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探测

活动断层探测
活动断层探测

国家标准《活动断层探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活动断层探测”是科学合理地鉴定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的活动断层及确定其空间位臵的重要依据,也是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发的严重地震灾害带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蓬勃发展,探测经验不断丰富,探测方法和技术指标不断完善,活动断层鉴定技术和发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渐趋科学、合理,工作流程日趋成熟。为进一步规范全国范围内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有序发展,保证活动断层探测质量,为地面建(构)筑物有效避让活动断层严重灾害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于2015年初立项,决定在原有活动断层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起草制定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指导全国蓬勃发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活动断层填图计划。项目研究经费主要由震害防御司支持,政策法规司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主管部门也进行了配套支持。

标准起草组大部分成员自2001年以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

和科技骨干承担了2001年-2003年期间实施的“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资助于2004年-2008年期间实施的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在内的“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于2009年开始的以1:5万活动断层填图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公益性重大科研专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华北构造区、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等项目,2004年颁布了指导十五“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JSGC—04《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2005年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再次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代替DB/T 15—2005),并于2014年10月14日-15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有180位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大、科大等高等学校和美国加州地质调查局等从事活动断层探测与研究学者参加的“全国活动断层探测方法学术研讨会”,总结探测成果,讨论先进、有效、实用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法。所有上述成果的取得为制定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初立项后,标准起草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国内外有关活动断层鉴定、探测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技术方法的系统调研、收集和整理,分析、总结了已经完成的69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及原有行业规范、标准的优、缺点

和存在的问题等。经反复讨论、论证,最终提出了《活动断层探测》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城市或乡镇活动断层探测是震害预防和国土规划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是城乡建设避让活动断层的前提,也是保障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地震安全的基础。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以来,截止2016年6月已探测完成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在内的69个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以及“华北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两个地区合计长度7320公里55条主要活动断层填图。目前,有18个城市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还有许多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踊跃加入城市活动断层探测行列,作为各城市具体落实防震减灾重要举措之一。每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又是一个系统的科学工程,涉及到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样品年代学测试等多学科配合和综合才能够有效地完成,包括活动断层鉴定、定位、发震危险性分析等多个环节。考虑到探测城市之多,每个城市探测工作量大,需要各行各业具有相应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够逐个保质保量地完成,发挥活动断层探测的科学减灾作用。

因此,为保障活动断层探测探测质量,制定《活动断层探测》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是一项不可缺或的、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规范活动断层探测行为,还可保障活动断层探测的有序进行,保

证活动断层鉴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可靠性等探测质量,确保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严重地震灾害带的措施落实到位。

三、工作简况

(一)标准起草组的组成单位

《活动断层探测》推荐性国家标准主要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和陕西省地震局。

(二)主要工作过程、工作组会议的主要议题和结论

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制定项目启动至今,起草组共召开了2次工作会议,集中讨论标准提纲框架和条款主要内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内容的增补、文字修改、条款修订等由各章节负责人采用会后对具体内容进行修订和项目牵头人定稿或提出退修要求返回各章节负责人进一步完善的模式,各次会议的时间、主要议题及成果如下,并最终完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1、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

会议于2015年9月13日至14日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4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既是国标起草启动务虚会,又是针对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存在问题和不足的讨论会。起草组全体成员、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领导和特邀专家共

计21人出席会议。两司领导强调了完成本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回顾了活动断层标准的演变历史、修订定位,标准编制过程中的管理与要求,并与起草组成员一起,针对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标的定位、国标编写提纲和分工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本标准应是《活动断层探察》系列标准中的总论或总纲,该系列标准预计结构如下:

活动断层探测

活动断层避让

活动断层探察填图数据库;

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

活动断层探察槽探;

活动断层探察钻探;

活动断层探察断错地貌测量;

活动断层探察年代测试;

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勘探;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53-2013)。

2)原中国地震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自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证明,总体上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迄今为止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活动断层制图最有效的技术标准,在城市活动断层探

测、国土规划与利用、重大工程选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近年来开展深部探测与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的城市日趋增多,建议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增加或删减以下内容:

①增加深部探测方法内容,反映深部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为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深部构造背景(有一个明确目标);

②鉴于活动断层严重的地震危害性问题,应增加地震危险性评价内容;

③是否需要增加活动断层避让要求?

④数十个城市实践表明,由于受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城市地区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和污染,地球化学探测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一致同意删除地球化学探测部分;

⑤国标技术的进步应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因此要求依据最近数十座城市的探测实践提取更切合实际的技术指标。

3)《活动断层探测》国家标准的具体定位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内容、技术方法指标、探测流程等,给出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最低技术指标;

②探测对象应包括单条断层的鉴定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二项;应适合所有活动断层探测,含活动断层定位、鉴定和危险性评价等内容。

③地震危险性评价内容包括最大震级、发震概率等计算公式。

4)其他是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否要考虑避让问题和近断层强地面运动计算问题?是否给出避让宽度问题?

①鉴于活动断层探测涉及到活动断层鉴定和定位要求,本身内容和技术指标繁多,且近断层强地面运动计算和模拟的方法与手段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宜放到本标准中。

②活动断层避让问题本质上是有效解决地面建(构)筑物坐落在活动断层上或跨活动断层建设引起的“抗断”问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减灾举措,属于另一个正在撰写过程中的《活动断层避让》标准的主要内容,不宜放到本标准中,但由于活动断层鉴定过程中会开挖探槽、清理断层天然露头剖面、密集跨断层钻孔探测等工作,可以确定活动断层永久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数据,与会者希望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增加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内容。

5)基于原有地震行业标准的框架结构和基础,明确了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的章节结构和主要内容等框架,并依据专业范畴和兴趣、爱好等指定了修订、起草人员:前言

引言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规定(含成果要求、数据管理要求)

4.1探测范围

4.2资料收集与整理

4.3活动断层数据库

4.4主要产出成果

5.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5.1探测对象与分类

5.2工作流程

5.3探测技术方案编制

5.4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5.5活动断层鉴定和定位

5.6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5.7地震危险性评价

5.8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

5.9活动断层数据入库

6.探测方法

6.1 高分辨率遥感解译

6.2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

6.3槽探

6.4钻孔探测

6.5浅层地震勘探

6.6深地震反射探测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6)交稿截止时间规定为2015年12月31日。项目牵头负责人收到初稿后进行统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出存在的不足,供下一次会议讨论、修改和完善。

2、第二次编制工作会议

会议于2016年1月18日-1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4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是对第1次会议确定的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的章节结构重新进行审视,对会后各指定专家起草的各条文内容集中讨论、修改和完善,并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的务实会议。起草组全体成员、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领导和特邀专家共计11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标准内容,基于上次标准编制工作会议的分工和确定的各部分规定的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各章结构、集体逐字逐句地修订有关条文内容,最后获得如下主要进展和结论:

1)标准编制进展

●讨论确定了活动断层探测条款编制方案

●讨论确定了探测工作流程图和流程条款修编方案

●讨论确定了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条款的修编方案

●讨论确定了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条款的修编方案

●讨论确定了探槽大纲、章节结构、主要内容修编的方案

●讨论确定了钻孔探测章节结构、主要内容修编的方案

●讨论确定了浅层地震勘探章节结构、相关条款修编的方

●讨论确定了深地震反射探测章节结构、相关条款修编的

方案

●讨论分析了标准编制提纲各部分需要进一步修编的内

2)对提纲结构和条款内容等的共识

在初稿的基础上,经专家组讨论形成关于进一步修编内容的以下共识:

①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增加引用以下标准:GB/T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12950 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180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GB/T 15958-200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DB/T 53-2013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

②第3章术语与定义中,针对各章需要解释的名词,在原有地震行业标准基础上,增加以下术语定义:地震破裂段、同震位移、最大可能地震、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③对各章中共同提到的以下名词和内容进行了统一:GPS统一为“定位仪器”,“裸露地表的活动断层”统一为“地表出露迹线的活动断层”,“地理坐标”、“位臵”等表述为“坐标”,误差“小于……”表述为“优于……”,章节号只到第4级标题,第5级采用a)、b)、……的方式编号。

④工作流程一节确定了更简洁清晰的流程图,并明确将“活动断层地震危害性评价”一节改为“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

⑤高分辨率遥感解译一节讨论会后收集几何校正的相关标准,以明确最终引用标准;将波段运算、影像融合、色彩变换、图像增强、密度分割、方向滤波、色彩平衡、纹理分析八项技术处理分条目规定;遥感制图一章明确需增加1:10 000活动断层条带状解译图和1:5 000~1:1 000活动断层断错地貌解译图标注内容的相关规定。

⑥槽探一节明确了探槽的规模;明确了关于样品的条款须按以下建议修编:简化样品相关条款,主要规定采集何种测试方法的样品、哪一层地层至少采几个样品、年龄测试要求等。

⑦钻孔探测一节明确了钻孔数量及间距、岩芯采取率和完整性的具体指标。明确描述岩芯地层颜色时不须去掉水分;明确地层对比标志确定一条须重写。

⑧浅层地震勘探一节调整仪器设备的规定顺序,明确了探测精度的具体数值指标。

⑨深地震反射探测一节确定解译成果的内容。

⑩基于梳理出的标准修改提纲进行了下一步的修编分工。

3)会后修改好的稿件交稿截止时间确定为2016年2月31日。收到初稿后由牵头负责人统稿、修订、定稿或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3、标准章节内容的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2次编制工作会议后,于2016年4月初所有修改章、节收齐,标准起草组牵头人对标准逐字逐句地修改、完善,形成了相对完

整的《活动断层探测》标准文本,对个别章、节的部分文字或内容提出了建议、意见,再分发给各章节起草人作进一步修改。目前的版本为截止2016年9月5日各章、节起草人修改完成后返回后再由标准起草组牵头人逐字逐句修改成为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规范的对象和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监测预报、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工程抗震设计等方面涉及的活动断层调查与勘探。

五、标准编制原则

1)技术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活动断层探测》标准涉及到活动断层鉴定、定位、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内容,是一项系统的科学工程,所提出的指标应建立在充分试验探测、实际探测和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保证本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活动断层探测与评价。

2)鉴定和探测结果的一致性

尽管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活动断层发育情况、存在状态(迹线出露地表或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勘探地质环境、背景噪声等条件不尽相同,但应尽可能地保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的科研人员用这一标准的技术流程和技术指标探测、鉴定得出是否是活动断层及其活动性强弱的结论基本一致。

3)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标准给出的基本规定、工作流程、产出成果的表达方式、活动断层鉴定和定位的技术要求、不同类型基础数据和探测数据入库要求,以及不同工作流程阶段各种探测方法的工作步骤、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等具体、明确,流程指向性强,且这些指标大都是通过试验探测和实际探测中总结出来的,保证了标准整体和分项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六、确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和过程

1、基于地震行业标准DB/T 1—2009《活动断层探测》版本内容

2004年完成的《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Ⅰ期)、2008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网络》之分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之《活动断层试验探测》(Ⅱ期)和20个大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实践是起草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①编制JSGC—04《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

2001年正式实施到2003年正式完成《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即原国家计委高技术司资助的《城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计高技2001-977)在我国尚属首次,是一项具开创性和挑战性的系统科学工程,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常规的勘探方法能否在背景噪音强、干扰

因素多、地面构建筑物密集覆盖、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的城市地区进行隐伏活动断层准确探测定位、活动性定量鉴定和发震危险性评价;其科学目标为:对现有常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探测方法所涉及的野外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技术改进和完善,使之适合在城市高噪声复杂环境下探测隐伏活动断层的准确位臵,发展在建构筑物密集的城市进行隐伏活动断层鉴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项目不仅顺利完成了福州市活动断层探测与鉴定的科研任务,还解决了城市强干扰背景下松散沉积物中隐伏活动断层定位和定量活动性鉴定等关键技术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城市复杂环境探测隐伏断层较为有效的探测技术方案和实施经验,为全面开展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即20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方法、技术保障和实践经验(见“地震地质2002年第24卷第4期(专刊)”)。

为规范十五期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资助建设的《中国数字地震网络》之分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编制完成了JSGC—04《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指导分项实施。

②起草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

2004年正式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实施建设的《中国数字地震网络》之分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在大规模开展

城市活动过断层探测同时,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同意,从分项中拨出专款近3000多万元,配合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有目标地对华北平原第四系覆盖区、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区及其邻近断陷盆地区、昆明、兰州、西宁等山间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不同地震地质环境和不同厚度第四纪地层覆盖区进行了系统的《活动断层试验探测》(Ⅱ期),进一步开展了包括联排钻孔探测、浅层地震、可控震源和爆炸震源、高密度电磁、探地雷达、微重力测量、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深地震反射探测、大地电磁、音频电磁、地球化学、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古地震探槽与大地切片机探测、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释光测试有效性、活动断层破裂扩展的岩石力学实验、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等试验探测,获得了城市多种地质环境下活动断层最佳组合探测方法及其技术指标,明显提高了活动断层定位的精度;基于高分辨率浅层勘探判定的断层上断点位臵、埋深,开创性地提出了追踪和逐步逼近上断点的多钻孔小间距联合剖面探测定量鉴定技术,降低了活动断层鉴定和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采用Client/Server结合的方式,建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和可延展的活动断层数据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全过程数据的有效管理。即本项目解决了城市地震活动断层准确定位、定年、定性、定量和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首次建立了我国城市活动断层研究与探测技术相结合的完整技术体系(见“地震地质2006年第28卷第4期(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

专辑(1)和地震地质2007年第29卷第2期(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专辑(2))”。

在《活动断层试验探测》(Ⅱ期)实施过程中取得部分试验探测中间成果之际,由于20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定位、活动断层鉴定与评价的迫切需求,及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活动断层探测方法》起草组,总结了福州市活动断层探测结果,吸收了国内外有关活动断层探测研究前沿和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活动断层探测各项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及其技术指标,起草并颁布了能够反映当前活动断层探测先进、成熟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的DB/T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为《中国数字地震网络》之分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技术保障。DB/T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标准特别强调了探测技术方法及其技术指标,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如下: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高分辨率遥感解译

5气体地球化学探测

6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

7槽探

8钻孔探测

9浅层地震勘探

③起草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代替DB/T 15 —2005)

《中国数字地震网络》之分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高质量地完成后,全国尚未开展活动断层探测的城市积极性高涨,纷纷要求实施活动断层探测,为城市体检,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严重地震灾害带提供科学依据。在此情形下,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全面审视原有地震行业标准的优缺点和不足,认为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法及其指标是完成城市活动断层定位、定性不可缺或的基础和保障,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探测技术方案编制与修正、活动断层探测定位、活动断层鉴定和发震危险性评价等多项先后有序的科学内容,上游的每项内容完成的质量好坏和可靠性均会直接影响到下游内容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由于每项内容还包含着许多具体的技术细节,例如活动断层鉴定包含着地质剖面观测或探槽地质剖面观测与记录、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活动性分析等,要保证每项内容的可靠性和质量必须保证该项内容的各个技术细节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可见,要保证活动断层探测的最终成果质量,不仅需要有序的技术流程,还需要保证支撑每项内容的各个技术细节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因此,需要在原有《活

动断层探测方法》标准基础上,制定能够反映活动断层探测全过程、包含全部内容和各项内容之间先后次序(工作流程)、各项内容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和要求的技术标准,科学管理和指导活动断层探测工作。

在分析《活动断层探测方法》标准与现实需求差距,并在系统总结包括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在内已经完成的3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16个省会城市和2个计划单列市(青岛、宁波)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和先后2期活动断层试验探测获得的先进、成熟、有效探测方法及其技术指标等基础上,起草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代替DB/T 15 —2005),不仅包含了《活动断层探测方法》中活动探测的各种先进、有效的探测技术方法,还增加了工作流程、各项工作内容的技术要求和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的章节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有序、有效管理正在蓬勃兴起的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活动断层填图计划提供了技术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如下: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4.1工作内容与流程

4.2技术方案编制

4.3断层调查与勘探

4.4活动断层鉴定

4.5活动断层定位

4.6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4.7活动断层数据管理

4.8主要成果与技术报告

5 探测方法

5.1高分辨率遥感解译

5.2气体地球化学探测

5.3条带状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

5.4槽探

5.5钻孔勘探

5.6浅层地震勘探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1:50 000~1:10 000活动断层填图图例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数据分层组织

2、与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异同点

新制定的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吸收、继承了十多年来数十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实践证实原有地震行业标准DB/T15 —2009《活动断层探测》标准中合理、可靠和实用部分,

同时吸收了相关技术方法和理论等各方面的进展,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更加优化,体现出了国家标准的先进性、成熟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如下: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规定

4.1探测范围

4.2资料收集与整理

4.3活动断层数据库

4.4主要产出成果

5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5.1探测对象与分类

5.2工作流程

5.3探测技术方案编制

5.4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

5.5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

5.6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5.7地震危险性评价

5.8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

5.9活动断层数据入库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对策研究成果 简本 长安大学 2011.12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对策研究 简本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合同编号:200431881212)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由长安大学独立完成,项目总经费280万元,其中部拨款250万元,配套资金30万元。计划研究时间为2004年09月-2007年09月,但在研究期间,因两个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实施周期较长,再加上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余震影响,陕西省汉中地区数县出现严重地质灾害,应国土资源部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有关科研人员绝大部分奔赴灾区开展较长时间的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活动断裂所致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充实研究成果,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奔赴四川、甘肃等重灾区进行了深入考查。基于这些原因,经西部项目管理中心同意,项目推迟至2010年年底完成。 承担项目后,我校极为重视,学校及时配套资金30万元用于研制相关仪器,并配置了专用办公场地和设备。与此同时,组织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彭建兵教授为负责人,联合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地学信息等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等共90余人组成的专业结构合理、科研攻关能力一流的课题组,实施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分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工作过程相互合作,具体施工加强质量监控,从而确保了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通过5年多的系统扎实工作,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1、首次调查了西北地区活断层与国道主干线分布与交汇情况,编制了西北地区国道主干线活断层的分布及危险性区划图 首次对西北地区公路活断层与地裂缝分布状况开展了全面调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活断层与地裂缝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其中,受青藏高原现代隆升的强烈影响,西北地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强烈的现代构造变形效应特征遥相呼应,且受青藏高原北北东方向的推挤作用影响,研究区南部以走向近北西西向和向东北突出的巨型弧形活动断裂带为特征;研究区北部则以北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南北地震(构造)带以西的活动断裂绝大多数规模巨大,且活动性质以

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汪一鹏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洛杉矶北岭、日本阪神等一系列城市地震的发生,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活断层探测与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相继实施了大城市减灾项目,试图通过城市及其邻近地区有潜在发震危险的活断层探测,更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减轻城市可能遭遇的地震损失。 1994年美国加州洛杉矶北岭地震后,美国政府立即组织在加州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1999年10月美国加州赫克托迈发生7.1级地震后,为了更准确地给出洛杉矶地区的活断层分布图,又在93个不同地点实施了人工地震探测,以确定未来可能威胁到洛杉矶市直下型地震的震源位置。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政府重新审查并修改了原有的防灾对策,加强了内陆活断层的研究,对全国活断层开展地球物理详查和人工探测等工作。为此,日本政府已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追加了67.9亿日元,作为1995-2000年期间活断层详细调查的补偿费用,对日本八个地区主要活断层进行紧急调查研究;并制定了首都圈、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地区隐伏活断层的详细调查研究计划。 1999年9月中国台湾集集大地震发生后,鉴于活断层对地面建筑物的毁坏,台湾"国科会"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5亿新台币,实施"地震与活断层研究计划",对集集大地震的发震断层以及嘉义一台南、新竹一苗栗等地区和台北市的活断层进行探测研究。 1998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启动"特大城市防震减灾行动计划",以加强世界大城市之间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目前,该计划确定第三届国际地震与特大城市研讨会将于2001年在我国北京召开,表明国际社会已关注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城市地震灾害和中国政府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努力。 下面比较详细地以日本为例介绍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动向。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从政府部门到地学界都受到很大振动,决意推进地震基础研究其中活断层调查与探测成为工作重点之一。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新一轮工作: 一、测绘详细活断层图 日本地震学界认为,阪神地震之所以未作预报与对活断层的调查研究不够有关,因此,自199与年开始,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活断层调查,投资甚巨,规模遍及日本全境。 对每个活断层的位置、错动量(速度少)、错动方向寄信息进行精密地(比例尺1/5万或以上的精度)测绘,并绘成详细的活断层图是十分必要的。 在地表断层活动时,位其正上方的房屋或构筑物因断层错动而受到破坏。有了活断层图就可以提供预防破坏的基础资料。为此,日本制定了《活断层法》。此法有在离断层线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不许建设或建设时必须采取一定对策的规定。但这项规定,是否包括个人住宅还有争议。而对于原子能发电站、大水库等公共性高的建筑物、易被破坏的危险性构筑物,必须依法给以必要的规定和限制。 在活断层图测绘工作基础上,加强对活断层的基础研究,利用活断层调查所取得的实际材料来评价地震规模(震级)及预测地震发生时期。评价断层发生地震规模的指标是地震矩。地震矩即: Mo=mDS, m为地壳的剪切模量,D为一次地震时产生的滑动量,S为断层破裂范围的面积。 若能知道活断层历史上发生地震的D和S,则可评价出该断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一般地用地形、地质学方法直接决定D和S,进而评价地震规模的方法称为"正攻法地

探测城市隐伏断层 保障城市建设安全

与减灾 2006年4月25日《地质勘查导报》对南京市在地表揭露出隐伏断层一事进行了报道。报道中说,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4月14日在部署物探剖面的野外踏勘过程中,在江宁区某房地产施工现场发现因开挖形成的高达15米、坡度达70度的陡峭高切坡,该高切坡揭露出湖熟-浦口断裂,这是首次在地表发现该断裂带的明显地质证据。湖熟-浦口断裂从江宁区湖熟镇经市中心鼓楼斜穿整个主城区,过长江至浦口区,该断裂带主体隐伏,主城区内该断裂通过的部位地 质灾害常有发生,修建不久的鼓楼 隧道、定淮门大桥等已发生过多次坍塌、沉降事故。该隐伏断层的发现,终于让人们明白,为什么通过该断裂的鼓楼隧道、定淮门大桥多次发生坍塌和沉降事故了。由此,我们不禁会想到:城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是否与那些已知或未知的隐伏断层有关?日益扩张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该如何规避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隐伏断层是在地表无显示或出露不明显而潜伏在地表以下的断层。这 种断层可以是在其形成以后又为新沉积物所覆盖,或者是断层被后来的侵位岩体占据;也可以是形成于地下深处没有切穿地表的断层。在地震安全评价、抗震防灾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首先是确定隐伏断层的位置、走向以及破碎带的宽度、断层的倾角等问题。隐伏断层所在的位置往往是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隧道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工程地质的危害区域。 以北京为例,自2004年7月开始,北京市地勘局数百名地质调查工 作者历时4年实地勘测,绘制完成了 北京智能化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明确了6300多平方千米的北京平原上断裂带分布的情况。据北京市地勘局公布的研究报告,北京平原上较大的断裂带主要有: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夏垫-马坊断裂,顺义断裂等,其中黄庄-高丽营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属于高活动性活动断裂,夏垫-马坊断裂属中等活动性活动断裂,而顺义断裂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尚不清楚。 值得称道的是,在北京奥运公园和五棵松体育馆的场址选择过程中,隐伏断层的精确探测结果对规划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奥运场馆位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带附近,而且断裂属于活动断裂,在规划时不宜将一些重要和大型建筑物横跨断裂带,否 则断裂带稍微错动就将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最终,奥组委和规划委等有关部门根据北京市地勘局提供的详细勘查资料,在确定的规划方案中,奥运场馆的建筑物成功避让了断裂带。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前期探 明隐伏断层的分布位置及产状,并对 断层所在区域进行场地工程评价和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十分必要。 由于断层的出现切断了地层的连续性,造成地下岩层的重磁场、放射性特征、弹性特征、电性特征等物理场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采用高精度重磁探测、放射性气体探测、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等多种方法查明隐伏断层所在的位置及特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隐伏断层的探测领域通过多种物探方法开展了很多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探测城市隐伏断层 保障城市建设安全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马志飞 Technique and Method of Disaster Reduction Detect buried faults in cities,guarantee secur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2010.122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_朱金芳

[文章编号]1001-4683(2005)01-001-16 [收稿日期]2004-11-02;[修定日期]2004-12-30。 [项目类别]福建省政府及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朱金芳,男,1959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E -mail :zjf 7166@sina .com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朱金芳1) 黄宗林1) 徐锡伟2) 郑荣章2) 方盛明 3) 白登海2) 王广才2) 闵伟2) 闻学泽4) 韩竹军 2)1)福建省地震局,福州市华鸿路7号 35000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 4)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摘要 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非常严重,应用先进 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准确地探明城市之下及附近活动断层分布,确定直下型地震 的震源和危害性是我国城市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急迫的实际问题。《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 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作为中国地震局全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试点与示范项目于2001年初 开始实施,2004年8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的验收。项目围绕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定年、定 性、深部背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及防震减灾对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通过“初查与目标区主 要活断层鉴定”、“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地震活断层鉴定与危险性评价”、“地震活断层的详 细探测”、“地震活断层危害性评价”和“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阶段的探测和评价工作,同 时在福州市城、郊区全面开展壤中气汞、土壤汞、气氡、地质雷达、多道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浅 层地震折射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震源效果对比、用于建立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系(标准)剖面 的钻探等多种手段的试验探测,总结各种试验探测的技术指标和实践经验,在活断层的综合试 验探测、定位定年、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与结论:(1)福州市活断层 综合试验探测成果表明,在充分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地质、地球物理、钻孔等资料的基础上,以 地球化学探测为先导“侦察机”,确定了活断层的可能位置;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探测方法,辅 以电磁勘探作为补充,并利用钻探建立的第四系(标准)剖面或地层层序及测井获得的各种地球 物理参数进行必要的校正和验证,结合裸露地表断层或埋深较浅断层的槽探及古地震调查或隐 伏断层两侧钻孔岩芯岩性、层序、绝对年龄或孢粉等相对年龄的测定与对比等,是进行城市活断 层探测(定位)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价(定年、定性)的最佳组合方法。(2)福州盆地位于具有 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中,“台湾动力触角”对其影响相对较弱。(3)福州盆地 主要断裂的活动性较弱,经鉴定的6条目标断裂都不是全新世断裂。其中,八一水库-尚干断 裂和闽侯-南屿断裂至少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不活动断裂,其它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断 裂。(4)福州盆地深部不存在发生直下型强烈破坏性地震的构造环境,其邻近的长乐-诏安断 裂带是未来可能会发生对福州市有影响的地震震源区。(5)福州盆地主要断裂存在发生中等- 第21卷 第1期(1~16) 2005年3月中国地震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 .21 No .1Mar .2005

隐伏断层电性特征及浅层电法探测

第28卷 第3期2006年9月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NOR T HWESTERN SEISMOLO GICAL J OU RNAL Vol.28 No.3 Sept.,2006隐伏断层电性特征及浅层电法探测① 王爱国1,2,马巍2,张向红1,柳煜1 (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探讨了不同类型隐伏断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在浅层电法测试中可能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浅层电法探测隐伏断层的步骤及异常识别方法。研究表明浅层电法对某些类型的隐伏断层的探测是有效的,但先验知识非常重要,对于隐伏断层的探测效果与解译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浅层直流电法探测;隐伏断层;高密度;联合剖面 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44(2006)03-0242-06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 F ault and Prospecting by Superf icial Direct2current Electrical Method WAN G Ai2guo1,2,MA Wei2,ZHAN G Xiang2hong1,L IU Yu1 (1.Eart hquake A dminist ration of Gansu Provi nce,C EA,L anz hou 730000,China;2.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Frozen S oil Engineering, Col d and A ri d Regions Envi 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 nstit ute,CA S,L anz hou 730000,Chi na) Abstract:The elect 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 fault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nd t he curve shape of resistivity composite profile for different kinds of fault.The process of buried fault pros2 pecting by superficial direct2current elect rical met hod is illust rated by real some cases.The re2 sult s show t hat superficial direct2current electrical met hod is valid to t he detecting of some kind of buried fault but t he p rior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and is t he key to t he efficiency of p rospec2 ting and t he interp retatio n of result. K ey w ords:Superf icial direct2current electrical prospecting;Buried fault;High-density resistivity tomography;R esistivity composite prof ile 0 引言 隐伏断层探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自城市活断层工作开展以来,关于隐伏断层探测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探讨日益增多[1-2]。浅层电法作为一种无损、易行、低价、直观的探测手段,在隐伏断层探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浅层电法探测隐伏断层方法由来已久,最早是用联合剖面法[3],认为断层为相对低阻体,在联合剖面曲线上表现为正交点。但正交点产生的原因多样,除非有足够的先验证据,否则很难根据联合剖面正交点就判定为断层。而后随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隐伏断层探测[4-6],有了地下结构电阻率分布的直观表示。但断层往往很难如预想的那样有明显的显示,特别是在反演过程中得到的电阻率剖面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断层更是模棱两可,因此其解译往往需要很强的经验。本文将从不同表现形式的隐伏断层的电性特征及异常表现着手,结合工作实际,阐述电阻率法探测隐伏断层工作的步骤、异常解译及在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浅层直流电法工作原理与方法浅层直流电法中常用的有联合剖面法与高密度电法,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分析测得的地层电阻率 ①收稿日期:200520820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0102006);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论著号:LC20060009 作者简介:王爱国(1972—),男(汉族),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寒区工程方向的研究.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对活断层的探测需要从活动断裂的研究以及进展出发,以国内外的活动断裂研究发展史作为参考。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活动断裂研究的方法与趋势来看,地球物理勘探普遍被认为是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一项较为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笔者重点介绍物探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的重要应用,并对探测中所需要用到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了阐述。以下笔者简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地球物理勘探活断层探测应用评价 0引言 活动断裂历来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活动断裂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情况、中强地震的发生等等因素,由于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紧密关联性,因此通常会将活动断裂作为换份震区、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和标准而且也是在中、短期地震预报危险区中有效对地震构造以及地震类型极加以确定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活动断裂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断裂蠕动还是突发性错动,对于建筑物自身都会有着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有可能会导致产生诸多的次生灾害。 但是活动断裂是地质历史中最新活动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很少会经过后期改造,对其的研究结构将会被直接应用于构造地质学变形理论和分析之中。 因此,对于活动断裂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1浅层地震勘探分析 浅层地震高分辨地震勘测是城市活断层浅部勘测中最为有效的勘测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的提供断层的具体位置、断层带看度以及地层变形时代等信息,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构造活动历史,为更好的研究强震发生时的可能性等奠定基础。 城市范围内的浅层地震勘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因素之中,机械振动和交通是其最为主要的干扰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较高的有针对性措施,合理筛选最为合适的震源、科学的技术方案以及资料处理手段等等,最大程度的将干扰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噪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