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合集下载

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概述

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概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概述史妍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儿童文学理论是周作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周作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确立、儿童文学理论的架构以及儿童文学的翻译与整理等内容,既是其“人的文学”的深层次挖掘,也是出于对儿童以及儿童文学的关注,体现出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时代性与现代性。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文学理论作者简介:史妍(1988-),女,山西人,硕士,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44-02周作人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学术成就之高、涉及范围之广,足以与鲁迅媲美。

但是由于自身的政治问题,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学术界有意忽视,直到近三十年,他的文学成就才重新受到重视。

对于周作人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他在五四时期新文学理论的开创以及散文创作的成就之上。

近年来,作为周作人文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又重新进入关注视野。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与儿童观的初步建立周作人不是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理论的五四先驱,在他之前梁启超、孙毓修等人均提出过有关儿童文学的见解,但是相对于其他人只言片语的提及,周作人却是有目的、系统地论述儿童文学理论的第一人。

1919年,在《人的文学》中,周作人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儿童问题的关切,“小儿也只是父母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

”[1]p31此时,他已认识到儿童拥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立性,应把“儿童的解放”也纳入“人的解放”之中,这种看法在五四新文化启蒙时代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应北京孔德学校的要求做了一次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目录分析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一本由周作人编写的儿童文学评论集。 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周作人对儿童文学 的独特见解。
从目录的整体结构来看,《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儿童文学的一般论述,包括儿童文学的定义、起源、分类等方面的 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包括对一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 的评价和解读。第三部分则是探讨儿童文学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儿 童文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儿童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纯真和善良,激发人们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形式, 它能够通过寓言、故事等方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 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应该是基于真实、自然、简单、生动等特点。”周作 人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应该符合 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同时,他也强调了真实性和自然性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真实和自然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编集
周作人
引导Βιβλιοθήκη 创作文学作品阅读
孩子们
周作人
儿童文学
儿童 内容
需求
儿童文学
认为
具有
指出
关注
能够
寓言
内容摘要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周作人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了他关于儿童文学的论述和批 评。这本书的内容摘要如下: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第1 页共7 页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

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

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

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第 2 页共 7 页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毕业论文。

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以儿童为本位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

就中国而言,当时正处在清朝统治即将落幕的情况下,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先进国家对我国的侵略,随之而来的还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思想,处在这一时代的进步青年纷纷赴日本留学,真正的接触了西方多方面的先进思想。

周作人就是这一时代的文学青年。

就个人而言,1885年他出生在富庶家庭,孩时,家庭富裕,生活无忧,见识颇丰;十多岁家道落没后,却没有使他感到悲惨,反而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从未承担过家庭重担,保留了童趣。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周作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更为广为人知。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艺术的民主性周作人认为,艺术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和理解的。

艺术不应该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享受,而应该是人人都能够共同享受的。

因此,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强调了艺术的民主性,并希望能够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载体,让更多的孩子都能接触到文学的世界。

二、艺术与人的生活周作人认为,艺术是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名文学家,周作人十分关注人们的生活经历,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中,人的生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艺术的真实性周作人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即反映社会、自然及人的真实本质。

在他的儿童文学中,这一点同样得到了体现。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不应当有任何被教条和偏见束缚的因素,而应该在表现人和社会的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艺术的观念周作人的艺术观念强调了美的表现。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在美的追求上有所突破。

这一点也贯穿了他的儿童文学主张。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不仅是要“教育”,更要“趣味”,他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丽和诗情画意。

五、艺术的时代性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与时俱进,有着强烈的时代性。

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民间和现代文化以及多元的价值观,这也是他对“文学为国民”的追求和理念的具体体现。

六、艺术的表达周作人强调艺术的表现适应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艺术的表达形式应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需求,并能够接受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孩子的阅读和欣赏。

七、艺术的教育性周作人认为,艺术应该有教育性。

他的儿童文学主张也是如此,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渗透正能量的思想,培养孩子们民主、创新和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

八、艺术的体验性周作人认为,艺术是一种体验和享受。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2.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儿童不是什么
3.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是什么
4.总结: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也是儿童文学的先驱。

他的儿童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给予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然而,周作人也明确地指出,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儿童不是无知无识的,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方式。

儿童不是家庭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因此,儿童文学不能只是成人世界的简化版,而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去描绘世界,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思想,以儿童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那么,周作人认为,儿童是什么呢?他认为,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是民族的生命力。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世界充满了疑问和惊讶。

儿童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改变世界。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为我们理解和创作儿童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让我们明白,儿童文学并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和寓言,而是一种以儿童为主体的文学,是一种尊重儿童、关注儿童、服务儿童的文学。

第1页共1页。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儿童文学》摘要: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1913年12月发表的《儿童研究导言》是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最早的文字阐述,周作人提倡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人生,他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观忽视儿童在精神上的独特需求,希望能打破旧有的儿童文学传统,把儿童从非儿童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成为真正的儿童摘要:周作人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是中国最早“儿童发现”的人。

《世界儿童文学事典》曾评价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童话理论家”。

他的儿童文学观倡导“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儿童独立个性的地位。

当代的儿童文学观经历了从“教育”到“艺术”再到“本位”的发展变革,站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走向的角度来看,这与周作人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儿童本位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

在“五四”时期,大批的新文学创作者从探寻“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沿着构建新的价值观和人生秩序的思路,他们把笔触伸向了最纯真的儿童世界,冰心的饱含对童心讴歌和自然赞美的散文、丰子恺对儿童世界理想模式的赞颂,都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所蕴含的现代性品质。

1920年,周作人发表了《儿童的文学》,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

文中,周作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提出成人社会必须承认作为完全的个人的儿童的权利,对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文学的必要性以及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文学形式等做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这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承认儿童是“完全”的“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是对传统的彻底反拨,甚至“儿童文学”这一概念都是从文中演变而来的,这对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倡儿童文学的美学化、生活化,让孩子们能够在阅读中领略美的魅力,同时也更好地了解生活。

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不只是一味地教育,而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1. 美学化。

“美”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中心思想。

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追求文学的艺术性,呈现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引领儿童进入美的世界。

2. 生活化。

“生活”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切入点。

他主张儿童文学要从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中提取素材,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获得代表生活本身的美。

3. 情感化。

周作人主张儿童文学应该能够引发孩子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挂念,情感是最好的桥梁。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要协调发展,情感和思想要统一起来,创作才能达到心灵深处。

4. 自由化。

“自由”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内在质量。

他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不能受到任何束缚,需要有充足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创作内容也应该是经过作者独立创作的自由产物。

5. 教育化。

尽管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需要有美的审美价值,但他也认为儿童文学的阅读不只是为了自我表现,还要起到教育的作用。

作品的主题应该是正确的,对于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6. 应时化。

“应时”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重要要求。

他要求创作者能够适应当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社会变迁、人生境遇和文学趋势。

时代变化之中,儿童文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

7. 儿童化。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核心是儿童。

儿童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要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并适当借助儿童的视角、语言和直觉进行表达。

8. 多元化。

“多元”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向。

他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该被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范式,而应该是多样化的。

除了童话、寓言等故事形式,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访问等形式,以满足儿童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

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
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

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

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
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儿童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独立的世界,或者被成人看做自己的附属,“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生畜然”[2](p.37);或者被成人“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而周作人此时已经认识到,儿童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儿童就是儿童,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的发现”。

周作人发现“儿童”虽然比西方晚了近150年,但在现代中国却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二)以“儿童为本位”思想
周作人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然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

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

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

”[3](p.41)就在周作人在发现了“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儿童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那就是儿童是需要儿童文学的,社会文化论文《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把儿童“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和“缩小的成人”,这种谬误不仅虐杀了儿童的个性,也导致了儿童精神食粮的缺失,因而也就造成了儿童文学荒芜的局面。

周作人认为,既然“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新文学就有“供给他们文艺作品的义务”。

[3](p.152)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现代中国最早鼓吹、倡导与系统论述儿童文学—44—抨击了封建主义虐杀儿童的罪恶,鼓吹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

他还热切呼吁新文学的仁人志士应该组成一个小团体,来研究“儿童文学”。

这样的“鼓吹”与“呼吁”,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儿童文学应该以是儿童为本位的。

周作人19xx年6月发表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上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在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教育原则,即“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的,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以儿童为本位”表述的最早的文字。

周作人真正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从《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开始的。

周作人的讲演反复强调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成人不同,儿童有自己的生活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成人应该尊重儿童和了解儿童。

这是对于儿童生理与心理上的独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这一儿童文学观在那一时代无疑是进步的`。

把儿童当做“人”,承认“儿童就是儿童”,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儿童观也应该是“以儿童本位”的,而供给儿童的文学当然要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恰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的文学的,这些观点都突出和强调了对于儿童的理解与尊重,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而作为成人不应该横加干涉,否则就会“造成畸型的性质”,这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文学观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还集中表现在他儿童诗歌的创作上。

“儿童本位”、“童心崇拜”成为周作人儿童诗歌创作的理论支点,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周作人在他的新诗集《过去的生命》中收有七首儿童诗,其中一首《对于小孩的祈祷》这样写道:“小孩呵,小孩呵,我对你们祈祷了。

你们是我的赎罪者。

”对孩子“祈祷”,对孩子“赎罪”,是从“祖先崇
拜”到“童心崇拜”的一种深刻转变,是周作人对纯真的儿童世界的礼赞,对童心崇拜的一种真实表达,也是他“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好体现。

1946—1949年间,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

在狱中,周作人童心来潮,诗兴大发,以天真未凿、不沾纤尘的童年世界为题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出了“儿童杂事诗”72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儿童的生活,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的儿童文学的价值观。

如《新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

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

”再如《立夏》:“新装杠秤好称人,却喜今年重几斤。

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

”诗歌的文字风格生动活泼,语言简朴。

诗歌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根据季节、民俗、名物等来描写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故事,充分地反映出儿童的天真与欢乐。

诗歌多情趣,少教训。

这样的儿童诗,为中国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这种创作理念即使是在现在,也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

二、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系统性
周作人从留学日本开始,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

周作人在童话和儿歌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关注,也取得了诸多的理论成果。

除此之外,周作人对于神话、传说、寓言、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民间儿童读物等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几乎都有研究和论述,如《儿童剧》、《科学小说》等。

并且还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推广与研究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理论建树,这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和研究方面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述是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