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带系统实验一总结报告

合集下载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3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率计算;2、熟悉升余弦传输特性的时域响应特征,观察不同信噪比下的眼图。

二、实验内容1、误码率的计算:画出A/σ和误码率之间的性能曲线;2、眼图的生成①基带信号采用矩形脉冲波形(选做)②基带信号采用滚降频谱特性的波形(必做)3、仿真码间干扰对误码率的影响(选做)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误码率的计算10个二进制信息数据,采用双极性码,映射为±A。

随机产生高斯噪声(要求A/σ为0~12dB),随机产生6叠加在发送信号上,直接按判决规则进行判决,然后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出错的数据量,与发送数据量相除得到误码率。

画出A/σ和误码率之间的性能曲线,并与理论误码率曲线相比较。

(保存为图3-1) 注意:信噪比单位为dB,计算噪声功率时需要换算。

Snr_A_sigma = 10.^(Snr_A_sigma_dB/20);1代码:clear all; clc;close all;A = 1;%定义信号幅度N = 10 ^ 6;%数据点数;a=A*sign(randn(1,N));Snr_A_sigma_dB = 0:12;Snr_A_sigma = 10 .^ (Snr_A_sigma_dB/20);sigma = A./Snr_A_sigma;ber = zeros(size(sigma));for n = 1 : length(sigma)rk = a + sigma(n) * randn(1, N);dec_a = sign(rk);ber(n) = length(find(dec_a~=a)) / N;endber_Theory = 1/2* erfc(sqrt(Snr_A_sigma.^2/2));semilogy(Snr_A_sigma_dB, ber, 'b-', Snr_A_sigma_dB, ber_Theory, 'k-*'); grid on;xlabel('A/\sigma'); ylabel('ber');legend('ber', 'ber\_Theory');title(' A/σ和误码率之间的性能曲线');2.绘制的图2、绘制眼图①设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1,1n a ∈-,波形()1,00,s t T g t ≤<⎧=⎨⎩其他,分别通过带宽为()15/4s B T =和()11/2s B T =两个低通滤波器,画出输出信号的眼图(保存为图3-2),并画出两个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变换实验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变换实验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及波形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多种时钟信号的产生方法;(2)了解帧同步信号的产生过程;(3)了解几种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4)掌握AMI码的编码规则。

二、实验原理通信的根本任务是远距离传递消息,因而如何准确地传输数字信息是数字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字传输系统中,其传输对象通常是二元数字信息,它可能来自计算机、电传打字机或其它数字设备的各种数字代码,也可能来自数字电话终端的脉冲编码信号。

对基带传输系统的要求就是选择一组有限的离散波形来表示数字信息。

其中未调制的电脉冲信号所占据的频带通常从直流和低频开始,因而称为数字基带信号。

数字基带信号实际上是消息代码的电波形,不同形式的数字基带信号具有不同的频谱结构。

在某些有线信道中,特别是传输距离不太远的情况下,数字基带信号可以直接传送,但必须合理地设计数字基带信号以使数字信息变换为适合于给定信道传输特性的频谱结构。

通常把数字信息的电脉冲表示过程称为码型变换,在有线信道中传输的数字基带信号又称为线路传输码型。

对于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选择通常考虑的原则是:(1)对于传输频带低端受限的信道,其线路传输码型的频谱中应不含直流分量;(2)码型变换过程应对任何信源具有透明性,即与信源的统计特性无关;(3)便于从基带信号中提取位定时信息;(4)便于实时监测传输系统信号传输质量,即应能检测出基带信号码流中错误的信号状态;(5)对于某些基带传输码型,信道中传输的单个误码会扰乱一段译码过程,从而导致译码信息中出现多个错误,这种现象称为误码扩散。

希望这种情况越少越好;(6)当采用分组形式的传递码型时,在接收端不但要从基带信号中提取位定时信息,而且要恢复出分组同步信息,以便将接收到的信号正确地划分成固定长度的码组;(7)尽量减少基带信号频谱中的高频分量;(8)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数字基带信号在通信系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本实验是整个通信实验系统的数字发送端,其原理框图如图 1-1 所示。

数字基带仿真实验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仿真实验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仿真实验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数字基带仿真实验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1)三.实验内容 (1)四.实验要求 (2)五.实验原理 (2)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2)2)CRC码编码的基本原理 (3)2. 跳频的基本原理 (4)六.实验结果 (7)1.基带包的差错控制技术 (7)2.跳频扩频实验 (10)3.加密解密实验 (18)七.思考题 (20)实验二通信传输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实验 (22)一.实验目的 (22)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22)三.实验内容 (22)1.性能仿真 (22)2.数据速率 (23)3.文件传输 (23)四.实验要求 (24)五.实验原理 (25)1. 停止等待协议基本原理 (25)2. 连续ARQ协议基本原理 (25)3. 检错重发ARQ协议基本原理 (26)六.实验结果 (26)1. 性能仿真 (26)2.数据传输速率的分析(点对点通信): (30)七.思考题 (36)实验三无线多点组网实验 (38)一.实验目的 (38)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38)三.实验内容 (38)四.实验要求 (39)五.实验原理 (40)1. 计算机通信网的相关知识 (40)2. Ad hoc网络 (41)3. 路由选择 (42)六.实验结果 (43)七.思考题 (45)实验四语音传输实验 (48)一.实验目的 (48)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48)三.实验内容 (48)四.实验要求 (49)五.实验原理 (49)1. 基带信号编码的基本原理 (49)2. SCO链路和ACL链路的异同 (50)3. 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 (51)六.实验结果 (52)2.蓝牙语音链路建立和断开的过程 (59)七.思考题 (61)实验一数字基带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汉明码、CRC码的基本原理。

2. 了解跳频、扩频的基本原理。

3. 了解常规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工作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一、实验目的1、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2、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Matlab 的使用;4、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5、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6、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7、 通过观测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实验原理1.数字通信系统模型2.数字基带系统模型图中各方框功能简述如下:信道: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通常会引起传输波形的失真并且引入噪声,实验中假设为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 源 编码器信道 编码器数字 调制器数字 解调器 信道 译码器信 源 译码器信宿信道噪声数字信源数字信宿编码信道发送滤波器:用于产生适合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若采用匹配滤波器,则它与接收滤波器共同决定传输系统的特性。

接收滤波器:用来接收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使输出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若采用非匹配滤波器,则接收滤波器为直通,不影响系统特性。

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位定时提取:用来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判决结果。

传输物理过程简述如下:假设输入符号序列为,在二进制的情况下,符号的取值为0,1或-1,+1。

为方便分析,我们把这个序列对应的基带信号表示成这个信号是由时间间隔为Tb的单位冲激响应构成的序列,其每一个强度则由决定。

离散域发送信号——A,比特周期,二进制码元周期设发送滤波器的传输特性或则当激励发送滤波器时,发送滤波器产生的输出信号为==离散域发送滤波器输出:==信道输出信号(信道特性为1)离散域信道输出信号或接收滤波器输入信号——或或则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其中离散域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其中g()=如果位同步理想,则抽样时刻为抽样点数值为判决为比较即可得到误码率,分析传输质量。

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实验-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实验-实验总结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总结报告小组成员:所在班级:通信一班指导老师:马丕明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三、实验内容 (4)(一)因果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设计 (4)1. 窗函数法设计非匹配形式的发送滤波器 (4)2. 频率抽样法设计匹配形式的发送滤波器 (6)(二)设计无码间干扰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8)1、子函数模块 (8)2、无码间干扰的数字二进制基带传输系统的模拟 (11)四、实验总结: (145)一、实验目的1、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2、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Matlab 的使用;4、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5、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6、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7、通过观测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实验原理图1 基带系统传输模型1、信源信源就是消息的源,本实验中指数字基带信号,信源序列al 采用一个0、1等概率分布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

信源序列al 经在一比特周期中抽样A 点,即是序列al 每两点之前插A-1个零点,进行抽样,形成发送信号SigWave ,即是发送滤波器模块的输入信号。

2、发送滤波器匹配形式下的发送滤波器SF ,通过窗函数法对模拟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时域单位冲激响应hd 进行时间抽样、截断、加窗、向右移位而得;非匹配形式下的发生滤波器SF ,通过频率抽样法对模拟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Hd 进行频率抽样、离散时间傅里叶反变换、向右移位而得。

发送滤波器输出SFO 是由发送滤波器SF 和发送信号SigWave 卷积而得。

3、传输信道本实验中传输信道采用理想信道,即传输信道频率响应函数为1;传输信道输出信号Co 是由发送滤波器输出信号SFO 和加性高斯白噪声GN 叠加而成:Co=SFO+GN 。

4、噪声信道噪声当做加性高斯白噪声,给定标准差调用函数randn 生成高斯分布随机数GN 。

5、接收滤波器匹配形式下,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单位冲激响应幅度相同,角度相反,均为平方根信源发送滤波器信道噪声接收滤波器抽样判决位定时提取输出升余弦滚降滤波器。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引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是现代通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来研究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误码率等参数。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并通过实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研究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如传输速率、带宽等;3. 分析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4. 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由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组成。

发送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会受到噪声的干扰,从而引起误码率的增加。

三、实验步骤1. 搭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包括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2. 设计不同的调制方式,如ASK、FSK和PSK,并设置不同的传输速率和带宽;3. 测试不同调制方式下的误码率,并记录实验数据;4. 分析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误码率逐渐减小,传输性能逐渐提高。

同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ASK调制方式在低信噪比下误码率较高,而PSK调制方式在高信噪比下误码率较低。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研究了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探究了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六、实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中的噪声模型也可以更加精确。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通信原理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技术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实验完成时间: 2014年 10 月 28 日一、熟悉实验平台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1. 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

2.掌握常用的数字基带出书码型的编码规则。

3.掌握CPLD实现码型变换的方法。

2.实验内容1.观察NRZ码,RZ码,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的波形。

2.观察全0码或全1码时各码型的波形。

3.观察HDB3,AMI码的正负极性波形。

4.观察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5.自行设计码型变换电路,下载并观察波形。

3.实验仪器各功能模块(实验箱)20M双踪示波器一台频率计(可选)一台连接线若干2.实验原理二进制码元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参考使用模块:信号源模块、码型变换模块、信道模拟模块、终端模块。

该通信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进制码元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该结构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波器以及抽样判决器组成。

这里信道信号形成器用来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信道可以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例如能够通过从直流至高频的有线线路等);接收滤波器用来接收信号和尽可能排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抽样判决器则是在噪声背景下用来判定与再生基带信号。

基带信号是代码的一种电表示形式。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基带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

例如,含有丰富直流和低频成分的基带信号就不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

单极性基带波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再例如,一般基带传输系统都从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流中提取定时信号,而收定时信号又依赖于代码的码型,如果代码出现长时间的连“0”符号,则基带信号可能会长时间出现0电位,而使收定时恢复系统难以保证收定时信号的准确性。

归纳起来,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主要要求有两点:(1)对各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2)对所选码型的电波形要求,期望电波形适宜于在信道中传输。

数字基带传输 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 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1. 引言数字基带传输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进行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

2. 实验设备和方法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传输线等。

首先,我们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连接到传输线的输入端,然后将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到示波器,以便观察信号的传输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以研究其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对传输信号的带宽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增加时,传输信号的带宽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高频信号具有更多的频率成分,需要更大的带宽来进行传输。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对传输信号的幅度衰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增加时,传输信号的幅度衰减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高幅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和衰减的影响。

4. 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信号的失真主要表现为幅度衰减和相位偏移。

幅度衰减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幅度减小的现象,而相位偏移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位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失真现象会导致信号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

5. 数字信号的传输参数测量在实验中,我们还对数字信号的传输参数进行了测量。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信号的带宽和信号的衰减。

带宽的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传输信号在示波器上的频谱来进行,而衰减的测量可以通过比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和传输信号的接收幅度来进行。

通过测量这些参数,我们可以评估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数字基带传输的原理和特性。

我们发现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对传输信号的带宽和幅度衰减有着直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基带传输系统实验目录:一、实验目的 (2)二、实验原理 (2)三、实验内容 (3)(一)因果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设计 (3)1) 窗函数法设计非匹配形式的基带系统的发送滤波器 (3)2) 频率抽样法设计匹配形式的基带系统的发送滤波器 (5)3) 非匹配形式下窗函数设计法和匹配模式下频率抽样法设计的滤波器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7)(二)根据离散域基带系统模型,设计无码间干扰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7)(三)非匹配模式和匹配模式的无码间干扰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测试 (10)1) 非匹配滤波器无加性噪声系统 (10)2) 非匹配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加加性噪声系统 (12)四、实验心得 (15)指导老师:马丕明班级:通信一班姓名:石恬静201100120172蒋金201100120222一、实验目的1、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2、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习matlab 的使用;4、 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5、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6、 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7、 通过观察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实验原理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如下图所示: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直接传输基带信号,这种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

带限信道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传输模型为:发送滤波器 传输信道 接收滤波器输入符号序列{a }l ,其取值为1或-1;每隔一个比特周期Tb 发送一个脉冲信号得到发送信号()d t ;在匹配形式下,发送滤器和接收滤波器都是平方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在非匹配形式下,发送滤波器是升余弦滚降滤波器而接收滤波器是直通型。

发送信号()d t 经过发送滤波器后输出信号()x t ;信号在信道内传输时受到噪声的干扰,信道输出的信号()()()y t x t n t =+;经过接收滤波器后的输出信号为()()()R r t y t g t =*;采用不同的滤波器对输出信号产生的延时会有所不同,在采样时要确定采样的起始点,然后对输出信号进行抽样判决,得到判决'l {}a 。

根据接送滤波器的输出信号的眼图判断信号有无码间干扰;根据抽样判决点信号的星座图判断噪声对通信系统通信质量的影响程度。

由模拟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得到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可采用窗函数设计法和频率抽样法。

窗函数法是从模拟升余弦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的表达式222sin /cos /()/14/c cd c c t T t T h t t T t T παππα=⋅-出发,对其进行时域抽样、截断、加窗得到,最后向右移位得到因果的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h nT 。

频率抽样法是从模拟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表达式入手,对其进行频率抽样后进行IDFT 变换,最后向右移位,得到实际的因果的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

三、实验内容(一)因果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设计给定的升余弦系统的频域响应表达式和时域单位冲激响应的表达式,分别采用窗函数法(选用Blackman 窗)和频率抽样法设计线性相位的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

滤波器设计的有关参数:T=1,31,4,1===N T f c s 。

滚降系数分别为 0.2,1;设计滤波器。

1) 窗函数法设计非匹配形式的基带系统的发送滤波器A. 程序如下: 子函数:function [h]=unmatch_filter(N,Tc,a)%hn 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单位冲击响应% N :抽样点数 %Tc :表征升余弦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常数 % a :滚降系数 t=[-(N-1)/2:(N-1)/2]; for i=1:N;if (abs(t(i))==0)h(i)=1;elseif ((1-4*a*a*t(i)*t(i)/Tc/Tc)==0) h(i)=sin(pi*t(i)/Tc)/t(i)*Tc/4;elseh(i)=sin(pi*t(i)/Tc)*cos(a*pi*t(i)/Tc)/(pi*t(i)/Tc)/(1-4*a*a*t (i)*t(i)/Tc/Tc); end ; end ; end主程序:clc;clear all ;close all ;a=input('滚降系数a=');Tc=4;N=31;w=-1:0.01:1;n=[1:N];wd=(blackman(N))';[h]=unmatch_filter(N,Tc,a); hn=h.*wd; % h 为实际的因果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单位冲击响应[H,w]=freqz(hn);mag=abs(H);H1=max(mag);Hw=mag/H1;Hdb=20*log10((ma g+eps)/H1);subplot(221);stem(real(hn),'.');title('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xlabel('t');ylabel('hn'); subplot(222);plot(w,abs(H));title('幅频特性');xlabel('w');ylabel('abs(H)'); subplot(223);plot(w,Hw);title('归一化幅频响应');xlabel('w');ylabel('Hw'); subplot(224);plot (w/pi,Hdb );title ('幅度响应(单位:dB )');xlabel('w/pi');ylabel('Hdb/dB'); B. 结果: 当a=0.2时:-0.500.51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th n246幅频特性wa b s (H )归一化幅频响应wH w-150-100-500幅度响应(单位:dB )w/piH d b /d B图1 非匹配滤波器a=0.2时的单位冲击响应和幅度响应波形当a=1时:-0.500.51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th n01234幅频特性wa b s (H )归一化幅频响应wH w0.51-200-150-100-500幅度响应(单位:dB )w/piH d b /d B图2 非匹配滤波器a=1时的单位冲击响应和幅度响应波形2) 频率抽样法设计匹配形式的基带系统的发送滤波器 A. 程序如下: 子函数:function [hn]=match_filter(N,Tc,a)n=-(N-1)/2:(N-1)/2;%时域取值-15至+15k=n;f=k*1/N;%频率 Hf=zeros(1,N); %根升余弦匹配滤波器 for i=1:N %升余弦滤波器频域特性if (abs(f(i))<=(1-a)/(2*Tc)) Hf(i)=Tc;elseif (abs(f(i))<=(1+a)/(2*Tc))Hf(i)=Tc/2*(1+cos(pi*Tc/a*(abs(f(i))-(1-a)/(2*Tc)))); else Hf(i)=0; end endHF=sqrt(Hf);%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hn=1/N*HF*exp(j*2*pi/N*k'*n);%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时域特性 end 主程序:a=input('滚降系数a=');Tc=4;N=31; [hn,HF,n]=match_filter(N,Tc,a);[H,w]=freqz(hn);mag=abs(H);H1=max(mag);Hw=mag/H1;Hdb=20*log10((ma g+eps)/H1);subplot(221);stem(real(hn),'.');title('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xlabel('t');ylabel('hn'); subplot(222);plot(w,abs(H));title('幅频特性');xlabel('w');ylabel('abs(H)'); subplot(223);plot(w,Hw);title('归一化幅频响应');xlabel('w');ylabel('Hw'); subplot(224);plot (w/pi,Hdb );title ('幅度响应(单位:dB )');xlabel('w/pi');ylabel('Hdb/dB'); B. 结果: 当a=0.2时:-0.200.20.40.6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th n123幅频特性wa b s (H )归一化幅频响应w-80-60-40-200幅度响应(单位:dB )w/piH d b /d B图3 匹配滤波器a=0.2时的单位冲击响应和幅度响应波形当a=1时:-0.500.51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th n00.511.52幅频特性wa b s (H )0.51归一化幅频响应wH w-100-50050幅度响应(单位:dB )w/piH d b /d B图4 匹配滤波器a=1时的单位冲击响应和幅度响应波形3)非匹配形式下窗函数设计法和匹配模式下频率抽样法设计的滤波器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表一非匹配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在不同滚降系数下的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比较结论:改变滤波器的滚降系数,滤波器的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的变化:非匹配形式滤波器,增大滚降系数,第一零点带宽增大,衰减增大;非匹配形式滤波,增大滚降系数,第一零点带宽增大,衰减增大;在相同滚降系数下,非匹配形式滤波器比匹配形式滤波器衰减快。

(二)根据离散域基带系统模型,设计无码间干扰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系统各部分子函数1)二进制信源子函数function [y0]=source(L) %产生源序列,生成-1,1等概率分布的二进制信源序列%L传输二进制比特个数x0=rand(1,L);%产生0-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for i=1:Lif x0(i)>0.5;%若产生的随机数在(0.5,1)区间内,为1y0(i)=1;else y0(i)=-1;%若产生的随机数在(0,0.5)区间内,则为-1end;endend2)发送信号生成子函数function [y1]=send(y0,Tb)y1=zeros(1,length(y0)*Tb);%产生零序列for i=1:length(y0)y1(Tb*(i-1)+1)=y0(i);%插入零点end3)非匹配模式下的升余弦滚降滤波器function[h]=unmatch_filter(N,Tc,a)%hn 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单位冲击响应% N:抽样点数%Tc:表征升余弦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常数 % a:滚降系数t=[-(N-1)/2:(N-1)/2];for i=1:N;if(abs(t(i))==0)h(i)=1;elseif((1-4*a*a*t(i)*t(i)/Tc/Tc)==0)h(i)=sin(pi*t(i)/Tc)/t(i)*Tc/4;elseh(i)=sin(pi*t(i)/Tc)*cos(a*pi*t(i)/Tc)/(pi*t(i)/Tc)/(1-4*a*a*t(i) *t(i)/Tc/Tc);end;end;end4) 匹配模式下的发送滤波器function[hn]=match_filter(N,Tc,a)n=-(N-1)/2:(N-1)/2;%时域取值-15至+15k=n;f=k*1/N;%频率Hf=zeros(1,N); %根升余弦匹配滤波器for i=1:N %升余弦滤波器频域特性if (abs(f(i))<=(1-a)/(2*Tc))Hf(i)=Tc;elseif(abs(f(i))<=(1+a)/(2*Tc))Hf(i)=Tc/2*(1+cos(pi*Tc/a*(abs(f(i))-(1-a)/(2*Tc))));else Hf(i)=0;endendHF=sqrt(Hf);%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hn=1/N*HF*exp(j*2*pi/N*k'*n);%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时域特性end;5)发送滤波器输出信号计算子函数function [y]=convolation(y1,hn)%发送滤波器输出y=conv(y1,hn);%输入信号与发送滤波器卷积输出end6)给定标准方差,高斯分布随机数生成子函数function [y2]=gaosi(L,Tb,sgma)%高斯分布随机数生成函数y2=sgma*randn(1,L*Tb);end7)给定信噪比,噪声标准方差计算子函数function [n0]=guass(SNR,y,L)%生成高斯白噪声Eb=0;%初始能量赋值for i=1:length(y) %计算能量总和Eb=Eb+abs(y(i))*abs(y(i));endEb=Eb/L;%计算平均比特能量N0=Eb/(10^(SNR/10));%计算单边功率谱密度sgma=sqrt(N0/2);%标准差n0=sgma*randn(1,length(y));%得到均值为0,方差为N0的高斯噪声end8)AWGN信道输出子函数function [y3]=xindao(y,n0)y3=y+n0;end9)接收滤波器输出信号生成子函数function r=recipient_output(y3,hn)r=conv(y3,hn);%接收滤波器输出信号r(n)=y3(n)*hn(n)end10) 抽样判决点信号生成子函数function [sample,sample1]=samples(L,A,r)sample=zeros(1,L);%判决后输出序列sample1=zeros(1,L);%直接抽样序列for i=1:Lsample1(i)=r(1+(i-1)*A);%取出n*Tb+1位置上的L个值endfor i=1:Lif sample1(i)>0 %若抽样值为正,判为1sample(i)=1;else sample(i)=-1;%若抽样值为负,判为-1endendend11)画眼图子函数function [y6]=yantu(Tb,L,r)y6=0;for i=1:(8*Tb):(Tb*L) %将信号分段for j=1:(8*Tb)y6(j)=r(i+j-1);%信号叠加end;x=1:8*Tb;xx=1:0.01:8*Tb;eyes=spline(x,real(y6),xx);%曲线平滑figure(2);plot(xx,eyes);title('眼图'); xlabel ('xx'); ylabel ('eyes' ); hold on;end12) 误比特率计算子函数function [Pe,j]=BER(y0,sample,L)j=0;%误码个数 for i=1:Lif y0(i)~=sample(i) %与发送序列进行比较 j=j+1; endPe=j/L*100; end(三)非匹配模式和匹配模式的无码间干扰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测试给定要传输的二进制比特个数、比特速率b R 、信噪比SNR 、滚降系数α,合理调用如上设计的子函数,构建非匹配模式和匹配模式下的无码间干扰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