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十三、介词和连词一、介词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
(“于”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
“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
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衮职二句:人臣之职是进谏君王,君王有所不逮,则人臣进谏,弥补其不足。后代有“拾遗”补阙“官,杜甫就当过此职,故又称杜拾遗。
仲山甫:周宣王大臣的字。仲:表排行。甫:音fǔ,成年男子的尊称,又可写作“父”。
阙秦:使动用法,阙,使……阙,即损害的意思。微夫人之力:微,相当于英语的without。
敝之:“敝”本义为坏,破旧(今有“敝帚自珍”),此为引申义。
以乱易整:把两国的和睦相处变为战乱相打。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
晋灵公不君
【题解】
本文主要刻画了晋灵公和赵盾两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晋灵公的荒暴残忍和赵盾的忠心为国、犯颜直谏,刻画得生动形象。
惟德繄物:只有有德行的人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品。注意:此句结构与“惟德是辅”“惟德是依”不同。
明德以荐馨香:修明德行而把馨香的祭品供献给鬼神。荐:进献。按:此处的“明德”与“明德惟馨”的“明德”不同,前者为动宾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
神其吐之乎:鬼神难道会把它吐出来吗?其:语气语,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观其辟丸:辟避古今字。其:指代被弹弓弹射者。宰夫胹熊蹯不孰:《史记晋世家》集解引服虞曰:“蹯,
熊掌,其肉难熟。”孰熟古今字。
寘诸畚:诸,“之乎”的合音,“之”指宰夫,“乎”为介词。
使妇人载以过朝:王力注引孔颖达说,孔说认为此举是想借以让众人怕自己,若依此解,则下文赵盾见其手(证明死尸是被裹蒙住的)不好解释。《史记?晋世家》作“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依此,则晋灵公并不想让人知道,此说较近情理。
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通论(九)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
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
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如:勇者不惧。
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
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
因此: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
古书上“毋”常写作“無”。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
如:毋友不如己者。
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
如:齐侯欲勿许。
6、“未”:“未”和“未尝”的区别: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
如:是未可知也。
7、“否”: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
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
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
“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具有撇开的作用。
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c、有时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
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书上又写作“匪”。
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9、“無”:A、用法: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的宾语)。
如:人無远虑,必有近忧。
b、“無”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
如《周易》《庄子》。
c、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
如: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d、又可以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
如:虽無有质,谁能间之?(质,人质。
间,离间)e、偶然又说“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没有谁)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语法上的分工:a、“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無”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
b、“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
如:是使民养生丧死無憾也。
(形作名)10、“莫”:a、“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
“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上古时“莫”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如: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汉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
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通论(十)1、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如“乎”“诸”“与”(欤)“邪”(耶)“哉”,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条规则基本上没有例外。
分为如下情况: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
如:于予与何诛?(与是疑问语气词)吾谁欺?欺天乎?B、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
如:又谁敢怨?又谁敢德?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子归,何以报我?何由知吾可也?D、凝固形式: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如:奈若何?(即奈汝何)d、“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怎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怎么样”。
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反问)艺麻如之何?(询问)3、疑问代词A、“谁”“孰”“何”:a、“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b、“孰”经常表示选择。
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孰与”二字连用,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高下) 救趙孰与勿救?(得失)c、“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何”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这时被修饰的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如:夫子何哂由也?吾何快于是?责毕收乎?来何疾也?d、联系:1)“孰”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就和“谁”没有分别了。
如:孰为夫子?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选择。
如:于斯三者何先?(“孰”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故用“何”)3)“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
如:是谁之过与?以此攻城,何城不克?B、“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作状语和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状语更为常见。
a、作状语:1)“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2)“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如:天曷不降威?3)“曷”字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这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4)“曷”用作状语时,与“盍”相通,表示“何不”。
注意与2)的例子比较。
b、作宾语:1)“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2)“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3)“恶”作为宾语,只用于“恶在”“恶乎”,其他少用。
如: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恶乎”等于说“于何”)4、疑问语气词A、“乎”“诸”:a、“乎”:1)“乎”表示纯粹的疑问。
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
(注意:先秦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而秦汉以后,特指问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跟疑问代词相呼应时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
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爱之能勿劳乎?先生独未见夫仆乎?3)“乎”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该不会)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
如:子其怨我乎?其恕乎!无乃不可乎?4)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
如:必也正名乎!善哉!技蓋至此乎!b、“诸”:“诸”是“之乎”的合音。
“诸”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B、“与”(欤)“邪”(耶):a、“与”: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与”和“乎”的分别: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两种情况:1)多数情况下,用于是非问句里,要求对话人对某个猜想加以证实。
“与”的疑问语气不强。
不能与“乎”互换。
如:是鲁孔丘与?然则师愈与?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2)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的疑问语气加强。
如:是谁之过与? 求之与?抑与之与?b、“邪”(耶):和“与”(欤)的语法作用相同。
如: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岁亦无恙耶?c、“与”和“邪”都能用于反问。
如:此非以贱为本邪?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宁力不胜智不若耶?C、“哉”:a、表示反问:1)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如:彼且恶乎待哉?2)“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
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3)“乎哉”连用也可以表示反问。
如:吾何慊乎哉?(慊,恨。
)b、表示感叹:1)略等于现代的“啊”。
如:管仲之器小哉!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如:贤哉回也!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A、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
无疑而问的反问。
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
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变换形式有: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
如:惡用……為哉?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
因此可以说成“何……为”。
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
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B、语气词的连用: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语气词连用。
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
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
“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