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式英语产生的几点因素分析及对策

地道的翻译 会是 :Il eti b o ey m c.再给个 例子 :我 i hs ok vr uh k 家有三 口人 。按照汉语 思维 习惯 ,你会 翻译成 :u a l hs orf y a mi
trepo l he epe 地 道 的 翻译 会 是 : h r aetrep ol i o r .而 : ee r he ep n u T e
f l. a y以上例句 中的中式英语都是受汉语 思维方式影 响的产物 , mi
是 字 对 字 翻 译 过 来 的 结果 。
其次 , 文化差异是 中式英语产生的另一原 因。一般来说 , 语 言 是一个 民族 的象征 , 语言 总是受到文化 的影 响 , 镜子一样 , 像 始终反 映着一个 民族 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大多数 民族都有属 于 自己的语言 。它是人们交流的必要工具 , 对这个 民族 的历史 , 文化背景 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思考的纪录及传播他
se a ”
种思维方式 的转换 。就英汉语言来说 , 我们汉语 是整体思维 , 而 英语是个体 思维 , 英汉逻辑思维顺 序不一样 。因此 , 我们很 多人
虽 然 已 经学 了 十 多年 的英 语 , 积 累 了 大量 的 词 汇 及 用 法 , 且 也 并
掌握了基本 的语法知识 , 可还是不能用英语 自如 的表 达。 其根本
原 因就 是 不会 用 英 语 思 维 ,英 语 语 感 太 差 ,受 中式 思 维影 响 太
深 。因而说 出的英语仍然带有 中文语音 、 法的特色 。 语 例如 :我很 喜欢这本 书。
按 照 汉 语 思 维 习 惯 ,你 会 翻 译 成 :Ivr ieti bo . e l hs ok而 y k
首先, 中式英语 的形 成是 中英 思维方式不 同引起的 。 语言是
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及其规避策略

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及其规避策略关键词:中式英语;汉译英;负迁移;思维方式1 引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
然而,中式英语阻碍了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都注意到了中式英语现象并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规避策略,但多是针对一般英语学习者,比如英语初级学习者的口语表达,写作或者中学教育方面。
这些策略对于专业的翻译学习者来说太过宽泛。
而在中国,很多英语学习者在上大学之前都很少接受翻译练习,尤其是汉译英练习。
因此,本篇论文主要关注汉译英练习中的中式英语并试图提出一些规避策略。
2 中式英语介绍2.1 中式英语的定义Joan Pinkham(1998)曾对中式英语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Chinglish is a kind of abnormal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hybrid language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English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张慧芬和徐雅琴(1989)认为,中式英语是人们在用目的语英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或者文化来表达思想,产生的一种语言负迁移的现象。
汪士彬(2006)认为,中式英语指的是由于受到母语干扰和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出现的一种违反英语语言习惯和文化的非正式英语。
2.2 中式英语的成因2.2.1 母语的负迁移关于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Robert Lado(1957)提出了比较分析假说,Selinker(1972)提出了中介语理论,还有学术界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熊德鲵说过:“我总喜欢把英语学习比做一场围攻战。
被围攻的是你脑子里的母语,攻打这个堡垒的是英语大军。
论英汉翻译中的中式英语.26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其改善措施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
英语已经发展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并且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而翻译便成为必要的交流形式。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
译者拘泥于原文字面,“对号入座”,使得译文生硬晦涩,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并带有明显的汉语特征,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以及我国的对外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中式英语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旨在给中国英语学习者一个借鉴,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中式英语,提高汉英翻译的质量。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从三个方面对中式英语进行论述。
第一个方面从中式英语的定义入手,对中式英语进行了一个简单介绍,并分析了它的六种错误类型,通过大量例子,较详细的描述了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第二个方面则利用对比分析指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第三个方面针对中式英语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提出了五大改善措施,以减少和避免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模式差异;母语的干扰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Possible SolutionsAbstract: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people are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 every aspect. English has developed as a widely used language to fulfil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necessary method. However, a phenomenon exists commonly i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is, Chinglish. The translators just rigidly stick to original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turn out to be obscure and not consistent with English habits or rules bu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not be accepted by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Consequently, Chinglish seriously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ou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our country.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study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describes Chinglish with interlanguage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auses of Chinglish that are thought patter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From the aspects of six sorts of errors, part two demonstrates main manifestations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Part three offers some possible solutions with an aim to reduce or evade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o the largest extent.Key words: Chinglish; thought pattern difference;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Table of ContentsI. Introduction (1)II. Chinglish (1)A. Definition of Chinglish (1)B. Manifestations of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2)1. Unnecessary Words (2)2. Rigid Translation (4)3. Misuse of Words (4)4. Incorrect Word Order (6)5. Incorrect Subject (7)6. Incorrect Negation (8)III. Basic Causes of Chinglish (9)A. Thought Patterns Differences (9)B.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11)IV. Possible Solutions to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2)A. Knowing More about English Thought Patterns (12)B. Accumulating Chinglish Examples (13)C. Doing Mor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D. Adapting good ways in using dictionaries (14)E. Watching more English movies and TV drama programs (15)V. Conclusion (15)I. IntroductionSince English has develop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tudy on various English versions on the linguistics, culture and cogn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tudy field.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devoting themselves to studying Chinglish for years. Li Wenzhong distinguished Chinglish from Chinese English. He thought that Chinese English was not a hypothesis but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with expansive prospect and study value, while Chinese English was distorted English and would be gradually reduced or eliminated along with the wide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On the basis of interlanguage, both Chinese English and Chinglish were interlanguage variations produced by Chinese and affect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y were inevitable.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Chinglish. Firs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and for the second was being not familiar with English characteristics and adopting Chinese collocations and structures. Joan Pinkham, an American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systematically classified Chinglish manifestations and corrected them with specific analysi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grees that Chinglish is objective and unavoidable for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but needs improvement. This paper studies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iscussing its definition, causes and solution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II. ChinglishChinglish has existed for a long history, even since Chinese began to study and use English. In the early 1980s, some foreign experts pointed out that some phrases or structures in some published Chinese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did not conform to Standard English actually. Because it manifests Chinese feature, they called this kind of English “Chinglish” (Ma Xuehong 79).A. Definition of ChinglishChinglish is defined by Joan Pinkham who is an American language expert in her book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Chinglish, of course, is that misshapen,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does not conform to Standard English and cannot be understood or accepted by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so it is playing a negative role in communicating with English people.In the strict sense, Chinglish is the interlanguage of Chinese learner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wo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are cited: (Pinkham 32) (1)It is dynamic, and full of errors, and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change towards astandard target language system.(2)The learner‟s competence is transitional. It is subject to constant revision, passes through a number of stages, and forms 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Another feature is fossilization which is defined as a process occ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which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Being Chinese, we generally cannot reach the same level of competence as English natives. Our “final state”grammar is not standard English grammar. Thus, certain rules and items “fossilize”. Typical errors are “he have…”and “she go to school yesterday”, etc.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s of Chinglish and interlangu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Chinglish is an interlanguag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is neither Chinese nor English but stands between them.B. Manifestations of 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It has been discussed in chapter one that thought is the basis of language, so the thought pattern difference will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guages. 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 that reexpresses the thought of language by another language accurately and entirely. In this sense,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 merely viewed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s,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ought patterns. Besides, the struc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will also affect the translation. When translating, man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replacement, neg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ought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Consequently, Chinglish appears. For a clearer cognition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chapter classifies it to six sorts of errors that are rigid translation, unnecessary words, and misuse of words, incorrect word order, incorrect subject and incorrect negation.1. Unnecessary Words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 It is said that any words which perform no function in the sentence—that is, which add nothing to the meaning—should be edited out.However, almost every text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contains unnecessary words. Namely, unnecessary words appear in a large number of phrases and sentences. Unnecessary words are thehallmark of Chinglish. Let‟s see the following examples.(1) 确保中美两国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达更准 确 , 情感 更丰 富。随着 写作要 求 的提 高, 教师
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句型, 例如 t h e r e b e句 型, 可 以恰 当运用 一些 复合句 , 如宾语 从句、 状语 从句 和 定语从句等 , 通过强化 记忆 、 反复训练 , 使学 生能够 灵
活 自如地运 用这些句式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 。
第 四, 注 重汉 英翻译 训练 。语言是 有共性 的 , 但
英语” , 大大地 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
不 同的语言又有着 明显的差异 。许多学生在 写作 时, 依据 汉语思维把一些英语单 词拼凑起来 , 从而忽视 了 所 学的句子结构 、 固定搭配 等知识。通过汉英互译练
习, 尤其 是段落 翻译 , 学 生可 以对 比这两 种语 言在不 同层 面上的特点和规律 , 养 成运用 正确转换汉英句型 的习惯。
考, 往往要先在 脑海里用汉语构 思, 或列 出中文提纲 , 再 以点对 点、 词对 词的方式逐字逐句地 转换成英语来 表达其汉语含义 。这些借助汉语思维生造 出的 “ 中式
旦学生掌握基本句 型后, 教师可 以充分发挥学生 的
想象力 , 让他们 适 当做 一些扩 句练 习, 使文 章意思表
一
语练 习, “ 中式英 语 ” 在一 定程度 上 就是表 现 为能看 懂, 能听懂 , 但 是说不 出来 , 这是缺 乏必要 的口语练 习 导致 的。“ 中式英语” 作为一种特殊 的语用现象 , 在农 村学校学 生作 文中 出现 的频率 尤其 高, 主要是农村学 校学生 由于受周边环境与生活 条件 的制约 , 接触到 的 英语语言信 息十分有 限。语言 学习环 境 的缺乏 , 造成 了学生 的语 言功 底较差 , 受母语 的干扰 和影响 比较严 重, 因此 , 学生在 英语写作过程 中, 无法直接用英语 思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及解决方法引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一直是学生们较为困惑的一门课程。
尤其是在面对中式英语问题时,学生们更加不知所措。
本篇文章旨在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什么是中式英语问题中式英语是指中文语法、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直接翻译成英文的一种现象。
当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中式英语时,常常会出现语法错误、表达不准确以及意思表达不清晰的情况。
中式英语问题主要包括: 1. 直译问题:直接将中文词组或句子翻译成英文,导致语法错误或表达不准确。
2. 词汇问题:使用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词汇,使得文章表达不清晰或产生歧义。
3. 句法问题:受中文语法影响,句子结构复杂或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4. 表达问题:对英文习语、固定搭配和文化背景缺乏理解,导致表达不恰当或晦涩难懂。
中式英语问题的影响中式英语问题在高中英语写作中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首先,中式英语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句子结构紊乱,语义不清晰,这会使得文章难以阅读和理解。
其次,中式英语问题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专业的印象,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分数和评价。
最重要的是,中式英语问题会妨碍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的英语能力发展。
解决中式英语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中式英语问题,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词汇及语法水平学生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英文语法水平。
可以通过背诵单词、学习常用短语和语法规则来达到这个目标。
此外,阅读一些经典的英文文章也会有助于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注意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保持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多读英文文章、观察英文句子结构和使用一些写作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句子表达能力。
学习习语和固定搭配在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中,学习英文习语和固定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习语和固定搭配在英语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句子更加地流畅和生动。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小说、报纸和杂志来积累习语和固定搭配的使用。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作者:戴素敏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23期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能准确、地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会说出许多中式英语(Chinglish)。
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英语或英语文化的“特殊”英语。
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和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中式英语;汉英翻译中式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洋泾浜语(Pidgin),是当时的广州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时使用的工作语言。
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着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的字眼,语法结构主要为广东话。
体现的是中国人习得英语的最初级、最表面的阶段。
从它的历史成因上我们可以把中式英语简单理解为汉语语法与英语词汇的结合。
它指在汉语思维和汉语模式的影响下完全根据汉语字面意思来表达的英语形式,是英汉翻译中的一种不规范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
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中要克服中式英语的出现,无论在口语或书面语中都要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语言特点。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1. 母语的负迁移迁移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迁移作用。
迁移又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相似,能够促进目的语的学习。
例如,“我去上学”。
“I go to school.”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相似,学习者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一句型。
相反,如果目的语和母语存在差异,学习者在目的语的学习中就会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习惯或模式,因此出现错误,这就是负迁移。
比如,英语中有存在句型,“there be”句型。
但学习者在实践翻译中,经常会忘记这个句型,会用实意动词来取代。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存在着更多的差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负迁移就会大于正迁移。
尤其是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由于掌握的知识还不够熟练,更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出现中式英语就成为必然的一个过程。
探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探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摘要: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特别是英语初学者在交流和使用英语时出现的一种偏差。
由于受母语中文的长期影响,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文化规范和惯例。
中式英语对讲英语的人来说往往是无法理解或无法接受的。
为了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在交流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的感受,本文研究汉英翻译中出现中式英语的原因以及克服这种现象的方法,以期为汉英翻译教学带来启发。
关键词:中式英语;汉英翻译;思维习惯一、引言中式英语是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所表达的一种具有中文词汇、中文语法和中文表达习惯的语言。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英语中被称为Chinglish,是一种结合了中文和英文的语言。
二、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心理学中的迁移有时也被称为学习迁移或训练迁移。
它指的是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经验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况下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况下获得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一种类型的学习对另一种类型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时,就会出现正迁移。
例如,阅读技能的获得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发展。
Rod Ellis指出,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学习者的母语会对学习和使用英语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初学者。
这是因为中文和英文,以及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由不同的文化影响形成的。
这可能会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
中式英语就是这种来自母语的负迁移的结果。
(二)文化传统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思想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
语言是以文化为基础的。
语言以文化为基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有各自的个性和普遍的共同点。
这些共性构成了文化间交流和翻译的最重要基础,而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殊性则构成了这种交流的障碍,也就是翻译问题。
因此,可以说,如果不了解英语和汉语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就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

- 22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原文意思,让学习者更加轻松深刻理解其内容。
2.专业表达力求精确,再现课程特征。
字幕翻译是归属于文学翻译这一大树干的一小分支,在翻译时也要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
根据当前网络公开课的特点,公开课字幕翻译主要是传达新知识,至此在其字幕翻译上,尤其要注重的还是“信”。
《哲学:死亡》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门课程,专业知识非常多而且不容易理解,虽然Shelly kagan 的讲课非常生动风趣,讲授方式深入浅出,但是还是不能够有效地对专业术语进行贴切的表达。
在网络公开课字幕翻译过程中把握译意的准确性非常关键。
譬如在公开课《哲学:死亡》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一个单词:physicalism ,它的通用表达意思是物理主义。
那到底把“physicalism ”直译成“物理主义”符不符合原语内容?通过哲学学者的解释,译者最终确定译为物理主义。
这说明在公开课的字幕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强调“信”,对原语进行字幕翻译时,特别是专业性强的源语,字幕翻译要结合原语内容进行翻译,这也是名校公开课在传授新知识时的主观诉求。
3.切合学者风格,再现幽默。
网络名校公开课受到众多学习者的喜爱和追捧,这与讲课教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
《死亡》课上喜欢坐在讲座上,盘着腿,非常书生气质的小老头Shelly kagan ,《公正》课上喜欢抛出问题和询问学生的名字,可以记住每个回答问题学生的看法的 MichaelJ.Sandel ,又或是《幸福课》上那个因为名字里缺一个字母“L ”,因此个头不够“TALL ”的TalBen Shahar ,这些课程教授的性格不管是外放型的还是内敛型的,教授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智慧地将幽默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因此,译者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语言的特征适当的添加幽默元素在其中,而这也是需要策略的。
4. leaning over the bridge is a very fat man.靠着桥站着的是个超级大胖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发表时间:2009-10-26T09:27:03.733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郑博陈丹丹[导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郑博陈丹丹 430060【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的行列中,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中式英语”现象已经成为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问题。
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提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式英语原因对策一、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
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陈洁2006:14)。
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尤其是外语学习。
然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结构蕴涵着不同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它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向另一种文字的转化,同时还表现为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中式英语是汉语思维与英语形式结构的混合体。
比如,“你的衣服很漂亮”译为“Your clothes is very beautiful”我们用我们的汉语思维方式来翻译这个句子也是行的通的。
但由于我们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英汉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等等原因,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
因此,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掌握了语法知识,可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
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的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也叫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例如:(1)你的身材很美。
A. You have a fair figure. B. Your figure is beautiful.(2)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A. Otherwise,the country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B. Otherwise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3)春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春天,总是好的。
A. Spring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B. Spring,no matter where it is,is always pleasant.以上B句型都是典型的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CHINGLISH,但英汉的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而A句才是规范的英语,所以我们应该学着试着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汉语。
2、翻译方法不当。
多数中国学习者写英语作文,实质上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写作者往往用汉语思考,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语,但是我们都知道,好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流畅自然,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
然而,在翻译和英文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翻译练习,中国学习者无法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习惯组合英语句子,就会在翻译中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例如:一是违背语法规则。
我们在初学英语时,翻译句子时会经常照着字面意思逐词逐句的翻译,这样很容易违背英语的语法规则,例如:如果你不会喝酒,最好不要学了。
If you canno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learn.学喝酒不是学某种技巧那样的“学”,“会不会喝酒”实际上指的是有没有喝酒的习惯,所以可以说成:if you don' 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do it.二是重复累赘。
由于对英语的单词涵义缺乏透彻的理解,中国学习者往往使用具有重复意义的单词,造成了“中式英语”的产生。
如“书房”a study room,“舞会”a dance party,他们没能理解a study或a dance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义。
汉语中,有时我们为了平衡或押韵,经常使用两个意义很近的词,但是英文却很回避这种现象,但有的学生却未意识到这一点,逐词翻译汉语的同义重复,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
例如:[1]协助并帮助 help and assist[2]坚定并坚决地 firmly and resolutely译文中的一个词已完全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足够了。
三是过分使用修饰语。
有时候我们在写文章时会用一些修饰语,但有些修饰语有时用得过分强调,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
例如: A: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on agricultural reinforcementB: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A句中包含了太多的抽象名词,使句子变的复杂僵硬,难以理解,而B句表达意思明确清晰。
四是搭配不当。
由于受到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不是犯语法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搭配不当的问题.例如:学校食堂的青菜价格很贵。
中式表达:The price of the vegetables in our dining hall is very expensive.正: The price of the vegetables in our dining hall is very high.该例子属于典型的词汇搭配不当。
学生在学习“expensive” 时,只记住了汉语的字面意思,即“贵”,却不知词语的搭配和语境。
事实上,当表示某件物品“贵”时,可用“expensive”,但表示价格的“高”时,则应该用“high”来表示。
3、文化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
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是文化本质的部分反映。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描述文化、包含文化、象征文化,因而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它与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支(章国军2005:11)。
倘若语言学习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而在英语表述中想当然地套用中国文化,那就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乃至引发文化冲突。
比方说汉语的习语“攀龙附凤”,如果我们用英语表述的话,有容易翻译成“climbing up with dragon and phoenix”,但实际上应该翻译为“worship the rising sun”.在中西方语言交流中,这些中式英语,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仍将造成这样那样的误解。
由此可见,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来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王墨希、李津对中国学生语篇思维模式进行了调查,并同英美本族语的语篇结构做了比较,发现“中国学习者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方式是一般特殊型”,而比较突出的却是“隐伏型思维模式”(王墨希李津1993:64)。
我们中国人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典型的东方圆式思维方式,与西方的直线型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母语对英语的消极影响很大,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各个层次上特有的诸多特征,总是被学生有意无意地迁移到英语中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式英语。
所以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应尽量克服用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来组织语言。
二、中国学生杜绝中式英语的对策1、培养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模式。
众所周知,在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语感以及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克服母语干扰。
要快速提高语感,就得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为了避免学习者把汉语的语法、句型等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去,就要注意训练其模仿能力,而阅读恰恰有助于模仿。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选择一些符合真实生活的英美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缺乏英语语言环境,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最佳途径。
阅读不仅能加深理解和积累知识,帮助拓展写作内容,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英文的写作结构、上下文的呼应、内容的连贯等功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克服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好文章、范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克拉申(Krashen)总结性地提出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
语言输入量越大,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最终英语写作能力就提高.同时要多听标准英语广播,如BBC和VOA等,多参加英语角,要加大英文原著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量和词汇量为了避免中式英语,只有培养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提高自身双语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面,平时多加练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
如:(错)Today is cloudy.(今天多云),英语语法中表示天气时间和距离,常用it做主语。
(正)It is cloudy today.2、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我们在学习英语中,教师应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纳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的影响。
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导人西方文化内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