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目录分析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一本由周作人编写的儿童文学评论集。 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周作人对儿童文学 的独特见解。
从目录的整体结构来看,《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儿童文学的一般论述,包括儿童文学的定义、起源、分类等方面的 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包括对一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 的评价和解读。第三部分则是探讨儿童文学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儿 童文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儿童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纯真和善良,激发人们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形式, 它能够通过寓言、故事等方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 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应该是基于真实、自然、简单、生动等特点。”周作 人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应该符合 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同时,他也强调了真实性和自然性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真实和自然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编集
周作人
引导Βιβλιοθήκη 创作文学作品阅读
孩子们
周作人
儿童文学
儿童 内容
需求
儿童文学
认为
具有
指出
关注
能够
寓言
内容摘要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周作人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了他关于儿童文学的论述和批 评。这本书的内容摘要如下:
最新 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精品

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最为一个忠诚的儿童崇拜者,儿童自然是丰子恺和漫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20世纪初五四新运动所催生出的中国现代和现代文学,是一对最先引人注目的现代文艺双胞胎。
这对中西文化交融孕育而生的小姊妹,从她们诞生之日起,就重新建构起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坐标。
在这个坐标系上,丰子恺和周作人无疑分别是各自坐标轴上一个无法绕过的重要坐标点。
作为中国“漫画之父”的丰子恺,虽然一生痴迷,崇拜童心,但在时代政局的变动下,这位一心向佛的“居士”,后来在日趋窒息的“车厢社会”里,竟然也显示出“战士”精神的另一面。
而与此相反,周作人则由五四时期发现“儿童”和“妇女”,高举“人的文学”大旗的“叛徒”,在风云的逼仄下转身为一个专心耕耘“自己的园地”的“隐士”。
两人的生命历程和思想逆转,令人不胜感慨。
由于都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关注儿童命运,丰子恺和周作人在关于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颇为相似而又有区别的观点,认真梳理、比较和考察这些观点,对于儿童文学教育诸方面凸显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于“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与重构问题,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儿童观:“儿童崇拜”与“儿童本位”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的自我发现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西方社会在16世纪发现了人,18世纪发现了妇女,19世纪发现了儿童,此为西方近代的三大重要发现。
瑞典的爱伦凯则认为,18世纪是人的世纪,19世纪是妇女的世纪,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她对儿童地位将得到提升的预言,表明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儿童,被解放得最晚。
虽然儿童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观念,却沉睡了两千余年。
“儿童”是在社会历史不断迁移的过程中,被成人文化所构建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历史的概念,每一种形态的“童年”,都是某个历史时代的制式在具体的儿童生命和生活上的映现,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c5fc8de581b6bd97e19ea88.png)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儿童文学》摘要: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1913年12月发表的《儿童研究导言》是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最早的文字阐述,周作人提倡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人生,他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观忽视儿童在精神上的独特需求,希望能打破旧有的儿童文学传统,把儿童从非儿童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成为真正的儿童摘要:周作人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是中国最早“儿童发现”的人。
《世界儿童文学事典》曾评价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童话理论家”。
他的儿童文学观倡导“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儿童独立个性的地位。
当代的儿童文学观经历了从“教育”到“艺术”再到“本位”的发展变革,站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走向的角度来看,这与周作人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儿童本位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
在“五四”时期,大批的新文学创作者从探寻“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沿着构建新的价值观和人生秩序的思路,他们把笔触伸向了最纯真的儿童世界,冰心的饱含对童心讴歌和自然赞美的散文、丰子恺对儿童世界理想模式的赞颂,都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所蕴含的现代性品质。
1920年,周作人发表了《儿童的文学》,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
文中,周作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提出成人社会必须承认作为完全的个人的儿童的权利,对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文学的必要性以及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文学形式等做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这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承认儿童是“完全”的“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是对传统的彻底反拨,甚至“儿童文学”这一概念都是从文中演变而来的,这对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
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
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
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
“儿童”的发现与“发现”的悲哀——论周作人《过去的生命》中四首关于儿童的新诗

对于以散文创作见长的周作人而言这些诗歌的呈现看似偶然却无疑隐藏着一个聚焦即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但这个聚焦的呈现所依托的载体既不是明晰的散文也不是有理有据的专论与其他对儿童问题的严肃论述显然不同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 3 5 ( 1 / 2 ) : 2 1~ 2 4
CN 5 3 —1 2 1 1 /G4 I S S N 1 6 7 4—5 6 3 9
一
诗 的一切 。 ” 在这三十多篇新 诗里 , 《两 个 扫 雪 的 人 》、 《背 枪 的 人 》、 《画 家 》、 《梦 想 者 的 悲 哀 》、 《她
个 中心概 念 。 ‘ 人 的 真理 的发 现 ” 开 始 被反 复 的人》 等 都 选 择 了某 一 类
摘要: 周作人作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 注“ 人 的文学 ” 的作家 , 也是最 早关注儿 童文学 的作家 。他 的创作虽 然 以散 文见长 , 但也有 少量新诗存世 , 其 中《 过去 的生命 》 为周作 人创作 中唯一 的一本 白话诗 集 。这些诗 篇大多 与儿童相关 , 并从更为诗性 的层面将周作人对儿 童问题 的发现 和情感思 考结合起来 , 是 他 的人 的文 学思想 在具 体对象里 的延 伸。 关键词 : 周作人 ; 过 去的生命 ; J L 童诗歌 ; J L 童 问题 ; 诗歌创作
《 过去的生命》 作 为 周 作 人 的 第 一 本 自选 白 话 诗集 , 几 乎 汇 集 了周 作 人 一 生 所 有 的 白话 诗 创 作 , 先
生 自表 : “ 这里 所搜 集 的三 十 多篇 东 西 , 是 我 所 写 的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原创版)
目录
1.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2.儿童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3.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4.周作人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5.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文学并非只是为孩子们讲述的故事,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需要具备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首先,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这种文学形式要求作者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创作。
它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习惯,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因此,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成人文学常常涉及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而儿童文学则更注重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展现。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爱的教育》、《稻草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儿童文学观。
这些作品不仅内容健康,形式活泼,而且语言简练,易于理解,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认识到,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教育,一种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示我们,儿童文学的创作需要有专门的技巧和方法,不能简单地将成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搬到儿童文学中来。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是深刻的,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优秀
的。
新史料视野中的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 关键 词 ] 周作人 ; 儿童文学 ;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 1 2 8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5 3 ( 2 0 1 4 J 0 1 — 0 0 3 3 — 0 3
西方 1 9 世纪发现 了“ 儿 童” , 从儿童理论到儿童 文学 , 西方 从容地经历 了这么一个 过程。中国儿 童受 到瞩 目是 由谭嗣同 、 梁启 超 、 黄 遵 宪等维新 派“ 废 旧学 ” 、 “ 兴新 学” 、 造 就新 国 民开 始, 秉 承欲强国从儿童抓起理念 , 一开始便有 “ 教训” 的意味 , 他 们或着力创作儿童诗 、 “ 学堂乐歌 ” , 或提 出新 的儿童观 。 周作人
中写儿童 的向来不大有” , 周作人结合 自 身 幼时的遭际 , 称“ 留
下 的印象 只是猫狗要 比圣贤更有趣味” 嗍 , 生发出对于儿童文学
理论 与作 品 , 并 首先提 出儿童本 位的观点 , 这些扎 实的工作使 得其成为中国儿童教育 的代表人物 。
周作人早先与鲁迅用文 言译介 了部分儿童文学作 品 , 辛亥
应 以丰富儿童 的精神 生活为 宗旨, 并有 美育功能和认知功能 , 且 能够培 育儿童语 言表达能 力。 这些观 念对于当代 的儿童教育也有 巨 大的借鉴 意义。但是 , 新发掘 的史料也表 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 , 在4 O年代后 期他的思想也 出现 了不 少
错误 的走 向。 这 些思想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辩。
关注儿 童在他们 之后 , 并受 到他 们 的影 响 , “ 盖 儿童者 , 未来之
国民, 是所 以承继先业, 即所 以开发新化。 如其善遂斯, 旧邦可新, 绝 国可续, 不然, 虽 当盛时而赫赫文明难为之继。” 【 】 这些虽 与维 新派 主张相通 , 但 又有所超越 , 他大量 翻译 了西方及 日本儿童
李贽童心说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

童心说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生活在晚明嘉靖、万历时期的李贽,面对道德秩序的解体,传统束缚的消失,极力倡导个性解放,反对道学。
“童心说”是李贽反叛传统的宣言,这一宣言并未因李贽的自杀而消亡,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蓬勃放射出了类似的光辉。
一借鉴《我对鲁迅、周作人儿童观的几点看法》开头鸦片战争后,西方进步资产阶级文化涌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积极从中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被译介进来。
1840年,教会出版了《意拾蒙引》(《伊索寓言》)。
19世纪末,林纾重新选译了《伊索寓言》,梁启超翻译了《十五小豪杰》。
1903年,鲁迅译了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这些作品多用文言译就,读者也仅为成人,并未形成太大的影响。
中国儿童文学真正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学革命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文学事业,新文学社团普遍关心儿童文学,其中尤以“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最为热心,它曾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倡“儿童文学运动”(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见《交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
)早在发起文学研究会之前,周作人就已竭力倡导儿童文学,并对儿童文学的建设提出了不少的见解。
首先,在猛烈批驳封建文化的大环境下,周作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应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妇女与儿童。
对于儿童文学,周作人最早为恢复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振臂呐喊,最早肯定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最早强调儿童文学应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其核心儿童文学观为“以儿童为本位”。
1914年,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周作人提出,“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倡新文学,是“人的文学”。
欧洲“人”的真理发现历经了三次大的动荡,女人与小儿的发现迟至十九世纪,而中国尚且停留于发现“人”的阶段。
这是五四文学革命中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
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
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
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
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
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并指出“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的生活满足丰富。
”
1923年他发表了《关于儿童的书》,批评那种“把儿童故事当作法句譬喻看待”的做法,反对有的翻译者“抱定老本领旧思想”不放,把外国童话“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提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
同时受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
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
”对《伊索寓言》曾做过这样的批评:“……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所说的多时奴隶的道德,更是不足为训。
”(《关于<伊索寓言>》)他把“儿童本位”作为一个口号,对于提高儿童文学的地位,加速儿童文学的发展,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其《儿童的书》中提出“无意思之意思”并解释为“其实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我说的无意思之意思,因为这无意思原就有它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地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意……”这里的无“作用”、无价值,对于儿童来说,它们也许更有价值,因为它们“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
具体地说,它们就是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满足“空想正旺盛的时候”的儿童们的需要。
——这种满足,是一种审美的满足。
对于传统儿歌的开发研究,早在1914年,周作人就发表了《儿歌之研究》,认为“盖中国视童谣,不以为孺子之歌,而以为鬼神凭托,出乱卜之言,其来远矣。
”指出好的童谣作品理应“味覃隽永,有若醇诗。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组织设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间歌谣。
在1920年冬,成立了歌谣研究会。
在1923年发表了《歌谣》《读<童谣大观>》《读<各省童谣集>》《谜语》《吕坤<演小儿语>》《<绍兴儿歌述略>序》等儿歌理论文章。
吕坤的《演小儿语》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儿歌专集,周作人的文章《吕坤<演小儿语>》是第一篇对中国古代传统儿歌专集进行评价的文章。
他一方面认为吕氏父子“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歌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确是不可多得的,而且在于现代的歌谣研究也不无用处。
”另一方面他认为也有不足之处“在我们看来,把好好的歌谣改成箴言,觉得很是可惜。
”
在创作儿童文学方面,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提出“非熟通儿童心理者不能试,非自具儿童心理者不能善也。
”主张“迎合儿童心理供给给他们文艺作品。
”(《儿童剧》,载《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版)他对儿童的热爱与关心,还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当中,如在散文诗集《过去的生命》(1930年)中的30多篇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吟咏儿童的。
此外,周作人在童话领域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古童话释义》一文中,他对中国古籍中所载的童话作品与欧洲、日本童话作了比较研究。
借助人类学的观点,通过比较指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
”这显然是极有价值的正确的见解。
许多后起的童话研究者都深受他的启发和影响。
于是,历史借助周作人之手为晚清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独立形成过程中的酝酿准备期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进程揭开了最初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