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塞后遗症治疗中应用中医治疗方式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6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对比试验,均存在后遗症,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治疗方式,后者实施中医治疗方式,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
结果:通过所记录的数据来看,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前(P<0.05)。
结论:对于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而言,中医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各症状,与此同时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
关键词: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效果引言: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所引发的脑部组织、神经损伤,对此还需及时展开治疗,但结合以往经验来看,多数患者虽经有效治疗但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后遗症,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治疗方式在脑梗塞后遗症治疗中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均为院内所收治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时间在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区间,因受到后期对比所需,可将其分为人数对等的两个组别,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19、11例(58.37±2.66)岁与17例、13例(57.19±3.05)岁。
将其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呈现出(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式,给予患者血塞通注射,剂量为400mg,需利用0.9%浓度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日1~2次,同时辅以阿司匹林、脑活素等药物,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为保证治疗效果好应当按疗程使用,连续使用周期不少于14d。
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结合其实际指标水平给予相应的药物,以此来提高治疗的相符性与可行性[1]。
观察组实施中医治疗方式,可分为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三种方式,①中药内服,药材为黄芪、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当归尾,剂量分别45、15、10、10、15、10、15g,因每位患者的症状有着较大差异性,对此还应根据其病情对药方进行调整,若患者有大便秘结表现可给予肉苁蓉;天麻、炒白术对头晕头痛有一定效果;语言功能障碍给予胆南星、全蝎、石菖蒲等药材;对于偏瘫患者可在基础药方中加入天麻、石决明以及钩藤[2]。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进展

h p t c l a a co m . p t l 2 0 3 2) 2 9 e ao el rc ria ul J He a o , 0 0, 2( : 7 0~
2 86
23 Car s , ham — guye , ong Y I. .A de u oM p N n k kw ata1 novur 一 i s
纯 用 药 物 对 照 组 的疗 效 (户< O 0 ) 7 . 5 。符 文 彬 等 将 符合 中医辩 证为 风痰瘀 血 痹阻 脉络 且病程 在 1 日 0 以 内的 4 1例 患 者 随 机 分 成 眼 针 加 药 物 组 ( 眼针 取 患
肢 侧 上 焦 区 、 焦 区 , 肢 阳 陵 泉 、 关 , 同 药 物 下 健 内 余
2 疗 效 机 理
组 ) 药 物 组 ( 脉 滴 注 灯 盏 花 注 射 液 ) 结 果 两 组 患 和 静 , 者 的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经 治疗 后 均 有 明 显 恢 复 ( P< 0 . 0 1 , 针 加 药 物 组 患 者 的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恢 复 程 度 0 )眼 明显优于药物 组 ( <O0 ) P 7 . 1 。陈 有 国【 选 取 治 疗 组 3 6 6例 采 用 穴 位 皮 内 注 射 结 合 头 皮 电针 治 疗 急 性 脑 梗塞 , 照组 6 对 2例 采 用 西 医 常 规 治 疗 ( 颅 压 、 降 溶 栓 、 凝 、 养 神 经 、 善 脑 循 环 等 ) 结 果 前 者 疗 效 抗 营 改 ,
山 主 要 与 坐 骨 神 经 、 神 经 及 刺 激 下 肢 屈 肌 有 关 ,I 胫
优 于后 者 , 异 有 显 著 意 义 ( 差 P<7. 5 。 青 兰 等 00) 杨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中心脑梗塞患者共45例,依照计算机乱序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22例,实验B组23例。
传统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实验A组患者,针灸治疗方式则应用于实验B组患者。
结果:实验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实验A组,P<0.05。
结论:相较于治疗脑梗塞的传统方式,针灸治疗能够行之有效的强化脑梗塞患者治疗的效果,优化脑梗塞患者的生活品质,帮助维护脑梗塞患者病症持续向好发展,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脑梗塞;治疗效果作为好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脑血管病症,脑梗塞是由于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功能无法正常运行进而导致患者脑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最终诱导患者发生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病症的范畴[1]。
脑梗塞早期的病症表现主要为语言障碍、不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黑曚以及晕眩等。
为探究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我中心特选取脑梗塞患者共91例纳入差异性治疗实验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中心近两年所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共45例。
依照计算机乱序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22例。
实验B组23例。
实验A组的患者均龄为(52.94±9.13)岁,采用传统的治疗手段,实验B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均龄为(53.07±8.69)岁,主要应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
将实验A组与实验B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按照规定流程对所有被选取为研究对象的患者进行了常规的身体检查以及病症诊断后,对实验A组的患者应用传统的治疗手段:①对病症情况较轻微的患者实施早期溶栓治疗,要求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情况对其实施阿替普酶或者尿激酶的静脉推注及滴注,药物使用的具体剂量以医嘱为准[2]。
②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则对其应用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避免患者在此期间出现凝血。
针灸怎么治疗脑梗后遗症?

针灸怎么治疗脑梗后遗症?针灸能够改善脑梗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通过对患者开展针灸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后遗症病情,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
中医角度方面,根据脑梗后遗症体质、病情及后遗症种类等情况予以综合分析,通过实施针灸方式进行穴位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刺激患者外周血液循环,并对其感觉细胞功能产生激活效果,提升其颅脑血液循环。
另外,相关研究显示,给予脑梗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方式治疗,能够促进其大脑皮层电活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1]。
通过针灸方式治疗后,患者能够在脑梗后早期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有助于其肢体功能尽早康复。
针灸具有促进脑梗后遗症患者的易化作用,所谓易化作用,是指针对脑梗后遗症患者的脑前叶两侧位置实施刺激,可提升患者伸肌肌力,进而改善患者的屈曲紧张症状,尤其针对部分脑梗后肢体屈肌肌力过强的患者而言,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而通过对脑梗后遗症患者针灸治疗,能够提升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度水平,避免其皮层神经细胞发生抑制性泛化问题,促进其神经细胞修复,并纠正患者缺血性半暗带神经元低氧超极化状态,其临床治疗效果确切[2]。
另外,脊髓休克期的脑梗后遗症患者,通过醒脑开窍方式进行针灸治疗,能够起到极大程度上的易化作用,与其他促进易化作用的方法相比,针灸治疗方式的操作相对简单,且其临床效果优越。
除此之外,对于脑梗后遗症患者开展真就刺激主动肌的治疗方式,给予患者外周感觉输入,极大程度上提升了γ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兴奋度,对于患者脊髓低位中枢的易化作用得以显著增强,也可促进其α运动神经元,帮助患者尽早处于分离运动状态,增强患者的反射性肌张力[3]。
针灸可以缓解脑梗后遗症患者的痉挛状态,肌肉痉挛是造成脑梗早期肢体后遗症症状之一,其临床发生比例相对较高,相关研究显示,脑梗死后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比例超过30%,但是,在学术界对于脑梗后肌肉痉挛患者是否应该使用针灸方式进行治疗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给予患者针刺治疗极易诱发患者肌肉痉挛症状。
脑梗塞恢复期临床的疗效总结分析报告资料

2012年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綦江区中医院康复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10例,完成106例,平均住院日24.7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10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03例(97.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5例(99.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00例(94.3%),针灸治疗106例(100%),推拿治疗70例(66.0%),中药熏洗治疗60例(56.6%),康复治疗106例(100%),内科基础治疗98例(92.5%),其他疗法62例(58.5%)。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推拿、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概况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31 -146-宣教不到位,相关功能锻炼术语太专业,而老人学习和掌握信息能力有限,记忆力差。
同时影响高龄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的心理状态首要原因是惧怕疼痛,其次是缺乏医学知识,悲观情绪,体质虚弱,缺乏有效的锻炼方法。
护理在病房指导患者进行改良八段锦运动,护理人员的陪伴、同病房患者一起参与运动会降低由于疾病引起的孤独感,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老年患者在床上活动的主动性,通过进行八段锦训练可增强护患关系,促进病友之间的感情。
4.4 进行改良八段锦运动后可以间接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改良八段锦运动后可以间接减少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时间,提早下地功能活动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进行床上八段锦的锻炼趣味性高,随机灵活,有效预防因长时间卧床高龄骨科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实体操作,患者之间可以互相指导,增强肢体的肌力的锻炼,促进骨折的愈合,通过八段锦的锻炼,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明显降低,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患者可自行在床上进行训练,同时也节省护理人力资源,在患者已经掌握改良八段锦的锻炼后,患者可以自行联系,不需要全程观察,全程陪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而且患者练习无需费用,不受时间的支配[4,5]。
通过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式的八段锦运动后,可以缩短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提早下地功能活动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真正体现便民利民,促进患者康复,同时间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在骨科病房实施改良八段锦运动方法可以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心情舒畅,有效提高患者创伤康复锻炼依从性,积极运动,促进骨折愈合,提早下地,同时有效降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卧床期间发生肺部感染、关节僵硬、夜寐不安、发生压疮的几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使病床在使用周转方面有效调控,节省社会资源,为更广泛的群众提供医疗资源。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洪绍蒙雷勋杰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洪绍蒙雷勋杰发布时间:2023-06-14T12:45:45.8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洪绍蒙雷勋杰[导读] 根据案例分析中医治疗脑梗后遗症治疗的临床观察疗效,通过某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救治脑梗塞患者共6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白云区 510410摘要:根据案例分析中医治疗脑梗后遗症治疗的临床观察疗效,通过某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救治脑梗塞患者共6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三十例作为组内观察对象。
对照组对患者对症采用基础治疗方式,例如降压、脱水、神经保护等方式,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再采用针灸和滋补中药对患者对症治疗。
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经过同样的疗程后,实验组整体治疗效率比对照组治疗效率高,实验组治疗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六,对照组治疗效率则是百分之七十。
中医诊疗法对治疗脑梗具有显著效果,具有临床医学价值。
关键词: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治疗效果引言:患者脑梗塞病症是由于去脑动脉呈粥样逐渐硬化,脑部出现官腔狭窄等现象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局部栓塞,使血液流速缓慢,出现脑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身体机能出现瘫痪,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脑部缺氧,身体组织血液供应不足等危害其身体健康的因素。
此类病症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由于此类病症前期无可观察的呈现状态,所以一旦发病,患者就会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导致无法及时救治,成为致死率高的一项病症。
这类病症主要临床治疗手段为降纤、抗凝和脑保护,治疗方式比较广泛,药物品类范围也非常广阔,临床的副作用也较大,这大大降低了脑梗塞的治疗成功率。
本文根据某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60例患者,分析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观察结果,探讨中医治疗脑梗塞的后遗症效果。
一、资料分析根据某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60名脑梗塞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分为男性患者三十九例,女性患者二十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5-06T15:04:26.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朱献玲
[导读] 临床目前尚无针对脑梗塞恢复期治疗的特效疗法,西医主要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
朱献玲 (广西容县中医院 537500)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371-02
临床目前尚无针对脑梗塞恢复期治疗的特效疗法,西医主要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治疗,与西医潜在并发症和各种并发症比较,中风采用中医治疗的优势渐被临床重视,特别是针灸治疗,已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7—76岁,平均(58.6±5.5)岁,诊断标准均符合第四次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方案。
并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病程4—17d,平均(11.6±5.1)d,28例为完全性偏瘫,42例为不完全性偏瘫,5例偏身感觉减退,5例言语功能障碍;合并冠心病26例,高血压54例;其中脑出血后遗症24例,脑梗塞56例,排除肌肉关节痛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以改善脑功能;颅内压显著升高者行相应的脱水操作,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取阳陵泉、风池穴,四神聪,配穴;肩髑,曲池、合谷、外关、太冲、丰隆、风市,环跳;随症加减:拘挛于肘部发生加小海、三里;拘挛在踝部发生加照海,太溪、解溪;拘挛在膝部发生加阳谷,曲泉;拘挛在手指部发生加后溪、八邪;言语不利加通里、哑门、廉泉;烦躁加大陵、内关。
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对穴位行准确选择后,对皮肤行常规消毒,捻转进针,依据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每次行针疗操作时对患侧进行操作,穴位针法均采用平泻、平补法实施,行30min的留针,1个疗程为10d,在行2个疗程的治疗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每1个疗程结束后,安排10d的休息时间。
1.3效果评估
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定),对偏瘫疗效依据运动功能计分的方法评分。
具体为:痊愈:患者生活可自理、能独立行走,患肢功能有效而力差,积分达18分;显效: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肌力呈2级以上的提高,患肢功能不完全活动,积分达12分;有效:肌力提高l级以上,患者生活需人协助,可做部分功能活动,积分增加在4分以上;无效:患者患侧肌力无好转情况发生,生活不能自理,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增加在4分以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中,痊愈24例,占60%;显效8例,占2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痊愈12例,占30%;显效16例,占40%I有效4例,占10%;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脑血管病比较多发和常见,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中医属脑中风范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显著降低了本病的病死率,但致残率却呈上升趋势,有语言、心理、认识、知觉、情感等各方面的大脑功能障碍残留,其中以运动障碍偏瘫最为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塞康复采取有效措施越早介入,临床效果越满意,在患者意识清除、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无发展迹象的48h内即可行康复治疗。
现代实验证实,选择以上经穴采用针刺治疗可使脑功能在脑缺血时的损伤减轻,促进脑功能在缺血后再灌注时的恢复。
并对血管活性物质在脑组织内的含量进行调节,使脑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扩张脑血管,利于脑神经元在脑缺血后的保护[2]。
恢复期偏瘫主要以痰瘀痹阻脉络、元气亏虚、肢体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学认为瘀血、痰饮、血虚为中风之源,外邪在肝肾阴虚的情况下向经脉侵入,邪气发生瘀滞作用,使痰热上扰,经气流畅受阻,临床治疗需以调和气血、疏筋通络、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为原则,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祖国医学记载,中风采用针灸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学对中风病的定义为风夹血、虚、痰、火,对脑部造成侵扰,至使窍闭神匿、脑络阻遏、神不导气。
文献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者,精明之府的理论,经络和脏腑之气血均向上汇聚于头部,在头部施针可将颞、额、顶三区贯穿,跨越足少阳、足太阳及督脉三条阳经。
纵贯全身,有对一身阳气进行通调的功能。
诸阳之会,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对五脏六腑的精气均可起到调动作用,加快了肢体恢复进程[3]。
本次研究中,依据上述病机,采用扶正驱邪的方法,以活血益气、补益肝肾、通络化痰为治法,选取阳陵泉、风池、外关、曲池、合谷、太冲、风市、丰隆等穴。
阳陵泉肝主筋、为筋之会,五行属土,且为胆经的合穴,可起抑木扶土的效果,针刺达到息内风、祛外风功效。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为阳维脉与手足少阳经交汇穴,可散寒止痛、清泄肝胆,搜风胜湿,为驱风要穴,可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丰隆、合谷、曲池为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主宗筋、多气多血,因风邪多向阳侵犯,故针对之治疗可起到生化气血、健脾益胃的效果,且依据血归包络、气纳三焦的理论,与手少阳三焦经络配合,可起到激发元气、疏风通络、对五脏六腑之气进行调理的功效,达到驱除邪气的效果。
内、外关于前臂内外分布,互为表里,行针刺可透达内关,以对阴阳进行调和,以达到阳秘阴平之效。
诸多穴位联合应用,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的同时,可采用艾火灸烤配合治疗,可起到化痰祛寒、温经通络、补益肝肾的效果,使患者的临床诸症明显改善,标本兼治。
脑梗塞后遗症采用针灸治疗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临床观察结果证实,脑梗塞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使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改善,
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使组织胆固醇的积蓄量减少,脑供血状况得到良好改善,对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者脑电图指标、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指导。
在行针灸治疗后采用头颅CT进行效果评估,证实有促进脑出血吸收,减少和消除血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段秀珍,黄永沼.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32.135.
[3]高聪,蒲蜀湘,朱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