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荆轲刺秦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章回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章回小说”。

此小说选取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以艺术手法加以改造和虚构,使其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由此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高中语文教育中,掌握《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

一、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是秦朝嬴政时期,秦国在统一六国后进入了一个疲倦和矛盾的时期,国内外战争不断,百姓不得安宁,使得人们对秦朝越来越失望。

荆轲刺秦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后来的历史也影响深远。

二、荆轲刺秦王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荆轲刺秦王》的作者是元.pdf书法_聚峰网,他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

因为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独立,所以受到了历史的重视。

他写作《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正是明代的末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而他的写作,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和寓言。

三、小说的题材和主要情节《荆轲刺秦王》的题材是关于荆轲,一个来自楚国的刺客,因为对秦国统治的不满而冒险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全书以荆轲的传奇经历为中心,以世间的种种阴谋为副,描绘了一个统一时代的衰亡,一个之后的新朝的兴起,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感受,而且以其精致的文学手法和超然的艺术境界,赢得了世人的喝彩。

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细致入微和真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的人物画像。

荆轲是一个具有浓郁爱国情和英雄气概的人物,他的刺杀秦王的行为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和相信,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嬴政则是一个极权主义者,他统一六国的手段是野蛮和暴虐的,这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暴君之一。

而除了这两位主角之外,书中还刻画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如张仪,王翦等人物,这些人物塑造,都是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也是对于历史的批判和思索。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总结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总结

《荆轲刺秦王》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三、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素材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素材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出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燕王拜送于庭5.秦王还柱而走6.卒起不意7.日以尽矣8.图穷而匕首见(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北蛮夷之鄙人9.图穷而匕首见10.秦王还柱而走11.诸郎中执兵12.左右既前(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进兵北略地2.秦兵旦暮渡易水3.丹不忍以己之私4.樊龄期乃前曰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6.其人居远未来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8.皆白衣冠以送之9.发尽上冠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秦王)乃朝服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14.群臣怪之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6.非有诏不得上17.箕踞以骂曰18.乃欲以生劫之。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侵犯,欺侮)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回来)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显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卒起不意(通“猝”,仓促,突然)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9.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轲既取图奉之,发图翻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故人具鸡黍老,旧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确实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几天前,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主要是写中华五千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了解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看到了李广“妙计脱身”的机智……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王》,虽然它是整本书里字数最少的一个故事,但它给我留的印象是最深的。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他十分恨秦王,一心要报仇,荆轲被太子丹的决心所打动,和秦舞阳一起去刺杀秦王嬴政。

临行时,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他对太子丹的忠诚和自己的决心。

看到这我不禁被荆轲的勇气所打动,并为他捏了一把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学案【文学常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全书共( 33)篇(12)策。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语言流畅,长于议论和叙事,记人、记事文笔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兵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②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次①以次进(名词,次序)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诚恳,不欺骗)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③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二、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3.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6.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7.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8.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10.(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1.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12.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4.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15.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16.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7.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三、古今异义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6.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7. 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 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9.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2.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6. 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

7.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8. 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仓促,突然。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0.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1.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五、重点虚词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介词,为了)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④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准备)⑤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为)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⑦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处理)而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连词,表递进【并列】)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并且,连词,表递进)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连词,表转折)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⑥图穷而匕首见(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⑦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连词,表因果)⑧伏尸而哭(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⑨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同上)⑩自引而起(同上)⑾倚柱而笑(同上)以①以刀试人/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拿)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拿)③以故荆轲逐秦王(介词,因为)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⑤以次进(介词,按照)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⑦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⑧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⑨箕踞以骂曰(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⑩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六、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请补足省略部分。

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⑤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⑥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2)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④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应“诸执兵(之)郎中”)(3)宾语前置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3、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4、省略句(1)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2)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6)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宾语)(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1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省略主语)5、固定句式(凝固结构)(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的话),那么)(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谓:可以说(是))(7)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人 ( 东西 )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9)既已无可奈何(既已:已经,同义复用)(10)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于是,同义复用)七、成语积累。

抄写并释义。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

3、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5、图穷匕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6、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7、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8、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小学二(2)班班规一、安全方面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4、不能在上学路上玩耍、逗留。

二、学习方面1、每天到校后,不允许在走廊玩耍打闹,要进教室读书。

2、每节课铃声一响,要快速坐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3、课堂上不做小动作,不与同桌说悄悄话,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养成学前预习、学后复习的好习惯。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5、考试时做到认真审题,不交头接耳,不抄袭,独立完成答卷。

三、升旗排队和两操方面1、升旗时,要快速出教室排好队,做到快、静、齐,安静整齐地排队走出课室门,班长负责监督。

2、上午第二节后,快速坐好,按要求做好眼保健操。

3、下午预备铃声一响,在座位上做眼保健操。

四、卫生方面1、每组值日生早晨7:35到校做值日。

2、要求各负其责,打扫要迅速彻底,打扫完毕劳动工具要摆放整齐。

3、卫生监督员(剑锋,锶妍,炜薪)要按时到岗,除负责自己的值日工作外,还要做好记录。

五、一日常规1、每天学生到齐后,班长要检查红领巾。

2、劳动委员组织检查卫生。

3、每天负责领读的学生要督促学生学习。

4、上课前需唱一首歌,由文娱委员负责。

5、做好两操。

6、放学后,先做作业,然后帮助家长至少做一件家务事。

7、如果有人违反班规,要到老师处说明原因。

班训:坐如钟站如松快如风静无声班规:课堂听讲坐如钟,精神集中认真听;排队升旗站如松,做操到位展雄风;做事迅速快如风,样样事情记得清;自习课上静无声,踏实学习不放松;个人努力进步快,团结向上集体荣;我为领巾添光彩,标兵集体记我功。

扣分标准2 忘带书本、学具-13 迟到-14 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25 不穿校服,不戴红领巾-16 吃零食、带钱、带玩具-27 说脏话、打架-3请家长,写保证书8 座位周围有垃圾-2-19 课间操、眼保健操不认真做10 升旗时违反纪律-2-111 来学校不进教室,在走廊聊天打闹12 体育课打闹说话、排队-2不整齐注:每人基本分60分起,学期末核算总分,作为学期评先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