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合集下载

“语文味”——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语文味”——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教 学 应该 追 求 的 一 境 界 。“ 师不 识 语 种 为 文 味 . 尽 经 典 也枉 然 。 ” 么 , 教 那 如何 使 自 己的课 具 有 “ 文昧 儿 ” ? 者 认为 可以 语 呢 笔
用 语 文 独有 的人 性美 和人 情 魅 力 , 丰 化 去 和 磁 化语 文 教 学 过 程 .通 过 教 隋感 、 美
抒 己 见 的 空间 , 们有 的离 开座 位 去 找 好 他 朋 友 ・ 学 习 ,有 的 和 同 桌 展 开讨 论 , 起 有 的 找 老师 一起 交 流 ,还 有 小 组 合 作 学 爿 ・
… …
其 次 . 文课 堂 上 要 弥漫 着 一 种 其 过 没计 池 塘 、 溪 、 河 、 洋 四 通 小 汀 海 段 精 美 的 动 . 配 卜优 美 的 音 乐 , 学 并 让
首 先 , 文课 要 教 出 并 让 学 生 体 会 语 进 而使 师 生 双方 都 得 到共 同 发 展 。 是 贯 生 自 己观 察动 画 . 究 问题 。改 变 单 纯 的 到 语 文课 的语 言美 、 象关 、 它 探 意 意境 美、 思 各 彻 落 实《 文课 标 准 》 语 的需 要 , 也是 语 文 师 生 交 流 形式 .为 学 生 提 供 畅所 欲 言 、 路 美与 文 化 美

池 上 出“ 文昧 ” 就 是 要 有情 的 能 力 。 听 听他 们 合 作 的 成 果 : 塘 的 水 面 环 境 主要体 现存 一 种 师 生关 系美 。 其 乐 语 。 在 很 平 静 , 雨 点 好 像 躺 舒 适 的大 床 上 睡 小 在 悠 闲 地 散步 , f… 自在 , 舒 服 啊 ; 多 1 多 江 河 水 流很 急 , 腾 不 息 , 雨 点 好 像 在 奔 夼 小 跑 ; 洋里 波 涛 汹 涌 , 浪 更 比一 浪 高 , 海 一 小 雨点 在 海 洋里 一会 儿 被 掀 到 浪 尖 . 一会 儿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情感体验;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由此便有了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

大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

可是,就在这诠释、演绎之中,又使我们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

1 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

(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

(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

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

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日志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日志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日志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怎样使自己的课有“语文味”?我结合从名师那儿得到的感悟和自己的摸索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回归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语文课的生命,那就是真实。

语文课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学生就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没法做到真实参与到课堂中,我们的课堂也就成了花架子。

因此,课堂要回归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二、孩子是课堂上的红花,教师是绿叶。

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孩子服务的。

三、用行动来教语文要求学生做的事,老师必须先做到,如:背诵课文,要求学生会背诵,老师必须先会背诵。

四、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智慧教师要在自塑自律中逐渐成长,在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早自主实践推动智慧的积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

总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们应该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真实和朴实,使我们的课真实、朴实、严谨、本色,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故事沟通要尊重孩子的尊严那天下课,我把小强叫起来之前,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我叫他出来,想跟他谈谈。

他星期天的作业没有完成,并且校长发现他跟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来往。

他从来没让任何一个教他的老师省心过。

每一个老师都跟他教过劲:表扬、批评、惩罚、呵斥甚至“暴力”,各种手段都使用过,但都无效果。

他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把头一低,问一句十句不答一句,任你在大的脾气最好也只能不了了之。

路过水井的时候,有满满的一桶水放在那儿,我招呼他:“请帮我把水抬回去吧。

”听了我的话,他仿佛很吃惊,不过,还是很顺从的抬起拖把的另一头。

到了办公室,我说:“谢谢你帮我抬水。

”他站在门口,低着头抬起来,疑惑的看着我。

呵呵,一看就知道他是站惯办公室的孩子。

我笑着把他拉做在椅子上。

我说:“我问你两件事情。

星期天是不是玩的太久了,把作业都忘了。

”小强说:“老师,我补。

”另外我还问你一件事:"最近是不是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不是!老师,我跟他们不是朋友!真的,不信你问我妈!”。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作者:李华娟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9期摘要:阅读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在阅读教学课上要立足语言形式的培养,让语文课姓“语”,让学生真正体会言语的魅力,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教学本体语言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是把语文课上得满满的,肥肥的,花枝招展的,浓妆艳抹的。

语文课要回归本位、要朴实无华、要自然大方。

语文课要从每一个词教起、从每一个句子教起、从每一个语段教起……让中华儿女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最终因语文而幸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重重。

教学形式多却丢了语言特性。

教师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只是一味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

在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进入“人文对话”过程,发言异常激烈。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又唱又跳,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教学效果看似很好。

学生课堂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

语文课变成了品德课、音乐课、科学课。

课堂上教师虽然关注了语言文字,但在训练上却采用零打碎敲式。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读完课文,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提问:“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哪句话你最受感动?”然后老师就紧紧抓住这个句子不放,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谈体会,接着就是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朗读句子。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学习完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整体的印象,更谈不上关注语言了。

语文课教学若放弃了语言学习的这一根本任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真正意义。

二、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语文味”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又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的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摘要】在教学中,语文课应该始终保持着“语文味儿”,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缺乏“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还应该通过专题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也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爱上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未来的语文教学还需要更多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引言: 语文味儿、学生、兴趣、能力、素质、创造力、爱上语文正文: 培养、提高、推动、激发、爱上语文结论: 重要性、发展方向、语文课、语文味儿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语文课在学生眼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即缺乏吸引学生的特色和魅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重新焕发活力,我们需要让语文课拥有“语文味儿”。

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语文课缺乏趣味和创新,学生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只有让语文课拥有“语文味儿”,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1.2 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味儿”是指语文课具有独特的文学和语言特色,能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它包括了对汉字、诗词、传统文化等的热爱和理解,以及对文学作品和语言运用的欣赏和体会。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语文这门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太多了。

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感知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要给语文课减负,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语文味”回归。

何谓“语文味”呢?“语文味”就是要突显文本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掌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语言)、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

我觉得“语文味”应体现在:一、“动情诵读、潜心默读”的“读味”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学习语言,靠的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因此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多读可以积累,久读可以强化,反复吟读可以内化,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由于不放心,把一篇篇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若干大块的“粗粮”,用心良苦地灌输给待哺“精粮”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妙文华章均出自语言大师之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语言材料。

因此,老师在学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读”为主线,训练他们把课文读得烂熟于心,琅琅上口。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语言储备,运用起语言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对那些短小精悍的古诗,由于节奏感强,音韵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全程贯穿诵读,让学生读出意象,读出意境,“在诵中学,在诵中悟”。

对那些篇幅短小的名篇如朱自清的《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散文名篇,应以诵读为主。

这些名篇靠简单分析文章内涵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味道,读出内涵。

对那些篇幅较长却又是经典之作,可采取“通读后再诵读”的方法,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大意,把握行文思路后,再盯准一精美处,重锤敲击,让它成为全文诵读的亮点。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摘要: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品词练写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232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课堂上课件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1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的手段是读。

诵读,能够让学生记住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诵读,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原文的韵味;诵读,享受文本意境的熏陶,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读”,不是有口无心的读,而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读,每读一遍都会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的读。

如我们在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时,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文本,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小珊迪。

接下来,老师把学生说出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每一个学生感悟不一样,站的角度也不一样,想出来的词语肯定也会千差万别。

只要是学生领悟出来的,都应该积极地去鼓励。

但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从文章里哪些地方能看出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小珊迪来。

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足的语文味。

2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书一定要细嚼慢咽,方能体会其味道。

小学语文选取的大多是文质优美、声情并茂的文章,语言点也非常多。

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1 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任何词语、句子都是用来诠释整个文章的情感的。

因此要真正体会字、词、句的味道,我们必须要对文章有总体的把握。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践 , 把 握 语 文 这 一 最 为 重 要 交 际 工 在
赞叹充塞于胸 中 , 他们迫不及待地 想抒发 自己的情 感 ,
此 时 , 者 抓 住 了 这 一 契 机 , 学 生 用 自己 喜 欢 的 方 式 笔 让
表 达 对 大 自然 的爱 , 生 的情 感达 到 了 高 潮 , 言 一 语 学 一
阅 读经纬 - 说文论道
“ 文 味 ” 谓 语 可 有 了 它 , 生 才 能 一 步步 跃 入 课 文 的 意 境 , 悟 作 者 的 学 体
让 吩
是 一 堂 语 文 课 的 灵 魂 ,是 教 师 的 教 学 激 情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的发 源 地 , 是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养 与
现 。如笔者在教学 一年 级下册《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课
时 , 上 引导 学 生 反 复 诵 读 , 导 学 生 读 出 小松 树 的 傲 课 指 慢 , 松 树 的 谦 逊 , 伯 伯 的 意 味 深 长 。尤 其是 小 松 树 大 风 的这 句 :喂 !朋 友 , 看 我 长 得 多 高 哇 !我 能 看 到 很 远 “ 你
江苏南 通市 通 州 买验小学 一
归 语 文用意丰, 本象 , 处 富 于 感 染 力荷,花》一文间, 含 着 作 的理解文本的思想 内涵 。如《 字 里 行 简洁 的语 色 言 , 富的想 处 蕴
0 一 张凝 玉 0
者热 爱 荷 花 、 爱 自然 的 浓 浓 真 情 。笔 者 引导 学 生 多层 热
得 审 美 体 验 。反 复 品 读 欣 赏 后 , 着 对 荷 花形 象理 解 的 随 深 入 , 感的交 融 , 生的情 感被激 活了 , 穷 无尽的 情 学 无
文 课 就 应 该 有语 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本色,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之路,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大道至简;激情;勿本求实
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冗繁削尽,大道至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

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

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

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

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

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二、身心投入,情满课堂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
撼学生的依然是情。

让情感洋溢课堂,才能让学生流淌真诚,闪动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1. 真情导入。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开头的几分钟至关重要。

充满激情的课堂导语,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触动学生情愫,引导学生渐入课堂佳境。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授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述说:“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会见到,听到甚至亲身经历到若干灾难,车祸,空难,地震,火灾、台风、海难……我们已经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感受到船毁人亡的惨烈场面,那么,面对灾难,你怎样看待这些受难的人,如果你亲身经历它,你会怎么做?让我们走进《“诺曼底”号遇难记》,充分地体味、感受吧!”受到老师情绪的感染,学生立刻进入到课文营造的氛围中,认真地读起课文。

2. 动情朗读。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无疑是一种激发、引导、感染,这种影响,可以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对文本进行评赏玩味,体情悟情,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课堂上我总舍得花时间引领学生去赏析与品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聪明的,
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下的沙石”……学生在琅琅的朗读声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从而在大量的语言文字品读中激发起审美的情趣。

3. 温情引领。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营构出来的温情世界,发掘其中的温情,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功课;而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师的温情引领。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当时时突显教师温情引领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展现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让整个课堂温情满满;幽默风趣,真诚地答疑解惑,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情风格,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氛围,人人参与,平等交流,个性张扬,心情愉悦地接受和创造。

三、平淡从容,勿本求实
1. 慎用多媒体课件。

难忘76岁的贾支敏老师凭借一本书,一支笔,一面黑板带给我们的震撼。

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学生在一张张动人幻灯片的牵拉下成了名副其实的看客,一堂课下来究竟沉淀下什么。

所以慎用多媒体课件,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学的。

2. 识规律,教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

同样类别的文章应该具有相同的学习方法。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点拨,利用知识的迁移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教学《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一课。

在学习完第一则寓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自学第二则寓言,然后全班交流。

3. 反转课堂,推陈出新。

教学《将相和》一课,因为是阅读课文,我采取了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在课堂交流的方式,教学效果很好。

交流汇报环节,学生发言精彩纷呈。

这节课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

最早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曾说:“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

”在课堂中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