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一.doc

合集下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生字词及时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词句。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山中景色和友情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意的体会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谈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6. 总结提升:总结诗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

7. 作业布置: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山水美景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美景,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3. 对比教学: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其他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文和写作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关于本单元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意境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1(约3316字)教学目标:1、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3、品味__“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一、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走到那清澈流水旁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性情高远的话,难道我能用游山玩水来邀请你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山中人王维说。

二、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

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2、“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A、是谁之过与?B、过故人庄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D、一日,大母过余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经过B、复与疏钟相间夹杂C、步仄径狭窄D、多思曩昔从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檗人往(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吾尝终日而思矣B复与疏钟相间物与我皆无尽也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因驮黄檗人往因人成事8、__重在写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实写冬日景致的一项是()①景气和畅②清月映郭③露湿青皋④村墟夜舂⑤吠声如豹⑥白鸥矫翼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①④⑤9、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增强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意境。

2.2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作者王维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意象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3.1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朗读课文,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1课时(40分钟)第二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收获和不足。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课文文本:《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参考译文:提供中文译文,帮助学生理解。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表演,分享诗歌的美妙。

6.2 活动时间安排诗词创作:1课时(40分钟)诗歌朗诵会:1课时(40分钟)第七章:学习任务与作业设计7.1 学习任务阅读理解: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2 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1.2.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3.2 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师进行翻译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2 文中重点句子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3 课文背诵与默写布置学生背诵和默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在山中写信给裴秀才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翻译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3 文中重点句子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5 课文背诵与默写布置学生背诵和默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解读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4.3 课文背诵和默写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信的形式,写一封给自己的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2.2 生字词:解析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1.2.3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1.2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意义;2.1.3 课文的翻译与理解。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2.2.2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2.3 课文中的意境与哲理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课文;3.1.2 讲解法: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1.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原文、生字词、翻译等;3.2.2 音频资料: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节奏;3.2.3 网络资源: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介绍作者王维及其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4.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友情主题。

4.2 朗读课文4.2.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4.2.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3 讲解课文4.3.1 逐句讲解课文,解析生字词及其意义;4.3.2 分析课文中的意境与哲理,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4 讨论与分享4.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4.4.2 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深层意境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译文和注释。

2. 相关资料:王维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王维的其他诗作,如《鹿柴》、《相思》等,巩固对王维诗歌风格的认识。

2. 诗文朗读与背诵:a. 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 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c.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3. 诗文解析:a. 分析诗中的意境,如山水之美、友情之深等。

b. 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

c. 讨论诗中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文学鉴赏与表达: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b. 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c.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收集其他王维的诗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一章山中景色描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及特点。

2. 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及表达情感。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背景及作者。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及表达情感。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描绘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及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及表达情感。

3. 学生能运用所学,进行自主描绘自然景色。

二、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表达情感。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表达情感。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人物形象分析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表达情感。

3. 学生能运用所学,进行自主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三章文化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处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处的文化背景。

2. 分析文化背景对文中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2. 教师讲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处的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一-
运用多媒体教学。

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在荧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

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

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

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

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

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

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

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怀。

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

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

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

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

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

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

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

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
1、播放课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
⑴学会概括书信中的语言特点。

这篇古代书信:文字凝练,语言优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而中间也有散行。

其中写景部分,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⑵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荧屏中的诗的特点:诗画合一;情与景相融。

接着又谈一谈两者的异同点。

也许,一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表情古代名诗;另一个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的古代著名山水游记散文。

于是我们也由此说明王维的写作风格:不管写诗或写文都表现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了。

于是他就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了。

2、让学生完成课件2中的练习,便于消化和深化:
⑴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秋水日潺湲,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

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

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

⑵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山中秋景。

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

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⑴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图。

⑵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 ;又从听觉角度描
写了,,;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

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2、结构图解: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图解。

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
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习)
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