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 马致远
马致远主要代表作品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什么

马致远主要代表作品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什么《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总给人一股萧瑟凄凉之感。
它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腾讯视频、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诗歌雅集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第十期正式上线啦。
在本期节目中,THE-9谢可寅、周剑之与刘丰、牛魔一起来到风景秀丽的阁美荟,共同饮茶品诗,鉴赏元曲中的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
刘丰和牛魔首先用牛奶、米酒制作了宫廷奶酪,这是一种在元明清时期非常珍贵的美食,被用作宫廷御膳。
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点心,感受当时元大都的味道,一边“回到那时”,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其人。
事实上,《天净沙·秋思》最早出现在元代《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一书中,里面并未标注作者。
元末明初,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同样没有表明这首小令的作者。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才明确将马致远列为作者。
从这以后,大家才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
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谁?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记载去推测。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马致远有许多别称。
有人称他为“马神仙”,一方面,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较长寿;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
他写的杂剧很多与神仙相关,例如吕洞宾、陈抟老祖等。
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
还有人称他为“曲状元”。
这是因为马致远有百余首传世作品,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从马致远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历程。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马致远可以见到宫阙,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
人到中年,“献诗上龙楼”,据说他曾向统治阶层献上作品,谋得一官半职,有了一段羁旅岁月。
马致远的故事

马致远的故事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
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
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
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
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
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
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
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
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
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
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
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
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
逃亡惨痛不堪。
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
满目疮痍的大地。
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
对马致远很崇敬。
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
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
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
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关于马致远的作文

关于马致远的作文
马致远,是元代着名散曲家,他的散曲艺术成就很高,是元代散曲大派“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一生主要生活在北方,他的散曲有很多是描写边塞风光和生活情景,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些曲牌和他的《天净沙·秋思》一样,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
马致远在元大都时,曾在一个大酒肆中做过伙计。
一天晚上,酒肆打烊了,他从外面回来后,发现一个老妇人拿着一只木桶往井里舀水。
老妇看见他后就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马致远说:“我的妻子病了。
我要给她治病。
”老妇说:“我来帮你吧!”于是老妇就到井边舀水给她丈夫喝。
可是马致远发现老妇的丈夫喝水的时候,嘴巴里吐出了很多黑水。
马致远看到这一幕后心里很难受。
他就问老妇这是什么?老妇说:“这是你的血。
”马致远听后非常感动,就说:“你有这种好心肠,真是难得啊!”后来老妇的丈夫死了,马致远就把她接到家里照顾她。
—— 1 —1 —。
马致远少年,中年,老年的经历概括

马致远少年,中年,老年的经历概括
根据马致远自己的创作记载,他出生于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在大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从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接受儒家教育。
马致远年轻时就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代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他的仕途之路相当坎坷。
马致远只担任过一些微末的佐官,壮志难酬,满腹经书无已报效,在漂泊中蹉跎了大半生的时光。
马致远中年之后面对命运无能为力,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早年的热血激情,转变为悲观哀怨,随后他由儒入道,晚年隐居南方。
他的作品在这个阶段逐渐成熟,同时思想倾向则倾向隐士思维。
所谓“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这些词句都体现了马致远的这种思想转变。
晚年的马致远隐居南方,“西村最好幽栖”,远离了凡尘俗世。
但是,马致远的隐居并非最初的初心,他是被迫隐居,是无奈之举。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对于世俗功名的追求。
在马致远晚年,宋仁宗即位,随后恢复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儒生们重新获得了晋升途径。
这一次,隐居中的马致远立刻欢呼雀跃,诗兴大发,写下了《粉蝶儿·至治华夷》,对元朝统治者大加吹捧。
当时马致远已经六十八岁,没多久他就要去世了,可见,圣人教化礼义廉耻从来不是儒生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功名,是做官。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中段学情检测七年级 语文2024.11本试卷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共25分)任务一:主题讨论班级开展主题为“少年意气,勇于探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深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一段话作为本次活动的开篇词,请你认真阅读并完成任务1-3。
(7分)少年意气,勇于探索。
少年意气,是王维诗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③(A 耀武扬威 B 意气风发 C 从容不迫),是杜甫笔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气概,是毛泽东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志在四方。
当代少年,旷达洒脱,心怀天下,勇于探索。
未来也许是塞外胡天的豪放①(c ū gu ǎng ),也许是西子湖畔的空灵②(jìng mì),也许是异国他乡的流云雾霭。
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西风古道,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风雪载途,大自然都展示了其④ (A 眼花缭乱 B 突发奇想C 多姿多彩)的美。
我们可以自由地成长、发现、探索、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和惊喜。
1.看拼音写词语。
(2分)①c ū.gu ǎng ②jìng ml 2.(填选项,2分) ③④ 3.小圳发现这段开篇词的划线句中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修改意见:将 修改为 。
4.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需要了解语境对于词语的意义有非常重要的限制作用。
请结合语境,写出加点词语的正确意义。
(2分)5.班级开展以“网络交友”为主题的讨论。
请结合生活实际,表达对网络交友利弊的看法。
请选取利或弊任一方面撰写你的发言。
(3分)。
6.进入中学,生活翻开新的一页。
小圳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面对新挑战的压力。
他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担心自己不能取得像小学一样优异的学习成绩。
作为小圳的小学同学,请你给小圳写一张祝福卡片,劝慰并鼓励小圳。
(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4分)选句语境意义例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马致远图片形象如何拔不断马致远诗意赏析

马致远图片形象如何拔不断马致远诗意赏析马致远图片都说小眼睛的男生最可爱了,显然,马致远就是小眼睛,加上他微卷的头发和长长的胡须,显得非常的和蔼可亲,一看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诗人。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
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
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
马致远雕塑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
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
《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
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后人对他的评价无限之高。
拔不断马致远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代表作有秋思,被称之为秋思之祖,还与郑光祖,白朴,关汉卿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雕塑马致远一生留下的作品无数,比较著名的数秋思。
当然还有一部分曲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在茶余饭后,比如马致远的拔不断。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且先莫论百家冢,珍馐满宴腹仍空,切莫牙痛!”在仕途中抑扬了大半辈子的马致远,晚年时还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关于马致远的趣味故事

关于马致远的趣味故事之青柳念文创作在马致远的家乡河北省东光县,传播着许多马致远当年在此地留下的传说和故事,其中较有名的有铁佛寺长老赐名,冯马不杀的故事.(一)铁佛寺长老赐名马致远好学上进的故事,被马氏后人津津有味,并时刻用以警示子孙.听说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在家乡就以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望.为开辟自己的前程,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离开县城铁佛寺参拜铁佛.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俱盛名,当时香火兴盛,寺里僧众甚多,尤其长老学问很高.拜罢铁佛后,马致远求见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无奈家贫无人指教,求长老赐名,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与他长谈起来.并教导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好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明天将来定成材成器,但须服膺,才为平易近所有,不图富贵”.从此,这视远将字改了致远,号东篱.(二)冯马不杀马致远仕途奔波数载却壮志未难酬.让他欣慰的是他闲暇时创作的杂剧、散曲却声名日盛.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他自己取得的文学成就,使自己的家乡躲过了一场灾难.明初年间,燕王朱棣发动了汗青上有名的“靖难之役”,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苍生惨遭杀掠,逃亡殆尽.“靖难之战”后,冀鲁豫广大地区的人平易近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史书记载“毁去十之八九,平易近仅存十之一二”,特别是河北这块地方,到处是“青燐白骨”,劫夺一空.“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而在此时,东光却有一个幸运的故事,听说,这燕王曾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北征离开东光,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下令说:“逢马不杀”!谁知手下兵将听讹了,当下宣布王命:“冯马一家,一个不杀”!于是马氏宗族躲过了这场灾难,冯姓也跟着沾了光,其它不姓马的也纷纷说姓马,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少的性命.作品鉴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画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而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实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可否妙合,成为可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成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风光,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烈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心坎悲惨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地.全曲中,暗喻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分歧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述,表示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惨的心情.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烈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常常在诗中慎密地摆列众多的意象来神色达意.马致远此曲分明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摆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即游子)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心坎沉重的忧伤悲惨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连系,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地和谐、诗味浓厚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插往往具有多而稳定,条理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发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插意象的习惯.明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摆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摆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今朝的摆列,中间略有变更.由于中间拔出“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述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部分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布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合排场.由于它自己也是放远眼光的产品,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示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摆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展,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示之一.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其实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的《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夕照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迈伯打鱼虾,横桥流水.草屋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夕照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草屋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十分分明,《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摹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仿照,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眼光停止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风光,最能表示羁观光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稀释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露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分歧的景物.如草屋映荻花,夕照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干,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摆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掌控.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克不及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四、采取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悲秋,是人们面临秋景所发生的一种哀思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热闹、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外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哀思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述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气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临秋色所发生的凄苦悲惨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傈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慎密地接洽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即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马致远:元代初期著名大戏剧家

精心整理
马致远:元代初期着名大戏剧家
马致远:元代初期着名大戏剧家
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代初期杂剧作家,人称曲状元、马神仙,河北东光人。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大约是生于宋理宗宝佑四年,卒年
生平
中仙、风月主的浪漫生活,不再担任官职。
晚年更以林间友、尘外客的闲适生活为主,卒年约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后,年寿在七十岁左右。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
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
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
元代周德清以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更为推崇他为宜列群英之上。
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
散曲
马致远散曲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喧扰的红尘漩涡。
马致远散曲风格以豪放为主,也有闲适恬静,清丽细密的作品,和幽默而辛辣的讽刺,能就各种题材表现不同的风格。
然写情也很特长,既深刻又含蓄;既庄重又蕴藉。
郑振铎云他还长于写恋情,却又是那样刻骨镂肤的深刻。
杂剧
马致远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盛誉,剧中曲子在艺术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作曲作白,喜欢引书用典,部份作品精神脱离现实,宣扬宗教迷信思想,流露出读书人的失意与愤慨。
之祖。
子》、
福碑》
评价
您的好友,一起分享!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
——读《庄中文办学思想文集》有感又一次翻开这本熟悉书,发觉自己已不是当你那个青涩的预初学生,而是一个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的高一新生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柏拉图的一句名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仔细一想如今我正处于高中生涯的开端。
老校长的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要在高一为高中生涯打好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所谓善始才能善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随后老校长提到了定位。
刚看到这词,我心中便疑窦丛生:定什么位?为什么要定位?当我读完全文后我才豁然开朗。
首先要在亿万公民中定位,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应该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义为公民,而不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了,所以我们要现在茫茫人海中定位。
同时在高等阶段教育结束后,我们将会面临就业问题,这也与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我们自甘堕落,想要混日子,以后自然成为社会的渣滓。
作为西南位育人的我们自是不能如此,我们应该确立人生目标,早早定位,为今后人生打好基础。
其次要在同龄人中定位,如今我们考入了西南位育这所理想的中学,已经比大部分同学领先了一大步,于是我们的定位就应该比他们高一层。
同时同龄人也是我们以后的主要竞争对手,早早定位能够帮助我们在与他们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最后,老校长提到了定位与立志的关系,我深有感触。
只有先定位,才能立志,因为你的志向影响到了将来的定位。
定位也有助于你确立现阶段,符合你的实情的志向。
志向不一定要远大,但一定要切合实际,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便是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今后的会考,高考。
虽然我们立下的志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让我们的志向变得不坚定,不持久的理由,现在的志向无论如何,都是在为以后的人生做规划。
而人生,就只有一次!为了立志,我们要严以律己,调整心态,如此这般才能立好志,定好位!!
让我们一起在高中生涯的开始为自己定位,立志,让母校以我们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