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公开课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12《祝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读懂作家笔下那些虚诞一一《祝福》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体味本文讽刺性的语言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探讨人物、环境与主题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叙事方式、结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看到作品背后鲁迅对社会问题大胆批判、推动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主题Q【教学难点】以正确的立场、理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分析鉴别作家笔下虚诞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不幸遭遇,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预习任务】1.识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2.知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祝福》(公开课课件)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夫妻有别“别”在何处?
01
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 。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4.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二、课文分析之 情节结构
02
快速浏览课文, 复述故事情节
添加标题
03
情节简表
布局特点与作用:
!作用:
!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 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课文分析之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一般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 时间、 季节、 天气等。 例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以描写烈日和暴雨的景象突出天气恶劣,用意是渲染环境的残酷,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从而反映出劳动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悲惨遭遇。 社会环境交代历史背景、 社会情态等。 《红楼梦》就展示了一定历史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值得我们去探究一下。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培养热爱文学、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考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 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命运及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
3. 诵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引入《祝福》这篇小说。
2. 知人论世(5 分钟)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作品及写作《祝福》的时代背景。
3. 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
4. 人物分析(15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
- 探讨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及原因。
5. 主题探究(10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如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社会的冷漠等。
6. 艺术特色(7 分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叙事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7. 课堂总结(5 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5 分钟)-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祥林嫂命运的看法。
-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 正传》《狂人日记》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祝福(教案)]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fc28b79b6648d7c1c746fa.png)
[祝福(教案)]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祝福(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描绘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提前阅读《祝福》,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同情。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角色扮演要求,进行表演。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分析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3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作品背景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祝福》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发现。
6.3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第七章:文学技巧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文学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讨论成果。
7.3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八章:作品主题探讨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探讨《祝福》中的主题,如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
8.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祝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多媒体
解析、点拨、探讨
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到鲁镇元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顺 序情节内容时间
倒 叙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三个半月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两年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约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五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四、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 惴惴( zhuì )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 形骸 (惊骇 弹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 : 不好意思的样子
到鲁镇九年
到鲁镇十三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高品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

高品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祝福》,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鲁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教学内容1. 《祝福》的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祝福》的主要情节梗概:对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概述和解读。
3. 《祝福》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作家的思想观点。
4. 《祝福》的艺术特色和阅读方法:介绍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阅读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重要作品和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和《祝福》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性和时代背景。
3. 情节梗概:通过讲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整体框架的认识。
4. 分析讨论: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作家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 艺术特色和阅读方法:介绍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更加专注地阅读和欣赏作品。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加深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理解题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评估他们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合作能力。
参考资料1. 鲁迅.《祝福》.2. 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如鲁迅研究专著或相关期刊文章。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鲁迅《祝福》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祥林嫂的对话,理解“我”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2、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社会因素。
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A 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
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
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作,“我”的形象就越多。
在叙述角度上有所突破,把“我”和作者剥离开,代替了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
B “我”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文学形象,不能与作者等同;线索人物,以一个远道回乡的、有正义感、有同情心,但面对社会的黑暗又深感无奈乃至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C 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人,为何祥林嫂不问他灵魂的问题?“又是出门人”,鲁镇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千年不变的地方,而“我”是见识过新世界的人。
“我”不会以鲁镇人的角度看待祥林嫂,因为我是一个“剩”下的人,较为客观。
“我”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祥林嫂的悲剧。
“我”原本与旧世界割裂了,但想不到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变得软弱胆怯甚至需要逃避。
“我”的心理活动说明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
D 在结尾处,“我”的叙述态度较之前是否有了改变?(课后思考)“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是什么:A 鲁镇的环境使“我”窒息B 鲁四老爷的面孔令“我”憎恶C 祥林嫂的惨状让“我”不安(以下逐一分析这三个原因)三、鲁镇的环境(1)作者将环境描写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作者围绕它叙述祥林嫂生死际遇;作者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小说主题,要读者看到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人活活吞噬的。
四、鲁四老爷的面孔(1)书房摆设(2)三次皱眉思想僵化,维护帝制,反对社会革新;以读书人自居,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迂腐;封建伦理观在思想上根深蒂固,对死去的祥林嫂也不宽容,足见其冷漠残忍。
五、祥林嫂的惨状梳理小说情节:结合学生作业“祥林嫂小传”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氛围,突出了小说主题。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提出本文核心问题——祥林嫂的“生”与“死”: a祥林嫂是怎样生存..的?b祥林嫂是怎样走向死亡..的?第二课时一、“大家都叫她祥林嫂”1、鲁迅小说中无名无姓的人物阿Q:有名无姓孔乙己:有姓无名祥林嫂:无姓无名【等郎媳】“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
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2、第一次到鲁镇(1)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
电影片段:第一次到鲁镇祝福场景(2)她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
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
”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1)祥林嫂改嫁后本应叫做“贺六嫂”,“仍然”有什么意味?(2)大家是如何看待祥林嫂改嫁一事的,祥林嫂自己又是如何看的?大家:仍指鲁家。
仍然:似乎因为习惯,实则指认改嫁的非“法”性。
此次被收留纯因祥林嫂勤快。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
人生悲戚,一至于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
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
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3)体会祥林嫂的语言“我真傻,真的……”这是祥林嫂深深的自责,对阿毛的忏悔。
叙述主语是“我”而不是“阿毛”,祥林嫂真正想说的是自己的悲惨故事,试图得到旁人同情和安慰。
三、“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1)“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
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
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
【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
(2)柳妈的人物形象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
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
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
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
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
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
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
四、总结祥林嫂的外貌和精神变化(表格)总结:鲁迅“要极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压迫。
第三课时一、从捐门槛到希望破灭(朗读)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
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电影情节:祝福、砍门槛二、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小组讨论交流)(1)祥林嫂自身(2)鲁迅(3)“我”(4)鲁四老爷(5)柳妈(6)鲁镇人引名人评论小结:丁玲《“五四”杂谈》“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往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
假如不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了一个人祥林嫂也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写封建吃人,写旧社会吃人,只要是封建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是没有出路的。
——这样的作品,一句教训人的话没有,可是你读了以后不深深觉得封建可怕吗?不觉得要把这个旧社会打倒吗?”鲁迅《灯下漫笔》“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吃掉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