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 期末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中国旅游地理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了旅游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和地理现象对于旅游发展的制约。
旅游业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环境破坏和文化冲击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旅游地理理论研究得到解决。
中国旅游地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旅游景区开发。
景区开发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定位过程。
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发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景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质、旅游目标、旅游者的需求等等。
因此,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发需要具备系统性和综合性。
通过对旅游景区开发的研究,可以使其规划和建设更加科学和有效。
旅游资源整合和利用也是中国旅游地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旅游资源整合和利用可使旅游产品更为多样化和丰富,同时还能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旅游资源整合和利用中,需要对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空间、时间、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
进一步扩大旅游资源整合的范围,可以整合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资源,实现旅游与其他产业互惠互利的发展。
旅游区域竞争也是中国旅游地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地域性竞争已成为了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旅游区域竞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竞争形态,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例如旅游目标市场和客源地的区域特点、旅游业投资的巨额资金、旅游业的组织形式、政府宏观管理等。
通过对旅游区域竞争的研究,可以帮助旅游业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的需求和特征,从而制定更为精细、有针对性的竞争战略。
针对旅游地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
例如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整理相关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能力等。
同时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
只有政府、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中国旅游地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14 旅游地理学论文

4-14 旅游地理学论文旅游地理学【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和旅游学关系密切,是地理学与旅游学孕育出来的现代学科,20世纪末我国旅游地理学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学科在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旅游;地理;内容;趋势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源自旅游学中,与其关系密切。
旅游学是由三个主要因素组成,即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
因此,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总结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时空分布、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演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
二、旅游地理学的内容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别、开发、评价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有关学者已经对旅游资源的分布,保护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广、种类多、新开放的旅游资源不断增多,因此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工还要继续加强。
当前,我们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形成一整套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利用。
2(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探讨影响旅游者的地理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对旅游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3(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走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各领域应共同遵循的准则。
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加强对旅游行为的指导性。
旅游地理学涉及到旅游学和地理学,更要求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旅游地理与旅游者最优化研究、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等。
三、旅游地理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可以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论文

中国东西部旅游之间的异同总论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在这五千年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其有着更好的经济基础,旅游文化基础。
而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一些自然条件原因,比如其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高原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这些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
不仅如此,我国东西部之间地理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略分三级,与三大经济带划分在空间上基本叠合。
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
因此,也让东西部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独特人文风情。
我们可以用东西部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杭州、重庆为例来做一个具体的比较。
一、史今概况先说杭州,它历史悠久,自秦时算起,已有2200多年历史。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
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古称钱塘。
隋朝废钱塘郡的编制,置杭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民国时期,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杭州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临安、富阳、建德3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
以香樟为市树,桂花为市花。
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
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论文 云南

《旅游地理概述》课课程论文题目: 云南---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院系名称:艺术设计专业班级:时尚设计103学生姓名:顾佳敏学号: ***********2012 年5 月01 日云南----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形成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分布,使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药物宝库”等美誉。
茂密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形成云南野生动物堪称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
下面就几个比较有知名度的景点简要介绍一下1、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
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
从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里,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中心镇,距昆明659公里,乘飞机50分钟可达。
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
中甸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

旅游地理的毕业论文旅游地理毕业论文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于促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旅游地理,旅游业,发展历程,地理特征,旅游景点一、引言旅游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具有高度社会和经济效益。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业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我们深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旅游地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地理特征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总结了旅游地理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以期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帮助和启示的作用。
二、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地理是旅游和地理学的重合部分,是研究旅游的地理学分支。
它既包括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也包括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旅游景点,还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旅游产业的组织、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旅游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旅游地理和人文旅游地理两类。
自然旅游地理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山水、海滨、峡谷、瀑布、湖泊等景观类型。
人文旅游地理则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包括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文化风情、艺术文化娱乐等景观类型。
三、旅游地理的发展历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俄国地理学家曼德尔斯塔姆首开先河,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0世纪初叶,欧洲和美洲的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研究和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旅游地理学起步较晚,60年代初开始有了研究,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加强了研究和教学的力度。
中国旅游地理小论文

浅析宜宾市旅游资源文章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多寡、特色、赋存状况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宜宾市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评价,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一、宜宾市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旅游资源基本成因和属性分类,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宜宾市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蜀南竹海、石海洞乡、博望山、西部大峡谷、忘忧谷、筠连岩溶、筠连古楼山、八仙山、七仙湖、金秋湖。
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李庄古镇、龙华古镇、流杯池、五粮液工业园区、夕佳山民居、赵一曼纪念馆、真武山古建筑群、僰人悬棺、丞相祠堂、华藏寺、大观楼、哪吒行宫、宜宾天池。
二、宜宾市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1.多样性。
宜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遍及全市。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
2.综合性。
宜宾旅游资源还涉及到工农业,如五粮液酒厂。
3.非凡性。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是宜宾市市特有的一项景观,蜀南竹海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四十佳”,夕佳山古民居建筑也是宜宾市市特有,兴文县的僰人悬棺所代表的僰人文化也是四川省的典型代表。
还有其他的景观也是独具风格,多为宜宾市市所特有。
三、宜宾市旅游资源的成因1.自然原因。
宜宾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
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点。
2.历史文化原因。
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
四、宜宾市旅游资源的评价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宜宾总面积为13283平方米,由九县一区组成。
其中的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翠屏山等具有很高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蜀南竹海可以称得上是宜宾之肺,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森林之一”。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中国旅游地理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旅游地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1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调查显示,1994年我国旅游业收入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
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洛阳龙门石窟环境污染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临伊厥,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谷关,四周为群山环绕。
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巨龙般的黄河穿过山陕峡谷,奔腾咆哮,经洛阳之北滚滚东流,而洛阳恰似一颗珍珠系在这条巨龙的腰间。
自古以来,洛阳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代帝王争相建都之地。
近几年,洛阳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
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着,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一、旅游区概况1.在全国旅游资源分类中,洛阳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文化胜迹和历史文化名城类型中地位突出,以此为依托,洛阳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洛阳市结合邻近的西安、郑州、开封及北京、南京、杭州等旅游城市,形成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宗教旅游、古都旅游的旅游网络,这一网络是洛阳市未来旅游发展的基础。
2、处于全国区域旅游网络中的三级节点,洛阳市旅游业规模与经济实力相对较小,竞争力较弱。
从海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构成了我国旅游城市等级体系的第一层次,珠海、西安、厦门、杭州、天津、大连等旅游城市处于第二级,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等三个旅游城市均居于第三级。
中国旅游地理 期末论文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一、贵州省之概要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
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
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
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
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省份,它拥有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1、地文景观之岩溶地貌贵州省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
以石灰石岩积岩为主要地貌特点的贵州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
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一、贵州省之概要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
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
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
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
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省份,它拥有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1、地文景观之岩溶地貌贵州省与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
以石灰石岩积岩为主要地貌特点的贵州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
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高品位景观,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
岩溶博物馆——织金洞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乾宏洞”、“织金天宫”,位于贵州织金县城东北面二十三公里官寨乡东街口距贵阳150公里。
织金洞规模宏大,景色壮观,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种沉积形态,它既是一座地下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馆,堪称世界奇观。
它的长度,已探明的为13.5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溶洞。
洞里的各种钟乳石、石笋、石帘,千姿百态,造型奇特;还有间歇水塘、地下湖泊。
织金洞主要景点有望月楼、塔林、南天门、万寿山、望山湖、广寒宫、雪香宫、凌霄宫、天都广场、银雨宫等。
其中塔林是由各种形态的石笋组成。
织金洞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
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织金洞已开发的洞厅47个,洞厅最宽处173米,一般高50—60米,最高达150米。
洞内地形复杂,有迎宾厅、万寿宫等10个景点、40多种岩溶形态,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洞外有地面岩溶、峡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与布依、苗、彝族村寨。
整个风景名胜区面积450平方公里,除织金洞景区外有织金古城、裸结河峡谷、洪家渡景区。
织金城建于公元1382年,三面环山,一水贯城,城内有71处清泉,庵堂寺庙50余处,有结构奇特的财神庙、洞庙结合的保安寺等。
2009年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成功升级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2、水域风光之湖泊水库我们常说山无水不灵,山因水秀,有了水的灵动,一切方才显得那么清晰活泼,一切就会因此而更具活力。
在贵州这里我们看到有湖光山色红枫湖、山水名胜舞阳河、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瑰丽多姿的“小七孔”,以及“贵州山水精华的浓缩”天河潭。
高原明珠——红枫湖红枫湖红枫湖位于贵州清镇、平坝县境内,距安顺77千米、贵阳33千米。
红枫湖是岛屿最多的高原岩溶湖泊,湖中有岛屿170多个,以岩溶地貌和湖光山色为特色,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贵州腹地的一颗明珠。
红枫湖始建于1958年,当时挖水库修电站。
湖边有座红枫岭,岭上及湖周多枫香树。
深秋时节,枫叶红似火,红叶碧波,风景优美,故名“红枫湖”。
红枫湖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
北湖以岛闻名。
鸟岛、蛇岛、龟岛。
北湖沿岸,有西汉的古墓群,有明代的“苗王营垒”。
湖以洞著称。
有将军洞、打鱼洞、水下洞和大口同。
北湖与南湖之间,有中湖连接。
进入中湖,两岸峭壁森严,山势险峻;山上松柏苍劲挺拔。
后湖湾汊众多,纵横交错。
看似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船头一转,山水如画,尽收眼底:附近的村落,归来的打鱼船,手拉手的情侣,舞姿翩翩的苗族姑娘。
湖、岛、山、洞巧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北湖的岛、南湖的洞、中湖的山、后湖的湾,到红枫湖游览情趣不同时间不一样。
春来观花,夏日望水,秋季看树,冬天赏鸟。
泛舟湖中,但见奇峰挺拔,山环水曲,秀色满目。
风景区内建有苗寨、侗寨、布依寨,苗家的吊脚楼、侗家的鼓楼及风雨桥、布依族的石板房错落有致,别具特色。
3、生物景观之多样性贵州省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贵州省共建立森林、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99个,面积1146万亩,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桫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成为森林主人,6000余种维管束植物无忧无虑地生长,933种野生脊椎动物在林间生养繁殖,黔金丝猴、黑叶猴、梵净山冷杉、青岩油杉、银杉等158种珍稀动植物被列入国家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名录。
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黔金丝猴又叫灰金丝猴、白肩仰鼻猴,属于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
是一种较大的猴子,体重可达15公斤。
它的鼻子非常奇特,一般猴子鼻孔向下而它仰天朝上。
黔金丝猴体灰色,两肩之间有一明显的白班。
世界上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多,非常珍贵,已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被称为“世界独生子”。
据最新资料目前梵净山大约有800只。
黔金丝猴主要生活在气温适宜、向阳而且果木茂盛的林区,它们爬树灵活敏捷,活动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
站在树叉上,向周围观望窥测,或悠坐树枝上,嬉戏休息,或跳跃树冠间,摘吃鲜嫩的树叶。
(二)人文景观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代代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留下了众多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等。
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
全国56个少数民族,贵州有49个,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
其中全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布依族占97.3%;侗族占55.7%;仡佬族占98.2%;水族占93.2%。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1、遗迹遗址遵义海龙囤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之龙岩山上,史称“龙岩屯”,是700多年前明代播州杨氏土司的庄园和城堡。
屯内面积1.59平方公里,由外城、内城构成,其上建有9关,各关均以巨石垒砌,关关石墙相连,建于悬崖之巅,地形险要,是一组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位于安顺城东七眼桥,是明代汉族移民的古村寨,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屯门、屯墙和哨棚。
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屯堡人古老的石头民居、独特装束,饮食习惯、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在安顺一带完好地得到保存。
村内古树成荫,山势峻峭,风景秀丽。
村内一条街、戏楼、和数十户民居建筑完好地保存着明清特色,是一座现存的屯堡文化地面博物馆2、红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从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红七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在贵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的转折——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
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有抱厦。
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
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
楼上有梭门梭窗。
檐柱顶饰有垩土堆塑的花卉。
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
门窗涂饰赭色,镶嵌彩色玻璃,窗外层加有板门。
楼内各房间设有壁橱。
整个主楼通西阔25.75米,通进深16.95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
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三十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3、民族风情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
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
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贵州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民族风情独特,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
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4、旅游商品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富集省份,其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是中国上古文化基因库,是千年手工技艺的保留地。
古往今来, 49个民族和睦聚居于此,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贵州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有27个大类,有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有巧夺天工的纺织、刺绣、蜡染、银器、剪纸、陶器、竹器、木器、漆器、草编等。
民族艺术之花——蜡染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纺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在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
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
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蜡染艺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亦被称作“贵州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