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声声慢》《虞美人》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声声慢》《虞美人》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对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提高鉴赏词的能力。
2.两首词的对比鉴赏,对艺术手法的把握。
教学重点: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鉴赏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体会千古悲愁。
学情分析:高一上学期,此时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对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方式都还在适应过程,此时要做好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多从初中教材中寻找拓展点,建立好初高中课文的链接。
这样学生将会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让学生对《声声慢》《虞美人》两者进行比较,能更好地体会婉约派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教学方法:1.对比法2.诵读法3.创设情境法4.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轻抚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词人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他们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
二、走进作者(一)李清照字漱玉,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作品集《漱玉词》。
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李煜五代词人,南唐的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即位时改名煜,别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
亡国前,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表达对往事的无限留恋,大多哀婉凄绝。
(学生齐读作者介绍)三、写作背景(一)《声声慢》背景介绍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虞美人》对比阅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作业设计
《词之韵》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许多高一新生 踏入高中生活感到不适应,担心跟不上教学节奏,忧 虑新生活,两位词人的愁情引起了共鸣,请你结合课 堂所学,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愁情仿照《虞美人》词 牌名的形式填词。
(写作中注意“如何写愁”和“因何而愁”。)
写作指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愁之韧
《虞美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愁?
乐景衬哀情 直抒胸臆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思考。 夸张,将满腔愁绪比为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突出愁思的深、长、多。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以水喻愁,写出愁思的绵延无尽。
李煜生平
李煜早年过得无忧无虑,闲散自在,读书识字、作诗填 词、弹琴度曲。
——李煜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愁之重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愁之多Fra bibliotek——贺铸
乱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
绵长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之多
——欧阳修
绵长
声声慢
虞美人
二者相同点
如何
叠词
写愁
哀景衬哀情
版权声明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 和熊猫 办公以 及原创 作者的 利益, 请勿复 制、传 播、销 售,否 则将承 担法律 责任! 熊猫办 公将对 作 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 十倍的 索取赔 偿!
1.在熊猫办公出售的PPT 模板是免版 税类(R F:Ro yalty-Fr e e ) 正版受 《中国 人民共 和国著 作法》 和《世 界版权 公约》 的保护 ,作品 的所有权、版权和著作权归熊猫办公 所有, 您下载 的是PP T模板 素材的 使用权 。 2.不得将熊猫办公的PPT模板、PPT 素材, 本身用 于再出 售,或 者出租 、出借 、转让 、分销 、发布 或者作 为礼物 供他人 使用, 不得转 授权、 出卖、转让本协议或者本协议中的权 利。
《虞美人》《声声慢》对比鉴赏教案

课前预习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和《声声慢》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煜和李清照两位词人的生平经历。
2、掌握两首词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传递愁情的。
过程与方法:诵读——指导朗读——介绍词人生平——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分析归纳运用的手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以个人生平经历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南唐后主李煜;两宋才女李清照,同学们记忆中首先被唤起的是什么?——他坎坷的人生经历,除此之外还有他们的那一首首宛如天上神曲般的美妙诗歌。
(预习检测1)同学们都熟知这两位词人的那些经典名句?——(生:七嘴八舌)同学们知道的还真是不少,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两位词人的喜爱。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两位词人的词作,一首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一首是堪称“讲悲愁,讲孤寂当推榜首”的《声声慢》,一起来感受两位词人的才情,以及词作中所闪现出的艺术光芒。
[幻灯片1] (我们想要走入词人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首先要做的是?——诵读。
我们让两位朗诵好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诵。
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和语速)(那想要深入了解一首词的思想和感情除了读之外还要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预习检测2)那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李煜”和“李清照”的故事?[幻灯片2] 李煜:有人评价他为“薄命君主,绝代词人”这句话多少带有一种悲情的色彩,说他是“薄命君主”是因为他曾是南唐的君王,后来战败降宋,由万乘之尊而成为亡国囚徒,41岁死于毒酒之下。
说他是“绝代词人”则不为过,有人就曾经评价说“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词人”,他的词被称为“五代之冠”,由于他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他的词风也有了不同,做君王时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处境孤寂,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虞美人和声声慢比较阅读2

2、把握意象,解读意境
3、品味名句,赏析风格
学习重点
通过体会情感、解读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对比阅读
知识链接
一、寄寓愁情的意象:
1、淡酒(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2)何以解忧思,唯有杜康。——曹操
虞美人声声慢比较阅读第二课时使用时间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2把握意象解读意境3品味名句赏析风格学习重点通过体会情感解读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学习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对比阅读知识链接一寄寓愁情的意象
课 题
《虞美人》《声声慢》比较阅读第二课时
使用时间
6月2日
主备人
徐巩勋
学习目标
三、你喜欢两首词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背诵两首词
六、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梧桐: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二、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学习过程
学习反思
一、比较两首词的情感有何异同
1、《虞美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声声慢》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讨论:两首词中的情感完全相同吗?
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

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个是由南朝天子走向北地幽囚,一个是因为亡国而颠沛流离,他们前期词多写闺情和宫廷香艳,后期词多写亡国失家之悲哀,因而使两人的词在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及感受的不同,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
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上与李煜十分相似。
李清照写词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能直抒胸臆,写出真情实感,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我国抒情诗词本来就有各种写法,概括起来说可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
就词的领域看,李清照在宋代体现的这种传统是独特的,只有前代李煜和她有着共同的特点。
李煜把真纯写入自己词作中,以君王的身份,而不矫饰以自尊。
不矜持以自饰,以本色语、真诚心,写尽了人情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在用词方面,有相当高的技巧,艺术性很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叙,而是靠白描的笔法,且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平淡本色。
可以说她继承并发展了李后主的笔法。
和李清照一样,李煜也是靠用白描的手法,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的生活感受,他还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语气明净、优美,接近口语。
李清照和李煜被后人称为词坛“二李”,堪称为我国词学史上双子星座。
清初学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这是对他们的美誉,也是对他们词的最恰当的评价。
李清照和李煜的词虽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同中有异。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这是李煜所不能及的。
但以纯真的性格作词,并在词作中突出表现出“真”,这是李煜较之李清照更为突出的地方,而扩大词的眼界,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更可谓是李煜对词的发展的一个贡献。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1. 语言上的异同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
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 ,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
李煜的"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 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
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
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
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 情感上的异同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心中蕴藏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羞辱和绝望,以至于开端劈头问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 ,触目惊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愁深而阔。
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得情感则更为复杂,国破家亡的悲愤,金石字画的流失,孤零漂泊的煎熬,孤独无依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可倾诉,只能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细而多。
《声声慢》《虞美人》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李清照《声声慢》和李煜《虞美人》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乱世中的生命况味(“问愁”)教材分析:《声声慢》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也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而理解这种存在方式需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和艺术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需引导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中意象,感受意境之美。
此外,还需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词人在词作中抒发的多重愁苦。
学情分析:高一(5)班的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李清照的不少词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对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婉约为主的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也积累了不少诗词鉴赏方法,因此能够抓住叠词,以及词作中的“雁”“梧桐”“细雨”等意象,感受凄凉哀婉的意境与词人内心的孤独。
但在理解“愁”的内涵,以及为何而“愁”时需要引导同学们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声声慢》,理解词人因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外物触发产生的内心波澜,感受词作的意境之美。
2.掌握词人借助叠字渲染内心波澜的创作特点,体会叠字中蕴含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3.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愁”的内涵,体察词人在国破家亡背景下遭受的难以排遣的忧愁苦闷。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掌握两首词“如何写愁”的手法理解两首词“因何而愁”的内涵2、难点:两首词的对比鉴别中不同点的把握教学方法:讲授法、吟诵法、师生互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把中国古诗推向最辉煌的顶点。
《声声慢》与《虞美人》比较阅读教案

《声声慢》与《虞美人》比较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材料,了解李煜、李清照寄寓深远的创作风格,体味二李词中的清丽的语言与和谐的音韵,把握二李词中的深远凄楚的意境,掌握二者词风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词的节奏,品味语言;从材料入手,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李煜词的哀怨凄艳的“亡国之音”,感受李煜悲恨凄楚的思想感情。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在对材料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品味李煜、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一、导入古人在评价诸位词人时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这李后主指的就是李煜,李易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李清照。
他们二位除了都姓李,人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他们的作品也有微妙的相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两首词《声声慢》与《虞美人》来走进二李的精神世界。
二、朗读课文,体味情感,注意朗读节奏以及语速。
问题: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你认为两位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愁问题:你认为他们愁的原因是什么?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一)初读课文,阅读材料一一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早期经历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
之所以字重光,大概与其一目双瞳有关。
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
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作者:————————————————————————————————日期: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学语文论文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施建立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
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
“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
《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
“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
作为一代帝王,李煜从理性、奔放的男性视角抒发情感,是那么的浓烈、磅礴,给人以独特的厚重感,他的“国仇家很”是如滚滚的江水一般喷涌而出。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虞美人》意象的使用上,”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打下了吟风弄月、莺歌燕舞的帝王生活的烙印;明月下偌大的故国,还有那无数的后宫佳丽,虽然都是回忆,但也是李煜作为贵胄子弟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身份地位的象征。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生在富贵之家的李清照,写“愁思”时,体现出了女性独特的细腻和灵巧。
同样是把“愁思”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但李清照的“愁思”如秋日黄昏的细雨,点点滴滴滴入心头,整天的“愁思”从一下床开始,到黄昏才更加凄厉,以时间的长度来沉积情感的厚度。
酒是淡酒,花是落花,雁是旧雁,《声声慢》中意象的使用,无不体现出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细腻感性的内心世界。
黑格尔说“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二、“愁思”的表现手法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李清照写愁各有妙法。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虞美人》、《声声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诗言志”,两首词在写景的同时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字字传情,句句言愁。
从文本出发,《虞美人》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应犹在”与《声声慢》中的“戚戚”、“最难”、“正伤心”、等直接表现内心“愁思”的词语充斥全词,无不展现词人情感波澜澎湃起伏,体现了特定环境、特定身份下的愁之深、思之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词人在整首词中情绪积
聚后的迸发,虽然说法不同,但都写出了“愁思”的数量巨大,无穷无尽,无法控制。
“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不同”,分析文本中词人对“愁思”的具体表现,《虞美人》、《声声慢》自成特色,《虞美人》主要采用时空对比、以乐景反衬哀情,而《声声慢》特别注重叠词使用、以哀景渲染哀情。
《虞美人》中作者拿“春花秋月”和“往事”、“小楼东风”和“故国”、“雕栏玉砌”和“朱颜”进行三重对比,春花秋月依旧美好、小楼昨夜又刮起东风、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未改奢华,这些华美事物都是对词人生活和遭遇的嘲讽,写极盛之荣是为表达绝辱之悲。
李煜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是他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和对人生生命的苦苦思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声声慢》中叠词的使用历来为人们称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十四个叠字的使用,女词人铺陈直叙自己遭遇国、家浩劫后的动作、感受和心境,是词人悲惨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抒写一整天的孤独寂寞、哀愁凄楚奠定了感情基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点滴”一词叠用,再次渲染词人的心境,亡国之愁、飘零之痛、寡居之苦等悲情如这秋日黄昏的雨滴,点滴积聚在她的心头,而这种滋味只有词人“冷暖自知”。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对文本教材解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究。
与其他体裁的文学文本相比,诗词的容量较小,思想主题集中,为比较阅读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真正要把比较阅读推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学“这篇课文”的现状,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探讨和摸索,真正做到新课程、新教法。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