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21通论(十)词类活用

21通论(十)词类活用

四、意 动 用 法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荀子勸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且带宾语, 主观上认爲宾语具有这个 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孟尝君怪其疾也。 2、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一般来说,译为: 认为(以为)…怎么样 对…感到怎么样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区别
1、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 《荀子王制》
2、尔欲吴王我乎?《左传成公十年》
3、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4、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方位名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所表示事物按照方位名词所表示的 方位行动。 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1、左右欲刃相如。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Hale Waihona Puke 规律(三)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 面,便活用为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
2、从左右,皆肘之。
规律(三)
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1、不足生于不农。 2、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3、秦师遂东。
• 练习: • 1、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 是以嬖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 (《战国策》) • 2、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 ·梁惠王上》) • 3、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 4、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
规律(六)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 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 方式、情态、状貌等。 (一) 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1、(李)广……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 也。《史记 ·李将军列传》
2、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二)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 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
2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2、伯夷死名于首阳下,盗跖死利于
东陵之上。 2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孟子将朝王。《孟子 ·公孙丑下》 武丁朝诸侯。《孟子 ·公孙丑下》 1、秋九月,晋侯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 · 宣公二年》 2、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战国策 ·齐策》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朝秦楚,莅 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 ·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 性状”的意思。
14、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 …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15、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秽,不足雄远 国,使崔季圭代。
1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苏)武, 而收击张胜。
17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 日。
18 、谢石闻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 秦师。
19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 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20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 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1、豕人立而啼。《左传 ·庄公八年》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史记·陈涉世家》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 景从。《过秦论》 4、其后秦稍 蚕食魏。《史记 ·魏公子列传》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 ·狼》 6、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 儿啼。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词语的活用(通论11)

词语的活用(通论11)

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 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 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 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 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 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 时活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 类转变。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 正式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 助动词 介词结构 动词性成分+而 名词 所
名词
代词“之”
介词结构 而+动词性成分 名词
(二)使动用法: 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 怎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 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 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 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 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
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 (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
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
年》)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史
记·鲁世家》) (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 陈馀列传》)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我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名词作状语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胜传》)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②柳宗元《黔之驴》:‚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

用语的动词连接。
①《左传· 僖公三十年》:‚夜缒而出。‛ ②《战国策· 燕策》:‚箕踞以骂。‛
2、 动宾词组作状语 及物动词一般以动宾词组的形式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时间;有时用“而” 或“以”连接,有时不用。例如: ①《左传· 宣公二年》:‚触槐而死。‛ ②《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 卫· 氓》 ②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 身。《诗· 秦· 黄鸟》 ③藉令秦始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嗣之, 虽四三皇与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 炳麟· 秦政记)
七、名词作状语
甲、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

这种情况是,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 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动作,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 “象……一样”、“跟……似的”。

用作使动,宾语也可以不出现。
①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 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 天论)
丙、名词的使动用法
少见。名词用作使动,是后面带上宾语,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宾语前面的 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尔欲吴王我乎?(左· 定10) ②故扁鹊不能肉白骨。(盐铁论· 非鞅) ③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 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疾:
①时操军众已有疾疫。(通鉴· 汉献帝建安13 年) ②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 孙膑列传) ③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区别: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 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 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 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属两类或三类, 其各种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 时的,偶然的,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并带宾语; 2、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 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即形容词在用如一般动词的同时表示 “使宾语怎么样”。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5、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 大楚兴,陈胜王。 • 秋,罢西南夷,城朔方城。 • 擅爵人,赦死罪。 • 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面山而居。 6、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必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四、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
啼。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 1、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四、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下脱。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如动词 (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 于席也。
• 子房前! •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 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主语是宾语施行谓 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谓语动词“使宾语怎 么样”。
➢ 齐使田忌将而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厌,堵塞。

)《荀子·修身》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通常是使动或意动。

如: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驻扎)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养蚕。

)请勾践女女于王。

《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给王当婢妾)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要从语言环境即意义上来鉴别。

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是客观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荘公窹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功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晋侯梦大厉》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以来之。

《论语·季氏》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

如上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上》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一般动词欲因此降武。

《汉书李广苏建传》使动用法涉间不降楚。

《史记·项羽本纪》一般动词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

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还有如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yìn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屈原《离骚》饮yìn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sì,见xiàn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

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第三节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其中名词用做使动和意动的并不多,而用做一般动词的较为常见。

(一)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用做一般动词:踵门而告文公。

《孟子·许行》樊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后汉书·班超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右欲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史记·廉颇》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此时名词做谓语,后面往往带宾语或者介宾结构;前面往往有助动词“欲”、副词“不”“能”、特殊代词“所”等。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动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前四例),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后二例)。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四)名词用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直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较少见。

而古代汉语中则相当普遍,可认为做状语是名词的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此处介绍。

普通名词用做状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例如:1.表示处所或方位。

以下前六例普通名词表处所,后三例方位名词表方位做状语。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寓言四则·黎丘丈人》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持烛。

《礼记·檀弓上》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追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史记·商君列传》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用……”或“依照……”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