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治理模式与我国实践
不同城市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不同城市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一、引言城市治理是指城市内各种组织、力量和主体通过各自的职能与协作,共同应对城市内部和外部的各类风险和挑战,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整体福祉。
因此,城市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实践,对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比较与分析不同城市治理模式的差异。
二、城市治理模式的概念城市治理模式又称城市治理体系,是指一套包含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社区自治等多项领域的管理机制、组织形式、运作规则和治理思路等,体现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总体框架。
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中,不同的城市治理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三、西式城市治理模式西式城市治理模式是指一种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治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政府与市民间的合作和协调,对企业和市场力量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和支持程度,更加注重法治和民主制度的体系建设和改革。
这种模式的代表城市有纽约、伦敦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城市。
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与市民间的合作与协调。
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西式城市治理模式的核心之一。
政府作为规划和管理城市发展的主体,需要借助市民的知识和智慧,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共同目标。
2. 企业和市场力量的支持和容忍度较高。
西式城市治理模式更加注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我调节机制,政府不过分干预企业和市场的运作,尽量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推动市场和企业自主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法治和民主制度的体系建设和改革。
西式城市治理模式注重建立法治和民主制度,强调社会平等和公正,为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基础,增强市民和政府之间的诚信和信任。
四、东式城市治理模式东式城市治理模式是指一种以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为主要特征的治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注重政府的主动性和权力,以及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社会实践报告主题讨论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环境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探讨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报告主题讨论。
以下是对本次讨论的总结和思考。
二、讨论背景1.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社区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如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等。
(2)社区绿化不足,公共设施损坏严重。
(3)社区治安状况不佳,居民安全感不足。
2. 居民生活质量与社区环境的关系社区环境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反之则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讨论内容1.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难点(1)居民环保意识薄弱:部分居民缺乏环保意识,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等现象时有发生。
(2)社区管理力量不足:社区管理人员数量有限,难以全面覆盖社区环境治理工作。
(3)资金投入不足:社区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治理效果。
2. 提升城市社区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巡查力度,确保社区环境整洁。
(3)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确保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4)鼓励居民参与: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3.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途径(1)改善社区环境:通过绿化、美化、净化等措施,提高社区环境质量。
(2)完善公共设施:加大对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力度,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
(3)加强社区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4)提高居民素质:开展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城市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

城市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城市治理是指通过行政管理、市场机制和社会动力等手段对城市进行规划、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模式。
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是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下面将从城市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祖国在当代,城市在百姓。
城市治理的理念应以人民为中心,将民生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居住环境、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
2.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市治理应将城市与农村纳入全局,整合城乡资源,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谐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口和资源在城乡间的良性流动。
3.倡导绿色发展,建设可持续城市。
城市治理应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引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建立城市数据平台和智慧交通系统,为城市决策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1.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市场机制。
通过减少行政干预、简化行政程序、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市场的效率。
2.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城市治理。
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发挥各方优势,提高城市治理的效果。
3.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控制城市扩张速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并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加大对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普惠性和便利性,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5.加强城市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
增强城市的灾害防护和抗灾能力,建立健全的城市安全体系,提高城市治理的应急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城市治理的理念应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倡导绿色发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V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ake the community on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s the direction, the cultivation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two aspect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he third chapter first key governed the pattern to the model three kind of overseas communitie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second in carried on the simple comparison to three kind of typical models in the foundation the survey overseas community to govern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xperience.
国内外城市治理模式与我国实践性选择

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同固末的城市治理横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 而在同一个圆棼内部. 特别是在我
国这样的转型经பைடு நூலகம்固末. 也不一定有着统一的城市治理模式。文章对近 余年 来广为人们接受的各种城 市治理模式. 从各个
方 面进行 7分析 【 ■ 词1 关 治理 模 式 ; 制 ; 伙伴 新叠 共 管理 ; 市经 营 城
.
e p c a【 Y t e r n i i n e o o i o nt y s c s C i a m h r t a e ni i d u b n g v r a c o e e t e s e i 】 h t a s t o c n m c c u r u h a h n i t l h v u l e r a o e n n e m d i h r g o T e a ti l a n l s d f o l e p c s a o t t e v r o s k n o r a o e n n e m d s w d y c e t d h r c e h s a a y e r m a 1 r s e t b u h a i u i ds f u b n g v r a c o e i el a c p e o e h p t 0 y a s v r t e as 1 e r . Ke yW a ds U b n g v r a c o e P rt e s s e r : r a o e n n e m d : a n r y t m. N w p bl m n g m n e u i a a e e t:Ci y m n g n c t a a ig
Chi ’ a tc iyChoc nasPr c ial t ie
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城市治理方面,数字化也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城市治理是指借助科技手段有效地管理和运营城市,通过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推进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进程,进而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创新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智能化城市治理。
智能化城市治理是数字化城市治理的核心,它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能够对城市各个领域进行高效的数据监测和分析,快速识别、预判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二是信息共享、透明。
在数字化城市治理中,政府各个部门和城市管理组织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透明,这有助于各方共同协作,共同推进城市治理和建设。
三是民众参与型治理。
数字化城市治理不仅是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也是民主、公开、参与的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城市治理中,提高居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通过民间组织、媒体等渠道加强社会的监督和反馈,达到共治的目的。
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实践数字化城市治理已经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下面介绍一些国内外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实践案例。
一是新加坡数字化城市治理。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城市之一,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了100%,所有政府部门在数字化城市治理过程中进行数据共享,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政府治理中来。
二是纽约智能化城市治理。
纽约在城市管理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数字化治理模式,例如通过吸收市民的投诉反馈数据,分析热点问题进行提前预警。
三是中国数字化城市治理。
中国数字化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提升极致用户体验,通过与城市的连接打造一站式的城市服务,慢慢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数字化城市治理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改变。
在城市治理中,数字化城市治理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
数字化的手段让城市治理更高效、更科学、更人性化。
社会实践活动参考课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城市社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加强社区环保工作,我们提出“社区环保行动——从我做起,共建绿色家园”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环保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二、活动背景1. 环保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2. 社区环境问题突出:城市社区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如垃圾分类不彻底、乱扔垃圾、绿化覆盖率低等。
3. 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普遍较低,缺乏环保知识和环保习惯。
三、活动目标1. 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2. 培养社区居民的环保习惯,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3. 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构建绿色家园。
四、活动内容1. 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环保知识,提高居民对环保的认识。
2. 环保宣传周:开展环保主题宣传周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
3. 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
4. 绿化家园行动: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绿化活动,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社区环境。
5. 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如捡拾垃圾、清理河道、植树造林等。
6. 环保创意大赛:鼓励社区居民发挥创意,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环保参与度。
7. 环保知识竞赛:举办环保知识竞赛,检验居民环保知识水平,激发环保热情。
8. 环保主题文艺演出:举办环保主题文艺演出,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传递环保理念。
五、活动实施步骤1. 策划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 宣传阶段: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广泛宣传环保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一
、
国外社 区治理 研 究综述
( 一) 有 关社 区概 念 的研 究
德 国社 会学 家 滕尼 斯在 1 8 8 7年 出版 的 《 } 土 区和 社会》 ( C o mm u n i t y a n d S o c i e t y ) 中 ,通过 对 “ 社 区 ”与 “ 社 会 ” 的 比较 分 析首 次 提 出社 区 的概 念 。 即社 区是基 于 亲族 血 缘关 系 而结 成 的社 会
治理主要 由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 门的社 区 自治组 织 进 行 ,有 较 大 的 自主 权 决 定 发 展 路 径 ,只需 在 法律上保证不影响 国家整体发展 。美 国这种 “ 小 政府 ,大社会 ”的治理模式所提供 的社 区服务体 系是多层次 、全方位 的,其重要作用发挥体 现在 缓 解 社 会 矛 盾 、提 供 充 分 就 业 、维 持 社 会 稳 定 、 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_ 1 。 2 . 以新 加 坡 为 代 表 的政 府 主 导 型社 区治 理 模 式 。政 府 主 导 型 社 区治 理 模 式 主要 应 用 于一 些新 型工业化 国家 ,如新加坡 。主要特点体 现在政府
治理 的相 关研 究进行 立体 扫描 ,以期 为 完善现 阶段 我 国的城 市社 区 治理 提供 借 鉴 意义 。
[ 关键词] 国外 ;国 内;社 区治理 ;综述
[ 中图分 类号]D 6 3 8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5 6 6 ( 2 0 1 5 ) 0 2 — 0 0 3 5 - 0 5
益为 目标 ,政府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 、多元参与 ,
社会 协 调 运 作 的综 合 治 理 模 式 。这 对 于 社 区治 理
则提 出了要将社 区建设 整合 于 “ 公 民社 会 问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者 城 市 空 间 载 体 的 制 度 创 新 。它 使 城 市 治 理 成 为 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理念与城市管理方式。同时, 也是对城市管理的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
全球化的时代,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直 接 推 动 了 城 市 治 理 研 究 的 兴 起 。城 市 治 理 必 须 遵 循 一定的模式, 城市治理要达到善治的目的, 对城市 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发展的追求将是一个持续不断 的过程, 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 只要存在城市治 理, 这一过程就几乎永远不会停止。从某种程度上
LI Zhong-min1 TANG Zhe-ming1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 act: This text has combed and summed up the view of comparatively popula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governance mode at present. These theories and view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current city governance practice activity. The urban governance mod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each have differ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are suitable for the different governments' systems. Meanwhile, inside the same country, especially the transition economic country such as China might not have unified urban governance mode either. The article has analysed from all respects about the various kinds of urban governance modes widely accepted over the past 10 years.
[中图分类号] F273; F29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8806( 2006) 02- 0025er national Ur ban Gover nance Mode and China' s Pr acticality Choice
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国家的城市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 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而在同一个国家内部, 特别是在我
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 也不一定有着统一的城市治理模式。文章对近 10 余年来广为人们接受的各种城市治理模式, 从各个
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治理模式; 伙伴制; 新公共管理; 城市经营
Key Wor ds: Urban governance mode; Partner system; New public management; City managing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和世界经济走向全 球化的今天, 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发生巨 大变化。如何以新的视角认识城市和城市治理, 怎 样认识城市建设, 它能否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 一种杠杆, 城市建设经济的新内涵是什么, 一系列 的 新 问 题 已 经 提 到 了 城 市 治 理 者— ——城 市 政 府 的 面 前 。将 先 进 的 城 市 治 理 模 式 引 入 到 城 市 治 理 实 践 中, 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城市发展国际化的内在要 求, 是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进程中对城市空间的拓展
25 THE JOURNAL OF GUANGXI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
经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区域经济·城市经济
济 Vol.18 No.2
Apr.2006
说, 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不断寻求促使城市政府更 好运作的新方法本身就证明了人们期望改善城市治 理的愿望, 只要治理模式不完善, 人们就会持续不断 地寻求更理想的模式。由于时空和背景不同, 城市治 理模式具有形态的多样性。同一国家背景下的不同 城市, 以及不同的城市部门, 显示不同的治理模式, 并且不同的治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目前, 有 关城市治理模式选择的实践正在经历一场广泛性变 革, 其广度和深度可谓前所未有。这种变革是对前期 治理模式选择实践的检讨和反思过程, 也是对新时 代、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致力于传统城市治理模式向 新的“ 后层级制治理模式”的转换, 使当代城市治理 模式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 深入研究 10 余年来国内外城市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变革的动 因、进程、主要措施及其客观效果, 对于实现我国城 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二) 城市伙伴制治理模式 瑞典厄勒布鲁大学教授英厄马尔·埃兰德( In- gemar Elander )认为对于城市治理而言,权力主要是 一个主导和社会控制的问题,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 来城市政府面对着一种分权和政府形式变得更加 多样化的趋势, 并且城市治理这一词本身也涵盖了 非常广泛的实践, 因此伙伴制正越来越多地被当作 今日城市政府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的正确治理模 式。伙伴制被定义为“ 为重整一个特定区域而制定 和监 督 一 个 共 同 的 战 略 所 结 成 的 利 益 联 盟 ”(Bai - ley ,1 995) 。斯通在其首创的城市制度思路对这种 模式进行了阐述 , 这一新思路集中于“ 对 合 作 的 可 能 性 和 局 限 性 进 行 思 考 的 需 求— ——这 里 的 合 作 不 是 指 所 有 的 合 作,而 是 能 够 将 同 一 社 区 不 同 阶 层 的 人 联 合 在 一 起 的 那 种 合 作 ,能 够 使 不 同 人 组 成 的 联 盟 成 为 并 支 持 一 系 列 治 理 同 盟 的 合 作 ”(St one , 1 989)。此模式的特点是城市治理的责任、政策管 理 、决 策 权 力 和 充 分 的 资 源 下 放 给 最 接 近 市 民 和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地 方 当 局,同 时 借 助 于 国 际 合 作 和 伙 伴 制的方式, 将城市能力建设的战略和体制建设权力 赋予所有的当事人,特别是地方当局 、私 营 经 济 、合 作经济、工会、非政府组织和社团组织,使 它 们 能 够 在住房和生活规划及治理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每个 政府都应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本社区事务 的权利, 保证并鼓励他们参与各级决策。在这种模 式下, 城市政府与私人企业间存在着合作伙伴的关 系; 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越 来越大的作用, 它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组织而是城 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社区建 设, 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 城市治理采取多中心治 理体系。在此理论的支持下, 1 997 年下半年,世界银 行还着手实施了一个城市伙伴计划, 旨在为城市和 中 央 政 府 官 员 提 供 … … 双 边 组 织 、 非 政 府 组 织 、学 术 界 、公 司 、基 金 会 和 个 体 的 资 源 与 人 才 。这 种 做 法 的依据是:分析一个城市是否成功不应只从一方面 入手,而应包括其活力、生产率、竞争 能 力 和 管 理 的 所有要素, 通过城市伙伴计划,城市领导及其社区能
2. 社团模式 社团模式将城市治理的主体划分为若干利益 集团, 每个利益集团的内部又可以分为高层领导与 基层群体, 它们构成了城市治理的两个参与层面。 其中, 高层领导直接参与城市治理, 基层群体则是 间接参与。社团参与城市治理是以利益为导向的, 即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社团参与城市服务的 提供和政策的制定。因此, 此模式通过包容的手段 协调所有参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利益进入城市 的决策过程, 创造了广泛的公众参与。此种治理模 式的弊端在于其是以高成本为基础的, 为了提供高 质量的服务以及贯彻政策的执行, 就必须增加公共 开支, 而作为城市利益集团, 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力 量去增加公共税收, 从而严重削弱了城市的财政平 衡, 结果必然是给城市政府带来财政问题。因此, 这 一模 式 主 要 应 用 于 小 型 的 、工 业 高 度 发 展 、民 主 政 治业已形成的西欧国家。 3. 促进增长模式 促进增长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商界精英和当 选的城市官员, 通过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手 段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实现利益共享。此模式是最 常见的治理模式, 因为长期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的结果会为城市经济及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带来双 赢的局面, 而且其结果易于衡量与观察。随着近几 十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国际化 趋势的兴起, 城市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 引进与投资的增加, 因此该模式的参与者将城市作 为吸引技术与投资的工具, 在此过程中, 二者紧密 合作, 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促进增长模式的弊端 在于其参与者的狭隘性, 一般大众很难参与, 无法 调动最广泛的群体尤其是市民社会参与到城市治 理的积极性, 公众分享程度低, 而且极有可能造成 他们与利益既得者的冲突。 4. 福利模式 福利模式是一种较为特殊且罕见的城市治理 模式, 城市政府官员和国家的官僚机构是其唯一的 参 与 者 。城 市 政 府 通 过 国 家 预 算 资 金 的 划 拨 维 持 地 方的福利水平, 复兴地方经济, 因此地方政府与较 高 层 政 府 的 关 系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该 模 式 具 有 明 显 的 短视性, 其治理的行为必然是短期行为, 且不愿与 私营资本结成伙伴关系, 不大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因为高层政府不可能对所辖的所有区域给予同等
[收稿日期] 2006- 02- 29 [作者简介] 李忠民( 1967- ) , 经济学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 中国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汤哲铭( 1981- ) , 男, 湖南衡阳人,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城市治理、开发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