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RI与情绪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在情绪调节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在情绪调节研究中的应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是一种非侵入式、无辐射、低成本的脑成像技术。
它通过监测头皮下的近红外光的吸收及散射状况,可以实时、高时空分辨地检测大脑的血氧水平和代谢活动,从而揭示大脑在不同任务状态下的功能连接。
情绪作为人类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情绪调节研究旨在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机制,并通过这些了解来改善情绪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情绪调节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在情绪调节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潜在问题。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区域的血氧水平变化,可以间接地反映出特定功能区的神经活动。
在情绪调节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情绪诱发任务来激发参与情绪调节的脑区,如观看情感刺激图片、听取情感音乐等。
通过脑区的血氧水平变化,研究者可以推断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大脑神经活动。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情绪调节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大脑成像技术,无需使用放射性物质或磁场,对被试者没有任何身体损害和不适感。
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在更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以更好地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过程。
其次,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可以提供高度准确的大脑活动定位和检测。
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相比,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的设备更加便携且操作简单,能够在更广泛的研究场景中使用。
近年来,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情绪调节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一项研究发现,情绪诱发任务可以引起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变化,这表明前额叶皮层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另外一项研究通过联合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和心理问卷,探讨了压力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能力与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呈负相关,说明前额叶皮层在应对压力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脑神经影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脑神经影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学习和语言等认知过程的学科领域。
近年来,随着脑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它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脑神经影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我们对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解所带来的影响。
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脑区血流变化来推断脑活动的非侵入性神经影像技术。
它通过对受试者进行特定任务或刺激后的脑血流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确定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脑区及其活动强度。
fMRI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范围广泛。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使用fMRI技术来研究工作记忆,这是一种短期记忆过程,与我们在高级思维任务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处理有关。
通过在fMRI扫描仪中让受试者进行工作记忆任务,研究人员可以确定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以及其在不同任务条件下的激活模式,从而深入了解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
此外,fMRI技术还可用于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决策、情绪加工等认知功能。
通过测量不同认知任务下脑血流变化,我们可以揭示不同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进一步理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二、脑电图(EEG)技术的应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技术是一种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活动来测量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我们可以获得脑电波信号,从而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
EEG技术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当我们进行注意力任务时,不同任务类型的注意力需求会导致特定频率范围的脑电波发生变化。
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脑电波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注意力过程的神经机制。
此外,EEG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的睡眠过程、情绪加工、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认知功能。
它不仅具有时间分辨率高、成本低廉等优点,还可以与其他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结合,提供更全面的认知过程的信息。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检测大脑血液流量变化,fMRI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深入探索人类心理活动背后的秘密。
在心理学研究中,fMRI可以用于研究多个领域,包括记忆、情绪、决策、认知功能等。
下面将重点介绍fMRI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首先,fMRI在记忆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观察大脑各个区域的活动,研究人员能够了解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存储和检索记忆。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fMRI技术探索编码新信息时所涉及的大脑区域,进一步了解记忆形成的过程。
此外,fMRI还可以用来研究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揭示相关的神经机制。
其次,fMRI在情绪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是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fMRI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大脑的变化。
通过观察患者的脑部活动,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情绪处理的神经机制,并深入了解不同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fMRI还可以帮助确定某些情绪紊乱和心理障碍的神经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此外,fMRI也被广泛用于决策研究。
决策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而fMRI可以通过揭示决策过程中大脑的激活模式来帮助我们了解决策思维的神经基础。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fMRI技术研究决策与奖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奖励系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行为的。
最后,fMRI在认知功能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认知功能是人类思维和思考过程的基础,包括学习、感知、语言和注意力等方面。
通过使用fMRI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大脑在不同任务中的激活模式,了解不同认知活动背后的大脑机制。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和记忆、注意力分配和决策制定等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
然而,尽管fMRI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fMRI技术非常昂贵,仪器设备和维护成本高,这限制了它在大规模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探索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的作用

探索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的作用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皮质的前部区域,被认为在社会情绪感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索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的具体作用,并分析其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前额叶皮质被认为是社交行为的关键神经基础。
研究发现,前额叶皮质参与了人们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和感知。
例如,一项研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前额叶皮质在感知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活跃的反应。
这表明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前额叶皮质在不同情绪感知中的不同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前额叶皮质参与了对他人情绪的积极和消极评价。
在感知积极情绪时,前额叶皮质表现出更高的激活程度,而在感知消极情绪时则表现出较低的激活程度。
这表明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具有情绪选择性的功能。
此外,前额叶皮质还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
前额叶皮质被认为在个体社会行为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尤其是在决策制定、道德判断和社会规范遵守等方面。
研究表明,前额叶皮质的损伤会导致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决策出现偏差,对他人的情绪和意图理解能力降低。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以上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经典实验也支持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的作用。
例如,一项经典的研究使用转移性盲肠实验(thefalse belief paradigm)发现,前额叶皮质的活跃程度与个体对他人的谎言和欺骗行为的判断密切相关。
这一结果强调了前额叶皮质在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和意图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了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和感知,并在社交行为、决策制定和道德判断等方面发挥着调节功能。
然而,我们对前额叶皮质在社会情绪感知中的具体机制和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探索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和相关的神经回路,我们有望对社会情绪感知的神经基础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影像学是一门利用影像技术研究和观察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学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心理学研究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优势。
一、影像学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认知活动研究中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可以通过检测脑血流变化,实时观察和分析大脑在特定认知任务下的活动变化。
通过fMRI技术,我们可以研究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如决策、学习、记忆等,进一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脑区激活模式。
1.2 脑电图技术在注意力和反应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脑电图(EEG)技术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方法,可以检测大脑皮层电位的变化。
在研究注意力、反应过程等心理学现象时,EEG技术可以提供灵敏的时间分辨率,捕捉到脑电信号的微小变化,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认知过程中的时间序列。
二、影像学技术在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应用2.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情绪加工研究中的应用情绪加工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像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来研究情绪加工的神经基础。
通过fMRI技术,我们可以研究不同情绪状态下脑区活动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
2.2 脑电图技术在情绪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脑电图技术可以通过记录情绪识别任务中被试者脑电活动的变化,研究不同情绪状态下脑电信号的特征,如情绪表情识别任务中的P300成分等。
通过对脑电波形和频谱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情绪识别的独特神经机制。
三、影像学技术在神经解剖和结构研究中的应用3.1 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大脑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s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大脑结构图像,对大脑灰质、白质和脑结构的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和测量。
这为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并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老化、疾病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3.2 磁共振光谱成像技术在神经递质研究中的应用磁共振光谱成像技术(MRS)可以测量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并提供关于神经递质的信息。
情绪心理学研究进展

情绪心理学研究进展情绪,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相伴的心理现象,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情绪的神经机制研究在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中,对情绪产生的神经机制的探索是一个关键的方向。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多个区域都参与了情绪的加工和调节。
例如,杏仁核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人们面临威胁性的刺激时,杏仁核会迅速被激活,引发相应的情绪反应。
而前额叶皮质则负责对情绪进行调控和抑制,帮助我们在适当的情境中控制情绪的表达。
此外,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为研究情绪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者能够实时观察大脑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活动模式,进一步揭示情绪产生和调节的神经基础。
二、情绪与认知的相互关系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认知是独立于情绪的,但现在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对认知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积极的情绪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提高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思维狭窄,影响决策的质量。
反过来,认知也会对情绪产生调节作用。
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决定我们所产生的情绪。
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可能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
三、情绪调节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
因此,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认知重评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即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认知评价来改变情绪反应。
例如,当面临挫折时,将其视为一次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失败,从而减轻负面情绪。
另外,表达抑制也是一种策略,即抑制情绪的外在表达。
然而,长期过度使用这种策略可能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四、情绪的社会文化因素情绪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现象,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FMRI与情绪

(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
组块设计(blocked-trial paradigm) ; 事件相关设计(single-trial paradigm),基于单次刺 激或行为事件的成像方式,一次只给一个刺激,经 过一段时间间隔再进行下一次相同或不同的刺激, 最后经过平均叠加得到各种不同刺激的脑活动信号。
谢谢!
图 情绪增强效应与杏仁核和海马激活相关图。a) 双侧杏仁核区脑功 能图; b) 双侧海马/ 海马旁回脑功能图; c) 散点图显示双侧杏仁核激活程度 与情绪增强效应(EEG) 显著相关; d) 右侧散点图显示双侧海马或海马旁回 激活与增强效应显著相关。
• 神经活动兴奋性水平增强时,局部脑组织 血流、血流容积、以及血氧消耗均增加, 但增加的比例不同,脑血流量增加超出血 流容积2、4倍,而氧耗量仅轻微增加,血 流量增加超出了氧耗量的增加。!
• (三)、情绪与脑的关系 )、情绪与脑的关系
• 大脑的功能定位 • 大脑的功能是模块化的,即皮层可以从空间上划 分成多个小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参与某些特定 的功能处理,而每种功能都是由某个或某些特定 的区域来实现的 。 • 对于情绪的的生理研究大都围绕脑的的情绪 机能定位和生理与情绪之间的模式化对应关系而 展开。人的大部分心理是由脑控制并产生的,因 此,人们试图揭示大脑中是否存在有某些固定的 区域担负着某种固定的行为机能,在情绪的发生 上起着某种固定的作用。
(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优缺点
• 优点:fMRI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立方毫米左右, 可以在1秒内给出一张图片,特别是fMRI无需向 被试体内注射任何放射性物质,这给脑功能的研 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 局限:首先、与EEG和MEG不同,fMRI(包括 PET)并不直接测量神经事件,而是与神经活动 有关的代谢活动,即间接地测量神经活动。 • 其次、脑代谢功能成像的激活区域只能反映 该区的神经活动增强,并不能说明是抑制活动增 强还兴奋活动增强。 • 第三、fMRI(包括PET)的时间分辨率不高, 无法与单细胞记录和ERP相比。 • 第四、目前的的脑功能成像设备一般要求被 试躺着或者头部固定,而且噪声也比较大,这些 都限制了行为实验的设计。
功能性磁共振

功能性磁共振
功能性磁共振(f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学技术,
它结合了磁共振成像和任务激活技术,用于测量和研究大脑活动和功能。
fMRI的原理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
当某个
脑区活跃时,其氧代谢和血流量增加,因此在这个区域的血液中富含氧气。
这会导致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发生变化,fMRI可
以通过测量这种信号的变化来推断出哪些脑区在特定任务中被激活。
fMRI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许多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记忆、情绪和认知等。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任务对大脑的影响,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fMRI还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系
统的各个方面,包括脑区之间的连接、神经网络的形成和调节、大脑的发育和老化等。
fMRI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中风、癫痫等。
通过观察大脑活动的变化,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效果,并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尽管fMRI作为一种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研究和临床上有
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fMRI的分辨率相对
较低,无法提供非常精确的空间信息。
其次,由于复杂脑活动和血液供应的关系,fMRI只能提供粗略的时间信息。
另外,fMRI还受到一些伪影的干扰,如运动伪影和呼吸伪影等。
总之,功能性磁共振作为一种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研究和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fMRI的
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一、情绪与脑的关系 • 二、什么叫FMRI • 三、FMRI在情绪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情绪与脑的关系
• (一)、情绪的定义
• • 情绪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的心理过程。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组 成的。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半球)、间脑、中脑、桥 脑、延脑、小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
三、fMRI在情绪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McGaugh认为, 情绪增强效应主要 是情绪信息通过杏仁体作用于内侧颞叶记 忆系统, 从而调节记忆固化作用。我国研究 者余永强等人运用fMRI进行的研究证实情 绪增强效应主要与杏仁核和海马激活强度 相关, 内侧颞叶在情绪记忆中也具有重要的 作用。
(二)我国学者罗跃嘉、李雪冰等人以高时 间分辨率的ERP 和高空间分辨率的fMRI 技 术相结合,就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作用及其脑机制问题就行了深入研究,得 出情绪对空间工作记忆的保持功能、刷新 功能的影响大于言语工作记忆; 前额-顶叶网 络更多地参与空间工作记忆与负性情绪的 相互作用, 指出注意资源竞争机制是情绪选 择性影响空间工作记忆的潜在机制, 并且发 现这种选择性影响还与认知负荷密切相关。
•
•
(三)、情绪与脑的关系 )、情绪与脑的关系
• 情绪的神经基础 • 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内在体验、生理激起 和表情无一不是与生理有密切的关系。比如 电刺激下丘脑会诱发动物的假怒反应和不同 类型的攻击行为。由此推断下丘脑可能是控 制情绪身体唤醒和外显行为的脑中枢。情绪 的体验主要定位于大脑皮层。表情则涉及到 与动机、计划、决策、动作控制相关的等更 为复杂的脑部参与。
(三)经fMRI以及PET等脑功能成像技术发 现的与情绪有关的脑区包括:杏仁核(与 情绪的内隐学习、恐惧习得及社会性情绪 等有关)、海马(与情绪的外显经验学习 与记忆有关)、眶额叶皮层(情绪整合的 高级中枢)、前部扣带回(对行为决策提 供与动机相关的情绪评价信号)、岛叶皮 层(厌恶情绪识别与表达的中枢)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原理
• 1936年,著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Pauling指 出,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的磁化 率稍有不同; • 1982年,Thulborn论证了脱氧血红蛋白的磁 共振信号衰减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快; • 1986年,P. Fox发现,脑活动时神经元活动、 能量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脑血流、脑血 流容积、以及血氧变化)三者之间存在密切 联系。
(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
组块设计(blocked-trial paradigm) ; 事件相关设计(single-trial paradigm),基于单次刺 激或行为事件的成像方式,一次只给一个刺激,经 过一段时间间隔再进行下一次相同或不同的刺激, 最后经过平均叠加得到各种不同刺激的脑活动信号。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原理
•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携带着氧,也称氧合血 红蛋白,当氧被组织吸收后转变成脱氧血 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的 磁性不同,含氧血红蛋白是逆磁性的,而 脱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的。当认知任务的 加工激活了某些脑区,该区域静脉血中氧 合血红蛋白增加,而脱氧血红蛋白减少,? 这会造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T2*)强度增 大。可见,功能磁共振成像测量的是氧合 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比率——血氧 水平依赖效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效应)。
谢谢!
图 情绪增强效应与杏仁核和海马激活相关图。a) 双侧杏仁核区脑功 能图; b) 双侧海马/ 海马旁回脑功能图; c) 散点图显示双侧杏仁核激活程度 与情绪增强效应(EEG) 显著相关; d) 右侧散点图显示双侧海马或海马旁回 激活与增强效应显著相关。
• 神经活动兴奋性水平增强时,局部脑组织 血流、血流容积、以及血氧消耗均增加, 但增加的比例不同,脑血流量增加超出血 流容积2、4倍,而氧耗量仅轻微增加,血 流量增加超出了氧耗量的增加。!
• (三)、情绪与脑的关系 )、情绪与脑的关系
• 脑功能成像工具之fMRI • 对于这一问题开始人们采用刺激法、脑损伤法、 细胞记录法来研究,但是这些方法都不适合人类, 且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特 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出现ERP、fMRI、PET 等无创伤性的技术来研究脑与心理。使得人们能 清晰地、科学的获得大脑的功能成像或定位,以 确定心理与脑之间的关系。 因此fMRI是当今研究 情绪与脑关系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优缺点
• 优点:fMRI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立方毫米左右, 可以在1秒内给出一张图片,特别是fMRI无需向 被试体内注射任何放射性物质,这给脑功能的研 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 局限:首先、与EEG和MEG不同,fMRI(包括 PET)并不直接测量神经事件,而是与神经活动 有关的代谢活动,即间接地测量神经活动。 • 其次、脑代谢功能成像的激活区域只能反映 该区的神经活动增强,并不能说明是抑制活动增 强还兴奋活动增强。 • 第三、fMRI(包括PET)的时间分辨率不高, 无法与单细胞记录和ERP相比。 • 第四、目前的的脑功能成像设备一般要求被 试躺着或者头部固定,而且噪声也比较大,这些 都限制了行为实验的设计。
fMRI和MRI在图像扫描上用的相同的原子物新陈代谢的变化的反 应。
•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即磁共振成像技 术,在无创伤条件下可以提供人脑结构的清晰影像。主要 是利用机体组织的中物质原子的磁共振现象进行结构成像 的一种技术。 • 磁共振现象指物质的原子核在恒磁场中的射电磁波能量的 激发下吸收能量后,随即又发射能量的现象。每种原子或 离子的结构不同,受激发后出现共振的频率不同。如氢原 子的核磁共振频率为42.59兆赫兹,钠原子核的的核磁共 振频率为11.26兆赫兹。 • MRI成像仪器主要包括射频线圈(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 象)、恒常磁场线圈(背景磁场)以及在x、Y、Z三维方 向上各有一组梯度磁场是检测脑核磁共振现象的主要部分。 梯度磁场中,每一微小的变化都由汁算机采集数据,构成 图像显示出来。
• (三)、情绪与脑的关系 )、情绪与脑的关系
• 大脑的功能定位 • 大脑的功能是模块化的,即皮层可以从空间上划 分成多个小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参与某些特定 的功能处理,而每种功能都是由某个或某些特定 的区域来实现的 。 • 对于情绪的的生理研究大都围绕脑的的情绪 机能定位和生理与情绪之间的模式化对应关系而 展开。人的大部分心理是由脑控制并产生的,因 此,人们试图揭示大脑中是否存在有某些固定的 区域担负着某种固定的行为机能,在情绪的发生 上起着某种固定的作用。
二、什么是FMRI
设备外观
• 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即功能性 磁共振成像,是在传 统磁共振成像术(MRI) 的基础上于1990年--1992年间发展起来的, 可以利用血红蛋白的 磁性变化测量脑激活 区局部血流量的增加。
(一)MRI成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