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与奇恒之腑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学基础-2-3六腑和奇恒之腑-PPT文档

最新中医学基础-2-3六腑和奇恒之腑-PPT文档
② 证候特征:腹泻或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 纳呆,发热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③ 治法举要:清热化湿。
④ 方剂举例: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之类。
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
受纳
饮食物

腐熟

受盛化物泌

别清浊


小肠
水道


三焦

大肠

残 渣
传化 糟粕
水 液
贮尿
膀胱
排尿
第二章 脏腑
② 证候特征: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遇寒 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 吐,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③ 治法举要:温胃散寒。 ④ 方剂举例:良附丸之类。药物:高良姜、香附子。
2. 胃热证
① 病机概要:多因胃热偏盛与情志郁火相并,或邪热犯胃、过 食辛热之品而成。
② 证候特征:胃脘灼痛,吐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 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胀,腐烂或出血,苔黄 舌红少津,脉滑数。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 肠相连。
(一)主要功能: – 受盛化物: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 受盛: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 化物: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 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概述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一、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

中医学六腑奇恒之腑PPT课件
腑在人体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如胆主疏泄、主决断,对 人体的情志活动和消化功能有重要影 响;脉主行血、主气,是气血运行的 通道;骨主支撑、主生长发育,是人 体形态的支撑和保护器官等。
中医对奇恒之腑的实践
诊断与治疗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 方法,对奇恒之腑的病变进行诊断和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 、推拿等。
功能特点
六腑的功能偏重于代谢和排泄,如胆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等;而 奇恒之腑的功能则偏重于储存和孕育,如脑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子宫承担孕育胎儿的职 责等。
生理特性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如胃、小肠等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则是藏而不泻,如脑、髓等器官储存了大量的精气和营养物质 ,但不会直接参与代谢和排泄活动。
六腑的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食物 消化为食糜,传送到小肠。
01
小肠主吸收,将食糜中的精华
物质吸收进入体内,剩余部分
传送到大肠。
02
大肠主传导,将剩余的糟粕排
出体外。
03
膀胱主贮尿和排尿,维持人体
水液代谢平衡。
04
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
化食物。
05
三焦主气化,协调全身气机升
降出入。
06
六腑与五脏的关系
案例二
某患者因骨折后长期卧床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中医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 治疗,使患者恢复健康。
案例三
某患者因卵巢囊肿导致不 孕不育,中医通过调理冲 任二脉的方法进行治疗, 使患者成功怀孕。
05
现代医学对奇恒之腑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奇恒之腑的研究进展
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奇恒之 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通 过各种实验和临床观察,不断揭示奇 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腑与奇恒之腑

六腑与奇恒之腑

生理特性
1、主通降 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 2、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腐熟。
胃功能失调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 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三、小肠
位于腹中,上与胃相接(幽门),下与大肠相接(阑门)。 位于腹中,上与胃相接(幽门),下与大肠相接(阑门)。 ),下与大肠相接 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 1.主受盛和化物 2.主泌别清浊 2.主泌别清浊
膀胱功能 失调
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 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 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形态结构: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 形态结构: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 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焦者,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小肠功能 失调
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 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 小便短少,泄泻等。 小便短少,泄泻等。
四、大肠
位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阑门),下端为肛门。 位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阑门),下端为肛门。 ),下端为肛门 生理功能 传导、 传导、排泄糟粕 “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 胃的降浊 肺的肃降 肾的气化
(二)部位之三焦 1、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2)运行水液 )通行诸气( )
2、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膈以上(心肺) 膈至脐(脾胃、肝胆) 上焦 --- 膈以上(心肺) 中焦 --- 膈至脐(脾胃、肝胆) 脐以下( 膀胱、大肠、小肠等) 下焦 --- 脐以下(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08(六腑、奇恒之腑)

08(六腑、奇恒之腑)

2)主泌别清浊
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 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 • 分清:将经过小肠化物功能化生的水谷精微加以吸收, 再通过脾的升清和散精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 • 别浊: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 经肛门排出体外; •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多余的水液, “小肠主液”。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四)大肠 1、位置及联系:
大肠
居腹腔,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小肠, 下通体外,上口为阑门,下口为粕门。 大肠的经脉与肺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2、属性与特点:
1)属性: (1)阴阳:(2)五行: 2)特点: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3、生理功能: 1)主津 2)传化糟粕 (下页) 食物残渣 大肠
肺主 肃降 调节水分并降浊 胃主 降浊 肝主 疏泄
小肠
(三)小肠
1、位置及联系:
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胃, 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2、属性与特点:
1)属性: (1)阴阳:(2)五行:
2)特点: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而来的初步消化了的食物,起 到了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 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了的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 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和糟 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小肠主管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包 2)主泌别清浊: 括上半段和下半段各进行一次。 (胃降浊) 浊中之清 水谷浊气 受盛化物 小肠上 泌别清浊 半 段 上半段 浊中之浊
小肠下 半 段
泌 下 别 半 清 段 浊 阑门
1、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失调则水之浊气与谷之浊 气相混而下:小便浑浊或 水样便(腹泻)。

中医奇恒之腑和六腑的区别

中医奇恒之腑和六腑的区别

中医奇恒之腑和六腑的区别【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四。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黃帝內經·五藏別論篇》(接前文)我们再看胆,胆本来是属于六腑,但是胆又藏精汁,跟其它六腑也不太一样,所以属于奇恒之腑。

还有一个是女子胞,女子胞为什么不一样,张介宾说∶“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

故此六者,均称为奇恒之腑”。

也就是说女子胞是受精气,而且胎儿在这里边孕育,所以它也是精气所藏的腑,因此也叫做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都是藏精气的,跟其它的腑不一样,我们一会儿会讲到。

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卷二》里边注解∶“其脏为奇,无所与偶,而至有恒不变,故名奇恒之腑”。

马莳从字面上来进行了解释为什么叫奇恒之腑。

我们如果从《黄帝内经》的原意上来理解就以张介宾的理解为主,“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属,以其藏蓄阴精,故曰天地之所生,皆称为腑”。

这个意思比较好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还有一个就是胆,张介宾说∶“胆居六腑之一,独其藏而不泻,与其它腑之传化者为异”。

胆藏蓄精汁,古代不叫胆汁叫精汁,胆汁有帮助身体消化的作用。

学解剖学就知道,胆囊是把胆汁储存完了之后,还要往下排到十二指肠,是这样一个过程。

古代没有这么详细的解剖学,认为胆里边所储存的汁是非常重要的,认为这里边是藏蓄阴精的,所以跟其它的六腑不同。

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几个腑是怎么样的。

《黄帝内经》里面讲的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是传化物的,吃进去的水和谷经过胃、大肠、小肠,再泌别清浊分到膀胱里面去,然后再排出来,这里边它本身是空的,而且它把食物都运化完了之后又排空了。

什么是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有哪几个脏器组织

什么是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有哪几个脏器组织

什么是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有哪几个脏器组织什么是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有哪几个脏器组织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

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气,与脏的生理功能特点相类似,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中除胆为六腑之一外,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归属,这是不同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点。

一脑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脑为髓之海”。

脑的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头者,精明之府”。

《灵枢·大惑论》中将眼的结构名称及与脑的关系也作了说明,它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大惑论》还把视觉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它说:“故邪中其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海论》)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口问》) 这是把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了。

脑耳、目都在头部,脑之“不满”则可导致耳鸣、目眩以及精神萎顿。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了脑与精神活动有关,称“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脑的功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耳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母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舍能言一二字。

”他的这一认识,已经把记忆、视觉、听觉、嗅觉、言语等感观功能皆归于脑,这种对脑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了。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贲门上连食,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
出入胃腑的通道。 下脘
贲门
幽门
第8页/共32页
中脘
上脘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 食水谷的作用。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 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第3页/共32页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 余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 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 的消化和吸收。
第4页/共32页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2.主决断
第10页/共32页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 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 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 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第11页/共32页
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
第14页/共32页
2.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 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
①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 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 傍”;
②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 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 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病理:泌清别浊异 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故临床上治疗泄泻 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第17页/共32页
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相关的脏腑功能: 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②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大肠对糟粕排泄
的作用; ③肺气的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肺与大肠
相表里); ④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
的吸收; ⑤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肾阴虚、肾阳虚均可导致便 秘或泄泻)
第6页/共32页
(三)病理
主决断的功能失常:易惊多恐,善太息,犹 豫不决,失眠多梦
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失常:一是肝失疏泄, 胆汁排泄不利:胸胁胀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二是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
第7页/共32页
二、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
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 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 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 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
第12页/共32页
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是指推动和调控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 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和能量,是一身之气 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
学习目标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第1页/共32页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一、胆 二、小肠 三、胃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2页/共32页
概说: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第正13气页/共。32页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 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主要功能:
1.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 两个方面:
①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即受盛作用;
②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 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 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第18页/共32页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
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 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 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 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 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 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第5页/共32页
(二)胆为奇恒之腑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 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 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 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 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 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 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 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故胃又称为“水谷之海”(reservoir of water and grains)、“水谷气血之海”。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第9页/共32页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
动趋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 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第15页/共32页
病理:
浊气在上则腹胀、腹痛、呕吐、便秘;清气 在下则便溏、泄泻。
第16页/共32页
四、大肠
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 其下端连肛门。 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 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 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 导之官”之称。
②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 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 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和能量,又称“中气”。
③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 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盛, 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 “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