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史与现状的调查
关于特色老建筑生存现况调查

关于特色老建筑生存现况调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古建筑被破坏。
等到修复残损的建筑时,才发现已经很难恢复原来的状态。
为了了解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我们以山东青岛德式老建筑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做了此次调研,关注这一现象,了解它们的情况,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有关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借鉴,改善保护历史的状况。
标签:城市现代化;德式老建筑;历史文化破坏和保护1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况的调查背景及方法1.1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观念的提出德式老建筑: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派兵驻守青岛,青岛成为海防重镇并由此建置,当时名为“胶澳”。
1898年,一纸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让德国人成为这里的主人,他们把这个城市改名为青岛。
“青岛算是德国在国外唯一一个当作自己城市建设的地方。
”1.2 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意义及背景)研究的背景:青岛德式建筑分散,所有权分属不明,维修队伍就不可能统一,这样就不能保证所有德式建筑得到应有的维护。
德式建筑分属于文物局、规划局、部分企业或个人管理,一旦某个建筑需要维修,不需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或掌握建筑原貌,各分管部门或个人就可自行维修。
目前青岛德式老建筑在维修前举行听证会的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对于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德式建筑,很少甚至没有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
1.3 调研的时间方案、计划1.3.1 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青岛市中山路:青岛市中山路是青岛的名片和地标,堪称青岛的母脉,附近分布着大量德式建筑物,名人故居,如中山路的天主教堂,德国警察署旧址等。
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沿路都是美丽的德国建筑,西端11号正对广场的就是当年德国殖民统治的最高机构——总督府,向东是英国和美国驻青岛的总领事馆以及一批高级别墅。
1.3.2 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说明①调研采用实地调研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方式。
调查采取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走访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200份,数据获得后,采用规范分析方式,咨询有关专家,总结归纳,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给出相关建议。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青岛是一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青岛的城市建筑特色,以下是对青岛城市建筑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背景青岛的城市建筑景观主要受到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青岛曾作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政府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型的德式建筑,例如八大关、栈桥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德国建筑师所钟爱的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
而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也在青岛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修复德式建筑也成为了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工作。
二、德式建筑的特色1. 保留完好的德国老洋房: 在市区的八大关和栈桥附近,有一批德国老洋房保存较好,是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景点。
这些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色彩鲜艳,立面上有半圆形和拱形窗户,表达出德式建筑的典型特色和浪漫情调。
2. 独特的花园建筑: 德国人非常注重花园和绿化的布局,因此许多德式建筑都有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花园常常有小径、喷泉和雕塑等元素,让人们可以在建筑内外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3.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德式建筑给青岛带来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些建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现代建筑的特色1. 创意设计和高端材料的应用: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青岛的现代建筑设计日趋创意和多样化。
许多建筑采用了玻璃幕墙结构,使得建筑外观光滑通透,内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现代建筑常常选用高端建筑材料,突出建筑的质感和现代感。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青岛的现代建筑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塑造城市形象和特色: 青岛的现代建筑以多功能性和大型建筑为主,例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奥帆中心等。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讲解一、引言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青岛著名的历史建筑,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将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相关故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探寻这段历史的瑰宝。
二、历史背景青岛德国总督楼,最初建于1903年,是由当时的德国总督为了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而兴建。
这座豪华别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成为了青岛的城市地标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建筑也见证了中德两国的友好交往以及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
三、建筑特点青岛德国总督楼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建筑外观气势宏伟,富有欧洲贵族风范。
楼内的装饰艺术也是一大特色,漆器、铁艺、木雕等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德国的建筑和工艺水平。
而楼外的花园设计更是精致,仿若欧洲贵族府邸一般,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四、收藏品及故事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反映德国在青岛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览内容包括总督的办公设施、当时的居家生活用品、德国在青岛的治理情况等,这些收藏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画卷。
博物馆内还有一些展板和叙述,讲解了德国总督楼的建筑历史以及周边环境的变迁。
博物馆还有许多关于德国总督楼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这些故事为青岛德国总督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让人想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五、总结与回顾青岛德国总督楼作为青岛的古典建筑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收藏品及故事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瑰宝。
青岛德国总督楼也是中德友好交往的见证,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六、个人观点从青岛德国总督楼的讲解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名片。
通过对青岛德国总督楼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珍惜这些文化遗产。
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我们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内容摘要:青岛德式老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青岛德式建筑对历史的保护,对当今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青岛德式老建筑目的保护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监管不力,公众保护意识差,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
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希望能为德式老建筑的保护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青岛德式老建筑历史意义建筑风格保护现状继承发展目录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 (2)1.1问题的提出 (2)1.2研究意义及背景 (3)1.3文献综述 (3)1.4调查实施方案、计划 (5)1.41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5)1.42调查方法及说明: (6)1.43研究优势及分工情况说明 (7)1.44 调研过程 (8)第2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及其保护的意义 (9)2.1 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来源 (9)2.2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意义 (11)第3章青岛德式老建筑的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 (14)3.1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现状 (14)3.2 德式老建筑面临的问题 (17)第4章对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建筑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21)4.1 对青岛市市政府的建议 (23)4.2 对市民及社会的建议 (25)附录1:问卷 (27)第1章调查背景及方法1.1问题的提出青岛德式老建筑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其建筑自身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美学意义上。
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群,德式老建筑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意义上看,德式老建筑是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在所建的,历经百年风雨,是历史建筑文物的遗存也是城市化的见证。
德式老建筑文化对青岛的影响深远,如今德式老建筑进入翻修期,修与不修,如何修?如何修缮更好的保护这批建筑?这一些列问题成了争论的焦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德式老建筑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它们,我们以青岛的德式老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具体调研,获取详细准确的资料,为修缮建筑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群众提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1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20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迅猛起步,其中德租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其作为租借地,利用当时时下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兴建了城区中许多规整、精致的现代欧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今天仍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核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也为研究该时期青岛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主要风格是现代欧式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严谨的对称装饰,以及经典性突出的柱廊和拱门。
其中的一些专用建筑,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常在建筑风格和功能的设计上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许多民用住宅,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上也具有现代欧式建筑的特点。
这些房屋通常装饰简洁,环境优美,功能明确。
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还给青岛带来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美丽,恬静,适宜散步的公共休闲场所。
这些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美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德式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注。
“露西亚园”、“张裕公园”等,到现在仍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因此,德租时期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德国人在沿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上乘技术和专业素质,给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和懂得历史文化的意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由于该时期青岛建筑风格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有保存文化遗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往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常常只注意到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性质,却忽视了这些建筑带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人文关怀等其他重要文化元素。
因此,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最新德式风格建筑专题研究及青岛的德国建筑研究 -70页

德式风格建筑专题研究及青岛的德国建筑研究-70页干净活泼的巴洛克建筑;德国北部——大多是庄严而严谨的哥特式建筑。
即使在16世纪初,形成有影响力的风格也为时已晚。
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明显不同。
它们可以分为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风格。
斯派尔大教堂,罗马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也被称为罗马风格,是9世纪到13世纪早期的建筑风格。
它是以罗马式滚、拱命名的。
外墙轮廓清晰,厚砖墙、门框逐层装饰挑出来,高大的塔楼、门窗和拱门采用半圆型、桶型或十字拱顶,给人一种厚、实、稳重的感觉。
代表作品:沃尔姆斯大教堂、史派尔纪念教堂,沃尔姆斯大教堂,代表作品:弗赖堡大教堂、科隆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弗赖堡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格:13至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
它首先出现在法国,然后传播到德国并得到发展。
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但也有世俗建筑如市政厅。
它的特点是广泛使用带有亮线的尖拱、高而直的尖顶、轻而透明的飞扶壁和镶有彩色玻璃的长彩色窗户。
此外,许多砖砌哥特式教堂在整个德国北部都有建造。
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
德国建筑师将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与德国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已经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建筑。
建筑的特点是造型柔和,曲面和曲面,追求动态,偏爱华丽的装饰和雕塑。
巴洛克风格在教堂和德国建筑中被用来展示神秘的宗教气氛,而宫殿遗址给人一种富丽堂皇和奢华的感觉。
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精致的建筑和装饰风格,称为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大量的半抽象装饰主题。
巴罗佐风格的建筑、德累斯顿的皇宫教堂和维尔茨堡的主教宫殿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很受欢迎。
当时,人们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
在建筑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柱廊、寺庙、凯旋门,朱成为效仿的榜样。
古典建筑风格主要用于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剧院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关于青岛德式建筑的研究论文

关于青岛德式建筑的研究论文小组成员:于旻、刘人溢、孙铭真(初二.5班)指导老师:历史崔老师简要背景说明:德国侵略青岛时留下很多建筑,比如:八大关、德式监狱等,我们对它们非常感兴趣,所以想研究一下和这些德式建筑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建筑风格。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这个课题,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有关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对德国建筑有更多的了解。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我们都对德国建筑感兴趣,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
人力、物力、时间、财力方面均没有不利条件。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
实施步骤:第1-2周:确立课题第3-4周:制定方案,制作开题课件,开开题论证会第 5 周:搜集有关德国建筑风格的资料第 6 周:搜集有关德国建筑的历史第7-8周:参观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并进行实地考察。
第9 周: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第10 周:制作课件,成果展示任务分工:制作课件:刘人溢档案管理:孙铭真记录活动过程:全小组成员摄影:于旻预期成果:调查报告表现形式:文字、课件下面是我们的研究成果:青岛是一个近代殖民时期形成的城市,城区中留下了大量德、日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建筑。
此次重拍老照片力争在拍摄位置、角度、构图等方面与老照片保持一致,并对主建筑和周边的建筑进行简要介绍。
国际俱乐部际俱乐部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建于1910年,主要为德国军政官员服务。
随着会员增加,1926年对原建筑扩建,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国际俱乐部迁到迎宾馆,此处被征为军用由日本人经营和管理,主要接待德、意、日等轴心国在青人员,抗战胜利后,国际俱乐部又迁回,1950年改为中苏友好馆,中苏关系恶化后,这里作为市科协和科技馆,此老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此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新照片的拍摄位置在中山路、兰山路口,从两张相距近90年的照片对比来看还是有些变化的。
1、大门处盖了一门房。
2、二楼的大阳台和西面的走廊封闭了。
3、门外增加了地下增加了地下过街通道。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的历史之旅攻略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的历史之旅攻略青岛作为中国的滨海城市,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德国风情而备受瞩目。
其中,八大关地区是青岛保存最为完整的德国建筑群,也是体验青岛德国风情的最佳去处。
本文将带您进行一次青岛八大关的历史之旅,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八大关的历史背景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是原德国租借地时期留下的德式建筑群。
在19世纪末,德国殖民者将青岛打造成了亚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八大关区域包括德国总领事馆、马场路、德文学校、庙山别墅区等地,每座建筑都带有浓厚的德国建筑风格。
2. 八大关区的建筑风格德国建筑风格是八大关区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建筑外立面常见的风格包括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等。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红砖砌体,建筑外墙装饰精致,檐口线条曲线优美,反映出德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3. 栽溪别墅:德国总领事馆的见证德国总领事馆是八大关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八大关德国风情历史之旅的重点景点之一。
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曾是德国总领事的官邸,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栽溪别墅内部陈列着许多德国文物和历史照片,让人们了解青岛德国租借地时期的生活与文化。
4. 马场路:回到百年前的青岛马场路是八大关区的一条历史街道,保留了许多德国建筑。
这里有着一片古老而迷人的街道,沿途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精致的雕花立面和别具特色的门窗。
在马场路散步,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青岛,体验青岛德国风情的独特魅力。
5. 德文学校:见证留学德国的历史德文学校是青岛保留最完整的欧式学校建筑,该建筑现在仍然作为学校使用。
德文学校是当年留学德国的青年们的见证,这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如今,游客可以参观学校的外部,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德国学府的风采。
6. 庙山别墅区:山海交融的建筑群庙山别墅区是青岛八大关的延伸,也是德国风情的体现之一。
这里有许多欧洲式的别墅,建筑坐落在山坡上,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
散步于庙山别墅区,可以欣赏到绝佳的海景和优美的园林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青岛德式老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
专业班级园林1102
姓名(学号)
实践时间 2014年8月1日至8月11日
2014年 8 月 20 日
一、实践背景
㈠、调查的背景及意义
这是我来到青岛的第四年,正像许多人所说的“来到青岛是因为海的魅力,
离开青岛带走的却是一座城的思念”,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已经悄无
声息的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从多个方面展示的富有特性的青岛城市
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资源优势和财富。
青岛德式老建筑是
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历史意义上看,德式老建筑是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在所建的,历经百年风雨,是历史建
筑文物的瑰宝也是城市化的见证,此外,还表现在其建筑自身和城市整体规划的
美学意义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保护好这批老建筑,不仅关乎青岛市的经济
文化利益,更关乎中德友好关系的良好维持。
㈡.实践时间:2014年8月1日至2014年8月11日。
㈢.实践地点:山东省青岛市
㈣.实践人:
㈤.实践方式:查阅文献、查阅近期杂志、网上查资料、实地考察
二、实践内容
㈠、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说明
由于青岛德式老建筑比较多,我选取了5个进行实地详细调查。
1)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
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2)青岛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3)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德式建筑,建于1903-1905年,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
4)花石楼,位于黄海路18号,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
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
5)红房子,泛指青岛市广西路与安徽路口3栋相连的红色建筑。
1905年所建的“红房子”是医药商店旧址,又名橡树饭店。
㈡、青岛德式建筑的历史与现状
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
天主教堂,位于浙江路15号,旧称圣弥爱尔教堂,1932年始建,建成于1934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和花岗岩,占地1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48平方米。
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立有一4.5米高的巨型十字架,塔内悬有大钟4口,堂高18米,檐高8.8米,墙基1.1米,可容千人礼拜。
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座北向南,气势庄严宏伟。
文革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青岛迎宾馆,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该建筑由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
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府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5年7月改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 4月总督府成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政权之“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青岛市政府的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大和政协的办公楼。
1994年青岛市委和市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便成为青岛市人大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以“青岛德国建筑”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与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一起合并至青岛德国建筑群,成为其25个单体之一。
青岛德国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红岛路5号。
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三座兵营,其中以俾斯麦兵营最为典型,是在炮兵营旧址-“嵩武兵营”建筑的。
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
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兵营建筑分前后两排,与礼堂建筑共同围合成一矩形广场。
现为青岛海洋大学教学楼,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25个单体之四)。
花石楼,八大关风景疗养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花石楼前立着两块不同的标志牌,其中一块是花岗岩石碑,为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4年7月27日设置并将花石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注明花石楼1903年由德国人所建。
另一块不锈钢制作的标志牌,是1997年6月青岛市旅游局设置的,注明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此牌记载的"花石楼"始建时间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贵族所建。
出现这种不同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至今仍在进一步考证中。
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
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
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
红房子,位于市南区广西路33号,红房子”泛指青岛市广西路与安徽路口3栋相连的红色建筑,构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
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
始建于1905年,由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是医药商店旧址,又名橡树饭店,是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最具知名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2009年8月,“红房子”全球售卖的消息,引发学者及市民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百年“红房子”不仅具有“青岛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而且具有“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的属性。
这种双重身份使得“红房子”受到双重的保护,轰动一时的“红房子”全球售卖立即被叫停。
㈢、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的意义
1、文献综述
城市一再失忆的原因在于:保护意识薄弱,“暴力”开发和建设;“将来”的历史建筑,随普历史建筑功能的置换,建筑形式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历史建筑的改造必须能够反映建筑的场所精神,从整体上考虑建筑的风格和谐以及历史沉淀,渐进式小规模改造应该作为目前较为普适的改造手法"。
——《建筑的一段历史改变一座城----老建筑保护的渐进模式》[2]
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不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更不是那几栋历史建筑,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
文脉的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
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3]
2、历史意义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悲壮的半殖民地史。
我们以青岛德式老建筑为例,作为殖民建筑保存完整的青岛德式老建筑而言,它的的历史意义是特殊的,当代人们对这些建筑的保护,是对这段充满血和泪的历史的记忆。
一个容易忘记屈辱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座遗忘历史的城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同时迟早也会被历史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