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
正常情况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标准值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性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范围在10-40单位/升之间,而女性的标准值
范围在7-35单位/升之间。
这些数值是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出的,可
以作为健康参考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的测定通常通过血液检测来进行。
医生会抽取一定量
的血液样本,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通过测定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可以及时发现人体内是否存在肝脏、心脏、肌肉等组织的损伤情况。
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意味着人体内存在某种疾病
或损伤。
最常见的情况是肝脏损伤,例如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都可能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升高。
此外,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情况也会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升高。
因此,及时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一旦
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也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药物滥用等不良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总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并
监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各种疾病,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值,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原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原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中的酶,它在机体的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ST的主要功能是将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从而使得这两种物质互相转化。
AST的测定可以用于临床上对心肌、肝脏和其他组织细胞损伤的诊断和评价。
AST的测定原理主要基于它的酶活性。
AST在体内主要以酶的形式存在,即AST的活性与其分子量相关,其酶活性与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因素有关。
AST的测定一般采用比色法或荧光法,其中比色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比色法是利用酶促反应将AST的底物与化学试剂发生反应,产生可检测的色素。
常用的底物是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这两者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是AST的催化反应。
在一定温度和pH值的条件下,当加入适当的化学试剂后,底物转化产生的产物会与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有颜色的化合物。
通过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定这一产物的光吸收值,就可以反映AST的酶活性。
荧光法是利用酶促反应将AST的底物与荧光染料发生反应,产生可检测的荧光信号。
荧光法相对于比色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在一定条件下,当加入适当的荧光染料后,底物转化产生的产物与荧光染料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从而使得荧光染料的荧光强度发生变化。
通过荧光光度计测定这一变化,就可以反映AST的酶活性。
AST的测定结果可以用于临床上对心肌、肝脏和其他组织细胞损伤的诊断和评价。
在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中,心肌细胞受损释放的AST会大量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AST的浓度升高。
因此,AST 的测定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一个指标。
在肝脏疾病中,肝细胞受损释放的AST会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AST的浓度升高。
因此,AST的测定也可以作为肝功能损害的一个指标。
此外,AST的测定还可以用于其他组织细胞损伤的诊断和评价,如骨骼肌损伤、肾脏损伤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通过测定AST的酶活性来评价心肌、肝脏和其他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的原因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的原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体内重要的酶类,参与了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化学过程。
当这些酶的水平异常增高时,通常表示存在某种病理性情况。
本文将逐步解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原因,探讨可能的病因和相关疾病。
第一部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肾脏等组织中。
当ALT水平增高时,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病理情况:1. 肝脏疾病:ALT是最常用的衡量肝脏功能的指标之一。
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病毒感染和脂肪肝等,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使ALT释放到血液中。
2. 药物和毒物作用:某些药物和毒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酒精等,可对肝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导致ALT升高。
3. 肌肉疾病:ALT也存在于肌肉中,因此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和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能导致ALT水平的升高。
4. 代谢性疾病: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症和代谢综合征等,可能引起肝脏损害,导致ALT异常升高。
第二部分:谷氨酰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也称天门冬氨酸转氨酶(GOT),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肌、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
当AST水平增高时,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病理情况:1. 肝脏疾病:与ALT类似,AST也是评估肝脏功能的指标之一。
它在肝脏细胞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病毒感染、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都可能导致AST 升高。
2. 心肌损伤:AST也存在于心肌细胞中,所以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等心脏疾病时,AST水平也会升高。
3. 药物和毒物作用:部分药物和毒物对肝脏和心肌具有直接毒性,导致AST水平的增加。
4. 肌肉疾病:AST也存在于肌肉中,与ALT一样,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和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能导致AST增高。
第三部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天门冬氨酸转氨酶(GOT),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肾脏等组织中,特别是肝脏细胞。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氨基转移
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也称为谷草(具体是男命)转氨酶,是机体内重要的酶之一。
它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参与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将丙氨酸转化为α-酮戊二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尤其多见于心肌、肝脏、肾脏等。
天冬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也被称为谷丙转氨酶,参与天冬氨酸和丙氨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将天冬氨酸转化为丙氨酸。
天冬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细胞质内,主要分布于肝脏细胞中。
因此,血清中的天冬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升高,常常被用作肝脏功能异常、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如肝脏、肾脏、胰脏、心肌、胆汁道等。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参与谷氨酸、甘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将谷氨酸转化为α-酮戊二酸和谷氨酰胺。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常提示肝胆系疾病、酒精摄入、某些药物使用等情况。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脏、心脏、肾脏、肌肉等组织中。
它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移反应,将丙氨酸的氨基基团转移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丙酮和谷氨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评估肝脏功能和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或死亡时,细胞内ALT的释放会增加,导致血液中ALT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血清中ALT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疾病的情况,如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0-40U/L,超出这个范围可能暗示着肝脏疾病或损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ALT水平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疾病,它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药物、饮食、运动等。
因此,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他肝功能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除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在科研领域有
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测细胞或动物模型中的ALT水平,来评估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疾病模型
中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这为新药的研发和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是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因此,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氨基酸氨基转移酶 120ml

氨基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也称谷丙转氨酶,在临床医学中是一种重要的生化指标,主要用于检测肝脏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相关知识。
一、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基本概念1. ALT的定义氨基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由肝细胞分泌的酶,可将谷氨酸转移至丙酮酸,从而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只有极少量分布在血液中,因此血液中ALT的水平反映了肝脏的功能情况。
2. ALT的作用ALT主要参与丙酮酸循环和葡萄糖新陈代谢,同时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当肝脏受到损伤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血液中ALT的水平可用来反映肝脏功能和是否存在肝细胞损伤。
二、检测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方法和意义1. 检测方法目前常见的检测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测。
可以通过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送至医学检验室,利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检测,通常以“U/L”为单位来表示ALT的浓度。
2. 意义通过检测氨基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可以对肝脏功能进行初步的评估。
如果ALT升高,可能意味着肝细胞受损或肝功能减退,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三、影响氨基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因素1. 生理因素生理情况下,ALT的水平受到芳龄、性莂、肥胖程度、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成年男性的ALT水平要略高于成年女性。
2. 病理因素许多疾病可以导致ALT水平的升高,如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
某些药物、酒精、化学药品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引起ALT水平异常。
四、注意事项1. 检测前要求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如饭前空腹抽血,停止运动等。
2. 结果解读在获得ALT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向医生交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检查。
氨基酸氨基转移酶对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进行检测和交流医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谢谢大家的阅读。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和评判注意点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判注意点上海南京军区临床肝病研究中心陈成伟一、 ALT/AST及其活性阻碍因素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为细胞内非特异性功能酶,用于肝脏生化实验主若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AST不是反映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损伤指标。
应注意其水平与肝损伤的严峻程度常不相关,骨骼肌、心脏、肾脏等组织器官病变也可致血清ALT/AST升高。
( liverfox/)ALT和AST在人体散布ALT要紧散布于肝、肾、骨骼肌、心肌等组织,AST要紧散布于心肌、肝、骨骼肌和肾脏、红细胞、大脑和小肠。
肝内的ALT浓度最高,AST浓度也很高,因肌肉的总质量远高于肝脏,肌肉的酶含量最多。
正常情形下血清ALT和AST均很低,可能部份来自肝脏和肌肉及其他组织。
ALT 要紧存在于胞浆中,AST有两种免疫学反映明显不同的异构体,为线粒体AST(ASTm),约占细胞内AST总量的80%和胞浆组分者称上清液AST(ASTs),约占细胞内AST总量的20%。
血清ALT活性的半寿期为47±10小时,血清AST活性的半寿期为17±5小时(ASTm半寿期约87小时)。
ALT半寿期长又要紧存在于胞浆,肝细胞损伤时渗漏更快,因此ALT反映肝损伤的灵敏度较AST为高。
ALT和AST并非经尿液排泄,而要紧经由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由于肝内AST和ALT 的活性别离是血清内活性的7 000和3 000倍[2],因此在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时,即便无坏死,细胞内转氨酶也由于庞大浓度梯度而渗溢入血中,因此血清转氨酶是肝细胞损害的灵敏指标。
(Clinical Chemistry, 2000: 2027-2049)血清ALT和AST活性的阻碍因素性别、年龄、种族、运动、测定时刻、体重指数(BMI)、血液标本保留方式和溶血等都是阻碍ALT 和AST活性的要紧因素。
二、ALT和AST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升高机制:肝细胞破坏/氨基转移酶渗漏除,某种缘故引发酶合成增多,如NASH小鼠模型ALT 升高主若是ALT mRNA转录和表达增多,肝细胞并无明显凋亡和坏死。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ST)是两种重要的酶类,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两种酶的作用和意义,详细介绍它们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作用和意义在人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和一些其他组织中。
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氨基酸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相互转移,从而参与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和糖原合成等生理过程。
通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可以及时了解肝脏功能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一些肝脏疾病,如脂肪肝、肝炎等。
2.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作用和意义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类似,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肝脏、心脏、肌肉、肾脏等组织中都有分布。
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氨基酸门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相互转移,参与体内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调节。
通过检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可以及时了解心肌、肝脏、肌肉等组织的损伤程度,帮助临床诊断和监测一些相关疾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并且与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通过对这两种酶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诊断一些潜在的疾病,同时也可以评估肝功能、心肌损伤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正确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和意义,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测和监测,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定期体检都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而这两种酶的检测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健康状况评估。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这些生理指标的意义,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今天我们探讨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氨基转移是氨基酸代谢中基本生化反应之一,在机体内存在着多达60种氨基转移酶,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
ALT催化下列反应:
AST催化下列反应:
它们都需要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
)为辅基,不含磷酸吡哆醛的酶蛋白称为
4
脱辅基酶蛋白,没有催化活性。
血清除含有有活性的全酶外,还有部分不含磷酸吡哆醛的酶蛋白,如在测定前,先加入足量磷酸吡哆醛,所测血清转氨酶活性常有明显升高。
AST有两种受不同基因控制的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中,而一般认为ALT不存在同工酶,我国学者证实在人组织和血清中也存在类似AST的两种同工酶,即细胞质ALT(c-ALT)和线粒体ALT(m-ALT)。
【组织分布】
AS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还有少量存在于胰腺、脾、肺及红细胞中,肝中AST大部分(7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ALT也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含量最多的不是心脏,而是肝,顺序为肝、肾、心、骨骼肌等,与AST相比,在各器官中含量都比AST少,肝中ALT绝大多数存在于细胞质中,只有少量在线粒体中。
【生理变异】
此二酶生理变异较小,性别、年龄、进食、适度运动对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每天虽有生理性波动,但无统计学意义。
表1 ALT和AST在疾病时的变化
【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红细胞中AST和ALT分别为血清含量的15倍与7倍,所以明显溶血标本不宜测此二酶。
宜采用血清为测定标本,此二酶在4℃冰箱中贮存一周,活性无明显变化,最好不要冰冻,因为在融冻时很容易破坏酶的活性。
【参考值范围】
一般临床使用方法中不加入磷酸吡哆醛,其参考值范围较加入磷酸吡哆醛的为低,ALT为5-40U/L(37℃),AST为8-40U/L(37℃)。
【临床应用】
根据此二酶在人体器官中分布情况,临床医师习惯将ALT用在诊断肝脏疾病,测定AST诊断AMI。
在AMI时,不论在出现升高时间,还是升高持续时间,其变化介于CK和LD之间,无特殊价值,随诊断AMI的新试验日益增多,国外已
建议不用。
ALT在AMI时一般不增高或轻度增高,明显升高常说明有右心衰竭合并肝淤血,m-AST变化比总酶更慢,但其增高程度与坏死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判断AMI预后的一个很好指标。
目前转氨酶测定主要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ALT是我国目前测定次数最多的酶,假如能同时测定AST,并计算出文献上常提到的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将是很有用的。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以前常简称GPT,近年来国外多以ALT为此酶缩写。
ALT是我国测定次数最多的酶,这是因为我国肝炎较多,而肝是含ALT最丰富的器官,且大部分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
肝炎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由于肝细胞中ALT浓度约比血清高7000倍,只要有1/1000的肝细胞中的ALT进入血液就足以使血中ALT升高1倍,故此酶是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指标。
肝炎时早在黄疸前期就升高,峰值可达数千单位,为正常上限的百余倍。
一般而言在急性肝炎时,血清ALT活性高低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平行,又由于ALT半寿期较长,往往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一个很好指标。
此外在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ALT也经常升高。
因此临床医师对急慢性肝炎患者经常检查ALT并据此诊断和判断病情。
应注意两种情况,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此时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胆酶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
另一种情况是少数人血清中ALT长期持续升高,肝穿无明显病理改变,预后良好,对此现象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肝炎时ALT常有明显变化,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凡ALT升高者就有肝炎,其它肝胆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肝癌和肝淤血时也可升高。
由于肝脏以外不少器官也含有ALT,因此在AMI、多发性肌炎、急性肾盂肾炎等患者血中ALT也可升高,但一般而言,这些疾病ALT升高很少超过正常上限10倍,常以400U/L为界,超过此值绝大多数可诊断为肝炎。
但也有例外,有人报告个别肝淤血、胆石症等患者可超过此界,但在这种情况时,ALT变化往往很快,过几天复查,ALT就可降至400U/L以下。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以前常简称GOT,现多以AST为缩称,既往认为AST主要存在于心肌中,主要用于诊断AMI。
但目前由于AST在AMI时升高迟于CK,恢复早于LD,故诊断AMI价值越来越小,国外不少学者认为诊断AMI,完全可以不测AST。
另一方面肝中AST含量虽低于心肌,但绝对含量(U/mg)仍高于ALT。
肝中AST和ALT含量比值约为2.5:1.0。
只是由于ALT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病变较轻的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时血中ALT升高程度高于AST,但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病变累及线粒体,此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
故在国外对疑是肝炎患者常同时测AST和ALT,并计算AST/ALT比值,
正常约为1.15,急性肝炎第1、2、3和4周分别为0.7、0.5、0.3和0.2。
如比值有升高倾向,应注意有无发展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时可升到1.0以上,肝硬化时可达2.0,此比值对判断肝炎的转归特别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