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幼儿篆刻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篆刻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大班篆刻课程《可爱的熊猫》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掌握篆刻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篆刻石板、篆刻刀、印泥、毛笔、墨水、铅笔、橡皮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可爱的熊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点。

2. 引导幼儿讨论:熊猫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图案来表现熊猫?(二)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如篆刻石板、篆刻刀、印泥、毛笔、墨水等。

2. 教师示范篆刻的基本技巧,如如何握刀、如何运刀、如何用印泥等。

(三)实践操作1. 幼儿分组,每组发放篆刻工具和材料。

2. 教师指导幼儿按照示范步骤进行篆刻实践。

3. 幼儿在篆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解答疑问。

(四)展示与评价1. 幼儿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教师和同伴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幼儿继续努力。

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回顾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鼓励幼儿课后继续练习篆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六、活动延伸:1. 家长协助幼儿收集篆刻相关的资料,如篆刻书籍、篆刻作品等。

2. 幼儿在家练习篆刻,制作篆刻作品,展示给家人和朋友。

七、注意事项:1. 教师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幼儿受伤。

2. 幼儿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幼儿的动作,避免误伤。

3. 鼓励幼儿在篆刻过程中互相帮助,培养团队精神。

八、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篆刻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掌握篆刻技巧、是否积极参与等。

2. 评价幼儿篆刻作品的完成度和美观度。

本教案旨在通过篆刻课程,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纂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纂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昌黎县第三中学《篆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理念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集书法(篆法)、绘画(章法)、雕刻(刀法)为一体,即有潇洒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更有精劲猛利的雕刻刀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学习不受年龄限制,材料简单,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即可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篆刻创作过程中具有情趣性、实践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以新课改精神的要求为指导,结合我校办学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我校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社会辅导资源,决定开发篆刻课程,把它作为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构建篆刻特色,以特色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总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具有一定的篆刻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5、打造校本特色。

三、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程根据不同组织形式分普及层面和提高层面。

普及层面: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层面:建立特长班和拓展课。

四、普及层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篆刻作品。

能认识简单的篆字,初步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学会制作简单的印章。

2、过程与方法:欣赏、感悟篆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积极愉悦地参与篆刻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印章的关注和兴趣,提高印章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提高层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演变史,熟悉各种文字书体。

初步掌握辨认和书写篆书。

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理解篆刻的各种篆法、章法,刀法。

中小学校本课程篆刻开发方案

中小学校本课程篆刻开发方案

中小学校本课程《篆刻》开发方案为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参与课程创新,为专长学生开设《篆刻》课程。

此课程已经开始起步。

本着为学生发展负责,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课程资源的态度,我校制定校本课程方案如下:一、专题研究的目标:(一)课程目标1、进一步实验和验证校本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2、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3、强化办学特色。

(二)学生目标1、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美益智。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三)教师目标1、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

3、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4、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专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兴趣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突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对学生进行调查,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2、综合性、合作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课程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因此学校校本课程在综合和了文学、艺术、等学科后,综合分析、筛选后形成了.我校篆刻课的新模式。

3实践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改变以前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的现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我们开发和实验的课程正好实现这一理念,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4、灵活性原则。

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5、创新性原则。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完整资料)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完整资料)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与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与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篆刻艺术 教案 小学

篆刻艺术 教案 小学

篆刻艺术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探索篆刻艺术——小学篆刻艺术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学习篆刻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篆刻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

2. 篆刻的工具和常用材料。

3. 篆刻的基本技法:刻刀的使用方法、线条与线面的掌握。

4. 篆刻作品的创作要素:字体的选择、布局等。

5. 篆刻艺术的欣赏和评价。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篆刻艺术是什么,以及篆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展示一些篆刻作品,向学生展示篆刻艺术的魅力。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篆刻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材料,并向学生展示实物。

2.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如刻刀的使用方法,线条与线面的掌握等。

3. 介绍篆刻作品的创作要素,如字体的选择和布局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向学生发放篆刻工具和材料,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刻刀进行实践操作。

2.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刻画直线、曲线、横线、竖线等基本线条。

3. 引导学生尝试刻画简单的字体或图案。

四、作品欣赏和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2.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心得。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篆刻艺术的特点和技法。

2. 提供更多篆刻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继续拓展自己的篆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刻刀的正确使用和线条的掌握等。

2. 学生展示的创作作品和分享的心得。

3. 学生通过课后布置的练习任务展示的进步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1. 篆刻工具和材料:刻刀、篆刻石、纸张等。

2. 篆刻作品图片或实物展示。

3. 篆刻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目。

教学延伸:1. 组织或参观篆刻艺术展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篆刻艺术发展和创作现状。

2. 引导学生运用篆刻技法设计和制作个性化的印章。

《篆刻》教案

《篆刻》教案

《篆刻》教案篆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基本的篆刻技法和工具。

3.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篆刻的起源和历史- 篆刻的定义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探讨篆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介绍篆刻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2. 篆刻的基本技法与工具- 介绍篆刻所用的刀具和印材。

-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刀具,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

- 练基本的线条和结构构图。

3. 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 分析、讨论篆刻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技法运用。

- 引导学生对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 设计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篆刻的乐趣和过程。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篆刻的起源和发展1. 通过图示和文字介绍篆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 展示篆刻作品,让学生感受篆刻的魅力和独特性。

第二课:篆刻的基本技法与工具1. 介绍篆刻所用的刀具和印材,展示正确使用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线条练和基本结构构图。

第三课: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1. 分析篆刻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技法运用。

2. 让学生选择一幅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

3. 设计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创意进行篆刻创作。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篆刻作品的创作质量和艺术性。

五、教学资源1. 篆刻作品图片和展示材料。

2. 篆刻刀具和印材。

以上是《篆刻》教案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并培养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篆刻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

篆刻教学设计方案

篆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篆刻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点;(2)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章法、布局等;(3)学会篆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篆刻刀、印泥、印石等;(4)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篆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2)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3)通过不断尝试、修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篆刻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点;2. 篆刻的基本技法:刀法、章法、布局;3. 篆刻工具的使用方法:篆刻刀、印泥、印石等;4. 篆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2)介绍篆刻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示范(1)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刀法、章法、布局;(2)示范篆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篆刻刀、印泥、印石等;(3)讲解篆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3. 实践与练习(1)分组进行实践,学生按照所学技法进行篆刻;(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进行自我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3)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篆刻的重要性和价值;(2)学生反思自己在篆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篆刻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篆刻作品的质量;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耐心毅力等;4. 学生对篆刻的喜爱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篆刻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点、基本技法、工具使用方法等;2. 篆刻工具:篆刻刀、印泥、印石等;3. 篆刻作品:展示优秀篆刻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学习;4. 教学视频:讲解篆刻技法、工具使用方法等。

篆刻教学教案5篇

篆刻教学教案5篇

篆刻教学教案5篇第一篇:篆刻教学教案《篆刻体验——肖形印》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教材分析】肖形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从远古人的崖壁雕刻到今人的形形色色的篆刻艺术,肖形印独具艺术魅力和实践价值。

从肖形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与章法等方面介绍了这门传统艺术,使学生肖形印篆刻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在鉴赏和动手实践中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特殊魅力。

【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肖形印的篆刻艺术,了解掌握肖形印的篆刻方法、步骤和刻制要点。

2、感受篆刻传统艺术的魅力,体验篆刻乐趣,增强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篆刻工具材料、篆刻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篆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肖形印图片,并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中国篆刻的艺术魅力。

二、视频导入,揭示课题:用一段《老鼠嫁女》剪纸动画视频,感受动物形象的可爱,体会动物形象的特点。

并展示课题:《篆刻体验——肖形印》三、具体授课:1、肖形印的概念与分类。

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

又名蜡封或画像印。

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

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

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

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

只有用泥和蜡打在上面,才能看出其全貌,故称之为肖形印或蜡封。

据肖形印的不同花纹图案,可分为 5类:①人物类。

有狩猎、生产、畜牧、车骑、舞蹈、杂技、音乐、戏剧、官吏、神话等。

②飞禽类。

有鸽、鸡、鸭、鸠、雁、孔雀、鹤、鹦鹉、鸾、凤、鹳、鹭鹚、鹈鹕、鸳鸯、啄木鸟、鹅等。

③走兽类。

有马、牛、羊、骆驼、驴、骡、狗、猫、兔、鼠、猿、鹿、麋、驯鹿、狮、虎、熊、象、犀等。

④虫鱼类。

有鱼、龟、蛇、蜥蜴、蛙、蟾蜍、蝎、蜘蛛、甲虫等。

⑤其他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及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及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及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及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及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及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教学手段板书、板图、教材图例分析,实物投影辅助教学、学习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叙: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问:同学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印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成绩报告单、发票、书画……问:有谁知道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叙述:我国的印章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就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字记载事迹,据有关资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则被广泛使用。

之后则有了雕版印刷及活字印刷。

二、讲授新课叙:印章的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种类及用途也多种多样。

简介印章的分类及用途:(1)封泥: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木片上,再将这些竹木片编联在一起,写好的公文或书信用绳子栓好,为了保密,在绳子结上加一块轻泥,再在泥面上盖印,泥面上出现凹凸的字,人们把这种盖有印的泥称为“封泥”。

(2)古玺:秦代以前的印章称作“玺”,因距今久远称为“古玺”,到汉代只有皇帝、皇后的印章才称“玺”。

(3)秦汉印: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昌盛,印章空前发展起来,多以小篆、缪篆入印,达到了印章艺术历史的高峰,这时期的印章称为“秦汉印”。

(4)官印:此种印区别于私印,印面多用“印”、“章”等文字,多为年俸禄两百石以上的高官所用,汉代流行。

(5)私印:区别于官印的私人用印,印面多为“信印”、“私印”字样,以汉代最为流行。

(6)肖形印:以图像入印的印章。

(7)闲章:从隋唐时期的“闲印”开始,唐太宗有以年号为印文的联珠印“贞观”,印章转入游艺性质并作为艺术作品的补充后,这类印章称为“闲章”。

(8)边款:在印章的边侧刻上作者姓名、制作年月、地点或记叙及印章内容有关的文字,因其位置在印之边壁,称为“边款”。

(9)藏书章:唐太宗曾把联珠印“贞观”盖在御藏书画上,后人效仿,文学家苏东坡有“赵郡苏轼图籍”的印章。

明清以后这类印章越来越多,大体分为收藏类、鉴赏类、校订类。

三、欣赏及评价1、习作展示。

2、评价。

第三课篆刻欣赏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教学过程:一、学生观赏汉印图片,教师指导二、观看制印材料。

笔墨纸砚三、学生观赏篆刻实物。

第四课了解篆刻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一、导入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二、新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三、建议学习篆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故一定要有非凡的毅力才行。

初学者不易直接操刀,应该循序渐进,必须!先学好篆书,但学习篆书(书法)一定要先学习理论。

其次才是执笔,强烈建议找个老师引导,否则极容易走弯路!第五课什么时候学习篆刻教学目标1.了解印章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和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2.了解什么时间学习篆刻。

教学重点、难点什么时间学习篆刻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生及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就儿童开始学习篆刻的时间而言,以 6~7 岁为宜。

因为在这个时候,儿童对文字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且在校课业并不繁重,在学习时间上有保证——盖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新授学生自读。

三、总结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身为奸佞小人,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巨奸大蠹,而篆刻却是一流者,大有人在。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

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第六课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一、教学目标通过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印章使用的材质了解印章常用的材料的特性以及适合表现的印章风格。

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印章常用的材料。

教学难点:分析各种印材所表现的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多媒体课件等演示用具。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四、教学方法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

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及名家篆刻作品。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论我们从何种艺术创作工具材料是首先必备的。

导入课题:良工巨斧在刀及石——篆刻的工具及材料一、古代印章所用印材屏幕展示。

古代用于印章的材料有金、玉、铜、象牙、陶、骨、石等。

金属材质的玺印多数是连同印文一起铸造而成统称之为“铸印”。

展示:金、玉、铜、石等不同的印章。

师:王冕是第一位用花乳石刻印的人。

王冕之后,开篆刻风气的人是文彭。

他无意中购得四筐冻石便用来自写自刻所刻印章文字流丽浑朴大气从此冻石便名扬四海。

二、学习篆刻用到的工具材料屏幕展示一组篆刻用的工具材料。

1、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通常选用平口刀。

2、笔、墨、砚,准备一到两支小狼豪笔用来摹印、起稿和拓边款时蘸清水。

3、砂纸、镜子、刷子、拓包4、印石印石品种繁多,各个产地的石质差别很大,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石质温润细腻、不燥硬,颜色有黄、青、白、绿、黑等。

灯光冻、鱼脑冻是青田石里的名品。

普通青田石物美价廉易于够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理想印材。

(2)、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寿山其中的“田黄”最为珍贵。

印石中的“三大名品”是指寿山石中的田黄石、青田石中的灯光冻石、昌化石中的鸡血石。

还有浙江的昌化石、内蒙古的赤峰石等。

5、纸张写印纸、拷贝纸、连史纸、吸水纸等。

6、印泥一般选择上海、苏杭等地产的朱砂、朱磦印泥。

三、知识链接王冕题《墨梅图》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蕴。

四、课堂拓展1、印石简介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有紫种洞、官洪洞、天白洞等,以官洪洞产石最佳,色暗而透明,映着灯光照看,呈红黄色、晶莹鲜亮叫做灯光冻,这种石材早已绝产。

青田石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

易于镌刻。

颜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

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洼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

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出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之寿山。

石质铰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

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

其中田坑所产较珍贵的黄色透明石材叫“田黄”是寿山石的极品。

寿山石中以冻石最多有水晶冻、天蓝东、桃花冻、玛瑙冻、牛角冻等。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

采石用火药炸取。

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

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

最著名的是鸡血红以血得多少、鲜艳及否、底地的好坏而定优劣,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

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及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人。

4赤峰石产于内蒙赤峰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及寿山、昌化石类似。

尚可刻。

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2、想想身边还能找到哪些有意思的材料可以用来刻印五、小结第七课篆刻规则一、教学目标通过介绍篆刻规则。

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受到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印章常用的材料。

教学难点:分析各种印材所表现的印章风格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教具: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

学具:刻刀等。

四、教学方法讲授、鉴赏、情景体验、演示。

学习方法欣赏、情景体验、动手实践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章法篇(1)历代印章的布局。

(2)篆刻的章法。

2、刻法篇(1)刀法概论。

(2)刻刀的选用。

(3)刀法介绍。

(4)用刀琐谈。

(5)历代玺印用刀简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