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乡土教材之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永州乡土教材之永州八记

永州乡土教材之永州八记

第三章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我国著名的山水游记,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牳潭记》《牯牳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八记”一方面准确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作者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

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

无论多远,我们都去。

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

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

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

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

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

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

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

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

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永州历史文化之零陵的古井

永州历史文化之零陵的古井

永州历史文化之零陵的古井永州历史文化之零陵的古井时间:2010-4-1 10:36:00 转自:红网:yzzqw[发布人:xinxigang 奖励0异蛇币]永州人天堂500人交友超级群(4群:71544834 3群:52288237 2群:48855180 1群:47971155)在我的印象里,井就是人们饮水的地方。

井字的笔画很简单,没想到它的来历却很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

据说关于人类挖井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吕氏春秋?勿躬篇》,云:“伯益作井”。

伯益是尧的大臣,距今四千余年。

我总觉得古人在某些方面比现代人聪明,比如文字的发明。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那基本上是一些姿态柔和的象形字。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上,考古学家就发现了一个类似“#”的变体,经辨认,确定为“井”字的甲骨文。

原来殷周时期,官府将每方(约九百亩)土地按“#”字分成九个区域,正中间那一块是“公田”,由官方出资开凿洞穴式泉眼,供包括其他八家在内的所有人饮用和灌溉,这样可以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彼此间的矛盾。

后来,官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以府衙为核心,模仿分田的样子来划分城市区域,这就是“井”的来源。

从地图上看,古今中外的任何城市,基本上就是傍水筑就的。

水裕而城兴,水枯则城亡。

黄沙下的楼兰古城就是例证。

由此可见,人类与水的关系是何等地紧密。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物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体的组织有七成是水。

作为高级动物,人类也长期在利用水征服水。

所以,“近河者取用河水,远河者打井取水”就成了古老的饮水方式。

井,在乡下随处可见,在城市却难得一遇。

然而,人群中总会存在另类,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创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产生了不同的物质文明。

比如,有的城市明明依山傍水,而且取水方便,官府却要在城内另外挖井。

我们永州就是这样。

永州位于潇湘二水汇合处,清澈的潇水像一根玉带缠绕在古城的纤腰上,人们俯首即可与水相亲相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古人还是在这座城市挖了若干水井。

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祁阳县城南2公里处,依傍湘江,北临湘桂铁路,东靠湘粤 国道。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乘舟 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命名“吾溪”(意为:“唯吾独 有”),自造“浯”字,命名为“浯溪”,撰《浯溪铭》,浯溪从此得名。 [1] 元结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怪石命名为“峿台”,撰《峿台铭》;还 在溪口“高六十余尺”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 <亭吾>亭”,撰《 <亭吾> 亭铭》。他以吾为主,各加偏旁,自造三字,表达了自己喜爱此地山
湖南永州的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 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 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 了女书习俗。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诗 体唱本,内容多以诉苦为主,是一种 自娱自乐的苦情文学。这些作品被书 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 扇面、布帕、纸片上。同时妇女常常 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 传授女书,这种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 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 特色的女书文化。 2006年5月20日,女书习俗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武年间,相传洪武帝朱元璋与湖南陈友谅争夺 帝位发生大战,朱元璋血洗湖南,将黄阳司一带的百姓基本杀光。其母善言相劝, 但洪武帝一意孤行,因而朱母就在这里一座小庙毅然出家,即现在的娘娘庙。洪 武登基后,为报母恩,每三年差员到此进香朝拜,看望朱母。从江西迁来的乡亲 百姓也抬着供品,敲锣打鼓一同前往。至清朝,每三年一次的进香活动就演变成 一种流行民间的艺术比赛。每年五月初五时值禾苗抽穗时节,方圆十几里各村和 黄阳司六街九巷都要扎一台“故事”上街比赛,引得当地和周边数万群众观看。此 活动代代相传,流行至今。是融故事、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 一体的民间行为艺术。扎故事,顾名思义就是用“扎”的艺术把某戏剧故事的主要 人物刻画出来,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她又是一种高空艺术,要把剧情人物上下 叠起,扎在长4米、围14厘米的铁杆上,而铁杆又插在长、宽、高各1-1.2米的彩 箱上,再由八个壮汉抬着沿街表演,演员离地面最高的5米多,最低的也有1.5 米,演员是清一色5岁左右的童男童女。黄阳司扎故事于2016年5月被省文化厅 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多次获得各种殊荣,并受邀参加省内外的 文化节演出。

永州乡土教材之永州名人综合

永州乡土教材之永州名人综合

第二章永州名人永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人才辈出。

翻开《永州府志》,纵观《二十四史》,历朝历代,永州都有文臣武将,哲人才子,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疆域的形成,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汉三国时期,零陵郡的蒋琬、刘巴、刘先,为名重一时的政治家;黄盖、刘敏、杨怀,系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

唐宋时期,延唐是今两湖两广地区的第一个状元;生于零陵,长于零陵,圆寂于零陵的怀素,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大师;著名史学家路振、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南宋抗金将领陈遘、张浚都是永州山水孕育的杰出历史人物。

明清时期,在永州这块土地上,又诞生了朝廷重臣陈荐、周希圣、陈大受、何凌汉,抗法名将王德榜、欧阳利见,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以及天地会著名首领朱洪英,著名瑶族起义首领赵金龙等。

进入晚清和民国时期,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在北伐战争中,在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永州这块土地上,又出现了大批著名人物,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达,北伐名将蒋先云,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等。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是永州人民的骄傲。

在永州山水哺育大批本地历史名人的同时,永州山水也哺育了元结、柳宗元等历史名人。

这些在永州土地上生活过的著名人物,都对古代永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他们在永州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柳宗元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公元801年,柳宗元担任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

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公元805年,革新失败,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永州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蹈。

永州市的舞蹈风格独特,充满了湖南地方特色。

例如,龙山舞蹈是永州市的一个重要舞蹈项目,它是永州市独有的舞蹈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龙山舞蹈以龙山红为原料,结合当地生活习俗和神话传说,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和动作。

这种舞蹈优美动人,表现了永州市独特的文化特色。

永州市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

例如,农历新年期间,永州市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市区的街道会布置成灯笼和彩旗飘扬的场景,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活动也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此外,永州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节日,如花炮节和古驿道商贸节等,这些活动都是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永州市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莲花木工艺和江永丝绸。

莲花木雕是永州市的特色手工艺之一,它结合了永州市的自然文化和民俗文化,以莲花为主题,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江永丝绸则是永州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它以高质量的丝绸制品而闻名。

江永丝绸的制作工艺源于古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改良,现在已经成为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永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独特的舞蹈和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永州市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湖南省的文化底蕴。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永州市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永州市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深度探究: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1. 引言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是指永州市政府认定的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

2.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探究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表达方式和有关的实践、表示等方面的实践和传播,以及相关的认知和技能,包括在语言、口述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传统医学、农耕文化等方面的实践和传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3. 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概况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涵盖了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哪些特点和传承价值?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全面介绍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的项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传统音乐、民间戏剧、手工艺品制作等。

4. 评估和解读对于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的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意义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还需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5. 某些项目深度解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产生背景、历史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呈现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6. 总结与展望文章的我们将对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和传承。

也将共享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而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认识。

结语本文对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度探究,以期为读者呈现更加全面、深刻和丰富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湖南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湖南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湖南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湖南永州的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湖南永州名胜古迹:九嶷山舜帝陵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

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舜陵后的舜源峰,现已开辟为公园。

山峰海拔600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

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

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

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势雄奇,北边为悬崖绝壁,上有千年石枞一株,干大数围。

石枞也为九嶷三宝之一,与一般枞树相似,只因其多长在峰巅石崖之上,故名石枞。

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笔直,皮色深红,木质坚硬,了又有五叶、七叶、九叶之分。

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

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

舜源主峰上猕猴成群,常与游人相戏,别具情趣,登顶四望,九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永州名胜古迹:浯溪碑林浯溪碑林位于永州祁阳县城西南的湘江西岸,为我国罕见的露天诗海碑林。

此地山水秀美,史载唐代中期的诗人元结非常喜爱这里,就在溪水之畔建庐而居,又建吾台,并将该溪命名为“浯溪”,浯溪由此得名。

元结在公元761年撰写了《大唐中兴颂》,后来大书法家颜真卿将元结的这篇文章书写下来镌刻在江边崖石上后,从此浯溪名闻天下。

以后又有宋人黄庭坚、清人何绍基、吴大徽等名家来此题名刻石,逐渐形成了碑林。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者:刘蓓周丹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摘要:零陵渔鼓流传于湖南永州境内,演唱方式多样,演唱内容丰富,发源、发展于民间,深受群众的喜欢,具有极高的文化、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零陵渔鼓经过三个时期的发展后,现在已快淡出历史舞台,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尽快采取措施保护好渔鼓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零陵渔鼓;发展;消失;原因;措施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162-02一、零陵渔鼓简介零陵渔鼓是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

多用5/2或2/6定弦,演唱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和典型案例等,唱词朴素通俗,词格一般为七字句式。

演唱结构通常先由一首七言诗唱段做引子,叙述故事的起源,接着才是由唱段与表白(包括韵白或朗诵)相间而成的正文部分。

曲调起初为反复演唱的单曲体,徽调式,曲体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后经发展曲式不再单一,将曲牌体和板式唱腔穿插其中,以及小调、渔鼓腔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其主奏乐器为渔鼓筒,后用二胡、三弦等伴奏,发展到今天还融入了电声乐器。

演唱方式为只有唱、有说有唱和说、唱、表演结合三种。

唱词格律多为七字句、十字句,长短不一的词句也有,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字数不能相差太大。

唱词要求押韵,一般采用“江、阳、中、冬”之类明亮的开口韵,以方便演唱。

二、零陵渔鼓的发展时期零陵为千年古郡,自古商贾云集,农畜业发达,文化沉淀丰厚。

零陵渔鼓在这块土地上滋生繁衍,成为历史的必然。

零陵渔鼓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零陵渔鼓的早期形态——叙道情时期明末时期,零陵城内有人去世,就请道士施法布道叙道情,为亡者“超度解难”。

道士手持长两尺有余、一端蒙皮的竹筒,边敲边唱,为死者超度。

所唱内容比较单一,一般为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这种简单的说唱,视为打渔鼓、唱渔歌,是零陵渔鼓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化遗产永州,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零陵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

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

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

”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初祁阳花鼓灯艺人来零陵,组建了剧团。

后来道州调子艺人加盟其间,形成了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的合流。

1956年,正式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零陵渔鼓零陵渔鼓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布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渔鼓产生于明末时期。

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

零陵渔鼓的演唱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演义等。

零陵渔鼓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可以说,它反映了社会最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道德背景,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术价值。

零陵渔鼓的旋律跌宕起伏,行腔极具跳跃性,到高腔部分,艺人会使用假嗓或将真假声结合,这种技巧的运用,在其它渔鼓中并不多见。

另外,零陵渔鼓将渔鼓腔、小调、戏曲腔等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己多元的唱腔。

因此,零陵渔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将历史演义、英雄故事、哲人箴言等作为说唱题材,让广大群众从中感受到民族的智慧、领悟到人生哲理,充分说明零陵渔鼓具有认识、教育功能。

酒文化零陵人素以擅饮而饮誊三湘四水。

凡来过零陵见过零陵人喝酒或曾与零陵人对饮过的外地人,无不惊叹零陵人的能“饮”善“醉”。

人说,零陵人好客,好客的最高境界就是醉。

于是便有零陵人断言,在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中,精彩纷呈的零陵酒界应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中国酒文化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我则断定,郭小川写的“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是否就是专写零陵人,因为零陵人的豪气、酒量和醉功的确足以“傲视天下”。

零陵人钟爱杯中物,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喜庆佳节理所当然要聚众开杯畅饮,工余闲暇也要独自悠然小酌;男人要喝,女人也要喝;大人要喝,小孩也要喝;添新丁要喝,死人也要喝;结婚要喝,离婚也要喝;升学要喝,毕业也要喝;参军要喝,退伍也要喝;参加工作要喝,退休也要喝;外出打工要喝,返乡也要喝;找到喝的由头要喝,找不到喝的理由照样要喝……与其说零陵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倒不如说是一个“酒才辈出”的酒城更为贴切。

因为不仅零陵酒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而且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在零陵,被冠有“酒圣”、“酒仙”、“酒鬼”、“赵三斤”、“钱五瓶”、“孙不醉”、“李一桶”、“不倒翁”、“笑面虎”、“冷面杀手”之类光荣称号的“酒才”多如过江之鲫,他们被众多零陵“酒民”当英雄一般地敬仰和崇拜。

当然,这些“酒才”也当仁不让地“酒”慨无比,引领零陵“酒民”开创一个又一个“酒界”新奇迹,于是乎,零陵喝酒的气氛愈来愈浓烈,喝酒的场面愈来愈壮观,喝酒的情调愈来愈精彩。

无论“酒才”还是“酒民”,只要一坐上酒席,就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既热情又健谈,笑料迭出,荤段子不断。

饮至高潮时,猜拳行令,小杯大碗,较量的较量,斗智的斗智,助威的助威,呐喊的呐喊,要是当场不倒人,绝不散席走人。

于是,就有外地人说,零陵人喝酒既“蠢”又“蛮”,以放醉别人为能事。

零陵人则说,“酒场如战场”,“酒席无父子”,你们那些外地人不懂得酒文化,不明白酒情调,不知晓酒战术。

原来在零陵人看来,喝一场酒不仅能够彰显一种文化,而且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役,在温情脉脉的推杯换盏中,暗藏着无尽的机巧和搏杀,蕴涵着光芒四射的军事理论的军事思想……一曰车轮战术。

一把手先敬一杯,接下来是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往下是科长、副科长,然后是秘书、干事、会计,再后来是司机、大师傅……这样轮番“轰炸”,令你招架不住。

你不能喝了,这可不行:领导的酒喝了,就看不起咱小老百姓,上层路线要走,群众路线也不可丢!二曰扮猪吃虎。

上桌就装模作样,找来白开水或饮料,“诚恳”地表白自己从不沾酒,或找来随身携带的药品或医生处方之类,声明“谨遵医嘱”。

等到别人“酒酣耳热”之际,就挺身而出:为了今天这种友好的气氛,这等壮观的场面,这份真挚的情谊,自己豁出去也值。

三曰美人计。

零陵的女士们、小姐们往往不喝则已,一喝惊人。

一位或几位笑吟吟的美眉坐在身边、不仅令酒席生辉,而且不显山不露水,但时机一到,就会风云突变:女人陪酒岂有不喝之理?不喝就是渺视“半边天”,就是死封建,就得承认自己比女人还女人。

四曰无中生有。

你说你喝醉了,那不行,说醉了的人就没醉。

请问你贵姓?免贵姓何。

好!我家里的那位也姓何,半个家门(谁知道我结婚没结婚),我们共同何(喝)两杯。

五曰抛砖地玉。

你说你不行了,那好!咱们猜拳,醒醒酒。

不会。

人非生而知之,不会就学么,先喝一杯师傅酒,包教包会。

喝酒的人不会喊拳,怎算酒界中人?六曰釜底抽薪。

先喝“星星”(小杯)。

你没动静,就改喝“月亮”(茶杯)。

你再不倒,就喝“太阳”(大碗),总得把你彻底“解决”。

舜文化一、永州与舜帝的不解之缘大家都知道:永州、零陵,一地二名。

零陵是中国夏以前出现的34处重要的古地名之一,可是零陵为什么叫零陵?这就要翻线装书了。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原来,这里是华夏始祖永久的归宿。

这座伟大的陵墓,就在今天的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的九嶷山,以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箫韶、泉明八峰拱卫,自古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说。

舜帝是原始社会未期华夏始祖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

舜帝所代表的圣王之道,圣贤之道,是中国历史上完美无缺的王者与人格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

据传,舜帝南巡到今天的蓝山县南风坳时,写下了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首诗歌《南方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

”然后去世,葬在九嶷山下。

为纪念舜帝,自夏朝开始,九嶷山舜帝陵就成为祭祖朝圣之所,夏朝时位于大阳溪的白鹤观,秦汉后迁于玉琯岩前,明朝时朱元璋迁庙于舜源峰下,至此陵庙合一。

二、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三皇五帝遗址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在九根地状物间绘有五个“A”形屋顶,旁注“帝舜”。

经考古确认,此为舜帝陵庙“立柱”的文字记载。

2004年8月,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公布古舜帝陵庙考古的新发现,认为位于永州宁远县九嶷山的古舜帝陵庙是现在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遗址,其历史可上溯到汉代。

古舜帝陵庙遗址位于一处山间盆地中,与形状如大型封土堆的玉琯岩紧紧相邻。

遗址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正殿和两边厢房为九开间、五进式,符合古代帝陵“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

其中,正殿面积有876平方米,寝殿有412平方米,其规模在古代陵庙中十分罕见。

三、两代国家元首留墨的“华夏第一陵”现在的舜帝陵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千平方米,分2个自然院落,共17个单位建筑,所有建筑造型端庄,石刻精美,气势恢宏,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九嶷山与国家元首结缘,不仅仅是舜帝及历朝历代祭祀的帝王。

共和国两代国家主席为九嶷山曾经留下墨宝:毛泽东写给宁远人乐天宇的《七律·答友人》中有“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句;江泽民为之题写了“九嶷山舜帝陵”的遒劲字迹,更增添了这块宝地的帝王气象。

2006年5月,舜帝庙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永女书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

所以又名江永女书。

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书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

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

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文字约有七百个。

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变成弯弯的形状。

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

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碑文化永州浯溪碑林位于祁阳县城2.5公里处,浯溪园内三峰崛起,怪石磷峋,竹树浓荫,清幽秀俊。

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出任道州刺史,乘舟逆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一条无名溪命名为“浯溪”,将其山命名为“峿台”,修建的亭命名为“?亭”,合称“三吾”。

并撰写了三篇名文分别用“悬针”、“玉箸”、“钟鼎”,篆刻于溪畔石上。

还将元结所撰《大唐中兴颂》一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大楷正书,摩刻于崖壁,因文奇、字奇,石奇,故称“摩崖三绝”。

自此,袁滋、瞿令问、李阳冰、黄庭坚、米芾、秦观、范成大,董其昌、解缙、袁梅、何绍基、吴大澄等历代名人骚客纷至沓来,并留有诗文书赋画刻于石上,计有505方之多,形成全国罕见保存完好的露天碑林,是研究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天然资料库。

浯溪碑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旅游区。

1988年陶铸的铜像和革命事迹陈列室在风景区内落成,更融汇了古代元结“忠直方正”,现代陶铸“心底无私”的人文精神内涵。

1992年浯溪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