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实验报告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制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2、掌握AMI、HDB2的编码规则3、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二、实验仪器双踪示波器、通信原理VI实验箱一台、M6信源模块三、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四、基本原理1、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c)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正电流,但持续时间短于一个码元的时间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发"0"码时,仍然不发送电流。

d)双极性归零码,其中”1"码发正的窄脉冲,”0"码发负的窄脉冲,两个码元的时间间隔可以大于每一个窄脉冲的宽度,取样时间是对准脉冲的中心。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特点: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需要用某种方法使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定时或同步;归零码的脉冲较窄,根据脉冲宽度与传输频带宽度成反比的关系,因而归零码在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

单极性码会积累直流分量,这样就不能使变压器在数据通信设备和所处环境之间提供良好绝缘的交流耦合,直流分量还会损坏连接点的表面电镀层;双极性码的直流分量大大减少,这对数据传输是很有利的2、AMI、HDB3码特点(1)AMI码我们用“0"和“1”代表传号和空号。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基于MATLAB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基于MATLAB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2.2 数字基带信号
2.2.1 基本的基带信号波形 数字基带信号是数字信息的电波形表示,它可以用不同的电平或脉冲来表示相应的消 息代码。数字基带信号的类型有很多,以下是几种基本的基带信号波形。 (1) 单极性波形 这是一种最简单基带信号波形。它用正电平和零电平分别对应二进制代码“1”和“0” ;或者 说,它在一个码元时间内用脉冲的有或无来表示“1”和“0” 。该波形的特点是电脉冲之间无间隔, 极性单一,易于用 TTL,CMOS 电路产生;缺点是有直流分量,要求传输线路具有直流传输能力,因 而不适应有交流耦合的远距离传输,只适用于计算机内部或极近距离的传输。 (2) 双极性波形 它用正电平和负电平的脉冲分别表示二进制代码的“1”和“0” 。因其正负电平的幅度相等, 极性相反,故当“1”和“0”等概率出现时无支流分量,有利于在信道中传输,并且在接收端恢复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2016 届课程设计
《基于 MATLAB 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分 析》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通信 16-1 蒋霎
所属学院 专 班 业 级
指导教师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的基本概念及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传输过 程和如何用MATLAB软件仿真设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 依据,包括数字通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及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过程。接着介 绍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特性包括数字PAM信号功率普密度及常用线路码型,并通过 比较最终选择双极性不归零码。然后介绍了MATLAB仿真软件。之后介绍了数字基带 信号的最佳接收的条件以及如何通过示波器观察基带信号的波形。最后按照仿真过程 基本步骤用MATLAB的仿真工具实现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过程,对系统进行了 分析。 关键字: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MATLAB 计算机仿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四-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四-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

实验四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电子二班 044 陈增贤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数字信号传输过程。

2.掌握位同步信号抖动、帧同步信号错位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3.掌握位同步信号、帧同步信号在数字分接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1.用数字信源模块、数字终端模块、位同步模块及帧同步模块连成一个理想信道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使系统正常工作。

2.观察位同步信号抖动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3.观察帧同步信号错位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4.用示波器观察分接后的数据信号、用于数据分接的帧同步信号、位同步信号。

三、基本原理本实验要使用数字终端模块。

1. 数字终端模块工作原理:原理框图如图4-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4-2所示(见附录)。

它输入单极性非归零信号、位同步信号和帧同步信号,把两路数据信号从时分复用信号中分离出来,输出两路串行数据信号和两个8位的并行数据信号。

两个并行信号驱动16个发光二极管,左边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第一路数据,右边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第二路数据,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熄灭状态表示“0”。

两个串行数据信号码速率为数字源输出信号码速率的1/3。

延迟1延迟2整形延迟3FS-INBS-INS-INFD FD-7FD-15FD-8FD-16BD显示串/并变换串/并变换F2÷3并/串变换并/串变换D2B1F1D1SD-DBD显示B2图4-1 数字终端原理方框图延迟1、延迟2、延迟3、整形及÷3等5个单元可使串/并变换器和并/串变换器的输入信号SD 、位同步信号及帧同步信号满足正确的相位关系,如图4-3所示。

移位寄存器40174把FD 延迟7、8、15、16个码元周期,得到FD-7、FD-15、FD-8(即F1)和FD-16(即F2)等4个帧同步信号。

在FD-7及BD 的作用下,U65(4094)将第一路串行信号变成第一路8位并行信号,在FD-15和BD 作用下,U70(4094)将第二路串行信号变成第二路8位并行信号。

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通信17-3 学号 2017101086 姓名丁一帆指导教师李化实验名称 2ASK 调制与解调Matlab Simulink 仿真 同组人专业班级 通信17-3 学号 2017101086 姓名 丁一帆 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 2ASK 的调制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2.掌握 2ASK 的解调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二、实验原理2ASK 二进制振幅调制就是用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控制正弦载波的幅度,使载波振幅随着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而变化,而其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

信息比特是通过载波的幅度来传递的。

其信号表达式为:0()()cos c e t S t t ω=⋅,S(t)为单极性数字基带信号。

由于调制信号只有0或1两个电平,相乘的结果相当于将载频或者关断,或者接通,它的实际意义是当调制的数字信号“1”时,传输载波;当调制的数字信号为“0”时,不传输载波。

2ASK 信号的时间波形e2ASK(t)随二进制基带信号S(t)通断变化。

所以又被称为通断键控信号 三、实验内容、步骤1 Simulink 模型的建立通过Simulink 的工作模块建立2ASK 二级调制系统,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前后的频谱,用示波器观察调制信号前后的波形……………………………………装………………………………………订…………………………………………线………………………………………正弦波源,这里使用的是Signal Processing Blockset\DSP Sources\Sine Wave,设定其幅度为2V,频率为2Hz。

基带信号源,使用的是Communications Blockset\Comm Sources\Random Data Sources\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可以产生随机数字波形。

《通信原理实验》AMI、HDB3等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AMI、HDB3等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

2、掌握AMI码的编译规则。

3、掌握HDB3码的编译规则。

4、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模块,2号、3号、13号模块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四、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AMI编译码(归零码实验)1、用示波器分别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TH3和编码输出的数据TH11(AMI输出),观察记录波形,有数字示波器的可以观测编码输出信号频谱,验证AMI编码规则。

时域波形:编码输出信号频谱:注:CH1(上面的波形)为编码输入的数据,CH2(下面的波形)为编码输出的数据。

2、保持示波器测量编码输入数据TH3的通道不变,另一通道测量中间测试点TP5(AMI-A1),观察基带码元的奇数位的变换波形。

注:CH1(上面的波形)为编码输入的数据,CH2(下面的波形)为AMI-A1。

3、保持示波器测量编码输入数据TH3的通道不变,另一通道测量中间测试点TP6(AMI-B1),观察基带码元的偶数位的变换波形。

注:CH1(上面的波形)为编码输入的数据,CH2(下面的波形)为AMI-B1。

4、用示波器减法功能观察AMI-A1与AMI-B1相减后的波形情况,并与AMI编码输出波形相比较。

注:CH1(上面的波形)为AMI-A1,CH2(下面的波形)为AMI-B1,中间的波形为AMI-A1与AMI-B1相减后的情况。

5、用示波器对比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和译码输出的数据,观察记录AMI译码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

注:CH1(上面的波形)为编码输入的数据,CH2(下面的波形)为译码输出的数据。

思考:译码过后的信号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相比延时多少?1个码元6、用示波器分别观测TP9(AMI-A2)和TP11(AMI-B2),从时域或频域角度了解AMI码经电平变换后的波形情况。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本文记录的是一次通信原理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是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的基本原理、信号调制和调制解调的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数字基带传输的理解。

实验步骤:第一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

我们采用MATLAB编写代码来产生数字基带信号。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产生脉冲振幅调制(PAM)、脉冲宽度调制(PWM)、脉冲频率调制(PFM)等各种调制方式。

第二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我们可以通过MATLAB编写代码,将数字基带信号在传输媒介中进行仿真。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传输介质为AWGN信道、多径信道等,通过加入信噪比、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等参数来模拟不同的传输环境。

第三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调制。

我们采用调制器进行数字信号的调制。

常见的数字调制方式有AM调制、FM调制、PM调制等。

此处我们选择了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来进行数字基带信号的调制。

第四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我们采用解调器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常见的数字解调方式有包络检测法、抑制互调法等。

此处我们选择了直接判决法来进行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第五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重构。

我们通过将数字基带信号解调后还原成原始信号进行数字信号的重构。

此处我们需要通过MATLAB代码将解调后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并绘制出波形图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仿真实验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不同的数字基带信号相对应不同的调制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选择PAM调制来实现计算机通讯中的以太网传输。

其次,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道的噪声、信噪比、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等。

第三,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传输环境的不同来选择最适宜的解调方式。

最后,数字基带信号的重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让我们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信息损失和失真情况。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设计报告(仿真部分)内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2PSK的调制、信道模拟、判决及解调班级:通信08-1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仿真成绩:同组人姓名: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现代通信网络课程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08-1班学生姓名:贾美玲学号: 200810204020 _ 指导教师:黎玉玲一、题目数字基带/频带通信系统设计二、目的与意义‘“数字基带/频带通信系统设计”是针对通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软件、硬件工具,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仿真及调试技巧,深入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扩张专业背景知识,培养工程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图纸量、工作量要求等)1.系统软件仿真:通过MATLAB编程对典型通信系统(如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实现通信系统仿真。

2.系统硬件设计:基于通信原理实验平台,按照系统设计方案,搭建硬件调试电路,实现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与调试。

3.分析结果,完成报告:分析比较软件仿真结果与硬件调试结果,完成设计报告。

四、工作内容、进度安排1.查阅资料:搜集通信系统相关资料,熟悉通信系统相关内容(1天)2.方案选择与设计:根据要求选择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定义各模块仿真函数,确定所使用的硬件电路板,写出硬件设计思想与步骤。

(1天)3.子模块实现:利用MATLAB仿真语言编写模块函数,仿真实现各模块功能,搭建硬件电路调试。

(5天)4.系统实现:将各子模块连接,调试主程序实现系统功能,完成硬件调试。

(2天)5.考试与设计报告撰写:完成课程设计考试,整理设计资料及内容,撰写设计报告。

(1天)五、主要参考文献1、《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赵静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通信原理》,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

审核意见系(教研室)主任(签字)指导教师下达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一、设计内容: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1]个人部分:2PSK的调制、信道模拟、抽样判决及解调1、2PSK的调制基本任务:原始PCM脉冲编码信号的2PSK调制1)、主要步骤和要求:对原始的PCM脉冲编码信号进行2PSK调制。

实验三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建模和仿真

实验三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建模和仿真

实验三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建模过程2.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过程二. 实验内容建立一个基带传输模型,发送数据为二进制双极性不归零码,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信道为加性高斯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接收机能自行恢复系统同步信号。

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与恢复数据波形,并统计误码率。

三. 实验原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如图5-1所示,它主要由脉冲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等部件组成为保证数字基带。

系统正常工作,通常还应有同步系统。

图中各部分原理及作用如下:脉冲形成器:输入的是由电传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发送来的二进制数据序列或是经模/数转换后的二进制脉冲序列,用{}k d 表示,它们一般是脉冲宽度为T 的单极性码。

脉冲形成器的作用是将{}k d 变换成比较适合信道传输的码型,并提供同步定时信息,使信号适合信道传输,保证收发双方同步工作。

发送滤波器:发送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为()T G ω,其作用是将输入的矩形脉冲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波形。

这是因为矩形波含有丰富的高频成分,若直接送入信道传输,容易产生失真。

信道:信道传输函数为()C ω。

基带传输的信道通常为有线信道,如市话电缆和架空明线等,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是变化的,信道中还会引入噪声。

在通信系统的分析中,常常把噪声等效,集中在信道引入。

这是由于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受到很大衰减,在信道的输图5-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出端信噪比最低,噪声的影响最为严重,以它为代表最能反映噪声干扰影响的实际情况。

但如果认为只有信道才引入噪声,其他部件不引入噪声,是不正确的。

G ,它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接收滤波器:接收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为()R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信噪比尽可能大并使输出的波形最有利于抽样判决。

抽样判决器:它的作用是在信道特性不理想及有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正确恢复出原来的基带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2、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Matlab 的使用;4、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5、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6、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7、通过观测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系统框图及编程原理1.带限信道的基带系统模型(连续域分析)✧输入符号序列――✧发送信号―― ――比特周期,二进制码元周期✧发送滤波器―― 或或✧发送滤波器输出――✧信道输出信号或接收滤波器输入信号(信道特性为1)✧接收滤波器―― 或或✧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其中(画出眼图)✧如果位同步理想,则抽样时刻为✧抽样点数值为(画出星座图)✧判决为2.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式中称为滚降系数,取值为, 是常数。

时,带宽为Hz;时,带宽为Hz。

此频率特性在内可以叠加成一条直线,故系统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最小符号间隔为s,或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最大符号速率为Baud。

相应的时域波形为此信号满足在理想信道中,,上述信号波形在抽样时刻上无码间干扰。

如果传输码元速率满足,则通过此基带系统后无码间干扰。

3.最佳基带系统将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联合设计为无码间干扰的基带系统,而且具有最佳的抗加性高斯白噪声的性能。

要求接收滤波器的频率特性与发送信号频谱共轭匹配。

由于最佳基带系统的总特性是确定的,故最佳基带系统的设计归结为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特性的选择。

设信道特性理想,则有(延时为0)有可选择滤波器长度使其具有线性相位。

如果基带系统为升余弦特性,则发送和接收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特性。

由模拟滤波器设计数字滤波器的时域冲激响应升余弦滤波器(或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的带宽为,故其时域抽样速率至少为,取,其中为时域抽样间隔,归一化为1。

抽样后,系统的频率特性是以为周期的,折叠频率为。

故在一个周期内以间隔抽样,N为抽样个数。

频率抽样为,。

相应的离散系统的冲激响应为将上述信号移位,可得因果系统的冲激响应。

5.基带传输系统(离散域分析)✧输入符号序列――✧发送信号―― ――比特周期,二进制码元周期✧发送滤波器――或✧发送滤波器输出――✧信道输出信号或接收滤波器输入信号(信道特性为1)✧接收滤波器――或✧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画出眼图)✧如果位同步理想,则抽样时刻为✧抽样点数值为(画出星座图)✧判决为三.实验内容1、如发送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为F_0=4/T_s,滚降系数分别取为0.1、0.5、1,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以此发送滤波器构成最佳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波形和整个基带系统的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2、根据基带系统模型,编写程序,设计无码间干扰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要求要传输的二进制比特个数、比特速率R_b(可用与Ts的关系表示)、信噪比SNR、滚降系数α是可变的。

1) 生成一个0、1等概率分布的二进制信源序列(伪随机序列)。

可用MATLAB 中的rand 函数生成一组0~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如产生的随机数在(0,0.5)区间内,则为0;如果在(0.5,1)区间内,则为1。

2) 基带系统传输特性设计。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系统设计成最佳的无码间干扰的系统,即采用匹配滤波器,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对称的系统,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都是升余弦平方根特性;另一种是不采用匹配滤波器方式,升余弦滚降基带特性完全由发送滤波器实现,接收滤波器为直通。

3)产生一定方差的高斯分布的随机数,作为噪声序列,叠加到发送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上引入噪声。

注意噪声功率(方差)与信噪比的关系。

信道高斯噪声的方差为σ 2,单边功率谱密度N_0=2σ^2,如计算出的平均比特能量为Eb ,则信噪比为SNR =10 ? log10 (Eb / N0 )。

4)根据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设定判决电平,在位同步理想情况下,抽样判决后得到接收到的数字信息序列波形。

3、假设加性噪声不存在,传输64个特定的二进制比特,如果比特速率R_b =1/T_s,基带系统不采用匹配滤波器,画出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波形和眼图,判断有无码间干扰,求出抽样判决后的数字序列。

如果将比特速率改为R_b=3/(4T_s )、4/(5T_s ),画出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波形和眼图,判断有无码间干扰,求出抽样判决后的数字序列。

4、传输1000个随机的二进制比特,比特速率Rb =1/Ts,信噪比分别取1dB、3dB、5dB时,得到相应的恢复数字信息序列,基带系统分别为匹配滤波器形式和非匹配滤波器形式、滚降系数分别为0.3、0.8,画出发送数字信息序列和接收数字信息序列的星座图,根据星座图判断信息传输质量。

讨论信噪比、匹配滤波器和滚降系数对系统信息传输质量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及程序分析I、实验一:发送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F0为4 /Ts ,滚降系数分别取0.1、0.5、1,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

以此发送滤波器构成最佳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波形和整个基带系统的频率特性。

实验程序:N=32;%抽样点数32L=4;M=N/L;%码元数Rs=0.25;Ts=1/Rs;fs=L/Ts;Bs=fs/2;T=N/fs;t=-T/2+[0:N-1]/fs;f=-Bs+[0:N-1]/T;%升余弦滚降alpha=0.5alpha=0.5;Hcos=zeros(1,N);ii=find(abs(f)>(1-alpha)/(2*Ts)&abs(f)<=(1+alpha)/(2*Ts));Hcos(ii)=Ts/2*(1+cos(pi*Ts/alpha*(abs(f(ii))-(1-alpha)/(2*Ts)))); ii=find(abs(f)<=(1-alpha)/(2*Ts));Hcos(ii)=Ts;%gen sheng yu xianHrcos=sqrt(Hcos);ft=zeros(1,N);ft=real(f2t(Hrcos,fs));%alpha=0.1alpha=0.1;Hcos1=zeros(1,N);ii=find(abs(f)>(1-alpha)/(2*Ts)&abs(f)<=(1+alpha)/(2*Ts));Hcos1(ii)=Ts/2*(1+cos(pi*Ts/alpha*(abs(f(ii))-(1-alpha)/(2*Ts)))); ii=find(abs(f)<=(1-alpha)/(2*Ts));Hcos1(ii)=Ts;%gen sheng yu xianHrcos1=sqrt(Hcos1);ft1=zeros(1,N);ft1=real(f2t(Hrcos1,fs));%升余弦滚降alpha=1alpha=1;Hcos2=zeros(1,N);ii=find(abs(f)>(1-alpha)/(2*Ts)&abs(f)<=(1+alpha)/(2*Ts));Hcos2(ii)=Ts/2*(1+cos(pi*Ts/alpha*(abs(f(ii))-(1-alpha)/(2*Ts)))); ii=find(abs(f)<=(1-alpha)/(2*Ts));Hcos2(ii)=Ts;%gen sheng yu xianHrcos2=sqrt(Hcos2);ft2=zeros(1,N);ft2=real(f2t(Hrcos2,fs));%画图subplot(3,2,2);stem(f,Hrcos1,'.');axis([-Bs,Bs,0,max(Hrcos1)]);title('alpha=0.1的根升余弦发送滤波器的频域波形');grid;subplot(3,2,1);stem(t,ft1,'.');axis([-T/2,T/2,1.1*min(ft1),1.1*max(ft1)]);grid;title('alpha=0.1的根升余弦的发送滤波器的时域冲激响应'); subplot(3,2,4);stem(f,Hrcos,'.');axis([-Bs,Bs,0,max(Hrcos)]);title('alpha=0.5的根升余弦发送滤波器的频域波形');grid;subplot(3,2,3);stem(t,ft,'.');axis([-T/2,T/2,1.1*min(ft),1.1*max(ft)]);grid;title('alpha=0.5的根升余弦的发送滤波器的时域冲激响应'); subplot(3,2,6);stem(f,Hrcos2,'.');axis([-Bs,Bs,0,max(Hrcos2)]);title('alpha=1的根升余弦发送滤波器的频域波形');grid;subplot(3,2,5);stem(t,ft2,'.');axis([-T/2,T/2,1.1*min(ft2),1.1*max(ft2)]);grid;title('alpha=1的根升余弦的发送滤波器的时域冲激响应'); 实验一仿真结果:2、实验二根据基带系统模型,编写程序,设计无码间干扰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要求要传输的二进制比特个数、比特速率Rb(可用与Ts的关系表示)、信噪比SNR、滚降系数α是可变的。

1) 生成一个0、1 等概率分布的二进制信源序列(伪随机序列)。

可用MATLAB 中的rand 函数生成一组0~1 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序列,如产生的随机数在(0,0.5)区间内,则为0;如果在(0.5,1)区间内,则为1。

2) 基带系统传输特性设计。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系统设计成最佳的无码间干扰的系统,即采用匹配滤波器,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对称的系统,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都是升余弦平方根特性;另一种是不采用匹配滤波器方式,升余弦滚降基带特性完全由发送滤波器实现,接收滤波器为直通。

3)产生一定方差的高斯分布的随机数,作为噪声序列,叠加到发送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上引入噪声。

注意噪声功率(方差)与信噪比的关系。

信道高斯噪声的方差为2,单,如计算出的平均比特能量为Eb ,则信噪比为边功率谱密度N0 = 22SNR =10 * log10 (Eb / N0 )。

4)根据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设定判决电平,在位同步理想情况下,抽样判决后得到接收到的数字信息序列波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