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内容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内容介绍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护,旨在恢复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身体健康。
辨证施护内容包括对病情、病因和病机的全面分析,采取相应的施护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患者辨证患者辨证是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关键步骤。
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护理人员可以辨认出患者所处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虚实、寒热、表里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不同的施护方法。
虚实辨证施护1.虚证施护:–饮食调理:推荐患者增加营养摄入,多食用补益元气的食物,例如黄芪、养生汤等。
–运动调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护理: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增强抵抗力。
2.实证施护:–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增加清淡易消化食物的摄入。
–中药施护:根据患者的实证类型,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泄热利湿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环境调理:保持室内通风清爽,避免潮湿和寒冷环境的刺激。
寒热辨证施护1.寒证施护:–保暖措施:提醒患者保持室温适中,加强身体的保暖,防止寒冷刺激。
–温补饮食:推荐患者多食用温性的食物,如姜、肉类等,以提升体温。
–草药施护:使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2.热证施护:–降温措施:提供清凉环境,控制室温,保持通风。
饮食上推荐多食用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藕等。
–中药施护:针对不同的热证类型,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表里辨证施护1.表证施护:–温补措施:提醒患者多穿衣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同时饮食上多摄入温性食物,如姜茶、红糖等。
–草药施护:根据患者的表证类型,选择药性辛温的中药进行治疗。
2.里证施护:–清热解毒:针对不同的里证类型,使用具有清热凉血、消肿利尿等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西瓜等。
中医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饮酒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失眠患者应 该避免过度饮酒。
03
CATALOGUE
中医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
01 02
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心理疏导是中医辨证施 护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倾听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 正确看待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改善睡眠。
精神状态的改善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能够显 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 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生命质量的改善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能够显 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的日常功能,提 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质量评价
1 2 3
生理功能的改善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 ,缓解身体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 。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中医情志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和原因 ,选择相应的音乐进行治疗。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03
放松训练
中医情志护理中还常用放松训练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常用的放松训
练包括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于放松身体,减轻压力,改善睡眠
。
运动护理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运动疗法,具有调和阴阳、疏通 经络、改善气血的作用。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改 善失眠症状。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健身方法,能调和脏腑、平衡阴 阳、疏通经络。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整人体的内环境 ,改善失眠症状。
按摩
中医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调节神经功能。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 位,可以缓解失眠症状。
耳穴压豆配合辨证施护治疗不寐36例

补心 ; 三焦 司气 化 , 主持 诸 气 以行气 散 郁 ; 感 调节 植 交
物神 经功 能 , 善烦 躁 、 改 紧张及 植物 神经功 能紊 乱的症 状; 胃主受 纳 , 消化食 物 , 胃脉循 发 际至额颅 , 可治疗 故 失眠 。结合 中医理 论 及 现 代 医 学 的全 息 理 论 和 神 经一
取得较好 的疗效 ,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4 6 心 肾不交 型 取 心 、 神 门 、 感 、 质 下 。饮 .. 肾、 交 皮 食宜 清淡 , 多食蔬 菜 水 果 , 服枸 杞 红 茶 饮 : 可 以枸 杞 子
1g红 枣 1 5, 0枚 , 水代 茶 饮 ; 莲子 1 g 红枣 1 煮 或 5, 0枚 , 煮水 代茶饮 。
参 照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 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中 准》 中不寐 的 疗 效 标 准 。治 愈 : 临床 症 状 消 失 1 7例 ;
好转 : 临床症 状 减 轻 5 % 以上 l 0 6例 ; 效 : 疗 前 后 无 治
无变化 3例 。总 有效率 9 . % 。 17
体 液调 节 因素 , 选一 组有 效 的穴 位 , 而 获得一种 简 筛 从 便、 有效 、 副作 用 的耳 穴 压豆 治疗 不 寐 的方 法 。《 无 灵 枢 ・ 气 脏 腑 病 形 》中 提 到 “ 二 经 脉 , 百 六 十 五 邪 十 三
络, 其邪 气 皆上 于 面而 走 于 空 窍。 …… 其别 气 走 于 耳
3 讨 论
定 的失眠症 的诊 断标 准 即《 国精神 障碍分 类 与诊 断 中
标 准 ( 3版 ) 。 第 》 1 3 操作 方法 准 备 治 疗 盘 、 不 留行 籽 、 , 者 就寝 后 难 轻
中医内科学: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失眠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
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或由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
或由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
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
失眠的病因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辨证要点1.辨脏腑失眠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但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
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心神;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神不安等。
2.辨虚实失眠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
实证为火盛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所致。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失眠辨证施治法:1、虚症:01:心脾两虚:[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
膏药制作基地中医辨证归脾汤药方方一∶《正体类要》【出处】《正体类要》【类别】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睡商”已经成了比情商、智商更难得的能力“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专门的大脑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
而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失眠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倦等。
失眠还会继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脱发、焦躁、长斑等等。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为主。
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湿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则容易引发五脏功能失调而成顽疾。
所以失眠的证型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01、内治法肝火扰心:症见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方用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02、针灸治疗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
03、耳穴压豆皮质下、心、肝、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中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中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改善中风患者失眠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按失眠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工具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不寐的诊断标准。
2 方法2.1 对照组按失眠护理常规进行护理:①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②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③保持心情舒畅④睡前用温水泡脚,配合按摩脚底,饮热牛奶。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
2.2.1耳穴埋籽: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耳廓,使用耳穴探测仪选穴:神门、心、脑、肝、肾。
用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皮肤,待干后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于耳穴处,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压3-5分钟,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教会病人和家属按压的方法,指导每天按捏2-3次,每次3-5分钟,睡前加强按捏,留籽2-3天,双耳轮换进行。
2.2.2辨证施护:中风失眠者以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刚阳上亢为主要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a.痰热内扰型:此类患者多为入睡困难、易醒,难以再续睡。
应做好情志护理,患者易急躁,缺乏治疗耐心,护士为其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夜间病室安静,避免打扰;患者饮食宜清淡,宜食黑大豆、藕、香菇等,忌食羊肉、牛肉等,禁食生冷、肥甘、厚腻及辛辣、煎炸之品,以免加重疾病。
食疗以清热化痰为主,如茯苓、竹叶、丹参、陈皮等;指导患者每晚睡前进行深呼吸,帮助入睡。
b.阴虚火旺型:此类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平素性情急躁、五心烦热。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以免影响睡眠;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心平气和,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滋补、泻火之品,宜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甘厚味之品。
不寐护理常规

不寐护理常规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
以不能获得正规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失眠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1、肝火扰心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漫赤,舌红苔黃,脉弦而数。
2、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皖痞,泛恶暧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澹,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剧烈活动,看电视、小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兴奋。
(3)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宇,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避免噪声的干扰。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睡眠总讣时,睡眠形态及睡眠习惯等情况。
2)了解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可乐等。
3)观察患者夜尿情况。
2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应温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3饮食护理1)饮食应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之品。
2)用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应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可予睡前饮适量牛奶。
4悄志护理(1)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使其树立信心。
(2)嘱其家属及亲友劝导患者不能思虑过度。
5临症护理(1)睡前用温水泡脚,或热水浴。
(2)心脾两虚者,睡前按摩背部夹脊穴。
(3)心气虚弱者,给予酸枣仁粉睡前冲服,或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安神补心类的药物。
6并发症护理(1)抑郁症1)预防患者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
2)维持适当的营养,排泄、睡眠、休息活动与个人生活上的照顾。
3)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阻断负向的思考。
(2)健忘症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保持良好的情绪。
3)勤于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