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悲惨,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恶果,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恶果,从而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树立和平意识,反对战争和暴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生动地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场面,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教部编版的历史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战争的各个阶段,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双方的军事行动以及战争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观念,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和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慕尼黑阴谋、珍珠港事件等,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发展脉络。
4.课堂讲解:针对战争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战争转折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等。
5.互动环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如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等。
6.总结发言: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局限于战争的基本信息,对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告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战争的基本信息,如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5.案例分析:分析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
6.情感教育:通过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教材分析报告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教材分析一、教材知识体系: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共8个单元,属世界现代史的畴。
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直至当今,约92年的世界历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中,1917——1945年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竞争的时期是下册书前四个单元主要容;1945年至今为世界现代史第二个时期,又称当代世界史时期,它以美两极对抗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与发展为主要特征。
后四个单元大体上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二、单元知识体系与教学要点分析1、基本线索:世界现代史,有四大基本线索: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扩大再到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二是资本主义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四是在世界民族运动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崩溃。
2、具体知识脉络与要点分析:第一单元: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讲述俄国十月革命和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顺利完成了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他们先后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最终1936年联建立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本单元介绍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重新划分世界,建立世界新的统治秩序,巴黎和会确立了欧洲,西亚,非洲的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第四课介绍了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面对危机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使美国经济恢复过来,渡过危机。
而德国、意大利、日本面对危机采取了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加速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面爆发前夕英、法西方大国一味实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断送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加速了二战爆发,闪击波兰,消灭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小国,突破马奇诺防线灭法国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炸英国不列颠之战使西线无战事,突袭联使欧洲剩下一个战场德战场,太平洋战争美国的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世界反法西斯看到曙光,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转折点,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使二战加快结束,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在殖义统治下,殖民地人民如何展开反抗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策略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殖民地人民的苦难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殖义的侵略、剥削和压迫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统编九年级《世界历史》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 课程内容.
. 单元导语 .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两个子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利用好相关史事:拉美社会阶级关系、印度起义导火线) 教学知识体系:
拉丁美洲独立 运动(19世纪
初)
• 原因 • 概况 • 影响
印度民族大起义 • 原因
(19世纪中期) • 概况 • 影响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三个子目:彼得一世改革、废除农奴制
这个划分主要是从上下册课时平衡的角度来考 虑的。上册是21课时和一节活动课,下册是22 课时和一节活动课。
链接:世界历史基本线索
九年级上册分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古代欧洲文明 封建时代的欧洲 封建时代的亚洲 步入近代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教学 知识 体系: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1861年改革
背景:内外 交困
内容、影响(成果及 存在问题)
内容、影响(成果及存 在问题)
第3课 美国内战
三个子目:南北矛盾的加剧、内战爆发、北方胜利 教学知识体系:
内战原因 内战过程
• 南北矛盾激 化:市场、 原料、关税、 奴隶制
• 1861、 1862、 1864、 1865
九下第三——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 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 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 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 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4.充分考虑教学实际,适当减少部分教学内容
世界历史九上,相比2001版课标教材,对 中世纪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同 时,受课程标准和教材容量的限制,不是 一个完整的世界史,会有一些内容没有体 现,比如古代美洲的内容。但是,这些内 容会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呈现。(初高 中历史教材衔接)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大战的经过,认识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争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能有较深刻的感受,但如何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树立和平观念,仍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史料、图片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大战前后的国际形势,加深对大战影响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如历史论文、纪录片等。
4.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大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教学设计_16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节总结归纳课,目的是把整个世界现代史,从十月革命到现在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分期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整个世界现代史有个整体认识。
本课也是对基础考点的落实,对即将中考的学生尤为重要,所以本课不仅仅是九年级的一节复习课,更是中考复习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归纳世界现代史的知识线索,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即世界现代史有三条主线,一条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一条是资本主义巩固加强及殖民体系瓦解;第三条是亚非拉国家独立和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轴法强调时空观念整理世界史线索,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客观评价每个历史阶段的发生的事件及历史影响,尤其是掌握战争前后的世界对比,认识到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刚学完对基础知识点还是比较熟悉的,而让他们通过时空观念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通过本课让学生对世界历史有个大致的轮廓,能重点识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分期即可。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九年级上册是世界近代史,也是世界近代化历程,与中国的近代化刚好相反。
世界近代化历程是从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追求人性解放,自由民主平等,到政治,通过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发展经济,工业革命的发生,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三个层面让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巩固,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对抗、竞争的历史。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也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经历了一战到二战之间的世界、二战时期的世界、二战后的世界。
2、用数轴法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强化时空观念,加强记忆,便于梳理线索。
世界现代史从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苏维埃政权开始,分三条线索,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即苏联;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三亚非拉殖民体系的崩溃及民族独立振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体系: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共8个单元,属世界现代史的范畴。
大家都知道,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直至当今,将近80年的世界历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中,1917——1945年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竞争的时期;1945年至今为世界现代史第二个时期,又称当代世界史时期,它以美苏两极对抗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与发展为主要特征。
后四个单元大体上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二、单元知识体系与教学要点分析
1、基本线索:综观世界现代史,有四大基本线索: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扩大再到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二是资本主义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四是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崩溃。
2、具体知识脉络与要点分析: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主要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束缚之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衰败,加之各国改革的失败,西方“和平演变”攻势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主要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第三世界各国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且把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巴以问题写入了教材;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甚至进行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苏联为了取得同美国同等的霸权地位,也推行对外称霸的政策,古巴导弹危机是双方正面较量的开始,1979年侵略阿富汗把这一政策推向了极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长达三十多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第八单元是一个现代文化的专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竞争;关于文学的发展,主要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现代美术主要介绍了欧美现代派艺术的集大成者——毕加索及其成就;现代音乐和电影
则重点介绍了爵士乐和好莱坞。
以上是这四个单元的具体知识脉络和教学要点。
三、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过去讲“知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与向导”,在新课程标准下,没有淡化这些传统要求,相反更加具体化了。
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
史知识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养成独立搜集学习资料并能够初步处理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很多理念与想法是世俗化的、比较浅薄的,通过我们的牵引和指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使其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谈一点对教材的看法.
1、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放性的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
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苏伊士、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
”等这些问题既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又具有综合性,有利于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还设计了一些只有通过搜集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如“以某报或杂志‘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写一篇专栏文章,扼要评价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为解决中东和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写一篇报道,分析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这样的问题即使对老师来说也要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来解决,否则也没有绝对的发言权。
还有一些问题的设计,单靠个别学生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如一些活动课中的表演性活动和一些复杂的问题等,必须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解决,这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合
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特别强调学生体验、感悟和反思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如,类似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想法。
”、“与家长和同学交流‘霸权主义给人类和平与进步带来那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欣赏一幅外国美术作品谈感想、选择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写读后感等等,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去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材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如教材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联系你学过的知识谈想法。
”、“联系相关学科知识谈看法”等,还有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中国入世、国际互联网、好莱坞、迪斯尼等学生耳熟能详的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单元中,编者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科技成果,如计算机、生物工程等,还有爵士乐等有特点的人类艺术精华,及时渗透给学生,而且知识的时间段限与现实社会大大拉近,老教材讲到1991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就结束了,而新教材讲到了2001年,延长了10年,使教材更具时代感。
但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为90年代后期的知识,我们这批人虽经历或者说感受过,但在高校里没有学到。
现在的教学有一种感觉,就是历史老师必须做“杂家”,要学习和精通各学科知识,尤其是时事政治,否则是很难满足时代、课程和学生的需要的。
3、体现学生身心特点。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呈现方式以及大部分内容的选择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做了一个小调查,学生除了对少部分的政治经济史感到有些枯燥外,多数学生是很喜欢这套历史教材的。
4、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更多地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需要补充讲解的东西太多,因为历史是需要让人明白其前前后后的来龙去脉的,而现行教材不能直接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所以我和大家的感触一样:备课比上课难多了。
我感觉手头的教辅资料丰富、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得透彻,教学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学生不满意,自己也不会满意。
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决不能简单地当作教条来教。
举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例子,讲欧盟的时候,教材中对欧盟成立的背景、过程、作用、地位都有所交待,但对欧盟的性质只字未提,很多学生以为它是一个单纯的政治组织或军事组织。
我给学生作了补充讲解,(它是欧洲的经济政治联盟或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就不会茫然。
我感到新教材是为那些会创
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教学的老师设计的,由于使用者的素质不同,也必将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