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情节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一、什么是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类别释义特点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十大情节技巧

十大情节技巧悬念、抑扬、照/呼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写小说都是有背景的,一般都是通过背景烘托出来主角即将发生事情的节奏,比如描写狂风暴雨的天气,一定会有不幸或者糟糕的事情发生,让人读起来就感觉到紧张气氛,和有不好的预感1、转折:此手法是叙事性作品中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一个技巧,大家不自觉的都会使用上,用好了,可以让故事产生意料不到的发展变化,进而更能引人兴致,增加看法。
打脸就是个很明显的转折写法,比如赌石,男主拿了一块看起来完全不起眼的石头,开出来的却是龙种的帝王绿。
2:抑扬:抑扬也是转折,但它是一个极端的转折,在网络小说的先抑后扬,基本会有比较长的抑制铺垫,再一瞬间扬起,达到个高潮,爽点的满足。
此手法最大的作用是带来情感上的落差,在网络小说中,比如《夫人你马甲又掉了》扮猪吃虎其实就是对此手法的很好运用。
反差其实也是悬念的制造,比如男频打斗文里,基本会有个吃瓜群众唱衰、对手很强,男主很弱,然后打斗的过程也扑所迷离,看起来男主要输,故布疑云,让读者对男主是否能战胜产生好奇,但最后男主必杀技使出来,战胜了,就是扬了,读者的好奇得到满足,情绪的爽点像弹簧一样放大。
3、发现和突转:这是一个组合手法,发现+突转,其实也算是转折的一种,常用语悬疑推理剧。
简而言之就是,一件事情突然有了重大的发现,然而稍后便是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再按照以往的情节去发展,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
比如盗墓小说里,主角找到墓穴了,以为可以直接进入了,没想到突然按到了什么机关,在门口掉到了地牢里。
4、张弛有度:张弛是对于情节节奏的把控,剧情一定要松弛有度,一味的紧张,会对读者造成审美疲劳,因为一直高潮,人的情绪就一直在高处,没有起伏,高潮就没有意义,如果一味的松弛,则难以引人入胜,读者会走开,所以小说要如心电图一样,有起有落,缓急错落,这样才能最大的展现小说剧情的魅力。
5、蓄放:蓄,积蓄,积累,过程是缓,放,释放,开放!过程是急!如水库蓄水,积累的时候是平缓的,然而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库便会冲垮,暴发。
赏析 小说的情节手法(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 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 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 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 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 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 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三、情节结构的常见模式 小说情节结构的常见模式一般有三种:
(1)基本模式。即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发展顺序。这种 情节模式符合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 (2)“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而 往往会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以设置巧合、悬念、矛盾等方法横生枝节, 发生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种折直为曲的情节模式使小说显得跌宕 起伏,摇曳生姿。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 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 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 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 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 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 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 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 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 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小说情节

1.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 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 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 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 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 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 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1、文中某段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010全国新课标卷) •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报复》2012江西卷 • 3、文中某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二十年后》 2008新课程、《遗璞》2009辽宁)
•
解题思路:①内容作用+②结构作用
见167页《山东高考》
• 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常பைடு நூலகம்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 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药》《杜十娘》)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 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 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 美满生活的向往。
高中语文-小说的情节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1)(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
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
分析不同位置 情节的作用类
题型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分析不同位置情节的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嚣》) 用即分析小说开头、中间
(1)(2017 · 山 东 高 考 ) 本 文 以 或结尾情节的作用,题干
“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 中往往有“分析” “说明”
明考 “梳理”等作答动 (《枪口下的人格》)
型 词和“情节”“脉 (2)(2011·安徽高考)请用简明的语
络”等表答题方向 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的名词。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暗考 型
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 (1)(2018·全国卷Ⅲ)请简
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 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
的名词。
写有什么效果。(《马兰花》)
分析情节的作用: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 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①对环境的作用: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 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③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 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 读者思考。
对• 点练习2:
微纪元(节选)
• 刘慈欣
•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 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 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8da5f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3.png)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写小说的手法篇(一):小说情节表现手法小说情节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白描和细描,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人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都不能有心理描写.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环境景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又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成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当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都属于场面描写.所谓全景式场面描写就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对于人物的活动则采取略写的方法,做总的描写.这种全景式场面描写,一般在描写重大事件时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描写:“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相交点南面的场中,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场面描写,对开国大典的会场做出了宏观的描述,就像是电影中的全景镜头.所谓特定式场面描写就是在总体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比如《开国大典》中倒数第二段: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举手向群众招呼,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场面描写,但它只是一个铺垫,这段主要要写的是游行.这个场面描写的主体场面是天上是礼花,地上是灯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一个具体的着重表现的场面,即游行.这种特定式场面描写要注意详略的区别,一定要主次分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刻划与描绘.既可以用来记人、记事,又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所以它在记叙文中应用比较频繁.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所关照的对象很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儿,但是却能表现大的主题.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叫细节描写,所谓的细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写到一个严监生.他在临死前三天已经不能讲话,但是他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这个细节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寥寥数笔,但是事半功倍,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是成功的细节描写.二是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较强表现力的细节,而不是那种一般化的、琐碎的、平庸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典型呢?因为如果细节描写不够典型的话,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会给人一种冗赘的感觉.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茎灯草同时点着,严监生甚至都不能闭眼,苦苦熬了三天.这把守财奴的本性刻划得入木三分.三是要真实.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如果所写的细节不真实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有这样的细节还不如没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借用来的.它原意指中国国画的画法之一,是指用墨线勾描的,素淡的,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写作理论借用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鲜明、生动地勾勒出来的一种写法.白描的特点是风格质朴,不事渲染.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对白描有专门的解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段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现状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这是典型的白描.白描的写法运用得好,文章会呈现淡雅的风格.相反,如果运用不好,文章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总之,白描的运用要十分精练才好.细描,也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引进来的概念.原指绘画中的工笔.细描也叫工笔描写.细描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全面.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可谓精雕细琢.细描的效果是,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细描要注意,凡做细描的对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内容.如果作者将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细描了,文章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冲淡主题.侧面描写:也叫烘托或衬托,指对描写对象采取一种间接的表现手法,是从对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写中来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简单说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描写客观事物,而是在描绘其它事物的过程中去衬托这个客观事物,以次要衬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画家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段话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烘托的概念.侧面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语言(包括对话);可以从旁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来侧面描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写了一段伯父家的女佣阿三的事情,并且引用了阿三的话:“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内容没有直接写伯父,而是通过伯父家的女佣来侧面描写伯父.侧面描写虽然是以次要衬托主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真切的.侧面描写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小说创作和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写小说的手法篇(二):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小说吧。
小说叙述技巧范文

小说叙述技巧范文
1.时间线:小说的情节通常是按照时间线性展开的,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
叙述者可以通过回顾、预演等手法来改变时间线的次序,从而增强叙述的效果。
2.视角选择:小说的叙述可以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第三人称视角则更适合多角度地展示故事。
4.对话技巧:对话是小说中重要的叙述方式之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情感和关系。
对话可以直接呈现人物的思想、想法和冲突。
6.插叙:通过插叙一些旁白或回忆,可以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插叙可以用于解释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或者是对故事展开的进一步说明。
8.转折和冲突:故事中的转折和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通过在故事中设置冲突和转折,可以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9.真实感情和人物发展:通过真实的感情描写和角色的发展,可以使故事更加有吸引力。
读者更容易与情感丰富的角色发生共鸣,并对角色的成长与变化产生兴趣。
10.意义和主题:小说的故事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挖掘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高考语文小说情节知识清单

高考语文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明线 ——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1)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 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 (2)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
(3)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注:1、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联接的 。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联接 点就是“药”。 2、 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
“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 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做陪衬和烘托,为
主要情节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 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 文字刻意强调的。
4.伏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 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 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
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5.照应 照应是针对情节间的伏笔说的,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 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相互比较而形成对比情节。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 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
( 二)情节结构手法
1 、 线索 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个物,也可以是作者的 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
的线索。
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 线索。
。
2.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 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 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3.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 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 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