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是许多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时,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相同。

使用至少3粒种子进行实验,可以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让实验更严谨。

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黑纸包裹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肥料等。

生物的形态、生活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叶于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叶形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刺,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形态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4.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在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环境时,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本文档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单元一:万有引力和地球运动- 万有引力- 引力的概念和特点- 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引力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自转引起的现象- 公转引起的现象单元二: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与物体颜色的关系单元三:机械的简单机械与摩擦- 机械-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简单机械- 杠杆、轮轴、滑轮的概念和应用- 摩擦- 摩擦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压力、接触面积的关系单元四:电路与导电材料- 电路- 电路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电源、导线、电灯)- 电路的开闭- 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单元五:色彩和光与热的传播- 色彩- 主要颜色的概念和特点- 色彩的混合与分解- 光与热的传播- 光的吸收与反射- 热的传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单元六:生命的特征与分类- 生命的特征- 生物的共性特征(呼吸、营养、排泄、运动、生长、繁殖、感知等)-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的分类级别(门、纲、目、科、属、种)单元七:鸟类的适应生活- 鸟类的特点- 鸟类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鸟类的繁殖和产卵方式- 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 鸟类的栖息地选择和适应能力- 鸟类的食物来源和获得方式单元八:天气与气候- 天气的变化-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天气的变化因素(温度、湿度、风力等)- 气候- 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精华知识点归纳,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对相关科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的转换》知识点(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的转换》知识点(2023春)

第二单元能量的转换4.电灯的能量转换1.能量无处不在,声,光,电,磁,热以及各种各样的运动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电器,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发生能量的转换。

2.电灯是现代人类生活离不开的照明器具,每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的灯就亮起来了。

3.观察几种电灯。

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是三种电灯都可以照明,不同点三种电灯的效率不同且转化成光能的能量也不同。

白炽灯、荧光灯、LED灯的发光效率分别为:30%以上,90%以上,97%以上。

白炽灯灯丝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发光,要大量电能转化为热能;荧光灯用X-射线轰击荧光粉发光,效率已经很高了;LED灯用砷化镓,电子获得能量跃迁发光,效率更高。

4.电灯发热时,附近的温度明显升高,在做模拟实验,为了保证活动安全,我们用手电筒代替电灯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中发现,电灯发光时,电灯附近的温度明显升高。

5.电灯可以使电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现象,叫做能量的转换。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称之为能量守恒定律。

6.了解照明器具的发展过程说一说,每种照明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换?答:油灯,蜡烛和煤气灯都是将自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白炽灯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7.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用火把,油灯,蜡烛,煤气灯等照明。

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经过无数次探索改进,才取得成功的继爱迪生之后,人们又对电灯做了更多改进,如今的电灯不仅种类繁多,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也更高了。

8.电灯最初是作为一种照明器具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又研制出许多其他用途的电灯。

紫外线灭蚊灯红外线理疗灯植物工厂育苗灯城市景观灯塔5.电铃的能量转换1.铃声响了,该上课了,许多学校的铃声是由电铃发出来的。

2.观察电铃电铃是根据电磁铁的性质制成的。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1. 科学实验
- 了解科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 了解科学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 理解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客观性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水的颜色是无色的,铁的硬
度很高等
3. 物质的化学变化
-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变化后,形成新的物质的过

- 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表现,例如铁锈的生成、水的电解等
- 理解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4. 溶液和溶解度
- 理解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到溶剂中形成的
- 了解溶解度是溶质在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量
- 掌握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5. 气体的性质和常见气体
- 了解气体的特性:无定形、可压缩、可扩散等
- 掌握常见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 理解气体的浓度和密度的概念
6. 电路和电流
- 了解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的路径
- 掌握电流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安培
- 理解电路的开关和导线的作用
7. 光的传播和反射
- 了解光的传播是光线在空气或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
- 理解镜子和凹凸透镜的作用和原理
8. 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反射
- 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量对我们的听觉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知识不仅包括基础的自然科学概念,还涉及到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一、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了解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3. 月相变化: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变过程。

2. 能量的转换:学习能量守恒的概念,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3. 简单机械:认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生物和环境1.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的基本分类方法,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依据。

2. 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3. 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四、人体生理1. 人体的基本结构: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认识它们的基本功能。

2. 呼吸和循环系统:学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营养和健康:了解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五、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学习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2. 实验设计: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六、科学与社会1. 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知识如何影响和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

2. 科学伦理:学习科学探究中的伦理问题,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探究态度。

3. 科学与环境: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3.动物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水、空气、栖息地等。

4.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二、光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白色物体反射能力最强,黑色物体吸收光的能力最强。

4.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5.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影响。

四、运动和力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4.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五、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材料等因素有关。

2.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或材料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六、热1.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引起的。

七、时间的测量1.人类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如日晷、水钟、摆钟等。

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人教版新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新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新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第一单元沉和浮第1课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标准是(只要一部分露出水面)。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第2课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第3课6、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9、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第4课10、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11、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5课13、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4、(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5、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16、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17、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我们知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的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泡沫塑料块就浮起来了。

18、等浮到水面后为什么不再向上冒?因为此时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很小了,受到的浮力也很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3.地球的运动:4.傅科摆的基础: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10.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水钟(容器中水越多,水滴得越快):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课本P54)钟面2.机械摆钟摆绳钟摆摆锤摆幅无关3.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摆锤无关摆绳长度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4.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

摆长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结合作业本P27)5.摆的特点: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

6.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幅会越来越小(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使摆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少,最终会停下来),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7.(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8.如果没有钟表,你有多少办法知道时间?答:如果没有钟表,我有以下方法知道时间:1、日影;2、上下课的规律;3、自己日常生活的规律;4、水钟;5、烧香记时、6、沙漏等。

9.你会用哪些方法来说明时间过了一个小时?答: 1、两个课间加一节课是一个小时;2、从上午自习到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3、写一篇500字的作文;4、看完一集电视剧等。

第二单元热1.衣服不能提供热量,但可以保温。

2.许多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概念:热胀冷缩)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4.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

因此,铁桥都架在滚轴上。

5.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6.气体热胀冷缩的能力最强。

(喷泉实验,作业本p15)7.热胀冷缩的微观解释: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

当物体受冷后,微粒运动减慢,微粒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热传递的方向: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9.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0.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12.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下沉,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上浮,这说明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水在变热过程中,如果水温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13.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晒太阳时会感到温暖是热辐射,手冷时抱一个热水袋手会迅速变热,这利用的是热传导;将热水晾凉利用的是对流。

14.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什么?答:冬天:电线拉的紧些,冷缩现象;夏天:电线拉的松些,热胀现象。

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太紧。

15.想办法让套在烧瓶口上扁着的气球像下图那样鼓起来,看谁的办法多。

答:(1)、用手捂烧瓶 (2)、给烧瓶上浇上热水、(3)、给烧瓶加热16.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答:防止胎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轮胎爆破。

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

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当潜水艇往压载舱里注入海水,潜艇重量增加,会(下沉)。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中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重量减轻,潜艇开始(上浮)。

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重量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可以浮在水面的船形,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4、教材13页实验受力分析:浮力=重力+拉力(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

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5、教材14页当把塑料块压入水中塑料块受力分析:浮力=重力+压力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研究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的浮力可先用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物体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物体的排开的水量越大,收到的浮力(越大)。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该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该液体中(上浮)。

比重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比较液体的比重。

3、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重点实验4、教材第8页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浮。

5、教材第12页感受浮力13页测量能浮在水面物体的浮力(测力计的使用)。

6、教材第14页压入水中泡沫塑料块,松手后压力消失,浮力大于重力,塑料块上浮,浮到水面后,塑料块排开的水量减小,浮力减小,塑料块漂浮,浮力等于重力。

7、教材第16页,石块和木块重力和浮力情况。

8、教材第17页,沉在清水中的马铃薯加足够量的盐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浮在浓盐水中的马铃薯可以在盐水中加入清水使马铃薯下沉。

(鉴别不知名的溶液不能尝,可以用蒸发的方法鉴定。

)资料库(了解内容,不要求掌握)1、浮沉子内部空气的压缩使浮沉子排开的水量减小。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3、曹冲称像主要应用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即船上物体的重量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