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特点分析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特点分析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特点分析1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各国改性沥青标准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根据聚合物类型的不同分类,将每一类型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适用于不同的气候条件。

美国AASHTO-AGC-ARTBA改性沥青建议标准中,路用性能只控制有限的几种性质,包括感温性、低温开裂、疲劳开裂、永久变形、老化、均匀性、纯度、安全和工作性等。

然而,我国提出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对SBS类、SBR类、EVA和PE类改性沥青,指标包括了针入度(25℃,100g,5s)、针入度指数、延度(5℃, 5mm/min)、软化点TR&B、运动粘度(135℃)、闪点、溶解度、离析和软化点、弹性恢复(25℃)、粘韧性、韧性、质量损失、针入度比(25℃)等多种性质。

2 改性沥青的分类和使用范围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使用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主要是SBS、SBR、EVA、PE。

因此,将其分成为3类:①I类为SBS类,属于热塑性橡胶类聚合物改性沥青,1-A型和1-B型适用于寒冷地区,1-C型适用于较热地区,1-D型适用于炎热地区及重交通量路段;②II类为SBR类,属于橡胶类聚合物改性沥青, II-A型适用于寒冷地区,II-B和II-C型适用于较热地区;③III类为EVA、PE 类,属于聚合物改性沥青,适用于较热地区和炎热地区,通常要求软化点温度比最高月使用温度的最大日空气温度要高20℃。

根据沥青改性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初步选择如下改性剂:①为提高永久变形能力,宜使用热塑性橡胶类和热塑性树脂类改性剂;②为提高抗低温开裂能力,宜使用热塑性橡胶类和橡胶类改性剂;③为提高疲劳开裂能力,宜使用热塑性橡胶类、橡胶类和热塑性树脂类改性剂;④为提高抗水害能力,宜使用各类抗剥落剂。

3 改性沥青的分级及感温性要求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以改性沥青的针入度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其性能以改性后沥青感温性的改善程度,即针入度指数PI的变化为关键性评价指标。

1.5厚APF-405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要求

1.5厚APF-405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要求

防水卷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防水材料。

在国内外刚刚崛起,方兴未艾。

该种卷材具有不透水性、低温柔度、抗变形性能及自愈性好等特点,而且易于施工,可以提高铺设速度,加快工程进度。

在广州、深圳、南京、厦门、上海等地的工业厂房屋面、地下工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等得到推广使用,获得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受到了施工、设计与建设单位的赞誉。

虽然,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但已成为当今防水材料中的“新宠”。

安全技术措施:1、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2、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上岗证及专业劳防用品,才能进场施工。

3、施工人员严禁穿拖鞋(包括钉子鞋)进入现场,灭火器必须跟班到位,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同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各责任人。

4、工人进场施工必须按技术规范操作,严禁违章作业,服从管理人员的统一指挥,做好文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5、安全工作做到班前交底,分工明确,分岗明确,做好上岗记录每周不少一次安全自检活动。

6、施工现场如需动火,必须采取明火申报制度,明火作业全过程须由专人监护。

7、实行每周一次的上岗安全生产交底制度,每月由项目经理亲自组织安全检查,使工地达到国家建设部的安全标准。

施工要求:1、可在潮湿或干燥的砖石、砂浆、混凝土等基面上施工。

2、主要适用于地下室底板、屋面、卫生间、桥梁、外墙等各类新旧建筑物及构造物。

3、不能在0℃以下或在雨中施工,不要在特别潮湿又不通风的环境中施工,否则影响成膜。

4、基层面及预留处的处理:基面必须平整、牢固、干净、无明水、无渗漏,凹凸不平及裂缝处必须先找平,渗漏处必须先进行堵漏处理,阴阳角应做成圆弧角。

以免降低或阻碍防水材料与基面的粘结;所有穿砼管线必须安装牢固,接缝严密,收头圆滑,不得有任何松动现象;用吹尘机清理基面,除去表面浮尘;水平表面抹平并压光;有孔洞、蜂窝、破碎和渗漏等缺陷的基面应进行修补;基层基面可潮湿但不得积明水。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规范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规范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规范沥青防水卷材是在传统的防水材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建材,它因其自身特性而受到市场的青睐,从而不断推动了制造工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也成为市场竞争的一大亮点,从而对该产品的制造要求更高,有必要针对该产品制定规范。

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防水卷材。

二、技术要求1、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表面应平整光滑,检验时总厚度应≥1.2mm;2、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表面对水对抗性应达到水密度≤0.3kg/㎡,同时耐热温度必须不低于100℃;3、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表面应无明显粘接剂分层或破裂,应有良好的弹性及拉伸性能;4、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表面能够耐受温度超过120℃,具备压缩弹性和高拉伸强度;5、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表面不得有明显的毛刺,裂痕,断层或其它异常缺陷,表面不得有碱度变化引起的颜色变化。

三、检验方法1、厚度测量:使用厚度计测量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它的总厚度应大于1.2mm;2、水密度测试:使用水密度测试仪测量沥青防水卷材表面对水的对抗性,水密度必须小于等于0.3kg/㎡;3、耐热性能检验:使用耐热仪检测沥青防水卷材表面对高温的耐受性,其耐热温度必须大于等于100℃;4、拉伸性能检验:使用拉伸机检测沥青防水卷材的拉伸性能,其拉伸强度必须不低于400N/㎡;5、色彩检测:使用色彩检测仪检测沥青防水卷材表面的色彩,其色彩不得受到碱度等异常因素影响而导致色彩变化。

四、环境保护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建材,在运输、安装以及使用过程中,确保无污染环境,如发现有污染则立即处理并消除。

五、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方面,应遵循相关质量标准,严格控制生产的质量,确保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备良好的质量和性能。

总之,为了更好地应用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科学地制定规范,以保证该产品具备良好的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1.2
-0.8
-0.4
0
-1.0
-0.8
-0.6
-1.0
-0.8
-0.6
-0.4
延度5℃,5cm/min,
不小于
cm
50
40
30
20
60
50
40
-
软化点,不小于

45
50
55
60
45
48
50
48
52
56
60
运动粘度135℃,不大于
Pa·s
3
闪点,不小于

230
230
230
溶解度,不小于
%
99
99
-
技术指标
单位
SBS类(Ⅰ类)
SBS类(Ⅱ类)
EVA、PE类(Ⅲ类)
I-A
I-B
I-C
I-D
Ⅱ-A
Ⅱ-B
Ⅱ-C
Ⅲ-A
Ⅲ-B
Ⅲ-C
Ⅲ-D
针入度(25℃,5s,100g)
0.1mm
>100
80-
100
60-
80
40-
60
>100
80-
100
60-
80
>80
60-
80
40-
60
30-
40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不小于,
cm
30
25
20
15
30
20
10
-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注:1.表中135℃运动粘度可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的“沥青旋转粘度试验方法(布洛克菲尔德黏度计法)”进行测定。若在不改变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和,或经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和温度时能保证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标准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标准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标准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建筑防水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

为了保证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质量和性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以便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技术评定。

一、技术要求。

1.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其基材、胶粘剂、保护层等各项指标应符合要求。

2.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粘结性能应符合要求,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牢固粘贴在基层上,并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能。

3.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应符合要求,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

4.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耐老化性能应符合要求,能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

二、检测方法。

1.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基材、胶粘剂、保护层等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粘结性能检测方法应包括剥离强度、剥离长度等指标的测定,以确保其在施工过程中的粘贴性能。

3.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应包括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指标的测定,以确保其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

4.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耐老化性能检测方法应包括人工老化试验、加速老化试验等,以确保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

三、质量控制。

1. 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把控,确保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质量稳定可靠。

2. 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生产工艺的管理,确保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每批产品进行追溯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四、应用范围。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的屋面、地下室、隧道、桥梁等防水工程,能够有效防止地下水、雨水等渗透,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艺一、施工条件1、机具准备a、基层清理机具:小平铲、吹灰器、扫帚;b、涂刷基层处理剂机具:滚刷、毛刷;c、铺贴自粘卷材机具:弹线盒、壁纸刀、剪刀、压辊、喷灯(备用);d、其它机具:足量配备。

2、基层准备a、基层应坚实、干燥、平整、无灰尘、无油污,凹凸不平和裂缝处应用聚合物砂浆补平,施工前清理、清扫干净,必要时用吸尘器或高压吹尘机吹净;b、平立面交接处、转折处、阴阳角、管根等均应做成均匀一致、平整光滑的圆角,圆弧半径不小于50mm;c、基层应相对表干,无明水、无积水;d、出基层的构件安装完毕后方可进行防水施工;e、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按规定放置消防器材;f、基层应会同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的施工。

二、防水卷材自粘法施工工艺1、施工搭接施工时,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要错开,错开长度不小于1500mm,一般搭接长度为80mm。

a、卷材搭接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特别重要或对搭接有特殊要求时,接缝宽度按设计要求。

b、搭接缝的粘结:卷材搭接缝的粘结,采用专用压辊在上层卷材的顶面均匀用力使压,以边缘呈密实粘合为准。

2、卷材施工流程施工准备→基层处理→涂刷基层处理剂(湿铺时刮素水泥浆)→细部附加防水层施工→弹基准线→大面自粘卷材铺贴→排气压实→ 搭接缝压实和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和卷材密封膏封闭→质检→保护层施工3、施工工艺a、施工准备:包括主材辅材和系统配套材料;技术方案、作业条件和防水基层。

施工机具:清理基层用铁锹、扫帚、吹灰器、手锤、钢凿;卷材铺贴用剪刀、卷尺、弹线盒、刮板、毛刷、压辊(滚筒)、手辊。

b、基层处理:基层应坚实、平整、无明水、灰尘和油污,凹凸不平和裂缝处应用聚合物砂浆补平,施工前应对基层检查和验收,符合要求后进行清理和清扫,必要时用吸尘器或高压吹尘机吹净。

c、涂刷基层处理剂:在铺贴卷材前,基层表面应涂刷雨虹BPS-201基层处理剂,涂刷应均匀并完全覆盖所有待粘贴卷材部位,不得漏涂和堆积。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质量变化 不大于
针入度比25℃不小于 延度5℃ 不小于
% cm
50 30
55 25
60 20
65 15
50 30
注:1、此技术要求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P120指出在SBS改性沥青标号的选择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宜 选择I-D级。 3、改性沥青的等级是按25℃针入度来区分的。一般来说,基质沥青用通常工艺手段改性后其针入度要下降20-25。如 70号基质沥青改性后针入度一般在45-50左右,符合I-D级要求,而90号基质沥青针入度为80—100,改性后针入度在60— 80,不符合I-D级要求。
55
65
75
试验 方法 T0604 T0604 T0605 T0606 T0625 T0619 T0611 T0607 T0662 T0624 T0624
2.5 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 1.0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T0661 T0610 或 T0609 55 20 60 10 50 55 58 60 T0604 T0605
指标
单位

针入度25℃,100g,5s dmm 针入度指数PI 不小于 延度5℃,5cm/min 不小于 cm 软化点 不小于 ℃ 运动粘度135℃,不大于 闪点 不小于 溶解度 不小于 弹性恢复25℃ 不小于 粘韧性 不小于 韧性 不小于 贮存稳定性 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 Pas ℃ % % N.m N.m ℃
I-A >100 -1.2 50 45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SBS(I类) SBR(II类) EVA、PE类(III类) I-B I-C I-D II-A II-B II-C III-A III-B III-C III-D 80-100 60-80 30-60 >100 80-100 60-80 >80 60-80 40-60 30-40 -0.8 -0.4 0 -1.0 -0.8 -0.6 -1.0 -0.8 -0.6 -0.4 40 30 20 60 50 40 50 55 60 45 48 50 48 52 56 60 3 230 99 60 230 99 5 2.5 230 -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艺一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艺一

一、自粘施工原理卷材自粘结工法:这是自粘卷材最根本的铺贴工法,自粘结工法系利用卷材的自粘结性能、直接粘结附着于混凝土结构层表面,形成刚柔复合的防水体系。

这也是此种卷材快捷、安全、可靠的工法。

石油沥青具有天然的粘附粘结性能、和压敏粘附粘结性能,这种粘附粘结性能一般情况下需要在熔融、或常温高压下才能获得;而自粘卷材则是通过特殊改性、让改性沥青在常温下就具有良好的粘附粘结性能。

二、施工条件1、材料准备①主材准备:SAM-920无胎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ET膜。

②配套辅材准备:BPS-201专用基层处理剂,BSR-242沥青基层封膏,金属压条,防腐蚀螺钉等2、机具准备①基层清理机具:小平铲、吹灰器、扫帚;②涂刷基层处理剂机具:滚刷、毛刷;③铺贴自粘卷材机具:弹线盒、壁纸刀、剪刀、压辊、喷灯(备用);④其它机具:足量配备。

3、技术准备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技术和安全交底。

4、基层准备①基层应坚实、干燥、平整、无灰尘、无油污,凹凸不平和裂缝处应用聚合物砂浆补平,施工前清理、清扫干净,必要时用吸尘器或高压吹尘机吹净;②平立面交接处、转折处、阴阳角、管根等均应做成均匀一致、平整光滑的圆角,圆弧半径不小于50mm;③基层应相对表干,无明水、无积水;④出基层的构件安装完毕后方可进行防水施工;⑤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按规定放置消防器材;⑥基层应会同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的施工。

三、防水卷材自粘法施工工艺1)施工搭接施工时,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要错开,错开长度不小于1500mm,一般搭接长度为8 0mm。

a:卷材搭接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特别重要或对搭接有特殊要求时,接缝宽度按设计要求。

b:搭接缝的粘结:卷材搭接缝的粘结,采用专用压辊在上层卷材的顶面均匀用力使压,以边缘呈密实粘合为准。

3)卷材施工流程施工准备→基层处理→涂刷基层处理剂(湿铺时刮素水泥浆)→细部附加防水层施工→弹基准线→大面自粘卷材铺贴→排气压实→搭接缝压实和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和卷材密封膏封闭→质检→保护层施工4)施工工艺a、施工准备:包括主材辅材和系统配套材料;技术方案、作业条件和防水基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注:⑴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规定的方法执行。

⑵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和,或经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和温度时能保证改性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135℃运动粘度.
⑶贮存稳定性指标适用于工厂生产需经贮存的成品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或工厂生产不经贮存就使用的改性沥青可不作要求,但必须在制作后保持不间断的搅拌或泵送循环,保证使用时没有明显的离析.
⑷对采用几种不同类型改性剂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根据不同改性剂的类型和剂量比例,按照工程上改性的目的和要求,参照表中指标综合确定应该达到的技术要求. ⑸直接加入混合料中使用的高分子乳胶类改性剂,可将改性剂与基质沥青混融检验改性沥青的质量. ⑹确实有困难,SBR 改性沥青的粘韧性和韧性指标可以不要求. ⑺老化试验以TFOT 为准,也可以RTFOT 代替.
技术指标
SBS(I 类)
SBR(II 类) EVA 、PE(III 类) 高剂量 低剂量 I-A
I-B I-C
I-D
I-E
I-F I-G I-H II-A II-B II-C III-A III-B
III-C
III-D
针入度25℃,100g ,5s(0.1mm) >100 80~100 60~80 30~60 >100 80~100 60~80 30~60 >100
80~100 60~80 >80 60~80 40~60 30~40 针入度指数PI 不小于 -1.2 -0.8 -0.4 0 -1.4 -1.0 -0.6 -0.2 -1.0
-0.8 -0.6 -1.0 -0.8 -0.6 -0.4 延度5℃,5cm/min(cm)不小于 50 40 30 20 45 35 25 15 60 50 40 - - - - 软化点T R&B (℃) 不小于 50
55
60
65
45
50
55
60 45
48 50
48
52
56
60
运动粘度135℃(Pa.s) 不大于 3
闪点(℃) 不小于 260 230 230 溶解度(%) 不小于 99
99

弹性恢复25℃(%) 不小于 65 70 75 80
55 60 65 70

粘韧性(N ·m ) 不小于 - 5 — 韧性(N ·m ) 不小于 - 2.5 —
贮存稳定性[3]
离析,
48h 软化点差(℃) 不大于 2.5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TFOT 或RTFOT 后残留物
[ 4 ]
质量变化(%) 不大于 1.0
针入度比25℃(%) 不小于 50 55 60 65 50 55 60 65 50 55 60 50 55 58 60 延度5℃(cm) 不小于
30
25
20
15
25
20
15
10
30
20
10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