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与渗出

药物外渗与渗出

药物外渗与渗出1.概念⑴药物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⑵药物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2.危险因素⑴患者因素。

①血管条件:患者长期输液、反复采集血标本对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若伴有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可利用的静脉血管减少,容易造成药物渗出。

②活动: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进食、大小便,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针头易于滑出血管外,引起渗出;或者患者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肢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引起药物渗出。

③年龄:老年人的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老年人的生理性退化一一反应退钝,痛阈降低,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也增加渗出的可能。

④沟通障碍:如气管切开的患者、听力障碍的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感觉,药物渗出后不能及时发现。

⑵药物因素。

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容易出现外渗或渗出。

⑶医务人员因素。

①护上未做到定时巡视,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

②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药物经破口和针尖斜面漏至皮下组织。

③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靠,随肢体的活动,针尖滑出血管外。

④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⑤选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时.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渗出的观察。

⑥选择肘窝、手腕等关节处穿刺,这些部位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容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出现肌腱挛缩。

⑦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药物沿穿刺部位渗出。

3,危害药物外渗或渗出可导致局部肿胀或疼痛,基至发生溃烂,进而引起皮肤及组织坏死。

渗出与外渗的分级标准

渗出与外渗的分级标准

药物外渗也叫药物渗出,药物渗出是指临床上应用静脉点滴、静脉注射治疗疾病时,治疗药物或者液体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以外的周围组织的过程。

根据INS 的标准,临床上将药物渗出分为5个级别。

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皮肤水肿,最大直径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发紧,有渗出,可见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或者重度疼痛。

药物渗出是严格按照药物渗出分级执行的。

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组织坏死,一般是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药液渗漏进入皮肤软组织内,可以引起皮肤软组织坏死。

坏死之前,有多种临床上的表现,最开始时的现象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白、皮肤紧张感等。

时间延续,疼痛感可减轻,皮肤颜色由苍白转为暗紫色,水肿加剧。

继续发展,皮肤软组织发黑,局部干燥形成痂皮,出现感染时皮肤溶解破溃。

所以在静脉输入药液时需要严密观察,同一条血管不得反复穿刺,不宜在同一位置长期滴注,如果患者的静脉滴注时间在12小时以上,即便整个滴液过程无异常发生,局部无外渗,护士也应为患者更换输注位置,避免药物外渗情况发生。

三甲医院《药物渗出和外渗》课件

三甲医院《药物渗出和外渗》课件
• 0.5%利多卡因/1%普鲁卡因:用于抗肿瘤药或刺激性药外渗时封闭治疗。 • 霜剂:喜疗妥、皮炎平、烧伤膏 • 中药:金黄散、双柏散
其他方法
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药液 渗出的外敷 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 片,贴于肿胀处,用胶布固定, 每1-2h更换1次。
用于:高渗性药物外渗 用法: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 取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 捣烂,用纱布包好外敷,1-2 次/天。
患者疾病因素
C
药物性质
影响因素
生理解剖 因素
1.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大,血流缓慢,药 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刺激作用增强。
2.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 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3、远端小静脉、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容易发生 外渗。本身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 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局部封闭
1、方法:环形封闭+ 冰敷(或结合药物特性热敷) 2、药物:生理盐水5-10ML+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 mg 3、结合外渗范围大小选择多个穿刺点, 按下方图方法边推注药物边退针进行 环形封闭 4、用4号半或5号半针头,从漏出部位外范围或红肿皮肤的边缘向中心星点状环形、菱形或扇形
根据2011年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
级别 0级
没有症状
临床标准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
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
04
药物毒性作用及
变态反应

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最佳证据总结实践建议

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最佳证据总结实践建议

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最佳证据总结实践建议药物渗出和外渗是指药物从药物制剂中渗透出来,进入周围环境或人体组织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最佳证据和实践建议的总结:1. 最佳证据:- 在药物渗出方面,体外扩散实验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方法。

研究者使用人工皮肤模型或动物皮肤来评估不同药物制剂的渗透性能,并测量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渗透率和累积渗透量。

- 对于外渗的研究,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研究动物模型评估药物在人体组织中的外渗情况。

这些实验提供了药物在体内组织中的外渗速率和外渗量的定量数据。

2. 实践建议:- 选择药物制剂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渗透性能。

高渗透性的药物制剂更容易渗出,因此可能会导致药物外渗的问题。

在选择和设计药物制剂时,应该考虑使用渗透性更低的药物载体或添加有效的控制渗透的载体材料。

- 了解药物的外渗行为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外渗药物可能会导致局部和全身性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外渗情况,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确保药物在目标组织中的合适外渗量。

- 研究外渗行为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

通过研究药物在组织中的外渗特征,可以更好地优化药物的给药方案和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密切关注药物的外渗情况,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外渗情况。

在给药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局部封闭包扎或使用局部贴剂等方法,减少药物的外渗。

另外,定期评估病人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对于确定药物适宜剂量也非常重要。

总之,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最佳证据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获得。

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剂和监测药物的外渗行为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非常重要。

输液过程中药物渗出和外渗

输液过程中药物渗出和外渗
• 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用于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 素、 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可用5mg酚妥拉明加生理盐水20ml局部封闭, 或用10mg山莨菪碱加生理盐水1ml配成0.5%的稀释液湿敷(每次30min, 3~4次/d )。
• 0.5%利多卡因/1%普鲁卡因:用于抗肿瘤药或刺激性药外渗时封闭治疗。 • 霜剂:喜疗妥、皮炎平、烧伤膏 • 中药:金黄散、双柏散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 中等程度的疼痛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 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 >15cm ,循环障碍,中等到重 等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谢谢聆听!
单击此处添加本章节 的简要内容
其他方法
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药液 渗出的外敷 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 片,贴于肿胀处,用胶布固定, 每1-2h更换1次。
用于:高渗性药物外渗 用法: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 取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 捣烂,用纱布包好外敷,1-2 次/天。
水泡处理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直径<1cm)
•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 的完整性
• 避免摩擦和热敷 •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 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 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 敷)
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 伤口消毒 • 用小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外科处理:保守疗法无效者,溃疡形成,请整形外科会诊处理。 图片中已然形成骨筋膜室综合症和张力性大疱,已经到了外科 住院治疗的指证,如不正确做出处理,会给患者造成不可弥补 的损害。

药物渗出或外渗的处理原则

药物渗出或外渗的处理原则

药物渗出或外渗的处理原则药物渗出(infiltration of drug)药物渗出是指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皮下组织,可引起组织的肿胀不适,但通常不会引起组织出现坏死等严重问题。

药物外渗(extravasation of drug)药物外渗是指腐蚀性药液进人静脉管腔以外的皮下组织,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出现水疱、溃疡、坏死。

严重者需进行外科清创、植皮,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包括部分化疗药物和血管活性药,例如长春新碱、阿霉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药物渗出/外渗程度的分级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渗出分级标准进行判定,静脉输液外渗程度分为: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偶尔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偶尔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中度疼痛,伴有麻木感。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有渗出,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呈凹陷性水肿,中重度疼痛。

药物渗出/外渗的处理原则1、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2、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并记录。

处理要点说明:1、当发生药物外渗时,用原针连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拔除PVC,不宜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标记外渗面积,拍照留存图片,根据药物种类性质给予冷(热)敷或采用合适的拮抗药等。

2、如出现水疱,尽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直径大于2cm 的水疱,消毒后予针头从水疱边缘抽吸,避免表皮破损;不要在外渗部位的下方再次静脉穿刺。

3、做好相关记录,包括药物名称、发生时间、部位、导管类型、患者体征以及处理措施等。

4、当发生药物渗出时,观察肿胀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药物渗出/外渗预防五步骤与药物渗出/外渗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因素、疾病因素、血管因素、技术因素等等。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主要内容: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2、药物外渗的常见成因及临床表现3、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5、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一、概念药物外渗: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 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1、生理解剖因素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剌激作用增强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2.疾病因素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②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术后3.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的药物影响血管内膜通透性■药物渗透压■药物浓度(稀释程度)■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低滲溶液:<240m0sm/L如0.45%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240-340m0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高渗溶液:>340m0sm/L如10%葡萄糖20%甘露醇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内膜刺激越大高度危险>600m0sm/L中度危险400-600m0sm/L低度危险<400m0sm/L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0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药物名称渗透压mosm/L阿霉素 2805-Fu 650长春新碱 610TPN 140020%甘露醇 10985%碳酸氢钠 119050%葡萄糖 25264.护力人员因素①专业知识缺乏,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②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③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④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⑤责任心欠缺,巡視不到位⑥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四、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高渗性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PPT课件
• 2.对少量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如沙星类药物: 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 预防小血管内膜炎)。
3、求助:向上级汇报,并请求专科小组的会诊。
甘露醇外渗的处理
• 使用留置针静滴甘露醇时,应同时用75%-95%的酒精纱布 湿敷上段血管,因酒精具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因此 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 1、如果病人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现象,也应 立即停止输液;
• 2、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余药液; • 3、发疱性化疗药外渗,必须给予局部封闭; • 4、局部冰敷12--24小时,及时更换,注意观察,防冻伤
(奥沙利铂除外); • 5、抬高注射部位肢体48小时,病人注意休息;
• 6、24小时后局部可行红外线、超声波等理疗; • 7、使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软膏; • 8、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输液渗出的处理
• 输液渗出处理重点是减张!
• 1、立即停止输液,进行拔针,并给予更换输液部位。 • 2、嘱患者抬高渗出部位,并进行抓握运动。 • 3、进行热敷和使用药物外敷。 • 4、针刺减张:肢体下垂,高度肿胀的部位。 • 5、求助:上报、请求会诊。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 紧急处理
•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 立即停止注射
• (3)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 、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液体外渗的分级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 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 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 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我国医疗 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 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 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
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
2、药物外渗的常见成因及临床表现
3、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
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
5、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
一、概念
药物外渗:
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渗出:
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
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 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1、生理解剖因素
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剌激作用增强
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
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术后
3.药物因素
■药物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的药物影响血管内膜通透性
■药物渗透压
■药物浓度(稀释程度)
■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
渗透压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滲溶液:<240m0sm/L如0.45%氯化钠溶液
等渗溶液:240-340m0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
高渗溶液:>340m0sm/L如10%葡萄糖20%甘露醇
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内膜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600m0sm/L
中度危险400-600m0sm/L
低度危险<400m0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0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名称渗透压mosm/L
阿霉素280
5-Fu 650
长春新碱610
TPN 1400
20%甘露醇1098
5%碳酸氢钠1190
50%葡萄糖2526
4.护力人员因素
①专业知识缺乏,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
②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
③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④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⑤责任心欠缺,巡視不到位
⑥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
四、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高渗性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血管活性药、刺激性药物外渗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见,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激痛,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五、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丶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氡化钾、七叶皂甙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TPN
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紫杉醇、氮芥丶丝裂霉素
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一经发现,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作出适当的处理。

原则:将创面局限,避免扩大损伤
一般药物外渗处理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敷,也可以用新鲜的马铃薯切成薄片贴敷外渗部位。

如局部肿胀明显,可抬高患肢血管收缩药处理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丶垂体后叶素等
■处理:立即用酚妥拉明5mg-10mg加生理盐水10m~15ml作局部环形封闭或采用酚妥拉明稀释液(生理盐水50ml加酚妥拉明40mg)局部湿热敷(40℃左右),禁止冰敷
■原理:酚妥拉明能阻断a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血管,使周围血管痉挛解除,改善微循环。

甘露醇外渗处理
■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
■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也可将洗净的马铃薯切成薄片外敷于液体外渗处
■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流通的作用。

造影剂外渗处理
■用50%的硫酸镁局部湿冷敷,绝对不能热敷,因热敷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使血管内向外渗出更多,肿胀更明显
■马铃薯片外敷或康惠尔透明贴局部外贴
■如肿胀明显,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一旦渗出,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用5m|注射器连接穿刺针,尽可能回抽渗出的药液。

2)注射部位环形局部封闭:取适当的解毒剂(见附表),如无解毒剂,可用生理盐水10m+地塞米松5mg+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5-10m作环形封闭。

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疼痛。

发泡性药物(长春瑞滨、表阿霉素等)外渗建议局部封闭每8小时1次,持续2-3天,一般化疗药物局部封闭1次。

环型局部封闭方法
消毒局部皮肤,在距离外渗范围外缘2.5~3cm处用6-7号针头行环形封闭,再调整角度分别向外渗中心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每次注射前抽回血,,最后覆盖无菌纱块。

3)冷敷: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等药物外渗。

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

予局部用冰袋冷敷48~72h,1次/4-6h,每次20~30min。

4)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草酸铂/奥沙利铂等药物外渗后。

24小时内间断热敷,水温40℃左右。

局部温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护理人员要求
1、用药前识别所输入药物的性质。

2、提高穿刺成功率
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4、具有及时识别及处理药液外渗的专业技能。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持续刺激性药物治疗、TPN、pH值<4.1或pH值>9、渗透压>600 mosm/L的液体及化疗药物建议选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PORT)实施治疗。

※如病人拒绝则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险并签署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知情同意书·防范医疗纠纷。

■如经外周静脉输注外滲高危药物则注意:
1)使用静脉留置针
2)选用弹性好、粗直、不易滑动的血管穿刺;
3)除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
4)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切勿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如输注发疱剂或强刺激性药物应尽量建立新的静脉通道进行给药,且使用后不宜保留。

6)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禁止使用注射泵或输液泵
7)静脉输液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对于化疗药物的外渗,不能只局限于肿胀这一外渗显著特征的观察,患者只要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程度予以处理。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附表:常用抗肿药物解毒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