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交通对策探讨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共生思想下的历史街区传承初探

将原有真正历史文化 的精 神层面抹去完全 打上 2 l世纪时代 的烙印而 建筑表 层的特 征保持不变,就 是 “ 去核存表 ”的含义 。上海新 天地改造是一个典 型的摒 弃 “ 文化” 内涵保 留 “ 物 质”外壳的街 区。 上海新 天地本是石库 门里弄建筑 改造中更换其空 间 功 能,开设了多家餐厅 、时 尚店 、酒吧等 ,达到 了 城 市、政府、居民利益 的最大化 ,也已然变成 了喧 闹奢华 的中产阶级商业购物与休 闲娱乐活动 ,却鲜 有 唤起对 上海历 史文化 的渴望 与追 寻。 这几 种老街保护与更新类型 是 以孤立、片面 、 静 止的 哲学观 理解 街 区而采 取 的不 恰当 的行为 实 践 。为 改进 这 些 认 识 层 面 上 的不 足 , 笔者 认 为 需 要 寻找一种 综合 、发展、全面 的哲学 思想来 指导我 国 历史街区 的文化传承 。
二 、 共 生 思 想 的 引入
区传承的建议三个方面,提出 了要想真正保护好历史街区 、 实现街 区价值及 意义的永续使用和 发展,就应根植于街 区
的历史 ,真 正做 到街区历史 、现在 与未来、表象与本 质的
共生。
名 屯溪老街隔新安江相望 ,镇 海桥将其相连 。溪流 贯 穿整 条老 街 , 增 添 几 份 古老 的 情 愫 ,符 合 江 南水 乡的自然风貌 ,使街 区与 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
2 . 异 质 与 文化 的共 生 黑 川绩 章 认 为 ,为 了 使我 们 在 生 理 和 心 理 上永
葆青春 , 就有必要在我们 的生活方 式中注 入“ 噪音 ” , 就某种体系而言 ,“ 噪 音”就是异质因素 。历 史老街 的主要 异质 文化有 :遗存 建筑 与更新建筑 、历史文 化与现代文 化、物质文化 与非 物质文化 、回顾 历史 与展望 未来 思想上的共生 。例 如 。物质文化包括 古 民居 、寺庙 、古树 、古井等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 各 种特殊手工艺、由传统习俗 自发而成 的场 景 ( 庙会 、 歌舞、茶 艺等 ) ,现代文化有办 公、学校、快餐、流 行音乐等等 。如何 将对立 的两者 既不形成此消彼长 的关系 ,又不会 阻碍两者 的发展 ,变 成 了历史街 区 保护与更新的现实性 问题 。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简述)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简述)洛阳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
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794年历史。
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现城墙遗址以内面积约2km2。
据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载:“金初仍宋制。
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
筑城东拒瀍河,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
”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老城与隋唐旧城遗址的关系,亦表明了今日所见洛阳老城的四至。
另据1989年编写的《洛阳市老城区志》,老城城墙在金元时期仍为夯土结构,至明洪武六年(1373)始包砌城砖,至此老城轮廓最终确定。
明初城墙周廻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墙高四丈,环城共设观敌台39处,城开四门:东建春门,西丽景门,南长夏门,北安喜门。
四门外均有月城,上建阙楼。
城外开凿城壕,壕阔三丈,宽五丈,引瀍河及涧河水入其中。
明清以来,老城一直是河南府治或洛阳县治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代曾分别封伊王、福王于洛,其王府遗址尚存。
民国时期的河洛道尹公署、豫西行政长官公署等均设于洛阳。
自1920年起吴佩孚就在洛阳号令天下,并于1923年8月迁河南省长公署至此,改洛阳为河南省会。
1927年5月冯玉祥攻占洛阳后也在此就任河南省主席,设豫西行政长官公署于老城内的福王府,1932年,国民政府因淞沪战事吃紧而临时驻跸洛阳老城,定此地为行都,历时近一年。
老城城墙曾毁于明末李自成攻洛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六年(1649)分别重筑,康熙年间又重修四座城门并建城楼,历清一代,屡有修葺。
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于1938年1月设洛阳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防地,1938-45年间程潜、卫立煌、蒋鼎文分别在此任司令长官。
1938-39年洛阳频遭日机轰炸,城内百姓无从躲藏,死伤惨重,为便于疏散、减少伤亡,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于1939年12月发布命令拆除城墙,改为环城道路。
旧城改造的交通优化策略——以平顶山火车站综合市场改造为例

建筑与装饰2022年5月上 133Construction & Decoration旧城改造的交通优化策略——以平顶山火车站综合市场改造为例杨讷上海尧策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0摘 要 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前期规划不完善或者没有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了较多的城市问题,交通问题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矛盾点,也是城市更新的难点。
尤其在老城区,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交通设施更新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老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对于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与布局,进而提升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关键词 城市更新;城市交通系统改造;综合市场改造;慢行系统优化Traffic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Old City Reconstruction——Taking Pingdingshan Railway Station Comprehensive Market Reconstruction as ExampleYang NeShanghai Yaoce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Shanghai 201100, China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ities have taken on a new look.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in China, the intens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ontinue to increase, and the pre-planning of cities is not perfect or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resulting in many urban problems, among which traffic problems are a major contradiction and also the difficulty of urban renewal. Especially in the old urban are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raffic demand and the lag in the renewal of traffic facilities i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n the old urban area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layout of land use, thus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Key words urban renewal;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comprehensive market reconstruction; slow-moving system optimization引言项目简介:项目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老城区,地块不规整,紧邻平顶山火车站,西侧临程庄街(小吃街),地块北侧相邻老旧住宅区,待拆迁户较多。
利用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利用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利用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的背景利用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是一种有效利用城市资源的方式,可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废旧铁路逐渐成为一种资源闲置的问题,而将其改造为公交线路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其潜在价值。
城市废旧铁路公交化改造背景中,首先是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区交通压力较大,公交化改造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是城市交通线网不完善,很多废旧铁路线路遗憾地横亘城市中心,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公交化改造可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方便市民出行。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稀缺,废旧铁路的改造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
利用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在促进城市交通发展、缓解交通拥堵、完善公共交通线网、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城市更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城市废旧铁路公交化改造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公交化改造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激发废旧铁路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通过改造废旧铁路为公交线路,还可以减少城市对汽车的依赖,降低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环保节能做出贡献。
研究城市废旧铁路进行公交化改造的意义在于推动城市交通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0字】2. 正文2.1 城市废旧铁路公交化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1. 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城市废旧铁路通常经历了多年的使用,基础设施如轨道、站点、信号灯等可能存在老化、磨损严重的情况,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更新。
2. 线路规划不合理:原本用于铁路运输的线路可能并不适合公交车辆运行,存在弯曲、坡度大、转弯半径小等问题,需要重新规划线路以提高公交运营效率。
洛阳古城区保护理_论与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丽景门古城区调研摘要:历史街区是指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畜,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进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这类地区在以前其实是存在很多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人类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城市建设。
然而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后,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随着新城的出现而消逝。
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当它们真的成为历史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视它们,才开始明白它们的重要意义。
才开始想着要去保护那些失去之后不复返的历史文化街区。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怎样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良好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我们就以古城区的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为例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研究对象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建城史4000多年,在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
素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而闻名中外。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西晋、北、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悠久灿烂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文化造就了在历史篇章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长期以来的发展也使得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地上的地下的、宏伟的精巧的、保存完整的残缺的...这些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市的很多地方,而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当中,怎么样才能既保持城市建设的高速全面发展,又避免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呢?怎么样合理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期总体规划的编制始于1954年。
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

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却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许多历史建筑被高楼大厦取代、宽阔的道路贯穿整个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正逐渐消失。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价值的载体,如何合理规划好历史街区的交通空间,通过现代交通方式激活历史街区的生机与活力,是当下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了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并同优化路网、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停车管理和慢行交通系统四个方面对历史街区道路交通进行改善。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交通改善引言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交通空间狭小、空间风格迥异、交通出行不畅通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阻碍了城市文脉的延续。
因此,加强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设计,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善,不仅是历史街区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求,更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一)发扬历史风貌特色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城市现存的历史街区反映了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街区街道景观、建筑构造、道路形态、空间尺度等特征是区别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
道路空间是历史街区展示文化特色的重要平台,可通过艺术化基础设施、路面及景观小品等手法,使其成为了解历史街区的直接途径。
特色的历史街区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城市对外展现的一个窗口,以西安为例:西安古称长安,至今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在明城墙内共有四处历史街区,分别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历史街区。
老旧城区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探讨

老旧城区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探讨作者:李游慕冰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3年第11期摘要:文章分析城市老旧城区拥堵原因,分别从供给端、需求端和秩序端提出可行的交通缓堵对策。
其中,增加供给端的措施主要为优化交通组织及管理,可在短期内提升老旧城区通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控制需求端主要聚焦于交通政策,其更多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交通问题,是未来老旧城区交通问题缓解的根本所在;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旨在提升参与者文明意识,加强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遵守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
关键词:老旧城区;交通缓堵;拥堵原因;缓堵对策0引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化水平飞速提升,随之应运而生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尤其是老旧城区,由于先天条件较差,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制约了居民的日常出行,降低了居民出行品质,更阻塞了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解决老旧城区交通拥堵迫在眉睫。
本文将深入分析老旧城区拥堵原因,提出可行的交通缓堵对策。
1 老旧城区拥堵原因1.1 道路条件先天不足,交通供给难以匹配需求增长老旧城区道路建设普遍较早,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道路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存在交叉口间距短、车行道宽度窄、圆曲线半径小、节点基本无渠化等缺陷,道路通行能力较为有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块也陆续在机动车道上设置了出入口,交通的连续性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进一步削弱了通行能力。
随着个人机动化出行比例的日益提升,老旧城区道路交通量成倍增长,不断逼近原本就不富余的道路通行能力极限,形成较大的交通供需矛盾,引发交通拥堵[1]。
1.2 停车占用行车空间,动静交通矛盾突出老旧城区的大部分建筑未设置或仅少量配建停车位,车辆只能占用道路行车资源进行停靠。
随着机动车持续增加,停车对于行车资源的侵占愈演愈烈,车辆乱停乱放、见缝插针等现象日益严重,道路交通不堪重负。
空间资源的缺失导致的尖锐动静交通矛盾现已成为了老旧城区交通最主要的病症,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中华民居2011年10月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交通对策探讨朱彦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摘要: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面临诸多难题,交通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分析总结了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交通问题,提出了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并制定了基于街巷机理保护的交通疏解对策。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交通 对策 洛阳1 引言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
洛阳城,雄踞中原,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更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是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都城之一。
2010年,洛阳市将老城保护与振兴纳入城市近期实施计划,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2 保护规划面临的交通问题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以6米以下的街巷为主,其中4-6米宽道路为内部机非混行车道,4米以下道路基本上以慢行交通为主。
外围交通疏散则以主次干路为主。
目前,道路交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现状道路街巷狭窄,可达性低,与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不符,也难以适应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发展需求2)交通方式错杂,交通组织较为混乱,东、西大街及南、北大街均未限制机动车运行,内部狭窄街巷未实施机动车限行或单向交通;3) 公交交通服务严重不足,所有交线路全部位于老城外围,步行距离较远;4) 缺乏慢行交通体系缺失,如传统步行街、自行车道等;5) 机动车停车场严重不足,基本以路边停放为主。
3 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针对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提出“尊重历史、内外分行、快慢分区、动静分离”的基本原则。
1)充分尊重传统历史街区机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部街巷狭窄、断面不连续等特征,在交通系统提升过程中既有机理完全得到尊重和保护,特别是规划文物紫线范围内,原则上不对即有街巷布局进行调整。
2)内外分行的交通疏解将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交通出行和外部交通出行从空间上进行有机分离,避免过境交通大量穿行历史文化街区,减少城市交通对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出行的干扰。
3)快慢分离的交通组织对外交通主要利用外围快速路和主干路进行快速组织,内部历史文化街区则重点组织步行街等慢行交通组织方式。
4)动静分区的交通区划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具有洛阳特色、适合历史街区、具有旅游文化符号的交通出行区,内部彰显交通宁静区,外部体现现代交通的快速便捷特征。
4 交通改善对策4.1 交通需求分析采用经典的“四阶段法”预测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未来的交通需求,对旅游出行量予以重点考虑。
图3 交通需求预测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出行总量为41041人次/日,人均出行次数为2.6次/日。
其中旅游出行量为11860人次/日,占出行总量的28.9%,可见未来旅游出行客流强度较大。
4.2 道路网布局根据交通需求预测,未来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出行量将大幅增加,机动车交通将以“外围疏解、内部调控”的策略进行组织,主要以单向交通为主。
沿几条主要旅游空间开设电瓶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强化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打造老城内部以慢行为主导的交通稳静街区。
由此,内部道路将以低等级道路为主,规划形成“两步行街+两次干路+内部街巷网格”的道路网布局。
两条步行街指东西大街及南北大街,构成老城内部“十字”形的步行交通轴线,承担老城内部主要的行人流量;两条次干路指顺城街和柳林街,作为对外交通的集散道路,承担老城内部的集散交通;内部网格状街巷大部分组织单行交通,合理设置交通静化设施,形成“人车和谐”的局面。
2006年,洛阳老城东、西南隅被列入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洛阳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率40-75%左右)后,文化驱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得到战略性提升,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也将从被动性的消极维护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积极利用方式4.3 停车场布局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保护紫线范围内尽量减少机动车停车场布局;2)沿规划区域主要出入口外围地区设置集中型大型停车场,以满足到达停车需求;3)停车场形式采用地下和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机动车公共停车场17处,其中10个地下专用停车场,7个地面及地下停车场,停车泊位数2521个,规划能够满足历史文化街区未来的停车需求。
5 结语在洛阳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率40-75%左右)后,文化驱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得到战略性提升,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也将从被动性的消极维护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积(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50878044)资助。
)中华民居2011年10月极利用方式,对交通系统而言也一样,不能完全从城市机动化和供需平衡的角度单纯考虑,保留传统街巷的交通运行模式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1]《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R].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8.[2]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R].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10.[3]惠英,张玉鑫等.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设计编制框架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⑸:101-106.仁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王冰 熊香玉(仁化县林业局 广东 韶关 仁化县 512300)摘要:本文针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现今仁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做分析,以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如何更快更好的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几条建议。
关键词:仁化 林业 改革 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温家宝总理曾经在2009年6月22日会见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代表中有谈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常重要,它在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农民增收致富中,都起到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正因为此,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毫不动摇。
2010年12月21日,仁化县编办在调查摸底、协商、研究之后,根据林业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仁化县林业系统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方案》,现就对林权改革至今发展的一些状况及方向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供参考。
1 仁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现状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全县总面积2204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5.75万人。
由于位于粤北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据了解,仁化县现有集体林地256.7万亩。
在2010年12月21日由县编办制定的《仁化县林业系统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方案》也表明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心。
据统计,全县现今完成外业勘界面积251.6万亩,占任务的97%。
发放林地使用权林权证2000本、5500宗、250.3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7.5%。
预计在今年十月份将完成最后阶段的全部工作。
仁化县督导检查组表示,仁化林权改革工作有序开展,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这与领导的重视,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深入动员,广泛宣传密不可分。
2 仁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1.基本上每镇都有固定人员专门从事林改工作,但在部分工作内容上划分并不太明确。
在《仁化县林业系统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方案》出台后,有关部门精心组织成立了县、镇两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组,督导组。
分片对全县林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部分工作内容上划分却不是那么的明确。
2.在林改过程中有广泛的宣传,但在计划性上较欠缺,在时间安排上大多集中在白天,在农忙的时候不利于信息的传达。
在《仁化县林业系统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方案》出台后,先后召开了林改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林改工作动员大会,全县印发了小册子,张贴标语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广播电视滚动播放宣传,举办林改培训班和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林改政策、意义,使林改可以更好的进行。
但把宣传时间更多的是放在白天进行,对处于农忙中的农民认识林改较不利。
3.在处理山林纠纷上,较难把握适度的范畴,常常出现同一个山地多次划分问题的现象。
在处理山林纠纷调处工作上,出台了《关于落实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分级负责制的通知》和《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奖惩暂行规定》,明确了各级对山林纠纷调处的职责和激励机制,建立了山林纠纷调处长效机制,采取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等途径,但在现实中的实地划分上出现过多次划分的问题,较难统一标准的问题等,对少数农民划分山地的纠纷问题解决比较难到位。
3 仁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的一些建议。
1. 加强领导,在组织上的分工更细化。
组织县、镇两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林改工作指导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督导组。
分片对全县林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并在实际工作中,更明确分工细则,这样会更有利于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2. 广泛宣传,在时间计划上更合理。
抓好宣传的发动时机,培训骨干工作。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力度宣传,通过召开林改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林改工作动员大会,全县印发小册子,张贴标语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广播电视滚动播放宣传,举办林改培训班和讲座等形式,多管齐下进行,在农忙的时候,在可能的范围之内更多的放在下午五点后的时间进行,避开农忙时段进行宣传。
3. 调处纠纷,明晰产权,登记发证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更好的处理山林划分纠纷问题。
认真开展林地林木权属登记发证工作,发放集体林地所有权林权证,林地使用权林权证,股权证,自留山、责任山林权证等,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则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到农户,以股权登记形式,确立经营主体地位,实行集体股份经营。
在处理纠纷上运用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已协商为主做好相应的工作。
4. 抓好工作责任的落实,稳步组织实施计划,同时抓好工作检查验收,总结和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工作的责任制度,要有监管部门负责的监督,人民群众意见箱等,做好工作责任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满意度,参与度,同时人民的意见也同样起到监督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地区的集体林权问题后,做好工作的检查验收,减少人民对于此次集体林权问题的投诉,并做好总结已便于日后的工作的完善提供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