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地质概况及勘探前景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是中国东部海域的一种重要的低阻油藏,已经被广泛的开发利用了。
这种低阻油藏的形成是由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沉积海平面的
提升和沉积物的垂向变化,构造运动导致的沉积相的变化,以及生物活动在沉积物化学成
分上的作用等。
首先,沉积海平面的提升是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形成的最初动力。
在中新世时期,北部黄海海水向东缩退,海平面开始下降,河口扩张,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凹陷盆地。
后来,随着岩层的不断沉积和盆地地形的变化,海平面提升,水深逐渐变浅,成为低阻油藏
的必要条件。
另外,构造运动也是沙四段沉积相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中新世时期,东营凹陷经历了
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一次是早中新世晚期的隆升事件,另一次是新近纪早期的断陷事件。
这两次构造运动导致东营凹陷内部的沉积相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深水相向浅水相的转变,
对于低阻油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生物活动的作用也是影响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生
物作用可以改变沉积物的化学成分,置换原有的沉积物,使得沉积物的孔隙度大,并增加
孔隙间的连通性。
在东营凹陷沙四段中,生物活动导致了腐泥和水动力沉积物的混合,增
加了沉积物的细度和分散度,从而有利于低阻油藏的形成。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引言东营凹陷位于济阳坳陷的东南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是东营凹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西起滨南凸起,东到青坨子凸起,南起民丰洼陷带,北至陈家庄凸起,呈近东西向展布,勘探面积约2000km2北邻陈南断层,东部为青西断层,西接利津断裂带,南部由一系列同生断层与民丰洼陷相沟通。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既是砂砾岩扇体发育区,也是油气聚集有利区,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段和沙四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滑塌浊积扇4 种沉积体系,扇体规模较大,纵横向叠合连片,具有丰富的储集空间,储层类型多样,加之邻近民丰生油洼陷,油源丰富,具有十分广阔的勘探前景。
1砂砾岩体演化主控因素断陷湖盆中砂砾岩体纵横向演化往往具有明显规律性,表现为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砂砾岩体沿陡坡带演化、组合形式的不同,并以构造演化、断裂活动发育程度、古气候变迁、湖平面变化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1.1 断裂活动陆相断陷湖盆的形成和发育是断裂活动的结果,盆地陡坡带断裂活动对沉积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表现为构造控制地层沉积与分布,因此,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发育、演化主要受控于断裂活动发育程度:断裂活动控制了东营凹陷的形态和规模,北部较强的断裂活动形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箕状湖盆,北部陡坡为砂砾岩扇体近物源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和有利的搬运条件;断裂控制沉积物源与水系,断裂活动使地形出现高差,断裂上升盘成为剥蚀区,而沿断裂带附近发育的横张断裂决定了上升盘水系的流动方向,并在下降盘沉积一系列扇体;断裂活动强度和边界断裂结构直接影响砂砾岩扇体类型、规模、形态和分布,不同类型陡坡带将发育不同的扇体组合。
1.2 古气候古气候的变迁对沉积物类型具有很大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表干湿度、植被和地球化学环境等不同,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条件差异明显,最终必然导致沉积物类型不同。
当周期性气候变化与幕式构造运动共同控制层序体系域分布及内部构成时,不同时期沉积的砂砾岩扇体成因类型、发育程度等将产生明显区别。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湾西部,是渤海湾盆地中的一个重要凹陷盆地。
凹陷自向东是以界畔断裂为界与黄河花园坊和济南地块接触,向北与黄河花园坊、济南块接触,向南与滨海凹陷接触,向西是与济南地块接触。
凹陷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延伸约110km,最宽处约80km,最窄处约40km,总面积约7000km2,地表形态为海岸沉积相和半深水相兼并的三角三面凹陷盆地,莱州湾伸入其中。
凹陷东北侧为生殖出小东营凹陷,是一处丰富的胶东北边缘盆地石油勘探区。
凹陷域内的生力层可能到了晚白堑世的下一段,这是富有烃源岩与良好储层条件,济阳组长咀段为生产层,为海相碳酸盐岩碳酸盐岩。
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指在古生界凹陷南坡下层位埋藏的潜山,它是一种作为塔里木盆地中近地表储层主要形式之一的特殊地质现象。
在东营凹影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对凹陷盆地内的油气资源进行深度的研究。
凹陷盆地内古生界潜山的形成往往与构造活动有关,而构造活动也会引发潜山的变化,所以在此地区研究潜山的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构造演化以及寻找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生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1. 地震资料地震露头是寻找古生界潜山的主要手段,而古生界潜山往往表现为地震资料上的凹陷区域,凹陷区域周围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异常体现象,这些异常体现象往往就是古生界潜山的特征之一。
2. 测井资料测井资料同样是研究古生界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通过测井资料可以对潜山内的地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研究潜山的形成过程以及潜山界面的一些特征。
3. 地表地质调查以上就是古生界潜山界面的一些识别特征,在研究古生界潜山界面时需要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可以对潜山界面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地震卡通常是根据地震资料上的一些特征,如反射界、异常体等进行划分,通过对地震卡的划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潜山的界面情况。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特征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特征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内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一个受陈南断层控制、总体呈“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也是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气最丰富的凹陷之一。
该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油气资源量大,但勘探程度不一。
2007年东营凹陷南部发现三级储量累计超过1.6×108t,但南坡带仍有大片勘探空白区,沙四上滩坝砂体和沙四下红层均是缓坡带勘探程度较低的层系。
2006年钻探的陈官庄官126、127、王66等井在沙四下获得较高产工业油流;2007年钻探的王664、官119井又获得成功,上报控制储量908.5×104t。
东营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近年更是屡见突破,已探明滨南油田滨425块、梁家楼油田梁4块、梁112块,以及正理庄油田高89块等区块。
据最新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东营凹陷剩余资源量约为20.91×108t,对于东营凹陷南部而言,目前剩余资源量达11.36×108t,约占东营凹陷剩余资源总量的57%,充分展示了东营凹陷南坡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南坡主要包含缓坡带及洼陷带,其中洼陷带是凹陷长期性的沉降中心,发育了由盆内坡折控制形成的规模宏大的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缓坡带地层平缓,发育一系列盆倾断层以及由缓坡断阶控制形成的冲积扇—低位三角洲—滩坝砂体系。
在上述构造与沉积体系的控制下,在东营南坡发育了各种类型、规模不等的油气藏。
但有关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研究还有待深入,如南坡不同断裂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其油气赋存的部位也不同;成藏期成藏条件的定量匹配条件直接关系到油气能否成藏;滩坝砂体成藏是“倒灌”式还是侧向运移成藏;油气成藏过程的精细研究还不够。
因此,深入开展南坡油气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定量恢复油气成藏期成藏地质条件,再现油气成藏过程,深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建立南坡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形成一套陆相断陷盆地典型油气藏解剖、油气运移与成藏过程定量分析与预测方法,对于系统总结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分布特征、探讨油气成藏机理、预测与评价有利勘探区、指导油田勘探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精选文档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引言东营凹陷位于济阳坳陷的东南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是东营凹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西起滨南凸起,东到青坨子凸起,南起民丰洼陷带,北至陈家庄凸起,呈近东西向展布,勘探面积约2000km2。
北邻陈南断层,东部为青西断层,西接利津断裂带,南部由一系列同生断层与民丰洼陷相沟通。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既是砂砾岩扇体发育区,也是油气聚集有利区,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段和沙四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滑塌浊积扇4种沉积体系,扇体规模较大,纵横向叠合连片,具有丰富的储集空间,储层类型多样,加之邻近民丰生油洼陷,油源丰富,具有十分广阔的勘探前景。
1砂砾岩体演化主控因素断陷湖盆中砂砾岩体纵横向演化往往具有明显规律性,表现为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砂砾岩体沿陡坡带演化、组合形式的不同,并以构造演化、断裂活动发育程度、古气候变迁、湖平面变化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1.1断裂活动陆相断陷湖盆的形成和发育是断裂活动的结果,盆地陡坡带断裂活动对沉积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表现为构造控制地层沉积与分布,因此,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发育、演化主要受控于断裂活动发育程度:断裂活动控制了东营凹陷的形态和规模,北部较强的断裂活动形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箕状湖盆,北部陡坡为砂砾岩扇体近物源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和有利的搬运条件;断裂控制沉积物源与水系,断裂活动使地形出现高差,断裂上升盘成为剥蚀区,而沿断裂带附近发育的横张断裂决定了上升盘水系的流动方向,并在下降盘沉积一系列扇体;断裂活动强度和边界断裂结构直接影响砂砾岩扇体类型、规模、形态和分布,不同类型陡坡带将发育不同的扇体组合。
1.2古气候古气候的变迁对沉积物类型具有很大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表干湿度、植被和地球化学环境等不同,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条件差异明显,最终必然导致沉积物类型不同。
当周期性气候变化与幕式构造运动共同控制层序体系域分布及内部构成时,不同时期沉积的砂砾岩扇体成因类型、发育程度等将产生明显区别。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
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
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东营凹陷花古区块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位于中国东部,属于中国主要的油气盆地之一,由于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勘探领域。
而在东营凹陷中,凹陷花古区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其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的研究对于区块内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潜山界面识别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凹陷花古区块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包括了凹陷边界断裂、古隆起、裂谷、凹陷等多种构造形态。
这些构造对潜山界面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识别潜山界面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地质构造特征。
2. 地震资料特征地震资料是识别潜山界面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通过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潜山界面的位置和形态。
而在凹陷花古区块中,地震资料的分析需要结合地质构造和地层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潜山界面识别结果。
3. 地层特征潜山界面的识别还需要充分考虑地层的特征,包括了岩性、孔隙度、饱和度、压力等多种因素。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分析和岩石物理参数计算等手段,可以得出潜山界面所在地层的详细特征,从而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二、卡取方法1. 地震卡取地震卡取是识别潜山界面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地震资料的层位分析和属性提取,可以明确潜山界面的位置和特征。
在卡取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地震属性方法,包括了振幅包络、相位、熵等多种手段,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地震卡取结果。
2. 地质卡取在卡取过程中,地质卡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地层特征、岩性分析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可以得出更为可靠的潜山界面卡取结果。
地质卡取需要采用测井、岩心和岩石物理等数据,结合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卡取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卡取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地震反演、地层模型建立和剖面匹配等方法,可以对潜山界面进行数值模拟和模型验证,从而提高卡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展开研究,通过地质特征分析和成因分析探讨了该油藏形成的原因。
对低阻油藏的特征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评价结果和评价总结。
研究发现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特定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评价结果表明该油藏潜力较大。
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该地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特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评价、地质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结论、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沙四段是该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层系之一。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阻油藏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低阻油藏具有储量大、采收率高、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对油田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发现和开发,不仅对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方法,对于完善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和运移规律。
通过研究油藏地质特征,揭示油气在储集层中的分布规律和流动性质,为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评价油藏的低阻特征和评价结果,分析油田产能潜力和油气资源丰度,为合理规划油田开发方案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为深化对该油藏的认识,优化开发策略,实现油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