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剖析

句读符号与标点符号的差异: ★标点符号的数量比句读符号多。 ★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
三、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 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 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 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 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西汉竹简《仪礼》(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主人再拜稽首,尸入,主人退〇 。宿宾。 “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し。 妾之事女君与妇之事咎姑等● 。妇为咎姑,何以基也?
3、句读符号
ヽ し
〇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zhǔ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用于段末或句末的停顿。jué 《说文》:“钩识也。” 用于句末的停顿。
《后汉书· 班昭传》:“《汉书》始出, 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尚书》:夔有一足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 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 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鲁迅《”题未定”草(六)》:“标点古 文,不但使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 名的学者出丑。” 纵使明人小品如何“本色”,如何“性灵”, 拿它乱玩究竟还是不行的,自误事小,误人可 似乎不大好。例如卷六的《琴操》《脊令操》 序里,有这样的句子:“秦府僚属。劝秦王世 民。行周公之事。伏兵玄武门。射杀建成元吉 魏征。伤亡作。”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
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教学内容】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二、古人的句读实践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
古籍标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籍标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处理古籍标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古代标点符号与现代标点符号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古代标点符号的演变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朝代、不同作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标点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判断。
2. 标点符号的使用原则:古籍标点的使用原则通常是以意群为基础,即将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组成一个意群,然后在合适的位置插入标点。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语义和韵律。
3. 标点符号的种类和功能:古籍标点符号包括顿号、逗号、问号、句号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顿号常用于表示停顿和语气的变化,逗号用于分隔并列成分,问号和句号则表示疑问和结束等。
要根据上下文和语义进行正确的标点选择。
4. 遵循古籍原貌原则:在编辑古籍时,应尽量保持原貌,尊重古籍的历史和风格。
除非有确凿的校勘依据或需要与现代阅读习惯接轨,否则不建议随意增删标点符号。
5. 注释和校勘的处理:一些古籍可能存在注释和校勘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编辑时也需要进行标点。
一般来说,注释和校勘的标点应与主文本区分开来,以突出它们的特殊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具体的古籍标点问题,最好参考相
关研究成果、专家意见或权威的版本,以确保标点符号的准确和恰当。
古籍整理类书稿中常见的标点问题分析

标点古籍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它牵涉古代训诂、 音韵、语法、修辞、校勘以及古代的文化、制度等方方面 面,要求点校者具备广博的知识,专业书籍更要求点校者 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下面就是几个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又 不求甚解造成的错误。如:
又张秋水《冬青馆集》书《绿牡丹传奇》后云:“此
吾乡温氏启衅于复社之源。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 其实柳五、柳车。尚公范思诃据《复社纪略》各有指斥,其 于越人疑亦王元趾、陈章侯一流。而吴兴沉重者,以在朝则 影黎媿庵、倪三兰,在野则影张天如、杨子常、周介生辈, 大致如《十错认》、《燕子笺》,亦明季文字风气所趋,而 语语讥切。社长极喜笑怒骂之致,宜媿庵当日厉禁之要,其 词藻有不能没者。盖相国之弟育仁暨二子俨伉倩人为之,谢 英、顾粲直用自况,惜乎!名氏湮没,世苟有锺丑斋,不又 取以入《录鬼簿》欤?”(周明泰《续剧说》)
―62 ―
传奇名《三梦春》者,备载其事。将军名额,楚良将也,高
逸其名。(周明泰《续剧说》) 上例中的“趋”,读为“促”,急速、赶快之意,应
当作为时间状语置于句首。段末的“高逸其名”不可解, 联系上文,即知其与上句为并列关系,乃介绍将军与高君 的,“高”后应点段。故上段当断为:
……将军挥手曰:“止,止,吾即从汝!”趋下令: 军中有留妇女一人者,立斩。一时欢声震地,获团聚者数千 家。复谕闽镇以国法,而信民之妇女亦得发还千余人。时闽 中好事者,有为传奇名《三梦春》者,备载其事。将军名 额,楚良将也;高,逸其名。
……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其实柳五柳、车尚 公、范思诃,据《复社纪略》,各有指斥。其于越人疑亦王 元趾、陈章侯一流。而吴兴沉重者,以在朝则影黎媿庵、倪 三兰,在野则影张天如、杨子常、周介生辈。大致如《十错
编辑出版 Bianji Chuban
古书的标点问题

06
章句小儒
07
破碎大道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十 年 春、齐 师 伐 我
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
3、句读符号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〇
十 年 春、齐 师 伐 我
し
1、何为“句读”?
2、句读溯源
西周永盂(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
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西汉竹简《仪礼》(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厥率旧,厥疆宋句し,永拜稽首,对扬天子休命。
古者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し,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し,去其邪避し,除其恶俗し。法律未足し,民多诈巧し,故后有间令下者し。(节录)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
为古书进行标点的基本要求

为古书进行标点的基本要求给古书标点啊,就像给老祖宗的话排排队,有这么几个基本要求呢。
一、理解文意。
这就好比你得先知道人家老祖宗想说啥。
要是不懂文章的大致意思,那标点就容易点得乱七八糟。
就像你去指挥一群人排队,却不知道这些人之间啥关系,那肯定排不好。
比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你不懂这是在讲统治者对待民众的态度,可能就标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其实还有一种理解和标点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两种意思可大不一样呢,所以得先搞懂文意才能标点准确。
二、熟悉语法。
古书也有它自己的语法规则。
就像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玩法一样。
古汉语的语法和咱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些不同。
像“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可大了。
“者”常常用来表示人或者事物,就像个小标签。
“也”呢,很多时候是表示一种判断或者肯定的语气。
要是不懂这些语法,标点就容易出错。
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你要是不懂这个“者……也”表示判断的语法结构,可能就标点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就完全错啦。
三、了解文化背景。
古书里有好多东西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
就像你要知道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啥的。
比如说古代的官职名称、祭祀礼仪等。
要是不知道这些,在标点涉及这些内容的古书时就容易懵圈。
像“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如果你不了解古代这种不同等级有不同祭祀对象的文化背景,可能标点的时候就不知道从哪儿断开合适了。
四、参照上下文。
古书里的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互相都有关系。
有时候一句话单独看很难确定标点,就得看看上下文。
就像你要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光看他自己不行,还得看看他周围的人呢。
比如说“秦攻韩之管秦王亲临三川以督战”,如果只看这一句,可能会有不同的标点方式,但如果结合后面的内容提到秦王在这个地方的战略部署等,就能更准确地标点为“秦攻韩之管,秦王亲临三川以督战。
”。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3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3(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
”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
《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十八、古文今译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 、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语音的异同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 、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 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章句小儒
破碎大道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 十 十
给文章断句为 “句读”。古人 研读经书要自己
年 春
年 春
断句,一句话读 、 、
完,常在字的旁 齐 齐
边加圆圈或打勾, 这种地方叫做
西汉竹简《仪礼》(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主人再拜稽首,尸入,主人退〇 。宿宾。 “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し。 妾之事女君与妇之事咎姑等● 。妇为咎姑,何以基也?
3、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zhǔ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末的停顿。jué
《说文》:“钩识也。”
师
师
“句”;一句话 伐 伐
し 没完,但需要停
顿一下,就在字
我〇 我
的下面加以顿点
儿,这种地方叫
做“读”。
2、句读溯源
西周永盂(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
厥率旧,厥疆宋句し,永拜稽首,对扬天子休命。
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 睡虎地)
古者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 し,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し,去其邪 避し,除其恶俗し。法律未足し,民多诈巧し,故后有间 令下者し。(节录)
〇 用于句末的停顿。
句读符号与标点符号的差异: ★标点符号的数量比句读符号多。
★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
三、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 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 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 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 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
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 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明明是张岱作的《琴操》,怎么会是魏征作 呢,索性也将他射杀干净,固然不能说没有道 理,不过“中流”文人,是常有拟作的,例如 韩愈先生,就替周文王说过“臣罪当诛兮天王 圣明”,所以在这里,也还是以“魏征伤亡作” 为稳当。
《后汉书·班昭传》:“《汉书》始出,多 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尚书》:夔有一足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 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 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 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 先城未败,将妻子出。(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纵使明人小品如何“本色”,如何“性灵”, 拿它乱玩究竟还是不行的,自误事小,误人可 似乎不大好。例如卷六的《琴操》《脊令操》 序里,有这样的句子:“秦府僚属。劝秦王世 民。行周公之事。伏兵玄武门。射杀建成元吉 魏征。伤亡作。”
文章也很通,不过一翻《唐书》,就不免觉 得魏征实在射杀得冤枉,他其实是秦王世民做了 皇帝十七年之后,这才病死的。所以我们没有法, 这里只好点作“射杀建成元吉,魏征伤亡作”。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文辞类
撰》卷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 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 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 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 知所言。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
制作 彭再新
讲授 彭再新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帐帛进门, 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孙 行人等不得小便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 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1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 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 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 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鲁迅《”题未定”草(六)》:“标点古文, 不但使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名的 学者出丑。”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 人有病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 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 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 昌黎集》下)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 可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