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的基本参数
硬盘常见参数及名词解释大全

反应时间:指的是硬盘中的转轮的工作情况。反应时间是硬盘转速的一个最直接的反应指标。5400rpm的硬盘拥有的是5.55 ms的反应时间,而7200rpm的可以达到4.17 ms。反应时间是硬盘将利用多长的时间完成第一次的转轮旋转。如果我们确定一个硬盘达到120周旋转每秒的速度,那么旋转一周的时间将是1/120即0.008333秒的时间。如果我们的硬盘是0.0041665秒每周的速度,我们也可以称这块硬盘的反应时间是4.17 ms(1ms=1/1000每秒)。
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这是现在硬盘普遍采用的数据安全技术,在硬盘工作的时候监测系统对电机、电路、磁盘、磁头的状态进行分析,当有异常发生的时候就会发出警告,有的还会自动降速并备份数据。
ide及eide接口: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serial ata: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今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最新的硬盘接口类型ata-100就是serial ata,它支持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达100mb/s,ibm 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就是第一次采用此ata-100接口类型的产品。在2001年第二季度将推出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它能提高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对于serial ata接口,一台电脑同时挂接两个硬盘就没有主、从盘之分了。
解读硬盘各项基本参数

前言: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电脑用户来说,硬盘(英文名:Hard Disc Drive,简称HDD,全名:温彻斯特式硬盘)只是电脑系统中用来存储数据的一个载体,除了容量和价格上的差异以外好像并没有其它太大的区别。
硬盘其实不然,硬盘的各项基本参数都影响着这个硬盘在各个方面的性能表现,与整个电脑系统的性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下硬盘的各项基本参数,让大家在以后买硬盘时可以更得心应手,不再被忽悠。
-------------------------------------我是分割线------------------------------------温馨提示:如果您不了解硬盘内部结构,请阅读:探秘硬盘内部结构:/cpu/study_cpu/1009/2215404.html------------------------------------------------------------------------------------硬盘基本参数:容量作为整个电脑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
不过由于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往往会比标称值要小一些。
250G B硬盘可用容量为232.88GB硬盘的容量参数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
所谓的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目前在垂直记录技术的帮助下,主流硬盘的单碟容量达到了250GB~750G B不等。
从上图的表格可以看到,单碟容量的提高不仅可以带来总容量提升,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提高工作稳定性,同时硬盘的持续传输速率也获得了质的提升。
硬盘基本参数:转速转速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
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传输速度。
硬盘基本参数

一般情况下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盘略微例外。时至2008年12月初,1TB(1000GB)的希捷硬盘中关村报价是¥700元,500G的硬盘大概是¥320元。
二、转速
转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Windows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近两年主流硬盘是80G,而16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硬盘基本参数.txt
一、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硬盘基本知识(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

硬盘基本知识(磁道、扇区、柱面、磁头数、簇、MBR、DBR)2010-09-25 10:32转载自 j2h3344最终编辑 sophejr硬盘的DOS管理结构1.磁道,扇区,柱面和磁头数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
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
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
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
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
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
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硬盘的容量,基计算公式为: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要点:(1)硬盘有数个盘片,每盘片两个面,每个面一个磁头(2)盘片被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即扇区(3)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为磁道(4)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即柱面(5)公式: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6)信息记录可表示为:××磁道(柱面),××磁头,××扇区磁道: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
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
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
硬盘的各种重要参数

硬盘的各种重要参数众所周知,市场上的硬盘主要分为IDE和SCSI两大类。
SCSI硬盘有速度快、容量大、使用稳定的特点,是硬盘技术的排头兵,但其价格太贵,主要用于较专业的场合。
而IDE硬盘虽然说在技术水准上尚同SCSI硬盘有一些的差距,但无庸置疑其差距已越来越小,现如今的IDE硬盘同样具有转速快、容量大的特点,而且其价格便宜,已成为家用场合的首选。
而IDE硬盘按其内部盘片直径的大小,又可分为5.25、3.5、2.5和1.8英寸的硬盘等。
2.3和1.8英寸盘片直径大小的硬盘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等设备;5.25和3.5盘片直径的硬盘主要用在台式机上,现在台式机上最常用的就是3.5寸盘片直径大小的硬盘。
1.硬盘的容量我们在购买硬盘时首先会问,这硬盘是多大的呀?回答:40GB、80GB,就是指的硬盘的容量。
它一般指的是硬盘格式化后的容量。
硬盘的容量越大越好。
其次,在选择容量时你还可优先选择单碟容量大的产品。
单碟容量越大技术越先进而且更容易控制成本。
举例来讲,同样是40GB的硬盘,若单碟容量为 10GB,那么需要4张盘片和8个磁头,要是单碟容量上升为20GB,那么需要2张盘片和4个磁头,对于单碟容量达40GB 的硬盘来说,只要1张盘片和2 个磁头就够了,能够节约很多成本及提高硬盘工作稳定性。
2.硬盘的转速这也是大家比较留心的问题。
它是指硬盘内主轴的转动速度。
如今市场上的IDE硬盘主要分为5400RPM(转),7200RPM(转)两种转速。
在容量价格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可首选转速快的7200转的硬盘产品。
3.硬盘的传输率硬盘的传输率也是硬盘重要参数之一。
它主要指硬盘的外部和内部数据的传输率,它们的单位为Mb/s(兆位/秒)或MB/s(1MB=8Mb)。
硬盘的外部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即硬盘的突发数据传输率,它一般指硬盘的数据接口的速率。
现在的ATA/66/100/133接口的硬盘的传输率可达66-133MB/S。
sas硬盘参数

sas硬盘参数
SAS硬盘的参数主要包括存储容量、接口类型、硬盘尺寸、缓存、读取速度、写入速度、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无故障时间等。
例如,对于一些SAS硬盘,其存储容量为1.92TB,接口类型为SAS(双12Gbps),硬盘尺寸为2.5英寸,读取速度为1550MB/s,写入速度为850MB/s。
此外,SAS硬盘还有一些其他的性能参数,如4K随机读190000 IOPS 和4K随机写38000 IOPS。
在电源功耗方面,最大电流为0.47A,平均休眠功率为4.2W,功率设置限制为9\~12W,平均限值为4.7W,平均延迟时间为115微秒。
在防震能力方面,SAS硬盘的防震能力达到1000G。
外形尺寸为15×70.1×100.45mm,产品重量为155g。
工作温度在0\~70℃,存储温度在-40\~75℃。
此外,该硬盘还具有终身耐用性、不可恢复错误、年返修率、温度变化最大值、相对湿度和震动等特性。
硬盘的一些知识与硬盘性能的主要参数

3、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 4.167ms,5400RPM时约为 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 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 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 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 14.556ms。
6、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 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 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 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 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 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 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
计算机各硬盘概念及参数

计算机各硬盘概念及参数
硬盘是计算机中的一种外部存储设备,用于存储数据。
以下是硬盘的
概念及参数:
1.容量:硬盘的容量是指硬盘可以存储的数据量,通常以GB或TB为
单位。
2.转速:硬盘的转速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通常以5400、7200、10000或15000转/分为常见转速。
3.缓存:硬盘中的缓存是一个高速缓存,用于加快硬盘的读写速度,
通常以8MB、16MB、32MB、64MB等大小为常见缓存容量。
4.接口类型:硬盘的接口类型决定了硬盘与计算机主板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接口类型有IDE、SATA、SCSI和SAS等。
5.磁头数量:硬盘的读写磁头数量决定了硬盘的读写速度,通常以一
个或多个磁头为常见数量。
6.传输速率:硬盘的传输速率是指硬盘将数据输送到计算机的速度,
一般以MB/s为单位。
7.坏道率:硬盘的坏道率是指硬盘可能出现坏道的概率,通常以百分
比表示。
8.声音:硬盘的声音是指硬盘运行时产生的噪音,通常以分贝为单位。
9.寿命:硬盘的寿命是指硬盘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预期寿命,通常以
小时为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盘的基本参数
一、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
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 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Windows 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
目前的主流硬盘的容量为10G和15G,而20G 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其实,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
例如火球10G 的价格为1000 元,每G 字节的价格为100 元;而火球15G 的价格为1160,每G 字节还不到80 元。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
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硬盘的单碟容量为6.4G 以上,而更高的则已达到了10G。
二、转速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单位为rpm。
目前市场上主流IDE 硬盘的转速一般为5200rpm 或5400rpm,Seagate 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 则达到了7200rpm,是IDE 硬盘中转速最快的。
至于SCSI 接口的硬盘,一般都已达到了7200rpm 的转速,而更高的则达到了10000rpm。
三、平均访问时间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