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民俗文化春节

合集下载

德州文化

德州文化

德州文化一、戏曲1.一勾勾临邑县文化局“一勾勾”剧种流行德州、聊城、惠民及河北省东南地区,地处鲁西北地区的临邑县,“一勾勾”的流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

“一勾勾”剧种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

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

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

“一勾勾”戏,演出形式古老,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

演员白天劳动,如帮工、锄草,晚间唱戏,乡人常称之为“锄草班”,也经常在农村集市、赶会场、节日,组织演出。

一勾勾来自“一讴吼”。

由于它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

清代中叶,临邑一带已有老人们组成的班社,并带徒传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70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附马》、《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巧遇》、《社长的女儿》、《丰收之后》、《夺印》、《三世仇》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

2.吹腔夏津县文化局马堤吹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

其前身是近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

流传于夏津、临清、武城一带的则称吹腔,吹腔在马堤村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其间,村民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历经九代,将此剧种传承至今。

保留了最初柳子戏的特点,和现在柳子戏又有所区别,是研究最初柳子戏形成和特点的“活化石”。

吹腔戏属弦索声腔戏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唢呐等吹奏乐器,故俗称吹腔。

其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曲牌板式固定,保持了自元、明、清以来俗曲小令的风格。

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夏津县志》文化艺术编详细记载了马堤吹腔戏。

马堤吹腔属弦索声腔系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唢呐、三弦等吹奏乐器,故俗称吹腔。

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春节习俗
山东省地处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其春节习俗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山东春节习俗:
1. 贴春联:人们会在门口贴上对联,以寓意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2. 守岁:在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会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烟花爆竹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3.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山东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有祈求丰收和驱走恶灵的意义。

4. 拜年: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尤其是长辈拜访晚辈,互道新年祝福。

5. 剪窗花:人们会用纸剪成各种图案装饰窗户,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6. 送年货:人们在春节前会购买年货,如糖果、瓜子、糕点等,以招待亲戚朋友。

7. 牛肉面: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品尝传统的山东特色美食——牛肉面。

8. 红包:给孩子发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以祝福他们在新年中平安、健康。

这些习俗代表了山东人民过年时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色。

齐鲁各地风俗研究---德州

齐鲁各地风俗研究---德州

四 、 除 夕 ( 农 历 腊 月 三 十 日 )
"
" " "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 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 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 宵节。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德州 民间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 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 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 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 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 童压岁钱。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占岁:旧时 民间以进入春节正月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 年年成。送神: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州城 的鞭炮声又响成一片,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 添财(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 把家中水缸添满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满, 谓之“添财”。期盼一年中财源滚滚,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
一 、 腊 八 ( 农 历 腊 月 初 八 日 )
二、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辞灶”的 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 “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 王老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 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 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祀灶是在 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德州民间有 “君辞三、民辞四、王子辞五、水 辞六”之说。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德州称为“龙抬头”的日 子。据说,到了这一天,经过冬眠的龙就被 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青龙节”。 在德州一带还保留着二月二,家家吃面条、 烙饼拌和菜的习俗。吃面条,称为“龙须面”; 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 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二月二,德 州又有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头、 忌针刺龙眼等节俗 Nhomakorabea 百科名片

关于山东风俗

关于山东风俗

关于山东风俗山东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山东的风俗习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以下是关于山东风俗的介绍。

一、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山东人最喜欢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等。

此外,山东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比如在济南,人们会在除夕夜吃“莲藕糕”,在烟台,人们会在初一早上吃“海蛎子”。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在山东,人们会到祖坟上扫墓、烧纸钱、祭拜祖先。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比如在济南,人们会在清明节吃“蒸饼”。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在山东,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此外,山东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端午节习俗,比如在烟台,人们会在端午节吃“麦饼”。

4.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在山东,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山东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中秋节习俗,比如在济南,人们会在中秋节吃“芝麻糖”。

二、婚俗习惯1.婚礼仪式:山东的婚礼仪式比较隆重,一般都会在宾馆或酒店举办。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礼服装,并进行拜堂、敬酒、交杯酒等仪式。

2.婚礼习俗:在山东,人们在婚礼上会有一些特别的习俗,比如新娘要在门口敲锣打鼓,新郎要在门口接新娘,新娘要在门口撒喜糖等。

3.婚礼酒席:在山东,婚礼酒席一般都会有很多菜肴,比如海鲜、烤肉、炒菜等。

此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酒水,比如“三杯一猜”、“一口一碗”等。

三、饮食文化1.鲁菜:鲁菜是山东的代表性菜系之一,以其鲜美、清淡、爽口的口感而闻名。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烤鸭”、“红烧肉”、“葱爆海参”等。

2.烟台海鲜:烟台是山东的一个海滨城市,以其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

烟台的海鲜菜品有“烤海参”、“烤扇贝”、“海鲜烩面”等。

3.济南小吃: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以其丰富的小吃而闻名。

济南的小吃有“糯米糍”、“煎饼果子”、“油炸酱饼”等。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

德州春节风俗作文800字德州春节风俗德州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德州,春节作为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德州的春节风俗非常丰富多彩,让人们流连忘返。

德州春节的第一大风俗就是贴春联。

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贴上一幅贴有对联的红纸,并在正月初一拆下来,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些对联很多都是自己写的,上面写着对美好生活、和睦家庭的祝福。

最有意思的是,家家户户写的对联风格和内容都各不相同,既有经典古诗的,也有新潮时尚的。

这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展示了生活的多彩和创意的无限。

春节的第二大风俗是包饺子。

德州人喜欢在除夕夜晚上包饺子,这也是一个团圆的传统。

很多家庭都会陆续进入厨房,忙着切菜、调料、揉面团,之后烧水、开火,制作丰盛的饺子宴。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亲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围绕着丰盛的年夜饭、爆竹声和开年红包等品味年味浓郁的氛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第三大风俗是看春晚。

在德州,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收视春晚的热情,很多人会自发地聚在一起,一起看春晚。

春晚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欢乐,也是丰富夜生活形式的一个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德州还举办了中国农民春晚、德州新春晚会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让城区和农村的孩子都能尝到文化的甜头。

最后一个风俗是舞狮。

这是一项很有特色的传统活动,非常受欢迎和喜爱。

春节期间,人们自发地组织狮子舞队,穿过德州的大街小巷,舞狮表演给每一个市民送上新春的祝福。

狮子舞演员手持铁环、饼干、果子等物品,展示出狮子舞的专业性和美妙,加上吉祥的音乐、热烈的气氛,让人们即使冬天也感到温暖和喜庆。

总之,德州春节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丰富多彩的,德州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不仅表达了新年愿望和祝福,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古以“齐鲁之邦”著称天下。

以孔孟之学闻达四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山东各地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1、孔府年节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

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

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

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

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

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

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

“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

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

本家来孔府拜年。

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2、宁阳县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

德州禹城地域文化

德州禹城地域文化

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00多条,项目433个。

我市对部分优秀项目进行了全面挖掘和整理,并积极开展各级名录的申报工作。

该市共有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大禹治水的传说;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0项。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10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我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情况如下: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包括故事、方言、谚语、歇后语、对联、歌谣等。

1、故事:包括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基本反映了漫长历史长河中影响禹城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或事件。

这些故事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2、方言:包括自然现象、人物、身体、动物、植物、生活家什、动作行为、形状情绪等,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生产、生活和交流的反映,有着深厚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是研究禹城文明的活的文物。

3、谚语:包括时政、修养、生活、生产、卫生保健等,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是对禹城人民生产、生活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这些谚语语言精炼、生动活泼,深深扎根于禹城这方土地,是禹城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歇后语和对联:包括歇后语近300条,对联近100条。

歇后语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群众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代表了几千年来禹城人民的智慧;对联对仗工整、语言优美,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

5、歌谣:包括民谣和童谣近百首,这些歌谣朗朗上口、趣味盎然、传唱广泛,其中有一些歌谣是禹城市独有的。

这些歌谣大部分是特定时期民情民意的真实写照。

二、传统音乐禹城市有许多富有音乐才华的人士,流传于禹城市的传统音乐主要是民歌,雅俗共赏、特点突出,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是禹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传统舞蹈禹城市传统舞蹈比较丰富,目前传承较好的有20多项,其中较为独特的是竹马、鞭鼓、舞龙、舞狮、高骁、跑驴、旱船等,这些传统舞蹈在表演技巧上独具匠心,带有明显的禹城特色。

德州市市级非遗名录

德州市市级非遗名录

德州市市级非遗名录德州市,位于我国山东省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多个门类,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技艺、戏剧、美术、医药和民间文学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音乐:悠远流长的民间旋律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音乐项目包括齐河民歌。

齐河民歌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这些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味。

二、传统舞蹈: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舞蹈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有武城大祁庄地秧歌和乐陵战鼓秧歌。

这两种舞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展现了德州人民英勇、热情、开朗的性格。

三、传统技艺:匠心独具的民间工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项目丰富多样,包括英翔眼镜手工制作技艺、德州窑红绿彩木质杆秤制作技艺等。

这些传统技艺项目代表了德州民间工艺的高峰,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工匠精神。

四、传统戏剧:传承千年的舞台艺术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戏剧项目为西仓东路梆子。

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传承着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情。

五、传统美术: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项目有徐氏木雕和葫芦烙画。

这些美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德州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为研究我国民间美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传统医药:世代相传的医术秘方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医药项目包括宋氏针灸、善知堂黑膏药等。

这些医药项目世代相传,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为“神头”的由来。

这是一个富含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传承了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宾 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德州又称“小年”。农村风俗和上面讲的差不多, 一定要“扫尘”,但现在已经不贴门神像了,只贴灶王像;城市里也要“扫尘”,并 全家一起吃饭过“小年”。
“小年”之后,做新衣,办年货,开始为过年忙活。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买 鸡鱼,寓意吉祥有余;蒸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做豆腐,寓意全家幸福。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腊月三十的节日内容吧? 嘉宾 2:一是剪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很普及的民间艺 术,为烘托喜庆气氛,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二是贴年画。年画 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 万户平添了欢乐与喜庆气氛。我国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 青和山东潍坊。三是贴门神。门神最初用桃木刻成,挂在门的两旁,后来画成门 神像张贴于门上。唐代以后,多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或关羽、张飞。 嘉宾 1:四是贴春联、挂灯笼。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以工 整、对偶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把一 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以辟邪。宋代已开始 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 载,朱元璋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 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 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嘉宾 2:灯笼是喜庆的象征,全国各地普遍在春节挂灯笼。在贴春联的同时, 屋门、墙壁、门楣上也往往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 向往,有的甚至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 嘉宾 1:五是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也是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0生高不产中仅工资22艺料22高试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2荷试,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3卷,23调需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2工且55作尽22下可2都能护1可地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5试求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4置。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3设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 丰收的寓意。今天的春节习俗基本上形成于宋代,是自腊月廿三祭灶至正月十五 元宵节,持续近一个月的综合性的节日。
主持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那些呢? 嘉宾 1: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节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扫尘;腊月三十:剪 窗花、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接神、燃放爆竹;大年 初一:“拜年”;初二以后:祭祖、走亲戚;正月十五闹元宵。 嘉宾 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升天觐见玉皇大帝的日子,我国的春节 由此开始,渐入年味。旧时,家家灶房都供奉“灶王爷”神位或神像,称为“灶君”或 “司命菩萨”。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 灶火。 “祭灶”就是送灶神,也称“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对过去一年 一家人的善恶汇报,再将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得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因此, 在祭灶时灶王爷神位或神像两旁要先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然 后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目的是让他多说好话。 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为,灶王爷长得俊俏白皙,“着赤衣,状 如美女”(《庄子》)。 嘉宾 1:祭灶后是“扫尘”。“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意在“除陈布新” ,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舍,清洗器具, 洒扫庭院,疏浚沟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Comment [lgy1]: 字幕 Comment [lgy2]: 字幕 Comment [lgy3]: 字幕 Comment [lgy4]: 灶君图片、对联
1
古人认为,每人身上都附有三尸神。三尸神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一 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察明人间犯乱之人,将其 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除夕之夜派天兵下界,凡有记号 的人家,满门斩杀。灶君得知,于是让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 净。除夕之夜,天兵下界查看,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找不到一处记号。
第 5 期.德州民俗文化——春节(梁国楹 3 王永顺 1)2011.1.22 容。)
主持人:各位观众,明天就是除夕,后天就是春节了,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安 排了一期有关德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节目……
嘉宾 1:春节,俗称“过年”,又称元日、元旦、岁首等,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 56 个民族中的 53 个(除去藏、白、傣 族)都过春节。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只有“年”而没有“春节”之名,辛亥革命后,改 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