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的文学》是一篇重要的文学宣言,表达了他对文学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首先,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和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也不是任何人的奴隶和私有物。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所束缚。
因此,他主张文学应该以个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反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其次,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文学不仅应该关注个体,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死、爱情、家庭、社会公正等,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宣传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语言的美和韵律的美,以及通过形象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文学宣言。
它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价值。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的历史地位及观感评价

周作人的历史地位及观感评价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作人一生,有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辉煌时期,也有其对民族犯罪而跌入黑暗深渊的时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
毫无疑问,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的骁将。
他在文学理论、散文创作、诗歌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开放性的和奠基性的贡献。
正是这些贡献,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光彩夺目的地位。
在中国,他是“人的文学”的口号的提出者,他发表了《人的文学》等一系列论文。
胡适在总结新文学运动前十年的成绩的时候说过,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另一种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篇最平实伟大的宣言。
在《人的文学》中,他提出了“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的概念,强调了“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的区别是不在于材料方法,而在于创作态度,认为“人的文学”才是应该强调的新文学,“非人的文学”是应该被抛弃排斥的旧文学。
他还指出,“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而“非人的文学”是以违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为是的文学。
其中的主张紧紧把握住了五四期间“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也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把人作为文学表现的中心,这对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中的影响。
新文学没有周作人,将会在它的辉煌中失去多少光泽,这是难以想象的。
杰出的文学家都是有其思想光芒的。
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成就,是和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分不开的。
他在提出“人的文学”同时,提出了“人的发现”。
所谓“人的发现”,实际上也就是人权的发现。
由人权主义而产生的自由、平等、民主,在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中国,在五四时期。
是锐利的思想武器。
妇女问题是民主主义者思想深度的试金石,周作人是在我国最早提出“发现妇女”的人。
周作人散文简介

周作人散文简介周作人(1898年-1973年),原名周揆,字季侯,号呆子。
江苏吴江人。
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散文之神”。
他的散文作品凝练、深入,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他深受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影响,继承了契诃夫散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农村现实、人情世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而且富有艺术性和美感。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展示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比如,他的代表作《春》中,通过对北方冰冻的自然景象的描述,寓意了农村人民面对严寒的苦难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展示,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村人民的艰辛。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也关注城市生活。
他的《上海》,以及《南京大屠杀见闻录》都是他对城市生活的真实描写。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他对现代城市社会的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性的思索。
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庸俗,对城市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也同样关注传统文化。
他在作品中常常以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展示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赞美。
他的《茶》、《书籍和文化》等作品都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思索和传承。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寻找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宝贵遗产之一。
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入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他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而且艺术性极高。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熟虑。
他的作品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呼唤人们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瑰宝,也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的良师益友。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周作人,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周作人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周作人的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取名作人,以名行世,一生用过90多个笔名,常用笔名有独应、周逴、周遐寿、仲密等,绍兴人。
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早年经历9岁以前在家中私塾开蒙,11岁入三味书屋,后去杭州陪侍狱中祖父并授读一年半,遍读史书与笔记小说。
光绪二十七年秋,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科,开始翻译英文小说。
▪留学回国三十二年夏,随鲁迅东渡,先后进东京法政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未果;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并开始创作小说和自学多种外文。
宣统元年六月,在东京与羽太信子结婚。
抗战时期辛亥革命前夕归国,先后任绍兴省立第五中学英文教员、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教育司视学,兼任《绍兴教育会月刊》及《叒社》杂志编辑,还常在《越铎日报》发表反封建的政论和翻译外电通讯。
在任绍兴教育会长期间,着手进行教材改革并开始研究儿童文学。
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参加《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
同年10月,又任《新潮》月刊编辑主任,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著名文学论文,以及新诗《小河》、《微明》、《画家》、《爱与憎》等优秀作品,在新文化运动中起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建国前后五四运动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孔德学校、中日学院、女子学院等校任教。
1922年1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4年冬,与林语堂等创办《语丝》周刊。
1930年8月,主编《骆驼草》。
抗日战争开始后,滞留北平。
1939年元旦,遇刺未亡,随即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国民政府委员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又以汪伪政府要员身份访问日本和“满洲国”。
周作人的美文名词解释

周作人的美文名词解释周作人(1898年-1974年),原名周树人,字作人,号空山,祖籍浙江淳安,生于苏州。
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苏州第二中学和青岛大学。
他以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思想而闻名于中国文坛,被尊称为“周老师”或“周校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内容丰富多样,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美文之王”。
一、美文:卓越的文字表达艺术美文是指具有优美的文字、卓越的叙述技巧和深入的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周作人的美文以散文为主,其文字流畅、简练,语言优美见长。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鲜明的形象感,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在作品中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独特的表达艺术使得周作人的美文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名词解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周作人的美文作品中,常常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
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们的行为和内心,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展现出真实而复杂的人类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勾勒出人性的善恶、矛盾和追求,呈现了人性之光辉与黑暗的并存。
他对人性的剖析不仅触动人们深思,也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拥有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三、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周作人的美文作品中强调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他试图通过自己对人性、生活和艺术的思考,探寻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信仰。
他倡导清新、自由、纯粹的心灵境界,主张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他用文字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引领读者品味美好的生活,通过审美的方式提升人们的心灵境界。
他的散文作品中流露出积极向上、恢弘豪放的人生态度,鼓舞读者追求卓越、追逐梦想。
四、美文的影响与现实意义周作人的美文作品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他的作品以优美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以深入而细腻的思想描绘,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富含着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规范行为、加强道德建设。
走近周作人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这一理论范畴得到了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这一理论范畴得
充分的展开。 到了充分的展开。 1918年周作人连续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18年周作人连续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等几篇文章。 学》等几篇文章。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包含的基本因素: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包含的基本因素:
(1)灵肉一致的进化人性观 (1)灵肉一致的进化人性观 (2)个性主义 (2)个性主义 (3)博爱型人道主义 (3)博爱型人道主义
(4)新村主义 (4)新村主义
周作人思想的发展,是以他对‚人‛的认识的变化为 五四以后:周作人尽管在留日时期就接触到蔼理斯的
标志的。在留日时期,他所谓的‚人‛是指明民族, 著作,但真正对他的思想发生影响是在1921—1924年 在五四时期,他所谓的‚人‛是个人与人类的统一, 间,这也是周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时期。
迅合译《域外小说集》。辛亥革命前夕除在杭州、绍 五四前后加入《新青年》、在《新青年》、《每周评 兴教育界任职外,继续翻译与创作,出版了介绍希腊 论》等杂志上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文学的《异域文谈》,创作短篇小说《江村夜话》, 《思想革命》等论文,把文学革命由形式的改革转向 研究儿童文学。五四前后加入《新青年》、在《新青 内容的革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发表《人的文学》、 1920年加入新潮社。同年,筹办文学研究会,起草文 《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论文,把文学革命由 学研究会宣言,宣称‚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工 形式的改革转向内容的革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深 作‛,揭起了‚为人生‛的文学旗帜。 入发展。1920年加入新潮社。同年,筹办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 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宣称‚文学是 ……于人生很切 要的工作‛,揭起了‚为人生‛的文学旗帜。1924年 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五四前20年代,他
周作人1

大起大落周作人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
五四运动后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39年出任汪伪政权职务,成为汉奸。
抗战胜利后被判处有期徒刑。
建国后重新从事写作工作。
这便是对周作人最为简单明了的介绍了。
自然区区百字概括的只是皮毛。
单是他对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贡献,他消沉落伍、叛国附敌的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便引起了思想界文化界一场场无声的论战。
因中国人历来把“道德”和“文章”联系在一起,主张为文作史要讲道德——既包括普通做人的道德,也包括政治道德。
而周作人的所作所为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汉奸”的名声了的,以至于研究初期,他的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缺点错误被过分夸大。
事实上周作人的一生主要还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而存在的。
对他的成就,我们不应用一顶“汉奸文学”的帽子一笔抹杀,那不符合历史,也不利于我们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对他叛国附敌的政治行为,则需以政治标准来衡量,无需隐瞒,也不该像前些年那样造出新奇之说来为他翻案。
联系时代背景,透析心路历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展开论述,为周作人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这便是此次论文的目的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周作人,最贴切的大概要数“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了。
下面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卿本佳人篇——周作人一生学术思想成就展示最初接触到周作人总还是通过他的文章,那些闲适小品。
“以清淡朴讷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是周作人先生。
”(沈从文)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他淡定地以“僧侣模样领会世情”,更以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征服了我们。
即便是后来有了变节之举,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单就散文写作来说,周作人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讲解

二、文本分析
用其个体经历,串起国文进步之阶: 由断字而识文,从白话到文言,经 读懂到知趣味。 借助读小说,轻松愉快地获得中国 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
二、文本分析
④作者“从军”(入江南水师学堂) 的故事: 读翻译作品:严译学术著作,林译 西洋小说,梁译政治小说、教育小 说 “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无什么可以 说是国织语丝社,并成为 《语丝》的实际主编。这时期作品为《雨天的 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等。 1928年(43)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 日本文学系主任。 1930年(45)与冯文炳等合办文艺周刊《骆驼 草》,同时大力鼓吹文学的无目的性,创作了 大量专注于草木虫鱼的文章和读书笔记,创作 风格愈加走向闲适。此时结集的有《永日集》、 《看云集》、《苦条随笔》、《夜读抄》、 《瓜豆集》等。
二、文本分析
• “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 为这能使人思路通顺”, • 又正中取曲,斜出一笔, 祖父让人忍俊的一面: 投缘最是《西游记》,逢 人便说八戒猪。
二、文本分析
小说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 入胜、异想纷呈,对少年吸引力 很大。 借助读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 得中国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 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获得文章 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 我 学 国 文 的 经 验 》
一、焦点问题
1. 作者国文学习的真经 2. 国文知识技能与精纯趣味、健全人生 观之关系。
二、文本分析
1. 本文价值: • 作者相当看重。收入多个集子 • 作者的深思熟虑,用意严肃
二、文本分析
2. 文章特点:
• A. 迂回,曲折,绕弯子。(第一段) 一上来说“我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 儿没有经验” 接着又说,“我所有的经验是如此的不规 则,不足为训的,这种经验在实际上是误 人不浅”——实际还是有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关键词:周作人文艺思想审美文化摘要: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涨落,周作人完成了他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文学观念的转变。
他肯定了文学创作中人的情感、自由的重要性。
同时,他并不放弃传统儒家的理性和节制精神,兼顾理性、情感、自由三者的结合。
在美学思想上,周作人强调阴柔美、优美,认为“美”即是“真”,即是“自由”。
在人生态度上,他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即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感受生活。
一、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1918年周作人在《平民的文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他指出“文学上原有两种分类”:“纯艺术派”和“人生的艺术派”,认为文学应该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作家应该是“先知或引路的人”,他反对“以美为主的纯艺术派”文学“造成纯粹艺术品为艺术惟一之目的”,反对“一种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游戏的文学”{1}。
在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宣言中他再次强调了以人生作为文学的目的,这些充分说明周作人初入文坛时的文学观主要是将文学作为研究人生问题、呼唤平民觉醒的工具。
然而,周作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从一开始就有折中、调和的色彩。
总之,他认为“文艺应当通过了著者的情思,与人生的接触。
换一句话说,便是著者应当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艺术的享受与人生的解释”{2}。
另外,周作人始终不忘个体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谈到文艺的本源时,他说:“就文艺起源上论他(文学)的本质,我想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的表现。
”{3}谈到文学批评时,他不仅主张“印象的鉴赏”的“诗人的”批评和“文艺上的宽容”,还肯定了情感的抒发离不开个性的解放和身心的自由。
谈到传统文学流派时,他说:“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做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他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
”{4}总之,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下,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特征,肯定了人的情感、个性和身心的自由发挥是文学创作达到“艺术的美”的本质条件。
二、审美化的艺术人生1.在美学观上,强调优美,反对崇高。
周作人的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上。
舒芜曾说,鲁迅和周作人是中国最大的散文家。
鲁迅的杂文与周作人的小品文,分别代表中国散文艺术的“阳刚”和“阴柔”,或者说“壮美”和“优美”两种美的最高境界。
与西方“阳刚美”的审美传统不同,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始终以“优美”为主线,强调“阴柔美”。
周作人在《〈陶庵梦忆〉序》中表达了他对传统散文风格的追慕,“我常这样想,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
”{5}另外,优美的特点首先是和谐的,其次是理想的,即通过将现实理想化达到“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味。
而崇高是通过和它的对立面不断的斗争,或内在的不断超越,或对旧我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对立。
周作人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正是以“中和”的审美文化观,力争理想与现实的最大调和,从而达到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平淡自然”的美学境界。
因此,他的美学观是强调优美,反对崇高的。
体现在做人上,周作人也反对做崇高的、与现实不断斗争的人。
在《闭户读书论》中他举出两种观念的人:一边是“大智”、“风流士女”、“壮烈英雄”、“圣贤”、“做官的”;一边是“凡夫”、“平常下级人民”、“寒士”。
毫无疑问,周作人是倾向于后者的。
他说:“我以前(按:“五四”涨潮时期)是梦想过乌托邦的”,现在“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6},只感到“凡人的悲哀”。
这说明周作人在人格上是一个庸俗顺世、拒绝崇高的人。
2.中庸主义的审美文化观。
中国人有一个重要的性格:“中庸”,或者叫“中和”。
古人认为,中和是“阴”、“阳”的中和,这一阴一阳谓之“道”,即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
《周易》中指出,中和是人通过积极进取(变化)达到一种不易(不变、永恒、稳定)的目的。
对个体来讲,“中和”既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前提,又是精神安宁的必要手段。
周作人深得中庸之道,并在《谈龙集・上海气》的首句即表明心迹,“我终于是一个中庸的人”{7}。
在生活上,与鲁迅强调“强者人生”不同,周作人强调“平民人生”和“审美人生”。
钱理群先生在《周作人传》中谈到,发生在周作人身上的三重幻灭,尤其是对知识分子自我的幻灭抹掉了周作人“五四”初期仅有的血性与战斗意志,让他沉入深深的痛苦中,使他重新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变成一个中庸的、理性的、富于传统美德的绅士。
在艺术上,天地人和的中和哲学和中庸辩证法使得周作人以一种轻松自在的艺术态度欣赏自然。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就是说“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8}这种自在的态度要求作家确定单纯的题材,选择和谐的自然景色,力求达到一种纯净、优美、和谧的风格和意境。
这正是周作人散文的主要风格特征。
在思想上,周作人同样是一个既有理性又强调感性的中庸体。
他坚持在尊重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理性和节制的前提下,回到自己对事物的原初的天真的感觉,回到私人化的、日常的生存经验空间中,把理性和节制作为情感发展的尺度。
“周作人认为,道教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的狂热,这正是与儒家学说相对立。
儒家讲的是理性、中庸之道和节制,这正是现实中国社会所缺少的,要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把儒家的理性、中庸之道请回来。
”{9}3.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五四”落潮后,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学转型中,周作人仍然坚持“五四”时期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立场,逐渐从文化阵营的中心跌入边缘,成了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
在精神的苦闷与彷徨中,他追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写道:“我们――只想缓缓地走着,看沿路风景,听人家的谈论,尽量的享受这些应得的苦和乐。
”{10}他认为社会条件如果不具备实现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就完成“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自由。
周作人对日常生活的退守使他摆脱现实社会激烈的矛盾斗争,进入一种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自我境界。
这一时期,他选取了人生的最基本话题――吃、穿、住作为创作主题。
他为此写了一系列“美文”,专门谈论“北京的茶食”、“南方的野菜”、“吃茶”、“谈酒”、“草木鱼虫”,并从中见出艺术的情趣。
另外,适应于这一审美个性,日本人的洁净、有礼、洒脱和日本衣、食、住的自然、简素,就成为周作人生活的理想境界。
周作人正是通过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感受生活来实现在“十字街头”找到一种贵族式精神超越的喜悦的审美体验。
三、“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现代美学强调在审美关系中“趣味”、“情感”、“感性”等审美主体的因素。
站在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周作人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提出,“只须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11}这里的“真”是指从人的肉体中迸发出的对身体的天然存在和欲望的合理实现的要求,是指从人的精神出发,要求感性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开启,对人的原始记忆的还原,是情感的真实表露,是个性、思想的自由传达。
一句话,周作人的“真”即是人的灵与肉的“自由”。
推理可得,他的美学思想是从“美――真――自由”不断演绎与拓展的。
他将“真”与“自由”作为他美学观的两个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在《人的文学》中,他将“人的正当生活”解释为“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
在《平民文学》中,他强调“平民文学”“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两件事”。
在评价郁达夫的《沉沦》时说,“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
”{12}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散文的另一类主题常常是民间的神话、童话、儿歌,或者是女人、儿童,或者谈爱与性欲,这都是在追求着同一个目标:人性的真。
说到底,也是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与传统士大夫认为民间知识“鄙陋”、“不登大雅之堂”不同的是,周作人认为民间的知识“真切”、“清新”、“自然”,是美的表现形式。
在吸取民间文化滋养的同时,周作人也不失时机地对民众的愚昧、落后等劣根性进行批判。
作者简介:金玉甫,博士,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艺术理论与书法研究。
{1}{11} 周作人.平民文学.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31,132.{2}{3}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36,138.{4} 周作人.〈杂拌儿〉跋.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81.{5}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67.{6}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自序一.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4.{7} 周作人.上海气.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94.{8} 杨伯峻译注.述而篇第七.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7.{9} 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43.{10} 周作人.寻路的人(代跋).周作人散文(第一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06.{12} 周作人.沉沦.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50.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