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共59页共59页文档
_文化侵略_与_文化帝国主义_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

_文化侵略_与_文化帝国主义_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专题研究?“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王立新提要: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中国学界的“文化侵略”说虽然反映了部分历史真实,但乃是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口号直接转化为学术话语,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审视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因此无法对传教运动的多方面影响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美国学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从后殖民的视角为传教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但简单地把分析后现代和后殖民时期文化关系的范式直接应用于近代中国,忽视了传教运动在现代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低估了中国文化精英自主选择、抵制文化控制以及维护自身文化认同的能力。
关键词:传教士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中美关系“文化侵略”论是1949年以来中国史学界诠释和评估近代西方在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特别是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范式。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 per ialism )理论则是6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学者分析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关系的基本范式,并作为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被借用来分析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
两种评价范式有诸多相似之处,均有反抗殖民主义和西方文化霸权的色彩,对中美史学界也各具重要影响。
但两种范式产生的社会背景,用以论证的理论基础均有很大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各有优长。
学术界虽然对这两种范式多有引用和褒贬,但尚无专文加以详细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察,借用解释学理论辨析两种范式的源流、含义、基本主张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尝试为正确评估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鉴于本论题所涉领域的广泛性以及为研究问题的便利,本文主要以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为考察对象。
一“文化侵略”说的源流和内涵“文化侵略”说一度曾是1949年以来中国史学界评价中西文化关系,特别是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的惟一范式①。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感到用“文化侵略”来概括传教士在华活动和近?89?①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从“文化侵略”范式到“现代化”范式的转变。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由于康乾年间的中西礼仪之争,清政府实行了禁教政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不敢公开传教,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只好以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身份在中国活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欧美传教士积极参与了鸦片战争,并协助英国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就充当了这样的急先锋。
郭士立,又译为郭实腊,1803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省。
由于家庭贫穷,他早年辍学当了一名马具学徒工。
当普鲁士国王前来视察时,他借机向国王献上了一首拙劣的诗,表达自己想成为海外传教士的强烈愿望。
国王遂传旨命他学习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准备将来派其去君士坦丁堡,参加普鲁士使馆的工作。
但郭士立并未遵从国王的旨意,而是选择了献身宗教事业的道路,前往荷兰进入鹿特丹神学院学习。
1826年,郭士立从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到东方荷属东印度群岛传教。
郭士立来到东印度群岛后,通过对东方世界的了解,对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除了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士立”,并归宗于来自福建同安的郭姓家族,还经常去码头寻访来自中国的商船水手,恳请带他到中国东南沿海去。
1831年6月3日,有一位来曼谷做生意的福建商人答应带他去天津。
郭士立搭乘的这艘中国商船从暹罗出发,沿中国海岸线北上,于9月底到达天津港口。
他沿途散发宗教传单,运用有限的医学知识和药品为下层群众免费看病、送药,了解中国沿海的政治经济,并借机向中国人传教。
他在船上经常自言自语道:“我心中长久以来就怀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在当今的日子里,上帝的荣光一定要在中国显现,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对象。
”[1]同年12月13日,郭士立折返广东,在澳门上岸后受到了马礼逊等基督教传教士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侵略 ppt课件

2020/12/27
6
据统计,互联网上70%-80%的信 息是英语信息,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 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 国大陆的仅占0.01%,这是一个令人触 目惊心的数字。 此外,美国的网上书
店亚马逊公司通过互联网向全球100 多 个国家销售美国书籍。网络上的英文资 料远远多于中文资料 ,关于 中文内容页 面的重复性比英文的高10倍,这从侧面 反映了中文资源的稀少
2020/12/27
8
侵略途径的多样性性
从最初利用西方宗教组织到处传教布道, 到利用电影电视强力推销西方文化、美国化的 世俗价值观念;从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长期霸占 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到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垄 断;从洋快餐的风靡,到西方节日的全球化泛 滥。西方文化侵略途径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 西方文化侵略的全方位、立体化定位。伴随政 治与经济活动,信息传播以及高新科技,我们 都可以看到“文化侵略”的影子
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在教育方面主要体 现在。(1)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目的西方化 倾向(2)冲击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实效 性(3)导致了中国教育研究对西方话语权 依附。(4)冲击着教育的外部环境,构成 教育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其中,强制性的 英语学习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国人对 英语的重视,在某种程度已经超过了我们 对汉语教育的重视。当今的中国学生有多 少人能够写出一篇象样的华文美章来?
2020/12/27
11
侵略状态的弥散
以服装和建筑为代表, 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 文化的巨大压力下,我 们民族的特色正在丢失。 中国人已经习惯穿西装 打领带,长袍大褂只能 在传统的相声表演中才 会偶尔一见;由一次国 际会议而引起的唐装热, 在今天看来只是昙花一 现 。在建筑方面也是一
样,今天,很多大城市 满眼望去,除了方块儿 还是三角,这在西方建 筑学上被称为简捷美, 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 的众多经典要素被渐渐 遗忘,建筑中的民族特 质近乎丧失。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历程分析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历程分析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领土、扶植侵华代理人、镇压破坏中国人民革命,在经济上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甚至日本对沦陷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在思想上利用传播宗教、开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进行文化侵略,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形式侵略中国。
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到西方列强侵华的手段和形式,还要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西方列强的侵华明显的阶段性。
一、列强侵华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各国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所以西方列强侵华发生新的变化。
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巩固和扩大侵略成果,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列强在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英国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84~1901)19世纪80年代--20世纪早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美德迅速发展,英法发展相对缓慢,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与其自身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共9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宗教侵略

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宗教侵略(作者:苦竹)原创于: 2012-11-27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宗教是压制殖民地的工具”。
近代史上,洋毒药(鸦片)、洋枪炮、洋宗教,是列强侵华的三大工具。
一、西方宗教势力乘机大举侵华【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
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渐成为西方统治阶级赖以驯服、压迫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工具。
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别。
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三大教派统称为【基督宗教】。
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专指【基督新教】。
近代国人称【基督宗教】为“洋教”。
17世纪以前到中国来的西方【基督宗教】传教士,一般都是注意尊重中国礼俗政教的,未给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和民生带来明显的危害。
所以,中国的统治者和老百姓,对“洋教”都保持一种温和的宽容态度。
唐初从波斯传入的基督教,曾受到太宗、德宗的扶持。
1601年,当尊重中国习俗、粗知儒家经典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后,受到了明朝万历皇帝的热情礼遇。
外国洋教人士【汤若望、南怀仁】还分别在明、清朝廷担任官职。
18世纪,随着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梵蒂冈教廷所传播的天主教干涉中国内政,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不准敬神佛、尊孔孟、祭祖先,致使清康熙帝震怒,于1 717年下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此后,雍正、乾隆、嘉庆历朝,洋教都原则上被悬为厉禁。
至【道光】时,在列强坚船利炮和洋十字架的胁迫下,才被迫开放教禁。
在近代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基督宗教】传教士们秉承本国政府的意志,充当了侵略中国的工具。
传教士们不但滥建教堂,网罗不良之徒,亵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而且霸占田产,抢夺民宅、纵容无赖教民、欺压良善、胁迫官府、干涉司法。
乃至收集情报,充当间谍,制造侵略战争的舆论,为列强侵华出谋划策,有的直接参与侵略活动,扮演了侵华急先锋的角色。
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典型人物事迹
12
目录
CONTENTS
1 李提摩太 2 林乐知 3 利玛窦 4 南怀仁
13
01 李提摩太
14
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年10月10日出生于英 国南威尔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英国浸礼会尽管成立 于1792年,但是直到1859年才到中国来传教
15
身份到达肇庆,开启了耶稣会
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历史。此后,
耶稣会陆续派遣传教士进入中
国。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
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
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
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
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
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
6
传教士来华
传播方式
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很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 文明的事实打击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文化观。他们的翻译西方科技 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从于这一目的。
在战争胜利缔订条约的过程里,
传教士亦预闻其事,充任翻译之
职。
9
传教士来华
如郭实腊,他在主后1840年英 军攻入中国境内向北推进时,充 任英军翻译及情报官员。当英国 占领定海后,他被派任占领地的 民政官,管治该地。主后1841年 当英军攻占宁波后,又任宁波民 政官。主后1842年调任镇江民政 官。在南京条约签订时,郭实腊 为英方传译之一。
“ 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它们兴 办教育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西方 传教士除自己办学外,还积极插手中 国人办的新教育。1902年,西太后因 李提摩太协助处理山西教案有功,同 意开办山西大学堂,聘他为山西大学 堂西学书斋总理。往来于上海、太原 之间。清政府赐他头品顶戴,二等双 龙宝星,并诰封三代。1916年5月, 辞去广学会总干事的职务回国。1919 ” 年4月20日在伦敦逝世。)。并且是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今太原理工大学) 的创始人,同时,对维新变法也产生 了很大影响。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的评价

“
。
大都 通 过
新 兴 的 洋 务学 堂 的 一 些 科 口 就 是 受 到 教 会 学
无 怪 乎 梁启 超
一 些洋 务 学 堂 甚 至 还 聘
。
欧 美 各 国 变法 自强 之
,
请 一 些 传 教 士参 予 办学
虽 然传 教 士 在 中 国
迹
”
的
“
最 佳 之书
”
。
办学 主 观 上 为 宗 教 服 务 中 国传 统 的 教 育 结 构
,
“
富 国强 兵
”
为 宗 旨的 洋 务运 动 兴起 以
,
以 往 论 者 多 认为 西 方 传 教 士 在 经
,
新 教传 教士 利 用 当 时 的 社会 环 境, 在 全
济 上进 行 掠 夺 是
,
在 政 治 上 制造 分 裂
实为 推
。
国 创 办 了数 百 间 中小 学
,
到
,
世纪 末 间
,
。
,
新教
行 帝 国主 义 殖 民 政 策 的 一支 重 要 方 面 军
多种 书 籍 还 出版 了 十 几 种 中文 报 这 些书 刊 的 种 类
。
农 经 济条件 下
, 介建 立 和 发展
,
中 国 的 近 代 科学 体 系 无 法 在
。
数量之 多
、
影 响之
、
传 统 的 学 术结 构 中 产 生
,
中国 近 代 科学 体 系
。
大
,
是 当 时 在 华 任 何 一 叮 外 国甚 至 中 国 官
“
、
发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