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
硬盘的基本参数

硬盘的基本参数一、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
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 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Windows 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
目前的主流硬盘的容量为10G和15G,而20G 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其实,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
例如火球10G 的价格为1000 元,每G 字节的价格为100 元;而火球15G 的价格为1160,每G 字节还不到80 元。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
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硬盘的单碟容量为6.4G 以上,而更高的则已达到了10G。
二、转速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单位为rpm。
目前市场上主流IDE 硬盘的转速一般为5200rpm 或5400rpm,Seagate 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 则达到了7200rpm,是IDE 硬盘中转速最快的。
至于SCSI 接口的硬盘,一般都已达到了7200rpm 的转速,而更高的则达到了10000rpm。
三、平均访问时间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
硬盘参数知多少

硬盘参数知多少容量(Volume)容量的单位为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
目前的主流硬盘容量为8.4GB以上。
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和碟片数量,单碟容量通常为2.1GB~4.3GB,最大的为迈拓的钻石七代,单碟容量达到6.8GB。
许多人发现,计算机中显示出来的容量往往比硬盘容量的标称值要小。
这是由于不同的单位转换关系造成的。
我们知道,在计算机中1GB=1024MB,而硬盘厂家通常是按照1G=1000MB进行换算的。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SeekTime)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的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是影响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重要参数。
硬盘读取数据的实际过程大致是:硬盘接收到读取指令后,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到目标磁道位置(经过一个寻道时间),然后从目标磁道上找到所需读取的数据(经过一个等待时间)。
这样我们看到硬盘在读取数据时,要经过一个平均寻道时间和一个平均等待时间,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在等待时间内,磁头已到达目标磁道上方,只等所需数据扇区旋转到磁头下方即可读取。
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但它受限于硬盘的机械结构。
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9ms到11ms之间,如迈拓的钻石7代系列平均寻道时间为9ms。
因此转速也是影响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重要参数。
转速(Rotationalspeed)硬盘的转速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过的圈数,单位为RPM(RotationPerMinute)。
一般硬盘的转速都达到5400RPM(每分钟5400转),而部分硬盘如迈拓的金钻系列则达到了7200RPM。
有些SCS I接口的硬盘使用了液态轴承技术,转速可达10020RPM。
上述的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时间的一半,主要就由硬盘转速来决定。
缓存(Cache)由于CPU与硬盘之间存在巨大的速度差异,为解决硬盘在读写数据时CPU的等待问题,在硬盘上设置适当的高速缓存,以解决二者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硬盘常见参数及名词解释大全

反应时间:指的是硬盘中的转轮的工作情况。反应时间是硬盘转速的一个最直接的反应指标。5400rpm的硬盘拥有的是5.55 ms的反应时间,而7200rpm的可以达到4.17 ms。反应时间是硬盘将利用多长的时间完成第一次的转轮旋转。如果我们确定一个硬盘达到120周旋转每秒的速度,那么旋转一周的时间将是1/120即0.008333秒的时间。如果我们的硬盘是0.0041665秒每周的速度,我们也可以称这块硬盘的反应时间是4.17 ms(1ms=1/1000每秒)。
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这是现在硬盘普遍采用的数据安全技术,在硬盘工作的时候监测系统对电机、电路、磁盘、磁头的状态进行分析,当有异常发生的时候就会发出警告,有的还会自动降速并备份数据。
ide及eide接口: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serial ata: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今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最新的硬盘接口类型ata-100就是serial ata,它支持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达100mb/s,ibm 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就是第一次采用此ata-100接口类型的产品。在2001年第二季度将推出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它能提高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对于serial ata接口,一台电脑同时挂接两个硬盘就没有主、从盘之分了。
常见的硬盘参数介绍

常见的硬盘参数介绍常见的硬盘参数介绍了解硬盘的性能参数后,在选购硬盘时就可以知道硬盘的好坏了。
硬盘的性能参数有单碟容量、硬盘转速、硬盘缓存、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时间、平均访问时间、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等。
转速:指硬盘主轴马达每分钟(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 RPM 就代表该硬盘中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目前台式机硬盘转速依然为7200转,而主流笔记本的转速正在由5400转过渡到7200转,性能提升非常明显。
单碟容量:硬盘相当重要的参数之一。
硬盘是由多个存储碟片组合而成,而单碟容量就是指一个存储碟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
目前在垂直记录技术的帮助下,单碟容量已经发展到667GB。
它提高不仅可以带来总容量提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提高工作稳定性;而且单碟容量越大其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就越快。
平均寻道时间: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磁头到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
当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访问速度。
缓存:硬盘与外部交换数据的.临时场所。
硬盘读/写数据时,缓存就像一个中转仓库一样,不断的写入数据、清空再写入数据。
目前大多数硬盘缓存已经达到32MB,而对于大容量产品则均为64MB。
内部数据传输率:指硬盘磁头与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简单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上的速度。
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写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大多数桌面级硬盘基本都在70-90MB/S 之间,笔记本硬盘则在55MB/S左右。
【常见的硬盘参数介绍】。
第一章:硬盘基础知识-认识硬盘-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一章:硬盘基础知识-认识硬盘-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1.1.3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硬盘的性能指标包括品牌、容量、单碟容量、转速、数据传输率、平均寻道时间、主轴转速与缓存等,它们是衡量硬盘好坏的主要标准,而熟悉这部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深地了解硬盘。
本书不对全部的性能指标进行一一介绍,只讲解几个主要的性能指标。
1.品牌目前硬盘的品牌主要有希捷(Seagate)、三星(Samsung)、东芝(Toshiba)、富士通(Fujitsu)、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迈拓(Maxtor)、昆腾(Quantum)、日立(Hitachi)、IBM等。
其中迈拓公司于2000年并购昆腾,而迈拓公司又在2006年与希捷公司合并。
因此现在市面上已基本看不到昆腾硬盘,只在一些二手市场中时有出现;而迈拓硬盘也只有少量在出售。
2.容量(Volume)容量即硬盘的大小,其单位为兆字节(MB)、吉字节(GB)与太字节(TB)。
早期的硬盘容量很低,大多以MB为单位,世界上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只有5MB,而目前主流硬盘的容量都在160GB以上。
随着硬盘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大容量的硬盘也在不断推出,如现在已出现1TB容量的硬盘。
许多人发现,操作系统中显示的硬盘容量与官方标称的容量不符,即少于标称容量,容量越大则这个差异越大。
如标称容量为40GB的硬盘,在操作系统中显示为38GB,80GB的硬盘显示只有75GB,160GB的硬盘则只显示140GB。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硬盘厂商对容量的计算方法与操作系统的计算方法不同,以及单位转换关系不同。
我们知道,计算机中所采用的计数方式是二进制的,这样在操作系统中对容量的计算就是以1024为一进制,即1024B=1KB,1024KB=1MB,1024MB=1GB;而硬盘厂商在计算容量方面是以1000为一进制的,即1000B=1KB,1000KB=1MB,1000MB=1GB,这些进制上的差异就造成了硬盘容量的差异。
硬盘基础知识大全

硬盘基础知识大全你新买来的硬盘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对它进行分区并进行格式化的才能储存数据。
硬盘分区是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经常谈到的话题硬盘的理论寿命是3万小时以上一般硬盘一直开机工作3年就完蛋。
如果正常使用10年没有问题1TB等于1048576M硬盘容量计算方法:在操作系统中:1KB=2^10 B=1024B1MB=2^10 KB=1024KB1GB=2^10 MB=1024MB1TB=2^10 GB=1024GB但是硬盘厂商计算容量是以十进制为标准所以硬盘标称容量1KB=10^3 B=1000B1MB=10^3 KB=1000KB1GB=10^3 MB=1000MB1TB=10^3 GB=1000GB计算公式硬盘容量=柱面数×扇区数×磁头数×512B硬盘的品牌:迈拓 Maxtor 别人的平价!::当然是迈拓最好咯,稳定噪音最小,不容易坏道感觉希捷不行了,做工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发热量也有点大啊易拓三星 SAMSUNG日立(长于笔记本硬盘)【常见】而日立公司便收购了IBM的存储事业IBM IBM是硬盘的发明者也是创造者,拥有许多专利技术西部数据 WD希捷 seagate (长于台式机硬盘)【常见】富士通 FUJITSU东芝(TOSHIBA)世界上最小、最先进的硬盘排名2010年1月人气比例排名变化2009年12月人气比例:1希捷47.64%→希捷47.06%2西部数据27.72%→西部数据27.48%3日立11.85%→日立11.26%4三星6.26%→三星6.51%5迈拓2.19%→迈拓2.47%6东芝1.64%→东芝1.88%7富士通1.26%→富士通1.79%8芝奇0.44%→芝奇0.45%9易拓0.31%→易拓0.37%10创见0.30%→创见0.28%硬盘的温度:温度正常的多少与室温有很大关系,一般30度到60度之间硬盘的分类:按接口分为: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SATA串口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
电脑硬盘基本知识介绍(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

电脑硬盘基本知识介绍(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
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
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
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
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
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
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硬盘的容量,基计算公式为: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要点:(1)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为磁道(2)盘片被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即扇区(3)硬盘有数个盘片,每盘片两个面,每个面一个磁头(4)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即柱面(5)公式: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6)信息记录可表示为:××磁道(柱面),××磁头,××扇区磁道: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
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
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
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
硬盘的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

1、主轴转速:硬盘的主轴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同时也是区别硬盘档次的重要标志。
2、寻道时间:该指标是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而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3、硬盘表面温度:该指标表示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的情况。
4、道至道时间:该指标表示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5、高速缓存:该指标指在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
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512KB~2MB,SCSI硬盘的更大。
购买时应尽量选取缓存为2MB的硬盘。
6、全程访问时间:该指标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
7、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该指标名称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
它是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容量)。
8、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该指标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
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时以上。
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网到具体生产该款硬盘的公司网址中查询。
9、外部数据传输率:该指标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它是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
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s。
目前主流的硬盘已经全部采用UDMA/ 100技术,外部数据传输率可达100MB/s。
硬盘的物理结构硬盘存储数据是根据电、磁转换原理实现的。
硬盘由一个或几个表面镀有磁性物质的金属或玻璃等物质盘片以及盘片两面所安装的磁头和相应的控制电路组成(图1),其中盘片和磁头密封在无尘的金属壳中。
硬盘工作时,盘片以设计转速高速旋转,设置在盘片表面的磁头则在电路控制下径向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将数据存储或读取出来。
当系统向硬盘写入数据时,磁头中“写数据”电流产生磁场使盘片表面磁性物质状态发生改变,并在写电流磁场消失后仍能保持,这样数据就存储下来了;当系统从硬盘中读数据时,磁头经过盘片指定区域,盘片表面磁场使磁头产生感应电流或线圈阻抗产生变化,经相关电路处理后还原成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盘的参数基础知识大全硬盘是电脑缺一不可的硬件之一,在电脑中起着存储的作用。
目前DIY装机在选购的硬盘时候,一般固态硬盘是目前装机首选,而机械硬盘多数作为存储盘使用。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硬盘的参数知识大全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硬盘的接口类型硬盘按数据接口不同,大致分为ATA(IDE)和SATA以及SCSI和SAS。
接口速度不是实际硬盘数据传输的速度,目前非基于闪存技术的硬盘数据实际传输速度一般不会超过300MB/s。
1.IDE硬盘接口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即“电子集成驱动器”,,是用传统的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用空间较大,不利电脑内部散热,已逐渐被 SATA 所取代。
2.SATA硬盘接口SATA,全称Serial ATA,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接口,因抗干扰性强,且对数据线的长度要求比ATA低很多,支持热插拔等功能,SATA-II的接口速度为375MB/s,而新的SATA-III标准可达到750MB/s的传输速度。
SATA的数据线也比ATA的细得多,有利于机箱内的空气流通,整理线材也比较方便。
3.SCSI硬盘接口SCSI,全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经历多代的发展,从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 以及Fiber-Channel (光纤通道),接口型式也多种多样。
SCSI 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电脑以及服务器所使用,因此会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如碟片转速15000rpm的高转速,且资料传输时CPU占用率较低,但是单价也比相同容量的 ATA 及 SATA 硬盘更加昂贵。
4.SAS硬盘接口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6Gb/s。
此外也透过缩小连接线改善系统内部空间等。
此外,由于SAS硬盘可以与SATA硬盘共享同样的背板,因此在同一个SAS存储系统中,可以用SATA硬盘来取代部分昂贵的SAS硬盘,节省整体的存储成本。
但SATA存储系统并不能连接SAS硬盘。
B硬盘接口常见于移动硬盘中,如图为usb3.0的接口。
6.ZIF硬盘接口ZIF接口硬盘是Imprimis公司推出Wren系列5.25英寸硬盘(当时Compaq PC机所使用的硬盘)专用的“PCAT”接口,后来的3.5英寸硬盘也采用这项规格,ZIF:零中频;零插入力;ZIF硬盘符合并口接口规范。
PATA标准规范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9年希捷并购了“Imp rimis科技-大容量硬盘和部件”公司。
A__D ZIF接口硬盘ZIF接口机械硬盘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更稳定、性能更好的ZIF电子硬盘,兼容IDE 传输接口。
ZIF接口电子盘是具备高效能,高稳定度的快速记忆体储存媒体元件,为时下效能成本比最优异的记忆体储存媒体解决方案。
7.CF硬盘接口CF(Compact Flash)接口主要应用在移动等小型设备里面,CF接口遵循ATA标准制造,不过它的接口是50针而不是68针,分成两排,每排25个针脚。
8.CE硬盘接口CE接口是东芝公司出的1.8寸硬盘接口,与CF接口类似。
9.光纤硬盘接口FC(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接口),拥有此接口的硬盘在使用光纤联接时具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4Gb/s或10Gb/s)、远程连接等特点;内部传输速率也比普通硬盘更高。
限制于其高昂的售价, 通常用于高端服务器领域。
选购机械硬盘需要注意什么参数?机械硬盘1、按需选择适合的容量选购机械机械硬盘机械硬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容量的大小,它直接决定了用户使用存储空间的大小,所以在机械硬盘的容量选择上主要看用途而定。
如今,1TB机械硬盘已经是主流首选,如果存储量大,可以按需搭配适合自己的容量,例如2T、3T、4T等。
对于主流用户来说,在众多机械硬盘容量中,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机械硬盘容量是1TB和2TB,也是最佳之选。
2、机械硬盘转速机械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的,单位表示为RPM,RPM 是Revolutions Perminute的缩写,转/每分钟。
RPM值越大,那么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机械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机械硬盘的转速越高,机械硬盘的寻道时间就越短,数据传输率就越高,机械硬盘的性能就越好。
目前市面上的机械硬盘主流转速为7200RPM。
机械硬盘的转速指的是内部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机械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完成的最大转速,而转速的快慢是决定机械硬盘的速度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机械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机械硬盘的速度,机械硬盘转速越快,则读写速度越快,不过发热量也随之增加。
机械硬盘转速的不同,性能差别主要在随机读取/写入寻道时间的性能上。
随机寻道性能这个参数的数值是越低越好,也是日常机械硬盘应用在速度上最能直接体验的一个性能。
无论是Windows系统启动、大量零碎文件的读写、各种软件的启动时间等等,都和随机读取/写入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是CPU、内存性能再高都无法改变的,所以不少用户开始选择固态硬盘。
3、机械硬盘缓存大小除了转速影响机械硬盘的速度以外,机械硬盘的缓存大小也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参数,机械硬盘存取零碎数据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机械硬盘具备大缓存,可以将零碎数据暂时存储在缓存中,减小对系统的负荷,也能够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目前的市场中的主流1T、2T、3T容量的机械硬盘一般缓存容量为64MB,不过还是有一些低容量的机械硬盘为32MB,比如500GB的,而一些大容量的机械硬盘达到了256MB,例如4T机械硬盘,缓存越大,速度越快。
4、单碟容量越大性能越高在日常的应用中,机械硬盘的性能好坏的区别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除了寻道性能就是持续传输速率,它们性能表现在不同的的应用上也作用各不相同。
在说明持续传输速率之前,先要说一下和它性能表现有密切关系的——单碟容量。
垂直记录技术出现之前,机械硬盘盘片的容量和性能到达了一个瓶颈,直到2006年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机械硬盘产品开始量产,这个瓶颈才得到缓解。
目前,主流机械硬盘的单碟容量,单盘片容量越大,机械硬盘可储存的数据就越多。
传统机械硬盘主要由磁盘和磁头组成,由于体积的限制,每个机械硬盘腔体所能安放的盘片也有限。
要在有限的盘片里增大机械硬盘的容量,就只能靠提升碟片的存储密度。
通过垂直记录技术,不但盘片的容量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与此同时,由于盘片数据密度的增加,机械硬盘的持续传输速率也获得了质的提升。
由于采用了磁道密度更高、单碟容量更大的盘片,在软件测试上的平均持续传输速率获得了超过25%的性能提升。
而最能体验这种性能提升的应用就是机械硬盘间的大体积文件拷贝。
像一些光盘镜像、高清视频文件,在两个机械硬盘之间对拷时,这25%的性能提升就意味着可以比原来节省了1/4的等待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
5、机械硬盘接口类型机械硬盘的接口与主板连接的部件,作用时是机械硬盘缓存与内存之间的传输数据。
机械硬盘的接口决定了与电脑的连接速度。
目前的机械硬盘主流接口是sata3类型的,老接口还有IDE、sata1、sata2,目前新款机械硬盘都是SATA3接口的。
一般来说,无论是sata1、sata2还是sata3接口,都可以相互兼容,SATA1、SATA2、SATA3外观上是没区别的,接口外观相同,线也相同,主要是传输速率不一样,控制芯片不一样。
SATA1.0:理论传输速度为1.5Gbit/sSATA2.0:理论传输速度为3Gbit/sSATA3.0:理论传输速度为6Gbit/s此外,IDE接口属于老式的硬盘接口,IDE是接口理论传输速度为100或166MB/S,传输速度较慢,因此已被淘汰,目前的主板都不支持IDE。
总结:以上就是装机之家分享的机械硬盘选购知识,我们在选购机械硬盘的时候除了需要关心容量方面,还需要注意一下缓存和转速的,它决定了传输速度。
至于机械硬盘品牌方面,我们优先选用希捷与西部数据两大品牌。
电脑硬盘错误以及处理方法第一个:系统不承认硬盘首先讲一种常见的故障问题,就是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不可以进入c盘,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不可以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都会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口端口上,硬盘本身的故障率是很少的,重新插拔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会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新接上的硬盘不承认,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条线,如果硬盘接在ide的主盘位置,那硬盘必须跳为主盘状,跳线错误一般无法检测到硬盘.第二个: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接下来我们说第二种问题,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里面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这个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是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方法也很简单,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会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__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__到目前有windos 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就可以修复了.此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软件也有此功能.第三个:cmos引起的故障cmos引起的故障主要是指硬盘类型.现在的机器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连接新的硬盘或者更换新的硬盘都要通过此功能重新进行设置类型.当然,现在有些类型的主板能自动识别硬盘的类型.如果硬盘类型错误,严重的就是不能启动系统,但有时是能够启动的,也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那还有一种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 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他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物理地质的映射关系已经改变,所以不能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第四个:分区表错误引导的启动故障分区表错误的故障严重程度是不同的,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计算机就不能启动.但从软区或光区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N W[ 倐 :N R :S {| 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