是多少。

3、让学生用做好的量器量一量

(1)量出1 升水,倒入同样大小的纸杯,看看能倒满几杯?

1 升水有多少?

(2)(老师取出一只碗装满水)请你估计一下碗里的水比1 升多还是比1 升少?

用你制作的量器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老师出示几个不同的容器,请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练习

“想想做做”

1、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容器,按题目要求老师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都是1 升水,放入的容器的底越大,水面就越矮。)

估计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计相应容器的容量。(即先在容器中倒入1 升水,看看水面有多高,看看容器的高是水面高的几倍,得出容器的容量。

2、选择、交流

3、你能称称1 升水有多重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认识毫升( p15-17 )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 15页~第 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容量单位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 1 毫升的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

间的进率。

2、结合有关献血的常识,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过

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 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 根据同学们的了 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 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板书课题 )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 器。

(1)出示收集的一些标有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看一看,这些容器上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计量比较少的液 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用字母 ml 表示。板书:毫升( ml ) (2)1 毫升到底有多少呢?

(出示装有 1 毫升的水量筒) 这是 25毫升的量筒,里面 装的水是 1 毫升。 感觉怎么

样?(很少) (倒出量筒中的水,用滴管向量筒滴入水。 ) 估一估,要滴多少滴水才有 1毫升?试一试, 数数有几 滴。

小结:从上面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体会到毫升是很小

的计量单位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在量杯中倒入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各有多少毫升水。

( 100ml 、 250ml 、500ml )

2、如果我把 1升水倒入 500毫升的量杯, 可以倒几杯?动手 做做。

你发现了什么? (1 升等于 1000 毫升) 板书:

激发学生的爱心 二次备课

1 升=1000 毫升

1L=1000ml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1 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2 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50 毫升到底有多少?

加问:请你在这基础上估计一下这些容器的容量有多少?(看50ml的水面有多高,容器的高度大概有几个这样的高度,就表示容量大约有几个50ml)

3、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 升?为什么?

4、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 升?

5、自己回家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你的一口大约有几毫升)四、阅读“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读后感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练习二(p18-19 )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18页~第1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更清晰,熟练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进步锻炼估计容量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升与毫升的认识。练习二、1 1、指名读题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

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练习二,2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练习二、3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 升大于2500 毫升?练习二、4

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 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 升少还是比1 升多?

三、估计容量练习二、5

出示第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2 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如果我要盛50 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6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讲师液体的器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

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业:练习二,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美妙的“杯琴” (p20-21 )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0页~第2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孩子在活动中共享成功的快乐。。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导入语:春天萌动着希望,仿佛每一个生命都跳动着勃勃的

生机,有着欢歌的喜悦,树林里的小动物们就奏响了欢歌,举办了盛大的狂欢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事课件。画面呈现动物们群集树林一处,个个手舞足蹈团团围住欢歌发出地方的场面。画面配音: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融成一支支深受大家喜爱的歌。一个小朋友托着杯子向大家走来,什么话也没说,在杯里倒了一些水,开始表演。

大家入迷了。画面停在这里。谈话:你们觉得好听吗?想说点什么?学生说说各自的见解3、揭示课题

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体验美感受。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探索奥秘,制作杯琴1、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谈话:老师刚刚学了一招,想不想看老师的表演。教师弹奏,学生听。

谈话:看了教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学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装了多少水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谈话: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请你们先拿出质料不同的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在这7 个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一敲,你们会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学生活动,发现水越多,音就越高。

3、:你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理,下面就小组制作杯琴。

各小组完成后,选派代表展示。

4、作完成杯琴的制作。

(1)教师弹奏音1、2、3、4、5、6、7,学生听音后根据音的高低加水或减水。

(2)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直到把音调好。

学生将本小组的作品展示

5、制作成功,集体合奏小星星。教师敲击杯琴,学生合唱。指定几人轮流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6、总结:我们把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

刚才的一次实验,学生不能把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联系起来,他们的发现只是表面的,粗浅的。所以安排第二次操作。

三、编编唱唱,奏响欢歌1、才艺大比拼。

(1)赛前布置,说明比赛规则

(2)小组排练每个小组把本组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2、评选最佳才艺组,颁发奖状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适当的玩,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知识大储备提问: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说这节课所学内容1、

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同样发声原理的乐器2、结束语。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妹妹,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消失在我日夜的想念中。不曾带走我对你的点点回忆。千重山,万重水,割不断的是情深似海如潮的的思念。默默坐在屏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划过,所有的怀想,所有根植脑海抹不去的记忆,都凝聚指尖,触动着流年的痕迹,把一纸素笺的心事,轻吟纸笺,等你从陌上归来。我的妹妹,你

在哪里啊?哪里?问天,天不语,问己,己不明。想你的日子,见不到你的踪迹,让我陷入了沉思。有关你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心里。

妹妹,你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爱!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所有的细节历历在目。还记得我们初遇的散文吧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你的空间,欣赏你温婉如水的文

字,一看到你的笔名冰格格,不问为什么,就一下子惊艳了我的目光,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高贵典雅的名字,喜欢上了你才华横溢精彩的文字,喜欢上了你冰清玉洁的聪慧,喜欢上了你的一

切。

妹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姐姐能幸运的遇上你,是天意,是缘分,更是生命中注定让我们有共同爱好文字,走到了一起。在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互相点评文章,

互相推心置腹的发短信交流,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网上好姐妹,彼此都会为伤感文字而流泪,也会为彼此的喜悦而欢呼雀跃妹妹,姐姐永远不会忘记,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不离不弃的向姐姐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是你一次次发短信打电话,询问病情,关心着姐姐。记得那次,当电话那端,传来千里之外,你亲切的声音,那一刻,姐姐接电话的手在颤抖,心在激烈的跳动,姐姐卸掉所有的坚强面具,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竟在你面前痛哭的发

泄流泪。你用温暖的话语,安慰鼓励着姐姐,为姐姐抹去眼角的泪痕,把微笑的阳光,洒向姐姐的世界,从此,你就成了姐姐一生的感恩。妹妹,你在姐姐的眼里,是没有血缘关系,如同骨肉的亲人,甚至超越亲情的朋友,你留给姐姐的是太多太多的感动。常常让姐姐沉浸在绵绵幸福的回忆中。妹妹,在姐姐悲痛欲绝地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是你的到来,让友情如一盏明灯,照彻我的灵魂,温暖着姐姐黑夜里的寒冷。从散文网到007 等,一路走来,一根网线把我们紧紧的连在一

起,从相遇到相识,相知,想念,我们心灵共鸣,灵魂相依。都说网络是虚拟的,没有真情,可是网络却让我们结下一份难解难分的真情。没有刻意,没有设计,只有一次的相遇,就让不在一个区域,从未谋面的你我,千里之距,心心相连。妹妹,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时间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我与你已相识六年,六年来,你一直在我的心里,梦里。如今,你突然从我和众朋友的世界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怎能不

让我为你忧虑牵挂,你知道吗?这些日子,网上的朋友们都在打听你的消息,他们想念着你,梦海,汉茂油桃老师,小傻子等,和我给你发信息,给你打电话,一次次的找遍了整个网络空间,妹妹,姐姐明白,善良的你,不愿让亲人和朋友分担你的痛苦,所以,没有告别,而孑然一人,走到与世隔绝的角落

和你相约的地方,可是,我们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都没盼来你的回音,让我们焦急万分。

妹妹,你去了哪里?是去执行任务,还是外派他地。我们无从知晓。当从北京那里得到点滴消息,如今,你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我们为你心疼,为你担心。我们怎能忍心看到你一个人,

独自承受那么多的精神压力。

妹妹,无论你在何方,无论北京来的信息是否可靠,无论你现今有多忙,无论你发生怎样的挫折,姐姐希望你别忘记,抽空给你的亲人,和朋友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报一声平安,不能让爱你的那个人,独自默默煎熬孤独,徒留苍茫地想念。不能让你的朋友,日夜为你担心,望眼欲穿的期盼,有什么困难说出来,让大家替你想想办法,帮助你做点什么。

妹妹,人生的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坎坷。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中发生,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会坚强的面对,一首歌里唱得好“当灵魂迷失在苍凉的天和地/还有最后的坚强在支撑我身体/当灵魂赤裸在苍凉的天和地/我只有选择坚强来拯救我自己。”梦海在给你的诗里写道:‘谁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而为那一点小小的纠纷/ 和偶尔的失误、、、、、、而丧失了斗志/和坚强'

遥望远方,思绪蔓延。妹妹,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听到远方姐姐的呼唤!望断天涯,路漫漫,既已相遇,何忍分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