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轩岭镇总体规划文本

合集下载

长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垣县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长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垣县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长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垣县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26•【字号】长政办〔2018〕76号•【施行日期】2018.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长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垣县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长政办〔2018〕76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有关各部门:《长垣县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长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9月26日长垣县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71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决定编制村级规划。

通过村级规划编制与落实,创新村庄管理,盘活农村资源,促使村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一)工作目标。

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编制2017—2035年村级规划,充分释放农村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盘活农村资产,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空间,为长垣县农村建设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二)工作任务。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融合土地利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多种元素,因地制宜编制村级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有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新产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科学划定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科学制定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及利用、村庄建设及产业发展、乡村风貌设计等方案;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村级规划数据库,实现村庄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与动态化。

二、工作内容(一)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研究。

结合长垣县乡村发展现状特点,按照相关上位规划进一步优化县域村镇体系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村庄分类,针对不同村庄明确其建设或拆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设施配套要求;编制相应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心村规划和一般村规划等;依托中心村,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增强设施的共享性,通过设施的优化配套引导居住人口的集聚达到土地集约利用。

长岭镇总体规划

长岭镇总体规划

一、基本概况(一)编制规划的背景长岭镇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速,是莒县南部的重要城镇。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长岭镇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镇内、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镇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空前重视,积极发展小城镇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迫切要求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享受现代化城市文明;再次,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向着工、商、农、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

这一切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规划布局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长岭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编制出具有较高起点的城镇总体规划,以科学引导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区域位置长岭镇位于莒县南部12公里处,西临沭河,北傍鹤河。

北与陵阳镇相接,东临寨里河乡,南临小店,西隔沭河与刘官庄相望。

整个城镇在东经118°47′30″至118°54′45″,北纬35°26′45″至35°37′45″之间。

镇域总面积57.33平方公里,南北长9.1公里,东西长9.4公里,总耕地面积2177.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94亩,全镇49个行政村,总人口38002人。

日东高速公路横贯东西,225省道纵贯南北,镇驻地位于高速公路出口与225省道交汇处,东临日照港,西靠206国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三)历史沿革长岭镇因境内有长岭,亦称长城岭,故得名长岭。

明嘉靖年间属沭阴乡;清乾隆年间属相类牌;1931年前后,属莒县第一区;1939年属青山区;1945年解放后划入垛庄、陵阳两区;1948年1月撤区建立石井乡,同年九月成立太阳升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称石井人民公社;1963年2月将寨里河人民公社的麻峪子,寨望河等大队并入,改称石井区;1971年2月改称石井公社;1976年2月将寨望河和麻峪子等大队划归寨望河,始成现状。

湖北省建设厅关于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湖北省建设厅关于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湖北省建设厅关于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5.12.28•【字号】鄂建[2005]154号•【施行日期】2005.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湖北省建设厅关于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鄂建[2005]154号)各市、州、县建委(建设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5]42号)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村庄整治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社会文明。

村庄整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村庄整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节约土地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农村建房相对集中,以节约土地;二是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状况等,分为新建、改建和整治三类;四是示范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主要是抓好“千村”示范试点工作;五是中心突出的原则。

村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改善人居环境。

二、工作目标1、基础设施配套(1)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7-9米,次要道路3-5米。

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

(2)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

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湖北省所辖乡镇明细(2017版).(精选)

湖北省所辖乡镇明细(2017版).(精选)

湖北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5个县级市,3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武汉市(辖13个区,17个镇、9个乡)洪山区(2个镇、4个乡)花山镇左岭镇青菱乡九峰乡建设乡天兴乡蔡甸区(2个镇、1个乡)索河镇玉贤镇消泗乡江夏区(4个镇、2个乡)法泗镇安山镇湖泗镇金水农场澥镇山坡乡舒安乡黄陂区(6个镇、2个乡)姚家集镇蔡家榨镇王家河镇李家集镇长轩岭镇三里镇蔡店乡木兰乡新洲区(3个镇)辛冲镇徐古镇凤凰镇黄石市(辖4个区1个县级市1个县,27个镇、1个乡)西塞山区(1个镇)河口镇大冶市(10个镇、1个乡)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汪仁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名山乡阳新县(辖16个镇)兴国镇富池镇黄颡口镇韦源口镇太子镇大王镇陶港镇白沙镇浮屠镇三溪镇王英镇龙港镇洋港镇排市镇木港镇枫林镇襄樊市(辖3个区3个县3县级市,72个镇、4个乡)襄城区(2个镇、1个乡)卧龙镇欧庙镇尹集乡樊城区(3个镇)太平店镇牛首镇团山镇襄阳区(辖14个镇)张湾镇龙王镇石桥镇黄集镇伙牌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米庄镇老河口市(5个镇、1个乡)孟楼镇薛集镇张集镇仙人渡镇竹林桥镇袁冲乡枣阳市(12个镇)杨垱镇七方镇太平镇鹿头镇新市镇刘升镇吴店镇熊集镇王城镇兴隆镇璩湾镇平林镇宜城市(8个镇)流水镇板桥店镇小河镇刘猴镇郑集镇孔湾镇王集镇雷河镇南漳县(辖10个镇)城关镇武安镇九集镇肖堰镇东巩镇巡检镇板桥镇薛坪镇长坪镇李庙镇谷城县(辖9个镇、1个乡)城关镇石花镇盛康镇冷集镇庙滩镇五山镇紫金镇南河镇茨河镇保康县(辖10个镇、1个乡)城关镇黄堡镇后坪镇马桥镇歇马镇马良镇龙坪镇店垭镇寺坪镇过渡湾镇两峪乡十堰市(辖2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61个镇、42个乡)茅箭区(1个镇、2个乡)大川镇茅塔乡鸳鸯乡张湾区(2个镇、2个乡)黄龙镇柏林镇西沟乡方滩乡丹江口市(11个镇、1个乡)六里坪镇均县镇官山镇丁家营镇浪河镇盐池河镇土关垭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凉水河镇土台乡郧县(辖15个镇、3个乡)城关镇杨溪铺镇安阳镇青曲镇白桑关镇谭山镇梅铺镇刘洞镇白浪镇南化塘镇柳陂镇茶店镇鲍峡镇胡家营镇青山镇五峰乡大柳乡叶大乡红岩背原种场郧西县(辖9个镇、7个乡)城关镇土门镇上津镇店子镇夹河镇羊尾镇观音镇马安镇河夹镇安家乡香口乡关防乡景阳乡六郎乡涧池乡湖北口回族乡竹山县(辖9个镇、8个乡)城关镇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得胜镇田家坝镇官渡镇潘口乡竹坪乡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深河乡竹溪县(辖7个镇、8个乡)城关镇蒋家堰镇中峰镇水坪镇县河镇丰溪镇泉溪镇龙坝乡新洲乡兵营乡鄂坪乡汇湾乡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房县(辖7个镇、11个乡)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门古寺镇大木厂镇青峰镇土城镇窑淮乡榔口乡红塔乡白鹤乡桥上乡沙河乡万峪河乡九道乡上龛乡中坝乡姚坪乡荆州市(辖2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88个镇、14个乡)沙市区(3个镇、3个乡)岑河镇观音垱镇锣场镇关沮乡立新乡联合乡荆州区(7个镇)郢城镇弥市镇纪南镇马山镇川店镇李埠镇八岭山镇石首市(11个镇、1个乡)新厂镇横沟市镇大垸镇小河口镇桃花山镇调关镇东升镇高基庙镇南口镇高陵镇团山寺镇久合垸乡洪湖市(14个镇、1个民族乡)螺山镇乌林镇龙口镇燕窝镇新滩镇峰口镇曹市镇府场镇戴家场镇瞿家湾镇沙口镇万全镇汊河镇黄家口镇老湾回族乡松滋市(辖14个镇、2个乡)新江口镇南海镇八宝镇涴市镇老城镇陈店镇王家桥镇斯家场镇杨林市镇纸厂河镇街河市镇洈水镇刘家场镇沙道观镇万家乡卸甲坪土家族乡公安县(辖14个镇、2个乡)斗湖堤镇埠河镇夹竹园镇闸口镇杨家厂镇麻豪口镇藕池镇黄山头镇孟家溪镇南平镇章庄铺镇狮子口镇斑竹垱镇毛家港镇甘家厂乡章田寺乡监利县(辖18个镇、3个乡)容城镇朱河镇新沟镇龚场镇周老嘴镇黄歇口镇汪桥镇程集镇分盐镇毛市镇福田寺镇上车湾镇汴河镇尺八镇白螺镇网市镇三洲镇桥市镇红城乡棋盘乡柘木乡江陵县(辖7个镇、2个乡)资市镇滩桥镇熊河镇白马寺镇沙岗镇普济镇郝穴镇马家寨乡秦市乡宜昌市(辖5个区5个县3个县级市,62个镇、25个乡)西陵区(1个乡)窑湾乡伍家岗区(1个乡)伍家乡点军区(2个镇、2个乡)桥边镇艾家镇联棚乡土城乡夷陵区(8个镇、3个乡)樟村坪镇雾渡河镇太平溪镇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分乡镇龙泉镇鸦鹊岭镇下堡坪乡黄花乡邓村乡宜都市(5个镇、4个乡)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聂家河镇松木坪镇枝城镇姚家店乡五眼泉乡王家畈乡潘家湾土家族乡当阳市(7个镇)两河镇河溶镇育溪镇庙前镇王店镇半月镇草埠湖镇枝江市(8个镇)七星台镇问安镇董市镇安福寺镇白洋镇百里洲镇顾家店镇仙女镇远安县(辖6个镇、1个乡)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洋坪镇茅坪场镇荷花镇河口乡兴山县(辖6个镇、2个乡)古夫镇高阳镇峡口镇南阳镇黄粮镇水月寺镇高桥乡榛子乡秭归县(辖7个镇、5个乡)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梅家河乡磨坪乡周坪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辖8个镇、3个乡)龙舟坪镇磨市镇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榔坪镇贺家坪镇高家堰镇大堰乡鸭子口乡大烧坪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辖5个镇、3个乡)五峰镇长乐坪镇渔洋关镇仁和坪镇湾潭镇采花乡傅家堰乡牛庄乡荆门市(辖2个区1个县级市2个县,50个镇、2个乡)东宝区(6个镇、1个乡)牌楼镇子陵镇漳河镇石桥驿镇马河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2个镇)团林铺镇麻城镇钟祥市(15个镇、1个民族乡)洋梓镇长寿镇丰乐镇胡集镇双河镇磷矿镇文集镇冷水镇石牌镇旧口镇柴湖镇长滩镇东桥镇客店镇张集镇九里回族乡京山县(辖14个镇)新市镇永兴镇曹武镇罗店镇宋河镇坪坝镇三阳镇绿林镇杨集镇孙桥镇石龙镇永隆镇雁门口镇钱场镇沙洋县(辖13个镇)沙洋镇五里铺镇纪山镇后港镇曾集镇拾回桥镇沈集镇高阳镇马良镇官当镇李市镇毛李镇十里铺镇鄂州市(辖3个区,18个镇、3个乡)鄂城区(9个镇、1个乡)杜山镇新庙镇花湖镇杨叶镇碧石渡镇汀祖镇燕矶镇泽林镇长港镇沙窝乡粱子湖区(辖5个镇)太和镇东沟镇沼山镇涂家垴镇梁子镇(梁子生态管理区)华容区(辖4个镇、2个乡)华容镇庙岭镇段店镇葛店镇临江乡蒲团乡孝感市(辖1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72个镇、23个乡)孝南区(8个镇、3个乡)西河镇杨店镇陡岗镇肖港镇毛陈镇三汊镇祝站镇新铺镇卧龙乡朋兴乡闵集乡应城市(10个镇)田店镇杨河镇三合镇郎君镇黄滩镇天鹅镇义和镇陈河镇杨岭镇汤池镇安陆市(9个镇、4个乡)赵棚镇李店镇巡店镇棠棣镇王义贞镇雷公镇孛畈镇烟店镇洑水镇陈店乡辛榨乡木梓乡接官乡汉川市(14个镇、6个乡)马口镇城隍镇分水镇杨林沟镇脉旺镇田二河镇沉湖镇垌冢镇新堰镇庙头镇刘家隔镇麻河镇新河镇回龙镇马鞍乡里潭乡西江乡南河乡湾潭乡韩集乡孝昌县(辖8个镇、4个乡)花园镇卫店镇王店镇小河镇周巷镇丰山镇邹岗镇白沙镇花西乡季店乡小悟乡陡山乡大悟县(辖14个镇、3个乡)城关镇阳平镇芳畈镇新城镇夏店镇刘集镇河口镇四姑镇吕王镇黄站镇宣化店镇丰店镇大新镇三里镇东新乡高店乡彭店乡云梦县(辖9个镇、3个乡)城关镇义堂镇曾店镇吴铺镇伍洛镇下辛店镇道桥镇隔蒲潭镇胡金店镇倒店乡沙河乡清明河乡黄冈市(辖1个区2个县级市7个县,95个镇、20个乡)黄州区(3个镇、1个乡)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麻城市(14个镇、2个乡)中馆驿镇宋埠镇歧亭镇白果镇夫子河镇阎家河镇盐田河镇张家畈镇木子店镇三河口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乘马岗镇顺河镇铁门岗乡龟山乡武穴市(8个镇)梅川镇余川镇花桥镇石佛寺镇大金镇四望镇大法寺镇龙坪镇团风县(辖8个镇、2个乡)团风镇方高坪镇淋山河镇回龙山镇马曹庙镇上巴河镇总路嘴镇但店镇贾庙乡杜皮乡红安县(辖10个镇、1个乡)城关镇七里坪镇华家河镇二程镇上新集镇高桥镇觅儿寺镇八里湾镇太平桥镇永佳河镇杏花乡罗田县(辖7个镇、5个乡)凤山镇骆驼坳镇大河岸镇九资河镇胜利镇河铺镇三里畈镇白莲河乡匡河乡白庙河乡平湖乡大崎乡英山县(辖8个镇、3个乡)温泉镇南河镇红山镇金家铺镇石头嘴镇草盘地镇雷家店镇杨柳湾镇方家嘴乡孔家坊乡陶家河乡浠水县(辖12个镇、1个乡)清泉镇竹瓦镇巴河镇汪岗镇团陂镇关口镇蔡河镇白莲镇洗马镇丁司垱镇散花镇兰溪镇绿杨乡蕲春县(辖13个镇、1个乡)漕河镇赤东镇蕲州镇管窑镇横车镇彭思镇株林镇刘河镇狮子镇青石镇张塝镇檀林镇大同镇向桥乡黄梅县(辖12个镇、4个乡)黄梅镇小池镇孔垄镇下新镇大河镇停前镇五祖镇濯港镇蔡山镇新开镇独山镇分路镇杉木乡柳林乡苦竹乡刘佐乡咸宁市(辖个1区4个县1个县级市,52个镇、12个乡)咸安区(9个镇、1个乡)汀泗桥镇双溪桥镇桂花镇马桥镇高桥镇横沟桥镇贺胜桥镇官埠桥镇向阳湖镇大幕乡赤壁市(10个镇、1个乡)赵李桥镇新店镇周郎嘴回族镇茶庵岭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柳山湖镇神山镇车埠镇黄盖湖镇余家桥乡嘉鱼县(辖8个镇)鱼岳镇陆溪镇高铁岭镇官桥镇新街镇潘家湾镇渡普镇簰洲湾镇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麦市镇塘湖镇沙堆镇四庄乡大坪乡崇阳县(辖8个镇、4个乡)天城镇石城镇桂花泉镇白霓镇青山镇金塘镇路口镇沙坪镇肖岭乡铜钟乡高视乡港口乡通山县(辖8个镇、4个乡)通羊镇南林桥镇厦铺镇闯王镇九宫山镇洪港镇大畈镇黄沙铺镇大路乡杨芳林乡燕夏乡慈口乡随州市(辖1个区1个县级市、1个县,34个镇、4个乡)曾都区(5个镇)淅河镇万店镇何店镇洛阳镇府河镇随县(19个镇)高城镇殷店镇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万和镇尚市镇厉山镇唐县镇吴山镇安居镇新街镇澴潭镇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柳林镇均川镇万福店镇广水市(10个镇、4个乡)武胜关镇杨寨镇陈巷镇长岭镇马坪镇余店镇关庙镇吴店镇郝店镇蔡河镇太平乡城郊乡骆店乡李店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6个县2个县级市,37个镇、46个乡)恩施市(3个镇、10个乡)崔家坝镇龙凤镇板桥镇三岔乡新塘乡红土乡沙地乡白杨坪乡屯堡乡太阳河乡白果乡芭蕉侗族乡盛家坝乡利川市(6个镇、6个乡)谋道镇汪营镇团堡镇柏杨坝镇忠路镇建南镇南坪乡沙溪乡文斗乡元堡乡毛坝乡凉雾乡建始县(辖5个镇、5个乡)业州镇红岩寺镇高坪镇景阳镇官店镇长梁乡茅田乡花坪乡龙坪乡三里乡巴东县(辖10个镇、2个乡)信陵镇东壤口镇沿渡河镇官渡口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溪丘湾乡金果坪乡宣恩县(辖3个镇、6个乡)珠山镇沙道沟镇椒园镇长潭河侗族乡乡椿木营乡晓关侗族乡万寨乡高罗乡李家河乡咸丰县(辖5个镇、5个乡)高乐山镇忠堡镇朝阳寺镇甲马池镇清坪镇丁寨乡尖山乡活龙坪乡小村乡黄金洞乡来凤县(辖3个镇、5个乡)翔凤镇百福司镇大河镇绿水乡漫水乡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鹤峰县(辖2个镇、7个乡)容美镇走马镇五里乡燕子乡邬阳乡下坪乡中营乡太平乡铁炉白族乡仙桃市(15个镇)郭河镇郑场镇西流河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长埫口镇彭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张沟镇通海口镇陈场镇胡场镇沔城回族镇潜江市(10个镇)竹根滩镇渔洋镇老新镇龙湾镇张金镇浩口镇熊口镇积玉口镇王场镇高石碑镇天门市(20个镇、1个乡)多宝镇拖市镇张港镇蒋场镇汪场镇渔薪镇黄潭镇横林镇彭市镇麻洋镇多祥镇干驿镇马湾镇卢市镇小板镇九真镇皂市镇胡市镇石河镇佛子山镇净潭乡神农架林区(辖4个镇、4个乡)松柏镇阳日镇红坪镇木鱼镇新华乡宋洛乡九湖乡下谷平土家族乡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长轩岭镇总体规划文本

长轩岭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黄陂区长轩岭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轩岭镇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镇域体系规划适用于镇域范围,其他部分适用于镇区规划范围。

第三条本次规划分镇域、镇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三个层次。

长轩岭镇镇域规划范围:为全镇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11.4平方公里。

长轩岭镇镇区总体规划范围:涉及长岭村全部用地以及东风村、短岭村和狮子山村的部分用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

长轩岭镇镇区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涉及长岭村和东风村全部用地以及短岭村和狮子山村的部分用地,面积约5.1平方公里。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5年~2010年;1远期:2011年~2020年;第六条本规划为长轩岭镇规划建设指导性文件,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单位和个人应遵循本规划。

第七条规划编制依据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7.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7.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7.4 《村镇规划标准》7.5 《湖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7.6 《武汉市总体规划》7.7 《武汉市黄陂区总体规划》7.8 《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土地利用规划》7.9 《长轩岭镇总体规划》;(1997年)7.10《长轩岭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7.11 1:1000地形图7.12 2003年黄陂区统计年鉴7.13 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规划修编背景和指导思想第八条规划修编背景8.1正在转变的发展观及武汉都市圈的建立对城镇建设提2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积极倡导求真务实,以“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而武汉都市圈的建立为长轩岭镇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小城镇全域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以武汉市长轩岭街道为例

小城镇全域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以武汉市长轩岭街道为例

小城镇全域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以武汉市长轩岭街道为例孙奇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基于武汉市长轩岭街道的规划实践,探索了新时期小城镇全域规划的内涵、编制理念、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从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基于项目策划的产业发展规划、面向实施的村庄集聚建设方案、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空间管制规划等4个方面总结了长轩岭全域规划的主要创新内容。

【总页数】6页(P18-23)
【作者】孙奇
【作者单位】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全域规划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小城镇一体化规划的思考-以南宁市良庆镇为例 [J], 巫义力;张月金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黄陂长轩岭街为例 [J], 欧振敏;刘兰君
3.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模式探索——以《武汉市全域生态管控行动规划》为例[J], 夏巍;刘菁;卢进东;陈梦莹
4.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特色建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佛子岭镇为例 [J], 李旅;叶小
群;徐伟
5.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模式探索——以《武汉市全域生态管控行动规划》为例[J], 夏巍;刘菁;卢进东;陈梦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原镇控规文本要点

中原镇控规文本要点

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关强制性内容的要求,其中: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二十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为强制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3)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5)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6)第六章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 (6)第七章建设开发控制 (9)第八章市政公用工程规划 (11)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13)第十章社会规划 (15)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17)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建议 (17)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有效控制和引导中原镇区的建设活动,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提升城镇环境品味,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特制订《琼海市中原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以下简称《文本》)。

第2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及相关的道路、防洪、给水、排水、电力、环保、燃气等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GB50268-97)。

《琼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琼海市中原镇总体规划(2011-2030)》。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3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保护规划区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和谐友好。

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

同时,控规中在确定控制指标中应注意适当超前,满足规划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黄陂区长轩岭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轩岭镇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镇域体系规划适用于镇域范围,其他部分适用于镇区规划范围。

第三条本次规划分镇域、镇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三个层次。

长轩岭镇镇域规划范围:为全镇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11.4平方公里。

长轩岭镇镇区总体规划范围:涉及长岭村全部用地以及东风村、短岭村和狮子山村的部分用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

长轩岭镇镇区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涉及长岭村和东风村全部用地以及短岭村和狮子山村的部分用地,面积约5.1平方公里。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第六条本规划为长轩岭镇规划建设指导性文件,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单位和个人应遵循本规划。

第七条规划编制依据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7.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7.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7.4 《村镇规划标准》7.5 《湖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7.6 《武汉市总体规划》7.7 《武汉市黄陂区总体规划》7.8 《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土地利用规划》7.9 《长轩岭镇总体规划》;(1997年)7.10《长轩岭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7.11 1:1000地形图7.12 2003年黄陂区统计年鉴7.13 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规划修编背景和指导思想第八条规划修编背景8.1正在转变的发展观及武汉都市圈的建立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积极倡导求真务实,以“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而武汉都市圈的建立为长轩岭镇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8.2长轩岭镇为武汉市黄陂区的北部中心特色城镇,是武汉市的北门户及重要的生态旅游区,根据市、区政府城镇建设战略,城镇规划必须先行。

8.3随着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武汉都市圈的建立,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城乡一体化日趋明显,为此加强镇域体系规划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水平、村镇合理分布、等级配置、功能分工作出调控和引导。

8.4长轩岭镇总体规划编制始于1997年。

总体规划对知道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形势的变化城镇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在城镇规划中城镇定位、规模、用地结构布局、城镇化推进等重大问题的调整,以及如何加快城镇积聚、提升城镇品位等问题,需对原规划进行编制。

第九条规划修编重点9.1经济分析是基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需求,探讨城镇产业发展战略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轩岭镇未来对城镇资源的需求及其对城镇的影响,准确地把握长轩岭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可能和需求转换为空间语言,进行镇域体系及镇区总体规划。

9.2区域定位是重点:从区域关系、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体系、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等角度,综合分析长轩岭镇在黄陂区、武汉市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长轩岭镇未来的城镇性质和区域地位,并提出相应的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空间政策。

9.3空间框架是核心:空间框架是所有的空间政策{用地、交通、景观等}的平台和载体。

以空间结构的弹性框架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特征。

即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都应保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征下城镇结构的完整,同时留有余地。

第十条规划指导思想10.1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加强镇域基础设施的思想10.2优化镇区用地布局的思想10.3完善城镇功能的思想10.4因地制宜、滚动发展的思想10.5挖掘潜力,强化优势的思想10.6科学性、前瞻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思想10.7建设山水生态城镇的思想第三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十一条镇域体系发展战略目标11.1遵循“强化中心、扶持强村、设施共享、网络布局”的十六字方针,以可以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实现镇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交通干线为轴,优化镇域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联系边界的镇域体系格局。

11.2加强镇域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引导旅游服务业和农林特产品加工业集约化规模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条件。

11.3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林特产品种植,加快市场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经济布局,加大对二三产业投资,增强村镇经济发展后劲。

11.4城镇形态组织和功能布局以生态环境优化为先导,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及“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发展方针。

第十二条乡镇企业规划12.1 根据镇域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2.2 大力发展个体企业,壮大集体企业,促成全镇企业滚动式发展,逐步走企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

12.3 注重科技兴企战略,实现企业向科技密集型、生产集约型、现代规模型转变,使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

12.4 大力发展外贸企业,立足电子工业、服装针织、丝织工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电子加工工业,高档服装加工业等。

12.5 在镇区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落户,通过聚集效应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第十三条农业发展规划13.1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为目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化进程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13.2 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在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改善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适度规模农业和创汇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13.3 发展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林业方面要坚持用材林、经济林、水源涵养林并重、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快对荒地、空地、无林地的绿化。

13.4 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以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农业开发。

如大部分土地收归集体,农户只保留口粮田,确保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发展各项公益事业。

第十四条第三产业发展规划14.1 商业贸易:进一步完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综合批发市场、区域性专业市场、推行代理制、配送制、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快捷、形式多样的商品零售网络。

14.2 旅游业:利用为木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服务,配套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多功能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

14.3 发展金融保险业,改进金融服务,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14.4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把房地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畅通的住房流通渠道。

第十五条城镇化目标15.1 人口规模:近期规划人口61000人,远期规划人口75000人。

15.2 城镇化目标:长轩岭镇城镇化水平预测表第十六条镇村体系规划16.1 城镇等级结构及规模结构:镇域城镇分为四级,即中心城镇——副中心城镇——中心村——基层村。

其中中心城镇人口规模为4万人;副中心城镇人口规模为2000人中心村人口为1000~1800人;基层村人口为800~1200人左右。

长轩岭镇镇域体系结构一览表16.2城镇职能结构:中心城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副中心城镇是全镇经济、文化副中心:中心村是周边地区副中心,以居住、集市贸易功能为主,农林特产晶加工为辅;基层村以现代化农耕为主要功能的农村居民点。

16.3空间布局结构:以镇区为中心,顺应镇域用地形态,构成“一核一园四区七心”的空间结构。

“一核”:指由长轩岭镇区形成的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园”:指矿产工业园,位于竹屋和大岗村一带。

限制过度开发,近期保留,远期撤销。

“七心”:指一个副中心城镇及六个中心村,以特色农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进行发展。

“四区”:指镇域的四个生态旅游景区,即木兰天池生态旅游景区(包括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太阳湖生态旅游景区、月亮湖生态旅游景区以及星星湖生态旅游景区。

规划以“一核”为城镇经济的核心,加强发展各中心村的传统优势和特点,形成联系紧密、有机互补的城镇网络。

第十七条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7.1 坚持“科教兴镇”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教育多级网络。

17.2 规划期末镇区设立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一所,逐步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17.3 设小学8所,镇区4所,其余设立在中心村和规模较大的基层村内;在镇区设6所幼儿园,每个中心村各设一所,配备合理的师资力量,提高社会服务设施整体水平。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规划18.1 严格控制镇域内污染企业数量,今后应加强环保意识,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实现环境与人口、社会、经济的和谐统一。

18.2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保障农业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保护生态环境。

18.3 健全环保、监测、管理机构,发挥监督、执法指导作用,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十九条社会保障设施规划19.1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争取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检查率达到100%。

19.2 提高现有卫生院技术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扩大规模,增加床位数至40个;在各中心村设医疗站,服务到村和户。

19.3 加强各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

在中心村及规模较大的基层村设立文化站及老年人活动中心。

19.4 建立机构完整职能健全的财源建设保障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和镇一级财政。

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在镇域派出延伸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业。

第二十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20.1镇域道路:规划在原省道黄土路构成的主干道路骨架基础上,结合镇域原来的四条三级公路改扩新建,规划了四条二级公路,形成了镇域的二级环状道路主网。

达到中心村有二、三级公路连通,使中心村全部串联在较高等级公路线上,同时强化基层村的交通联系,基层村至少通三四级公路。

加强滠水河东村庄的交通联系。

四个旅游景区都通二级公路。

将省道黄土公路向西迁移,道路红线宽40米,,其它的二级道路红线宽12米,。

各中心村与城镇之间联系的三级公路,路基宽9米,四级公路路基宽7米。

20.2 电力电讯:全镇所有村通电,规划进行线路改造,降低线损,保证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

镇域各村已开通程控电话,规划远期乡村电话普及率15~20门/百入门/百人,镇区电话普及率40部/百人,装机容量为18950门,交换机容量需22740门。

移动电话网100%覆盖;心村增设邮政营业点;光缆通达中心村;有线电视网入户率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