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精选】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新唐书姚崇传》原文及翻译.doc
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文士之盛,莫盛于贞观、开元之间。
当是时,海内一家,戎狄宾服,文教大兴,儒雅大盛。
故士之学问、文章、德行,皆足以自见。
是以文学之士,莫不毕至。
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是以天下之治乱,皆系于文章。
太宗文皇帝,天纵之英,神武之略,御宇四十年,海内清晏。
明察秋毫,精思微虑,故能垂拱而治,致之太平。
于是文章之士,咸得尽其才。
魏徵、王珪、杜如晦、房玄龄等,皆一时之杰,咸以文章显。
太宗尤重文学,常曰:“文章者,经国之宝也。
吾欲求其人,以共治天下。
”遂令诸王公及朝士,各举文学之士,咸得自进。
玄宗开元之初,政化大行,天下无事。
于是文章之士,尤以文章见称。
张说、苏颋、杜甫、李白等,皆一时之英。
张说以文学显,苏颋以政事称,杜甫以诗见称,李白以文见称。
时人号为“文章四友”。
自是之后,文章之士,代有其人。
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皆以文章自见。
愈以文为世范,宗元以文为儒宗,居易以文为诗宗,禹锡以文为史宗。
其余才士,不可胜数。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长于文。
尝著《谏太宗十思疏》,言辞激切,有补于国。
太宗览而善之,擢为谏议大夫。
愈以文章自任,常以“文章报国”为志。
故其文豪放豪迈,有古风。
尝著《祭十二郎文》,文辞哀婉,感人至深。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少孤,母教之读书。
及长,博览群书,尤长于文。
尝著《与韩愈书》,论文章之体,深得韩愈之意。
后与韩愈同登进士第,以文相知。
宗元以文自见,尝著《永州八记》,文辞清丽,意境深远。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
少孤,母教之读书。
及长,博学多才,尤长于诗。
尝著《琵琶行》,文辞凄婉,传颂一时。
居易以诗自见,尝著《长恨歌》,文辞豪放,情感真挚。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少孤,母教之读书。
及长,博学多才,尤长于文。
尝著《陋室铭》,文辞清新,意境深远。
禹锡以文自见,尝著《西塞山怀古》,文辞豪放,情感激昂。
【翻译】唐朝文士之盛,没有比贞观、开元年间更盛的了。
那时,海内一家,戎狄宾服,文教大兴,儒雅大盛。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高中文言文翻译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
时契丹寇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条贯。
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
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为元之。
俄迁凤阁侍郎,依旧知政事。
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
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诉,元之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
由是为易之所谮,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使充灵武道大总管。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在新丰驿,召元之代郭元振为兵部尚书,复迁紫微令。
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进封梁国公。
是时,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
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
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然纵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
时有中书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蕃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鞫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居月余,玄宗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上召宋璟、苏颋问其故,璟等奏言:“陛下三年之制未毕,诚不可行幸。
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
陛下宜愈崇圣德,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
”上又召崇,对曰:“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造,以臣愚见,旧庙既朽烂,不堪修理,望移神主于太极殿安置,更改造新庙,以申诚敬。
车驾依前径发。
”上曰:“卿言正合朕意。
”赐绢二百匹,车驾乃幸东都。
因令崇五日一参,仍入合供奉,甚承恩遇。
后又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
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摘自《旧唐书·姚崇列传》)【参考译文】姚崇原本名叫元崇,陕州硖石人。
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多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姚崇剖析决断,如水分流,都有条理。
武则天认为他是个奇才,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
当时突厥叱利元崇图谋叛逆,则天不想元崇跟他同名,于是把元崇改名为元之。
不久转任为凤阁侍郎,依旧执掌朝政。
长安四年,元之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职侍奉老母,言词极其悲伤,武则天不好违背他的心意,于是任命他为相王府长史,不再执掌朝廷政事,使他得以奉养老母。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新唐书 姚崇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姚崇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
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
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
乌用奸人以汩。
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者金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
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
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
”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
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应命。
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祆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
愿公思之。
”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崇第赊。
僻,因近舍客庐。
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乾曜所奏善,帝则日:“是必崇画之。
”有不合,则日:“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
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注释】①汩:扰乱。
②袄:通“妖”③赊:远④痁:shan,疟疾。
译文: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
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
文言文姚崇传翻译原文

姚崇,字元之,安定郡人也。
少孤,家贫,勤学不辍。
弱冠之年,便以文章名动京师。
时太宗皇帝在位,闻其才,召见之,叹曰:“此子真奇才也!”遂拜为太子洗马。
崇在位,以忠直著称。
太宗崩,高宗即位,崇迁侍中。
时突厥屡犯边,崇屡献奇策,以安国家。
高宗称善,赐金帛无数。
及吐蕃入寇,崇复献策,高宗从之,遂大破吐蕃,威震四方。
崇性刚毅,不事权贵,与人交,必以诚信。
每见朝臣,必正衣冠,揖让而后言。
尝有同僚,轻薄崇,崇不以为忤,反以其事上闻,荐之高宗。
高宗察其事,知崇之贤,遂擢为侍郎。
崇在朝,以公心为念,不徇私情。
尝有亲故,求崇为之请官,崇拒之曰:“吾为公,非为私。
若徇私,何以报国?”其人惭而退。
又有宾客,欲以货赂求官,崇正色拒之,曰:“吾不受赂,以愧天下。
”其人怀金而走。
崇为相,政事修举,百官肃然。
时太宗皇帝崩,高宗哀痛,朝政不暇。
崇遂上疏,请高宗节哀,以国事为重。
高宗览疏,深感悟,遂令崇辅政。
崇在相位,以直道事君,以慈惠抚民。
每岁农事,必亲临田亩,问疾苦,察政得失。
民有冤抑,必亲鞠之,不避权贵。
由是,百姓怀其德,号为“慈相”。
崇在位,屡有功绩,高宗益加器重。
然崇自恃才高,渐生骄慢之态。
有识者皆忧之。
会高宗崩,中宗即位,崇以年老,请退。
中宗不许,曰:“公国之栋梁,岂可一日无公?”崇固辞,中宗乃许之。
崇退居私第,闭门谢客,以诗酒自娱。
一日,有客造访,见崇瘦骨嶙峋,叹曰:“公昔日威仪,今何瘦矣?”崇笑曰:“吾瘦,但瘦其形耳,心则如故。
”客问其故,崇曰:“吾以直道事君,以慈惠抚民,虽瘦其形,但瘦其身,不瘦其心也。
”崇年七十余,终于家中。
遗命薄葬,不事奢华。
其子遵命,葬于乡里。
乡人感其德,立庙祭祀,至今犹存。
姚崇者,忠臣也,以直道事君,以慈惠抚民,虽身瘦形枯,而心则如故。
其为相,政事修举,百姓怀德,号曰“慈相”。
后世传其事,以为楷模。
【译文】姚崇,字元之,安定郡人。
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从不懈怠。
弱冠之年,他的文章就在京师闻名。
文言文翻译新唐书

《新唐书》曰:唐,起于姬姓,盛于太宗,衰于玄宗,终于哀帝。
历九叶,凡二百年,子孙蕃衍,势不可挡。
始以武德定天下,终以天祐失天下。
太宗文皇帝,名世民,高祖之太子也。
起兵太原,诛灭群雄,统一海内。
即位后,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实行“贞观之治”,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
高宗皇帝,名治,太宗之子。
即位后,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武后逐渐掌握实权,干预朝政。
高宗崩,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
中宗在位期间,国势日益衰微,武后再度临朝称制。
武后,名则天,太宗之女。
以皇后的身份,辅佐高宗,掌握实权。
高宗崩后,临朝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后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晚年,因宠爱男宠,朝政日衰。
中宗崩,太子李重茂继位,是为睿宗。
睿宗在位期间,国势依然衰微。
睿宗崩,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玄宗。
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推行“开元之治”,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晚年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国势一落千丈。
代宗李豫,玄宗之子。
即位后,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秩序。
代宗崩,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德宗。
德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逐渐稳定。
德宗崩,太子李适继位,是为顺宗。
顺宗崩,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宪宗。
宪宗在位期间,实行“元和中兴”,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宪宗崩,太子李恒继位,是为穆宗。
穆宗崩,太子李恒继位,是为敬宗。
敬宗在位期间,国势逐渐衰微。
敬宗崩,太子李湛继位,是为文宗。
文宗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
文宗崩,太子李昂继位,是为武宗。
武宗在位期间,实行“会昌之治”,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武宗崩,太子李忱继位,是为宣宗。
宣宗崩,太子李漼继位,是为懿宗。
懿宗在位期间,国势日益衰微。
懿宗崩,太子李儇继位,是为僖宗。
僖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混乱,百姓苦不堪言。
僖宗崩,太子李儇继位,是为昭宗。
昭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逐渐稳定。
昭宗崩,太子李柷继位,是为哀帝。
哀帝在位期间,国势日衰,最终被朱温所灭。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唐书-严挺之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唐书·严挺之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严挺之,华州华阴人。
少好学,姿质轩秀。
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号材吏。
姚崇为州刺史,异之。
崇执政,引为右拾遗。
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
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因弛门禁,又追赐元年酺,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挺之上疏谏,乃陈“五不可”,诚意忠到,帝纳焉。
侍御史任正名恃风宪..,至廷中责詈衣冠,挺之让其不敬,反为所劾,贬万州员外参军事。
初,殿中监王毛仲持节..抵太原朔方籍兵马,后累年,仍移太原取兵仗,挺之不肯应,且以毛仲宠幸,久恐有变,密启于帝。
俄改濮、汴二州刺史,所治皆严威,吏至重足胁息..。
会毛仲败死,帝以挺之言忠,召为刑部侍郎,迁太府卿。
宰相张九龄雅知之,用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
李林甫与九龄同辅政,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
九龄欲引以辅政使往谒林甫挺之负正陋其为人,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林甫益怨。
会挺之有所诿于蔚州刺史王元琰,林甫使人暴其语禁中,下除洛州刺史,徙绛州。
天宝初,帝顾林甫曰:“严挺之安在?此其材可用。
”林甫退召其弟损之与道旧,谆谆款曲,且许美官,因曰:“天子视绛州厚,要当以事自解归,得见上,且大用。
”因绐挺之使称疾,愿就医京师。
林甫已得奏,即言挺之春秋高,有疾,幸闲官得自养。
帝恨吒久之,乃以为员外詹事,诏归东都。
挺之郁郁成疾,乃自为文志墓,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挺之重交游,许与生死不易,嫁故人孤女数十人,当时重之。
然溺志于佛,与浮屠惠义善,义卒,衰服送其丧,已乃自葬于其塔左,君子以为偏。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九A龄B欲C引D以E辅F政G使H往I谒J林K甫L挺M之N负0正P 陋Q其R为S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夜,文中指望日之夜,望日,即月亮最圆的那一天,古代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姚崇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姚崇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姚崇传原文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
父善意,贞观中,任?州都督。
元崇为孝敬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
时契丹寇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条贯。
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又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圣历初,则天谓侍臣曰:"往者周兴、来俊臣等推勘诏狱,朝臣递相牵引,咸承反逆,国家有法,朕岂能违。
中间疑有枉滥,更使近臣就狱亲问,皆得手状,承引不虚,朕不以为疑,即可其奏。
近日周兴、来俊臣死后,更无闻有反逆者,然则以前就戮者,不有冤滥耶?"元崇对曰:"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
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
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
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安。
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
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
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
"则天大悦曰:"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
闻卿所说,甚合朕心。
"其日,遣中使送银千两以赐元崇。
时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为元之。
俄迁凤阁侍郎,依旧知政事。
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
其月,又令元之兼知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三品。
元之上言:"臣事相王,知兵马不便。
臣非惜死,恐不益相王。
"则天深然其言,改为春官尚书。
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诉,元之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
由是为易之所谮,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使充灵武道大总管。
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谋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
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原文和译文解析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原文和译文解析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
柬之等曰:“今岂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
”崇曰:“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
时帝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老而犹能。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
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高力士曰:“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
”帝曰:“我任崇以政,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
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
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
”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
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
久之,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
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
时曲赦京师,惟诲不原。
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代。
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自坏,帝问宰相,宋璟、苏颋同对曰:“是天所以示教戒,陛下宜停东巡,修德以答至谴。
”帝以问崇,对曰:“但坏与行会,不缘行而坏。
且陛下以关中无年,轮饷告劳,因以幸东都,所以为人不为己也。
请车驾如行期。
”帝曰:“卿言正契朕意。
”赐绢二百匹,诏所司如崇言,遂东。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
明年卒,年七十二。
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B.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C.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唐书·姚崇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
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
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
乌用奸人以汩。
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者金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
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
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
”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
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应命。
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祆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
愿公思之。
”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崇第赊。
僻,因近舍客庐。
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乾曜所奏善,帝则日:“是必崇画之。
”有不合,则日:“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
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释】①汩:扰乱。
②袄:通“妖”③赊:远④痁:shan,疟疾。
译文: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
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
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丁借此逃避赋役。
姚崇进谏:“信奉佛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
做事要给社会带来好处,要使百姓平安,这才是佛理。
怎能让奸人来扰乱真正的教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告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
姚崇曾经在皇帝面前排定要提拔的郎官,皇帝环顾左右,不理会他的话。
姚崇恐惧,再三陈述,皇帝始终未应答,姚崇急忙退出。
内侍高力士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与大臣一起裁定行或不行。
现在姚崇急切进言,陛下不表态,不是一种虚心接受进谏的态度。
”皇帝说:“我将政事交给姚崇,大事我应当参与决断,至于任用郎官,姚崇难道不能做主?却要
再来烦劳我。
”姚崇听说后才放心。
由此姚崇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因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
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
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
”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
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
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
”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
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
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
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旅馆。
这时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
源乾曜的奏议好,皇帝就说:“这肯定是姚崇谋划的。
”遇到不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啊?”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派去的御医络绎不绝,赏赐的食物连续不断.姚崇觉得四方馆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对他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这有什么可回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