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护(课堂PPT)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施护ppt课件

中医辨证施护ppt课件
.
证型 寒热 其他症状 二便 舌象
表 同时 常伴有头身 二便多
出现 疼痛,鼻塞

流涕内脏证 候不明显
如常
里 但寒 内脏证候突 便秘或
不热 出(如咳喘、 溏泻;

但热 不寒
心悸等)
尿短赤 或清长
苔 薄白
色苔 均有 变化
脉象 浮 沉
.
二、寒热辨证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 寒证与热证反应机体的偏盛与偏衰,病邪 属性的属阴属阳,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 衰。
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 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者驱邪的依据
.
(一)实证
(1)人体感受外邪; (2)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淤血、
宿食等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 证候的概括
临床上一般是新病,暴病多为实证,病情激 烈者和体制壮实者多为实证。
.
临床表现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 同,及病邪侵袭、停留部位的不主要同, 证候也变现不宜
主要变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 甚至神晕谵语,呼吸气粗,痰液壅盛,大 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 等症
.
(二)虚证
• 是指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功能减 退所致的一类病症。
• 人体的正气包括阳气、阴液、气、血、精、 津、液等,故阳虚,阴虚,血虚,津液亏 虚,精髓亏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
(一)阴证
因体内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 致滋润濡养、制阳等作用减退 所变现的虚热证候
.
临床表现
1、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 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
•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 • 辨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辩证施护-PPT课件

辩证施护-PPT课件

健康教育:注意防治易患病证,如: 郁证、脏躁、梅核气、不寐、癫证等
2.6 辨气虚质病证
体质特征
乏力,倦怠 舌淡,脉细弱
调理体质方药
内向,情绪 不稳定,胆小
心理特征
气虚体质
形成因素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调理体质法则
先天不足,后 天失养或病后 气亏
培补元气, 补气健脾
气虚质护理原则及方法
轻症气虚质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要过于劳累, 另外要注意预防感冒,饮食平衡 。
风寒而起 发散风寒 发散风热 祛暑湿 其他 初起 感 冒 发表散邪
感 冒
风热而起 暑湿而起 其他
盛期
泄实邪
恢复期
益气固表
第一节 辨证施护原则
四(b)异病同护
异病同护,就是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 一性质的证候,往往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久痢脱肛 子宫下垂 胃下垂 其他 表现 为气 虚下 陷证
补中 益气法
2.7 辨阳虚质病证
体质特征
体胖,畏寒,便 溏,小便清长, 舌胖淡,脉沉迟
调理体质方药
沉静,内向
心理特征
阳虚体质
形成因素
金匮肾足 后天失调 年老阳衰
补肾温阳 益火之源
阳虚质护理原则及方法
饮食调养: 生活起居: 按摩: 健康教育: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平素少食生冷 黏腻之品。 提高人体抵抗力。 “动则生阳”,故加强 体育锻炼,但勿大汗,以免流失“阳气”。 肾经、脾经、督脉、任脉循行部位按摩, 重点点按关元、气海,亦可艾灸。 注意防治易患病证,如:痰饮、肿胀、泄泻、 阳痿、惊悸等病证;因不耐受寒邪,故耐 夏不耐冬;易感湿邪等。
小儿期:食谱当多样化,富有营养, 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中医辩证施护 ppt课件

中医辩证施护  ppt课件
中医辨证施护
ppt课件
1
01
辨、证、护理三者关系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主要内容
辨辨
证 施

护 施护
ppt课件
4
何为辨证施护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邪正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舌淡苔白脉迟。
ppt课件
15
八纲辨证
虚实 --- 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虚 证:素体虚弱、久病伤正、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而致“精气夺则虚” 证 候:发热喜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涕黄稠,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8
三者之间的区别
ppt课件
9
三者之间的联系
1、病可概括证。 2、证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 系,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 揭示疾病的本质。
ppt课件
10
病、症、证三者的关系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 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ppt课件
11
02
何为辩证
ppt课件
12
中医辨证
阴阳 --- 是八纲的总纲。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加以概括。表、实、热属阳 证,里、虚、寒证属阴证。还补充了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 证。
阴虚证: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证 候:形体消瘦,潮热,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
黄,大 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阳虚证:体内阳气亏虚,温煦、推动、蒸腾、气化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

辨证施护纲辨证施护(PPT精选课件)

辨证施护纲辨证施护(PPT精选课件)
31
(四)里证的护理
• 5、饮食护理 • 里寒证---温热,忌瓜果生冷寒凉,可食糯米饮、 姜糖红茶等温阳散寒之品。 • 里热证---清凉,忌温热动火,可予清凉饮料,如 绿茶、菊花茶、西瓜汁、绿豆汤以清热生津止渴 • 阴液亏虚---滋阴养血
3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里证的护理
• 6、对症处理 • 腹部冷痛---艾灸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 • 大便秘结---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泡水内服 • 高热---刮痧,取曲池、大椎
22
(三)里证辨证
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 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 临床特点:
病位深 病情重 病程长
23
(三)里证辨证
1、里证的临床表现
•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 常见:
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 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 无恶风恶寒 脉象不浮 多有舌象改变
33
表证、里证的鉴别
34
表里辨证
(六)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同时出现表证与里证 (1)表证未解,邪已入里 (2)原有里证,又新感外邪 (3)病邪同时侵犯表里 表里转化:表邪入里、里邪出表
35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 冯某,女,19岁,2014年4月4日就诊。 • 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
脏腑、骨髓、气血 ——为内,为里
8
(一) 表证辨证
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 病情轻 病位浅 病程短 感受外邪

中医辩证施护ppt课件

中医辩证施护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5
一、辨
学习交流PPT
6
二、证
病 症 证
学习交流PPT
7
二、证
病 - 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如:麻疹、感冒。
症 - 症状和体征,疾病过程中个别孤立的现象
如:发热、恶心呕吐。
证-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由揭示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组成。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
学习交流PPT
8
三者之间的区别
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 过程。感冒、 中风。
症:即症状,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咳嗽、眩晕、头痛、腰酸、 周身乏力等。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特定病 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等)、病位(如表、里、某脏、 某腑、某条经络等等)、病性(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 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如感 冒所表现的风寒证和风热证。
中医辨证施护
学习交流PPT
1
01
辨、证、护理三者关系
学习交流PPT
2
学习交流PPT
3
主要内容
学习交流PPT
4
何为辨证施护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邪正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学习交流PPT

热 温 凉 平 27
饮食调护宜忌
1、肺系病证 宜食清淡、水果。忌辛辣、烟酒、油腻、甜粘之品。 2、心系病症 主要以血脂指数来选择,高以清淡为主少吃瘦肉、鱼类, 忌食动物内脏、烟酒、 茶、咖啡。 3、脾胃系病证 宜营养丰富、软。烂。热、易消化 4、肝胆病证 宜食清淡蔬菜及瘦肉、鸡、鱼,忌辛辣、烟酒刺激之品, 少进动物脂肪 5、肾系病证 宜营养丰富、清淡及多种动物补养类食物。忌食盐、碱过 多和酸辣太过的饮食

辩证施护[优质PPT]

辩证施护[优质PPT]

四、扶正祛邪
扶正:(以祛邪) 采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
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适用原则:正虚为主的病症 扶正护理措施: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祛邪(以安正)
采用攻泻、驱邪的药物或其他疗 法→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 适用原则:邪实为主的病症。
祛邪护理措施:发汗、攻下、清热、 温寒、消导
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质的 证候,往往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中气下陷的症候) 共同护治法则--升提中气(补中益气汤)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选用不 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因地制宜--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制定相适宜的 护理措施。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 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家庭经济状 况、文化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 •相反情况下的治护方法,即顺从 •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反治与反护法
— —热因热用
--采用热性药物、温性护理法治疗护理 具有假热症状的病症(真寒假热证)。
反治与反护法
— —寒因寒用 --采用寒性药物,寒凉护理法治疗护理
具有假寒症状的病症(真热假寒证)。
在实践中完善,尊重中医学自身的规律积极吸取并 融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中西医并重,不断创新提 高。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目 光神态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
✲运用闻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中医辨证施护》PPT课件

《中医辨证施护》PPT课件

2021/3/26
6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 医护并行没有分家 医家集看病、抓药、煎汤、护理于一身
❖ 弟子和家属代劳 ❖ 专业的护理人员 ❖ 古老又年轻
2021/3/26
7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2021/3/26
8
整体观念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
2021/3/26
3Hale Waihona Puke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饮食必时”、 “洒扫庭内”、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喜怒忧思悲恐惊
❖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华佗
2021/3/26
4
中医护理发展史
❖ 如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目光 神态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
2021/3/26
12
运用闻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 面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病位 深浅。
2021/3/26
13
运用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治疗情况、生活习惯、饮食爱好、情志 状态等,为辨证施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辨证施护在中医临床 护理中的应用
侯玲侠
2021/3/26
1
内容
❖中医护理(概念、发展史、优势、基本特点) ❖辩证施护(一般方法、基本原则、运用护理程
序实施辨证施护、运用辩证施护的条件)
❖结语
2021/3/26
2
中医护理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点的护理,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生 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 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 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 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 领域。

中医辩证施护PPT

中医辩证施护PPT
18
脏腑辨证
19
脏腑辨证的一般规律
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定位)
+
八纲各证(定性)
20
举例
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病在心) +
身倦乏力、自汗、 气短、脉虚等 (病性--气虚)
心气虚证
21
03
何为施护
22
施护--- 一般护理与对症护理
1
饮食调护
4
中医养生
2
生活起居
5
用药护理
3
情志护理
6
中医适宜技术的运用

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16
八纲辨证的护理原则

--- 辛散解表

--- 和里

--- 温以祛寒

--- 清热泻火

--- 补虚扶正

--- 泻实祛邪
阴虚证 --- 养阴清热
阳虚证 --- 温补阳气
17
脏腑辨证
▪ 定义:以脏象学说为基础,以八纲辨证为原则,结合病
因病机等基本理论,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 明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 适应于内伤杂病的诊断,也是临床各科疾病辨证的基础。 ▪ 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和深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病 - 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如:麻疹、感冒。
症 - 症状和体征,疾病过程中个别孤立的现象
如:发热、恶心呕吐。
证-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由揭示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组成。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
8
三者之间的区别
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 过程。感冒、 中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临床表现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 同,及病邪侵袭、停留部位的不主要同, 证候也变现不宜
主要变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 甚至神晕谵语,呼吸气粗,痰液壅盛,大 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 等症
27
(二)虚证
• 是指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功能减 退所致的一类病症。
中医辨证施护
主讲人:骨伤科 李敏
1
学习内容
(1)掌握辨证施护的概念 (2)了解中医辨证的方法,掌
握八纲辨证 (3)辨证施护如何体现?案例分
析…
2
辨证施护
•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辨证 施护
• 辨证论治施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
3
辨证施护
• 辨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 理病人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16
(一)寒证
•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盛阴衰,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 或多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17
临床表现
• 面色苍白,恶寒或畏寒喜暖,手足厥冷, 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涕清稀,小便 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 迟或紧等。
•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 • 辨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4
证、症、病三者区别
• 证—又称证候,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 证候反应了疾病的病因、病机、部位、
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诸方面。是机体在疾病发 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各种症状所反应的病理机制 的概括,是辨证得出的结论。
5
证、症、病三者区别
• 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辨证的依据。 • 病—中医学的病,如中风,消渴, 偏痹等。
8
一、表里辨证
• 表里是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 的认识,他可以说明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 情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 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9
(一)表证
• 基本概念 表证是六淫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主要见于外感疾病 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有感受外邪因素等特点
18
恶寒与畏寒的 区别?
19
恶寒:是患者时时觉冷,虽加衣覆被
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多为外感病 初起,卫气不能外达,肌表失其温煦 而恶寒。此时虽加及衣火,仍不能使 肌体的阳气宣达于表,故得温而寒冷 感无明显缓解。可见于多种外感病的 初期阶段,病性多属实。
20
畏寒:是患者自觉怕冷,但加衣被 近火取暖可以缓解,称为畏寒,多 为里寒证。机体内伤久病,阳气虚 于内。或寒邪过盛,直中于里损伤 阳气,温煦肌表无力而出现怕冷的 感觉。
12
• 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 病。
• 基本特征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 长。
• 里证的病变虽在里,但仍有深浅之分; ①病变在脏、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 ②病变在腑、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
13
临床表现
• 里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很难说哪 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
• 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呕 吐,小便短赤,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
21
(二)热证
• 基本概念 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阳盛阴 虚,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变现的具有 温、热特点的证候。
22
临床表现
• 面红目赤,发热喜凉,手足烦热,烦 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23
寒证与热证鉴别表
证寒口面四神痰二舌脉
型热渴色肢态涕便象象
6
中医辨证的方法
• 八纲辨证
• 病因辨证 • 气血津液辨证 • 脏腑辨证 • 经络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三焦辨证
7
八纲辨证
• 八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是各类辨证的总领。 • 在八钢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项,即表、热、
实为阳证;里、寒、虚为阴证。
10
临床表现
• 恶(wù)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 ,脉浮,苔薄白。
• 常见于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咳嗽、等 症状。
11
(二)里证
• 基本概论,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 血、骨髓等受病所反应的证候。
•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 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征,都可 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14
证型 寒热 其他症状 二便 舌象
表 同时 常伴有头身 二便多
出现 疼痛,鼻塞 如常

流涕内脏证
候不明显
里 但寒 内脏证候突 便秘或
不热 出(如咳喘、 溏泻;

但热 不寒
心悸等)
尿短赤 或清长
苔 薄白
色苔 均有 变化
脉象 浮 沉
15
二、寒热辨证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 寒证与热证反应机体的偏盛与偏衰,病邪 属性的属阴属阳,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 衰。
•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 的总领,可以概括其余六项。
• 一般而言,表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 证;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虚证。
30
(一)阴证
因体内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 致滋润濡养、制阳等作用减退 所变现的虚热证候
31
临床表现
寒 恶 不 淡 冷 蜷 清 大便 舌淡 迟
寒渴白

喜 冷
卧 少 动
稀 色 白
稀溏 苔白 小便 而润 清长 滑
或 紧
热 恶 渴 红 热 仰 黄 大 动

干结 苔黄 小便 而干

短赤
24
三、虚实辨证
• 虚实辨证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虚实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
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
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 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者驱邪的依据
25
(一)实证
(1)人体感受外邪; (2)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淤血、
宿食等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 证候的概括
临床上一般是新病,暴病多为实证,病情激 烈者和体制壮实者多为实证。
• 人体的正气包括阳气、阴液、气、血、精、 津、液等,故阳虚,阴虚,血虚,津液亏 虚,精髓亏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28
临床表现
• 常见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神倦乏力, 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五心烦热,自汗 盗汗,大便溏泻或滑脱,小便频数或失禁, 舌质淡嫩,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29
四、阴阳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