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中学校史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苏州第十中学

中国·苏州第十中学

中国·苏州第十中学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前身为名震东南大地的“振华女中”,由王谢长达女士创办于1906年。

校园为清代织造署旧址,景色秀丽,古迹众多。

西花园为皇帝行宫后花园,康熙六次下江南均驻跸于此,乾隆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于此。

耸立于假山池塘中的瑞云峰为北宋花石岗遗物,号称江南园林山石之冠。

瑞云峰和织造署旧址均为省市重点保护文物。

办学百年来,学校承名人名园名校传统,办质朴大气精品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评价振华女中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学校现有师生员工近1700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双馨、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始终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在“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站在新的起点上,每一个十中人都谨怀感恩之心,以“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坚持传统,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努力使教育在苏州十中的校园里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

南京市1-67中的 中学校史沿革

南京市1-67中的 中学校史沿革

南京市1-67中的中学校史沿革!(一起回忆下你的中学)一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二中,改为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05年4月,与五十中、八中合并了,在鼓楼区中央路长江新村8号三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四中,还保留校名,在鼓楼区五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六中,还保留校名,七中,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八中,2001年学校接受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的资助,更名为南京田家炳中学。

现更名为"南京工业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八中校区)地址:南京市萨家湾46号九中,改: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在玄武区十中,改:金陵中学,在鼓楼区十一中,改: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在鼓楼区十二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区十三中,还保留校名,在玄武区十四中,还保留校名,在浦口区十五中,改:南京金陵职教中心十六中,已撤销,在鼓楼区的,位置就在现在中山北路虹桥路口十七中,还保留校名,在浦口区十八中,改:南京市旅游.营养职业学校,秦淮区南京市剪子巷84号十九中,改:文枢中学二十中,改:文枢中学二十一中,下关电大,在下关区公共路12号二十二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文昌巷63号二十三中,改:三中初中部(九条巷8号)二十四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大香炉30号二十五中,文革后期与九中合并,在玄武区长江路二十六中,已撤销二十七中,还保留校名,在秦淮区乌衣巷11号二十八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安品街58号二十九中,改: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三十中,改:南京市商业职业学校现南京金陵职教中心三十一中,不祥三十二中,改:财经学校,在秦淮区东牌楼74号三十三中,改:鼓楼中等专业学校,在鼓楼区湖南路96号三十四中,还保留校名,在玄武区太平门农场巷124号三十五中,改:南京市下关区职业教育中心在下关区建宁路三十六中,改:南京市幼儿师范、女子中专学校,(原女五中)在白下区莫愁路三十七中,已和二十八中合并三十八中,改: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南湖安国村58号三十九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区新民路150号四十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三汊河四十一中,改:晓庄学院附中(一中分校)在下关宝善街四十二中,与27中学合并四十三中,改:秦淮职校,在秦淮区四十四中,不祥四十五中,经查79年并入宁海中学四十六中,不祥四十七中,不祥四十八,不祥四十九中,改:致远中学五十中,新闻报道说,已改为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2005年4月,与二中、八中合并五十一中,不祥五十二中,和十二中合并,在下关五十三中,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在白下区五十四中,保留校名,在玄武区后宰门西村20号五十五中,改:南京市虹苑中学,在建邺区五十六中,还保留校名,在浦口57-59,不祥六十中,与24中合并六十一中,原在浦口区,现已撤并62\63\65 不祥六十四中,九十年代中期被育英二外兼并,在大厂区六十六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和燕路94号六十七中,还保留校名,(原三女中),在白下区金銮巷中华中学,即原一女中梅园中学,即原二女中人民中学,即原四女中。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简介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简介

高起点创品牌——麒麟区第十中学简介学校照片1学校照片2一、基本情况麒麟区第十中学位于麒麟区南宁街道水寨社区,平安路与纬五路交叉口西北侧。

2007年12月5日召开的曲靖市人民政府市民办公会议确定了曲靖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建改扩建“6+8”工程,其中麒麟区第十中学(原会议纪要名称为“南片区中学”,2012年7月9日唐区长主持召开的南片区中学现场协调会确定学校名称为“麒麟区第十中学”)为新建工程之一。

该项目也是曲靖市人民政府2012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占地23139.98平方米(34.71亩),其中:教学综合楼一幢14000平方米,公厕一幢,值班室两间,200m环形跑道运动场一块,篮球场6块,停车场一块。

总投资6100万元。

二、“6+8”工程在区十中初显成效(一)满足了南片区孩子就近入学的愿望。

区十中招生辐射范围包括:阳光小学、花柯小学、水寨小学、以及整个南片区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均做到就近入学。

今年就读招收初一新生共392人,其中51人为省外籍户口,136人为麒麟区外籍县市区户口。

(二)缓解了中心城区就学压力。

区十中的建成和顺利招生使整个南片区的学生能就近入学,大大缓解了中心城区初中,尤其是区五中的就学压力。

(三)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成本。

南片区学生就读十中,大大缓解了南城门、紫云路地段交通拥堵现象。

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成本。

(四)减缓了中心城区“大班额”现象。

2013年秋季学期,中心城区初中招生80个班5923人,平均班额74人,比2012年增加477人。

因新增2所初中(区十中、区七中分校),初中平均班额减少2人。

(五)实现了标准班额教学,优质教学得以体现。

区十中目前只有8个教学班,平均每个班49人,是标准班额教学,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区十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按照“高规格、高标准、高配置”三高标准来建成的。

校史馆讲解稿(3篇)

校史馆讲解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校校史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光的长河,一同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感受学校的精神底蕴。

在这里,我们将见证一代代师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历程,共同领略我校百年沧桑的辉煌成就。

一、校史馆简介我校校史馆位于校园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区,分别是校史陈列区、校领导视察区、校友风采区、校庆活动区和荣誉展区。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资料,旨在全面展示我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二、校史馆五个展区讲解1. 校史陈列区校史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包括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等阶段。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学校创建:我校成立于1912年,原名“私立XX中学”,是由一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的。

当时,学校以“培养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心的公民”为办学宗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发展历程:从1912年至1949年,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校名也几经更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影响力的名校。

(3)壮大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校领导视察区校领导视察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等视察学校的珍贵照片和资料。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省部级领导视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校曾多次受到省部级领导的视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校友风采区校友风采区展示了学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风采。

以下是该区域的详细讲解:(1)科技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两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许多校友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2)教育领域:我校校友中有不少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教授、研究员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州市第十中学大事记

苏州市第十中学大事记

苏州市第十中学大事记(2001年)1月■我校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江苏省一级图书馆”;被市体委、市教委评为2000年苏州市体教结合先进集体;周志刚老师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3月3月2日加拿大皮尔逊学院董事长Mr.Tim Coutts及院长Mr.Stuart Walker 来我校视察,对前几年选入他们学院的李顺来、钱怡、黄华、桑小红4位同学加以赞赏。

3月7日我校徐思源老师被市妇联、人事局评为首届苏州市“十大杰出女性”,《苏州日报》刊登了徐老师的照片。

3月13日我校第二批义务无偿献血者共37人,超额完成了学校献血计划。

4月■经支部大会通过,校党总支批复,贾云舟、金磊、陈蕾三人由中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另有陈瑶、周晓燕、黄睿、朱小燕、徐寅倩、吴文娟、周滢、姚春琛(学生)、梁亮(学生),被接受为中共预备党员。

4月2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佘振苏博士回母校讲学。

他同时还是北大力学与工程科学与周培源讲座教授;北大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大信息与工程学部副主任;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

应师生的要求,他书写了“祖国恩重,母校情长”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词句。

4月4日苏州民营企业创捷公司总裁沈晓春来校为高一学生作题为“知识与素质”的报告。

4月12日著名社会学家、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炳斯先生和市教委副主任高国华陪同下,来到母校访问,在瑞云峰前即兴提笔,留下了“瑞云生色,人才辈出”的题词。

4月13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现国家教育部督学柳斌,在市教委副主任谷公胜的陪同下,携夫人刘缙(53届校友)视察了我校。

4月25、26日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组来我校进行验收评估。

两天中,专家们观看了升旗仪式、广播操;听校长汇报、看录像片及资料、参观校容校貌;召开师生座谈会;观看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展示会,听课、观看高二、高三年级班会课……最后专家们观看了一台文艺汇报演出。

十周年校庆校史回顾

十周年校庆校史回顾

十周年校庆校史回顾引言本文档旨在回顾我们学校建校至今的十年历程,展示我校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建校初期我校于十年前创立,当时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和教职员工。

校园设施简陋,教学资源有限,但我们迅速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学术成就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吸引了优秀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加盟,开设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位课程和研究项目。

我们的学生在各种学科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学术奖项。

社会影响我校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我们大力倡导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

我们与各个行业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为他们提供了诸多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

校园建设为了提供更好的研究和生活环境,我们不断进行校园建设和设施更新。

我们新建了图书馆、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等重要设施,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和研究设备。

同时,我们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积极推行绿色校园建设。

国际交流我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与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这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机会,促进了我们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感恩与展望在我们建校十周年之际,我们要感激所有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友们。

同时,我们也要展望未来,继续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将继续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前行,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Note: This is a general outline and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upon or modified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requirements.。

湖州中学的百年校史资料

湖州中学的百年校史资料

湖州中学的百年校史资料浙江省湖州中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其校史概括如下:
校史概述
创办时间:湖州中学创建于1902年,最初名为“湖州府中学堂”,起源于清朝末年的教育改革运动。

前身:学校的前身是“爱山书院”,体现了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

迁移历程:
1945年,学校迁入莲花庄校区。

2004年,学校迁至湖州市凤凰经济开发区的新址,位于同心路1555号(根据部分信息)。

重点中学认定:
1981年4月,湖州中学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后来在1995年,又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杰出校友:
学校培育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如文学巨匠茅盾、革命烈士钱壮飞、“人民科学家”叶培健、“人民楷模”王启民等。

历史变迁与影响
湖州中学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更名和重组,但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在不断发展中,湖州中学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起来,浙江省湖州中学的百年校史是一部充满光辉与荣耀的教育发展史,它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并以卓越的教育成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南京市1-67中的 中学校史沿革

南京市1-67中的 中学校史沿革

南京市1-67中的中学校史沿革!(一起回忆下你的中学)一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二中,改为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05年4月,与五十中、八中合并了,在鼓楼区中央路长江新村8号三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四中,还保留校名,在鼓楼区五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六中,还保留校名,七中,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八中,2001年学校接受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的资助,更名为南京田家炳中学。

现更名为"南京工业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八中校区)地址:南京市萨家湾46号九中,改: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在玄武区十中,改:金陵中学,在鼓楼区十一中,改: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在鼓楼区十二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区十三中,还保留校名,在玄武区十四中,还保留校名,在浦口区十五中,改:南京金陵职教中心十六中,已撤销,在鼓楼区的,位置就在现在中山北路虹桥路口十七中,还保留校名,在浦口区十八中,改:南京市旅游.营养职业学校,秦淮区南京市剪子巷84号十九中,改:文枢中学二十中,改:文枢中学二十一中,下关电大,在下关区公共路12号二十二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文昌巷63号二十三中,改:三中初中部(九条巷8号)二十四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大香炉30号二十五中,文革后期与九中合并,在玄武区长江路二十六中,已撤销二十七中,还保留校名,在秦淮区乌衣巷11号二十八中,还保留校名,在白下区安品街58号二十九中,改: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三十中,改:南京市商业职业学校现南京金陵职教中心三十一中,不祥三十二中,改:财经学校,在秦淮区东牌楼74号三十三中,改:鼓楼中等专业学校,在鼓楼区湖南路96号三十四中,还保留校名,在玄武区太平门农场巷124号三十五中,改:南京市下关区职业教育中心在下关区建宁路三十六中,改:南京市幼儿师范、女子中专学校,(原女五中)在白下区莫愁路三十七中,已和二十八中合并三十八中,改: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南湖安国村58号三十九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区新民路150号四十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三汊河四十一中,改:晓庄学院附中(一中分校)在下关宝善街四十二中,与27中学合并四十三中,改:秦淮职校,在秦淮区四十四中,不祥四十五中,经查79年并入宁海中学四十六中,不祥四十七中,不祥四十八,不祥四十九中,改:致远中学五十中,新闻报道说,已改为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2005年4月,与二中、八中合并五十一中,不祥五十二中,和十二中合并,在下关五十三中,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在白下区五十四中,保留校名,在玄武区后宰门西村20号五十五中,改:南京市虹苑中学,在建邺区五十六中,还保留校名,在浦口57-59,不祥六十中,与24中合并六十一中,原在浦口区,现已撤并62\63\65 不祥六十四中,九十年代中期被育英二外兼并,在大厂区六十六中,还保留校名,在下关和燕路94号六十七中,还保留校名,(原三女中),在白下区金銮巷中华中学,即原一女中梅园中学,即原二女中人民中学,即原四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十中学校史概述市十中学前身民立女中创办于1906年3月。

清末晚间,民主新潮浪涌,创办新学成为时尚。

沪上开明士绅苏本炎秉承先父之遗命,抱着“兴国利民”的宗旨,鼎力相助同辈苏本喦五姐妹创办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校——“民立女子中学堂”。

学校最初办在老城厢西门外的源寿里。

随着民主革命的推进,女子求学呼声日高。

1912年苏本喦校长呈文申请允准,在文庙西侧的沪军营地上兴建了校舍,改名为“民立女子中学”。

1934年4月校董事会改组,苏氏姐妹被迫离校,由政界童行白出任校长,同年集资新建了校舍。

此时,办学规范已具,社会声誉斐然。

抗战期间,民立女中在国难中办学,学校几度搬迁。

先是租赁延安中路126号为临时校舍,后移至淮海中路1192号,1940年夏校舍被要还,又迁于复兴中路528号。

抗战胜利后返回文庙路原址,即设为总校,兼有初、高中,所保留的复兴中路校舍则立为分校,仅设初中。

1949年8月由著名民主人士吴若安就任校长,胡文巧为党支部书记。

1956年1月学校转为公办,时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吴若安提议,为便于集中管理,总、分校各自分立。

总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分校则独立为“上海市第一女子初级中学”。

1963年暑,学校迁至永宁街25号新落成校舍(现今校址)。

1969年实行男女同校,学校再次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中学”。

学校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办学特色鲜明。

早在20世纪前期,学校就提出了“笃行勤学”的办学要求,以“民主爱国,服务社会”为宗旨,在体艺、劳作等学科上颇具特长。

30年代时,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地下党活动频繁,她们以社会为课堂,积极开展爱国抗日民主运动,在上海人民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篇章。

解放后,学校在吴若安和胡文巧两位女性的带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形成了“严谨务实”的好教风和“笃行勤学”的好学风。

1960年学校办学成绩卓著,跻身于市区教育先进行列,同年被增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总结出教学“五认真”和“三课、三查、三活动”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为人忠实、作风朴实、学习扎实、身体结实”的十六字校风。

市十的“求实”精神,在民立传统的基础上凝聚着更深厚的活力,焕发出更璀灿的光热。

苏氏办学:近代女子教育的奇葩清末晚间,戊戌维新之浪潮,助推国人创办新学、发展教育。

尤以“兴女学、废缠足”并列为维新改革的主题之一。

沪上开明士绅苏鲛老先生(字梦渔)受西学东渐和改革新思想的影响,提出“欲图兴国,非推广教育不可”之主张。

临终时,他留下了四子六女,也留下了“创办学校”的遗志。

苏老“教育兴国”的思想对苏氏第二代影响颇大,为实践此遗愿,作为商人的苏本炎先生秉承“为民立业,教育兴国”的宗旨,先后于1903年偕同三兄弟,在上海城内创立了“民立上海中学堂”,以苏本銚为校长;于1905年出资创办了“民立幼童学校”,属其妻曾泽新任校长;又鼎力助其五姐妹于1906年在南市西门外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堂”,这在当时的上海滩由国人自己出钱,自己办学的女校实属少见。

在不到四年时间里,三所都冠以“民立”的学校相继由苏氏家族创办,其办学之精神足以启示后人。

据苏氏后裔回忆,苏氏家族虽是三代经商的大户人家,但并非书香豪门之府,五个姐妹并未受过多少教育,靠的是自学求达,知书明理,善集琴棋书画之所能。

姐妹们敢为时代新女性,协力同心办女学,她们的具体分工,可谓民主有加:大姐苏本农性格婉顺,操理事务;三姐苏本清持家有方,讲授家政;五妹苏本楠热爱艺术,教习音美;堂妹苏本绮才思敏捷,任教国文;四姐苏本嵒行政能力强,在姐妹的公推下,出任校长,统理一切。

她们只知量才录用,而不管什么论资排辈,实为民主办学之先范。

由于她们同舟共济,循方施教,使草创的女学堂很快步入正轨。

到民国元年,前来求学的女子日增,原有的赁屋不敷所需,即由苏本喦校长呈文江苏省教育厅申请拨款,经几方筹资后,在文庙路新建了校舍,数年后人数增至300有余,学校规模初具,声名渐传渐远。

在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操持校政的苏氏姐妹以“教育兴国”为目标,要求学生“笃行勤学,学有所用”。

那时,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会活动并不多加干预和约束,这在当时的上海颇具社会影响。

从现今保存的史料证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十分频繁,如为北伐军募集军饷、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集会游行、参加“五卅”纪念活动、组织募集抗日救国基金试演等方面活动,校方均开明伸义,未加制止。

苏氏姐妹还为掩护进步同学、救助困难同胞被当局说成有“赤色嫌疑”而受到责难和指控,终于1934年被勒令辞职。

苏氏五姐妹为谋求女性、女权之解放创办女学,有力地冲决封建罗网,在20世纪前叶的上海已传为佳话。

据1912年江苏省行政公署批文记载:“民立女中已办五载,热心教育深堪嘉”。

在1929年“民立女中学校章程”中留有这样一段表述:“毕业生中出任校长、教员或为社会谋幸福,或入大学研究者颇不乏其人。

松江物产会、南洋劝业会中有本校以美术刺绣成绩先后参与陈列得最优秀者奖者且十余,后意大利巴拿马赛会亦拥有奖励”。

与此同时,学校专门开办了“集关于家之教材及学生制作之家事成绩品陈列室”。

可见,当时的民立女中除教学国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外,还规定学生学习党义、手工、家事等科目。

尽管学校场地不大,却素有“崇尚体育”的传统和令誉。

在二、三十年代的《良友画报》、《图画时报》、《中国摄影学会画报》、《教育与人生》、《环球中国学会周刊》等刊物上均有民立女中排球队获得锦标的照片和报道。

因学校办学有成效,当时管辖的县府曾赠予苏氏姐妹金色三等褒章和“教恩锡类”额,以致鼓励。

从民立女中创办至二、三十年代,毕业的学生政治观点明,民主意识浓,社会责任感强。

正如《上海妇女志》所述,苏氏五姐妹各展所长,把该校办成了一所较具规模并有声望的学校。

在五姐妹的共同操办和悉心努力下,民立女中走出了一条“教育兴国”之路。

在动荡中前行这是一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成千上万民立人所传唱的校歌:“立言立行立己立人,维我民立新精神。

外患日亟国难方殷,读书救国在我身。

师生相敬,同学相亲,桃李春风化育成。

服务社会,造福家庭,为我女界放光明”。

歌词源于时任民立女中校长童行白之手。

说来,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往事。

那时,正值1934年民立女中校董事会改组后,由国民党市党部要员童行白出任校长,他上任后一连点了三把火:其一,重组校政,调整和加强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其二,制定新规律,整治校风校纪;其三,确定了校徽、校歌,以示民立女中之新形象、新精神。

校歌词义精深,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思想。

同年,学校新建了校舍,成为“沪南地区最高伟之建筑”。

此时,学校面貌一新,声誉斐然,各方学子纷至沓来,全校15学级,学生近800,教职员工多达68人,且专设了“首席教员”的职衔。

至30年代末,学级数已增至24个,学生已有1600余人,办学规范已具。

民国时期的30年代,教育部制定了“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群四育之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方针,民立女中敢于站在教育之前列。

据“民立女中1939年毕业刊”记载,《民立女中教学大纲》提出“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使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教育宗旨。

当时学校的教学大纲订得很细,从教学要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科目到教材选择、成绩考查、课外作业指导等都有相关的要求。

可见,30年代时学校之办学已日趋成熟、著称于时,并将当年苏氏姐妹所提出的“笃行勤学”作为校训来遵循。

童行白在民立任职期间,将女子教育纳入国民新教育轨道,提出了“学行并重、因材施教、为学在做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在“1935年民立女中二十四年届毕业生纪念会”上,记有童行白先生一段话语:“是故治学须治有助于十百千人之学,择业须择有利于十百千人之业,予当衡量女子之身心最宜于教育事业,亦以其事助人多而利国溥也。

”此言将学习与就业二途合为一体。

民国时年,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除学习必修的文化科目外,对初、高中学生都开设了党义课,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内容,又先后改为公民科和公民训练,进一步拓宽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初中学级增开了劳作科,学习家事和其它职业技能,高中学级设有选修课,包括经济、法律、心理学、论理学、生理学、军事救护、簿记等内容。

由此看出,学校教育已与社会、家庭、生活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学教做合一的办学之路。

30年代初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由学生自己来教育自己和管理自己。

据有关史料显示,自治会的建立使学生不仅笃行勤学,而且关心国计民生,热心社会活动,强化自治生活。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件发生后,由自治会组织成立学生救国会,发起演讲,宣传抗日,组织募捐,声援华北学生爱国运动以及参加大学组织的反战示威游行等活动,在校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1936年时民立女中已经有了地下党活动,30年代末有了学生地下党组织,在三、四十年代她们始终走在抗日、解放斗争的行列中,实为女辈之英才。

正如《上海通志》上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局训令各中小学进行所谓‘戡乱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训,但是广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敬业、大同、清心、民立女中、中国女中、中华职校尤为活跃。

”由国民政府管辖的学校奉旨而行,他们对参加地下党在内的进步学生力加排斥,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资料”中就存有一份民立女中17个学生的“黑名单”,她们被校方除退了。

学校并非世外桃源,民国时期的民立女中处在社会动荡之际,历经风雨,步履艰辛,当时校政治校具有双重特性,其办学是褒是贬自有公论。

从30年代由学生自治会所创办的颇具特色的刊物和组织质量上乘的校庆活动,可彰显出女校师生教学之所长和学校的文化底蕴。

民立女中所培养的学生思想活跃、学识广泛、热爱生活、服务社会,可谓春催桃李满天下。

她们中间有的进入大学深造,有的直接参加就业,更有进入国家女排成为运动健将的,也有“沪上声音最佳”、从事播音工作的报告小姐,至于演员、医生、教师、工程师、运动员等更不在话下。

30年代时一些上流人物借新校舍落成之际,为学校挥笔题词,至今还保存在上海档案馆内。

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的题词是“可宏女教”;时任上海市长兼校董事会名誉会长吴铁城写下了“化洽菁莪”四个大字;时任校董事会秘书长朱学范留下了“教育均等”以勉之。

一些政要和大学校长也前来赐教,可见当时的民立女中受各方人士所关注和称誉,其办学影响可谓深矣。

“十个第一”著称的民立校友作为上海百年名校之一的市十中学迄今已有109年的历史,其中近六成时间是女校,民立办学也有五十余载。

学校历史悠久,办学根基雄厚,传统特色鲜明,素有“教学严谨、学有所长”之盛誉。

在教书育人的历史长河中,学校遵循“笃行勤学”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