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史重点知识整理汇总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重点知识

1、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领导者:玻利瓦尔(北)、圣马丁(南),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纪念:“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和国家“玻利维亚”。

3、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英雄:章西女王。

4、彼得一世改革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

积极: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内容: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B、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

①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7、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南方种植园经济;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或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或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导火线: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9、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的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1862年),直接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长远影响:解放了劳动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0、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11、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

(1)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内战:扫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2、美国内战的启示:①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②独立、统一是强大的前提。

1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的根本原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性质: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

14、明治维新经济方面的内容: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改革性质)

15、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最深远)

16、作用(评价):

积极:①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①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②强大起来后,很快走

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7、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理论基础: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増强。

18、近代科学文化成就:

①牛顿(英国科学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

③巴尔扎克(法国):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④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战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⑤贝多芬(德国、“乐坛雄狮”、“乐圣”):代表作《英雄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原本是为拿破仑而写的。

⑥梵高(荷兰画家、“用生命作画的人”、“扑向太阳的画家”、“狂人画家”):代表作《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其中《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核心国:德国);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国:英国)。

形成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引发一战)

20、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潜艇。

转折:凡尔登战役(1916年),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

21、当今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领土争端;地区冲突;民族冲突等。

22、十月革命(又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23、《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殖民地方面的内容,它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条约中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是殖民地方面的内容。

24、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25、凡尔赛体系的作用: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26、巴黎和会签订的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九国公约》(1922年)

27、《九国公约》的实质(后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8、华盛顿会议作用: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评价):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注定它不会长久。

30、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相同点:①都是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②少数大国操纵;③都损害了中国利益;④都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也产生了新矛盾。

31、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重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特点(“新”的含义):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2、1928一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3、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的公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3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挤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5、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特点及对应的史实:

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②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③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胜利④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6、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

②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领导人:扎格鲁尔

③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934年):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7、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包括: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3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①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雏形;

②拓展: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基本形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9、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40、罗斯福新政(1933年)直接目的: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方式、实质):(新)国家干预经济。

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41、罗斯福新政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解决失业问题。

作用、影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

42、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解决办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①改革: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渡过经济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

②建立法西斯政权: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43、20世纪,中、美、苏三国历史上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创新的重大历史人物、创新措施及创新的特点。

(1)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美国: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3)苏联:列宁,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4、1938年慕尼黑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45、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先后顺序:意大利(1922年)德国(1933年)日本(1936年)

46、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德、日。

47、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全面爆发):1939年 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瓦解。

48、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规模扩大。

49、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50、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作用(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5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52、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3、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54、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等,必须归还中国。

5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二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9月9日

56、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同点:①性质:一战: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直接原因:一战:萨拉热窝事件;二战: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③双方:一战:同盟国与协约国;二战: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④时间:一战:1914—1918;二战:1939.9.1—1945.9.2

⑤战后建立的组织:一战:国联(巴黎和会);二战:联合国(雅尔塔会议)

57、有损中国主权的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

58、二战对中国的影响: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②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提高。

59、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团结合作的史实:

政治合作: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②诺曼底登陆③波茨坦会议

军事合作:①雅尔塔会议②柏林战役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60、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61、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62、冷战的表现: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63、冷战的根本目的:称霸世界;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64、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65、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爆发,该体系崩溃

②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③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

66、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实力或综合国力;

启示:国际关系变化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条件。

67、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68、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69、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美国的援助;②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70、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标志: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71、核心(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

7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失败。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7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5年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发展特点: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74、东欧剧变表现: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75、苏联解体(1991年):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76、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①由空想到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③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

④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⑤由一国到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⑥挫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⑦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77、万隆会议(1955年):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78、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79、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然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长期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一战、二战。

解决措施:①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②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③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启示:①国家独立、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政治前提;②要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统一、主权完整。

80、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从英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81、联合国(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1945.10):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作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82、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表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82、科索沃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都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83、世界格局发展趋势: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形势: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84、“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85、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①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人口增长过快等;②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地区冲突等;③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

应对措施:①加强国际合作;②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86、20世纪后期政治、经济、科技新变化:

①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经济:经济全球化;③科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第一章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一节五个大洲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1. 五个大洲的划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 2. 亚洲:古代文明起源地,现今发展较快的地区。重要的文明有黄河、长江、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3. 非洲:人类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但发展相对滞后。 4. 欧洲: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经济、科技、文化发达。 5. 大洋洲:南太平洋的岛屿群,以澳大利亚纽西兰为主要代表。 6. 美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 第二节古代文明与世界史前史 知识点总结: 1. 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 2.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5000年之前,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3. 史前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被称为史前史,这段时期人类还没有正式记载历史,只能通过考古发掘等手段了解。

第三节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 知识点总结: 1. 古代文明的遗产:古代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宗教思想等。 2. 行政管理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3. 文化传承: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印度的宗教文化等。 第二章亚洲与世界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知识点总结: 1. 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包括高山、高原、平原、河流等多样的自然地理特点。 2. 亚洲的人口分布:亚洲人口众多,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二节亚洲的东西方交流 知识点总结: 1. 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主要贸易品为丝绸,但同时也传播了宗教、文化和科技等。 2. 马可·波罗: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曾经到达中国,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了欧洲。 第三节亚洲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史重点知识整理汇总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史重点知识 1、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领导者:玻利瓦尔(北)、圣马丁(南),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纪念:“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和国家“玻利维亚”。 3、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英雄:章西女王。 4、彼得一世改革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 积极: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内容: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B、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 ①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7、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南方种植园经济;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或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或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导火线: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9、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的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1862年),直接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长远影响:解放了劳动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0、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11、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 (1)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内战:扫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2、美国内战的启示:①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②独立、统一是强大的前提。 1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的根本原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性质: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 14、明治维新经济方面的内容: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改革性质) 15、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最深远) 16、作用(评价): 积极:①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①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②强大起来后,很快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 葡萄牙和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英雄人物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②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加强。 (2)时间: 1857 —1859年。 (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4)结果:失败。

(5)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2)时间:18世纪初。 (3)人物:彼得一世。 (4)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5)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 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2.废除农奴制 (1)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殖民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人:北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部: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殖民者:______________ 2、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4、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俄国的革命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改革内容:(1)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改革影响: (1)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革影响或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改革弊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美国的南北战争)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南北两种经济类型: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____________________ 2、矛盾焦点:_________________ 3、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5、转折: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3、目的: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4、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影响:(1)积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迅速发展。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教育的普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4、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5、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环境污染加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世界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世界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世界古代史 人类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关系)。 B、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占有关系) C、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主要的阶级(租佃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关系) E、共产主义社会:无对立阶级(平等关系) 世界古代史部分: 1、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哪个阶层最有利:答案刹帝利 2、归纳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3、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 4、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 答案因为: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5、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 6《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响如何?: 答: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正文共有282条。制定者:汉谟拉比;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影响:留给人类宝贵遗产,表明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7雅典奴隶制发展顶峰的时间,执政者,最高权力机构,哪些人可以参政议政?: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加政治的权力。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8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9封君与封臣制度发展的概况,内容意义 时间:8世纪开始, 法拉克王国对土地分封的形式进行了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欧洲普遍存在。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①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篇一】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确途 径的标志: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 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增强对经济的 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实 行调整。(因为罗斯福新政仅仅在资本主义内部实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以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世界化。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26.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27.印巴冲突的根源:“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 28.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本质:领土争端。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葡萄牙和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英雄人物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②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加强。 (2)时间:1857—1859年。 (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4)结果:失败。 (5)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2)时间:18世纪初。 (3)人物:彼得一世。 (4)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5)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废除农奴制 (1)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评价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速记(中考复习必背)

九年级下册——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部编版) 【中考速查速记】 世界近代史(13世纪至20世纪初)主题线索: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一、全册考点网络与发展趋势 二、单元目标、时空线索、阶段特征与单元整合 三、分课知识速查速记 四、重要考点框架结构速查速记 一、世界近代史考点网络与发展趋势 1.世界近代史考点网络 目录

2.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1)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英美法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2)经济上: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打击了封建神权,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单元目标、时空线索、阶段特征与单元整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2022版课标】 1.通过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事,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2.通过了解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时空线索】 【阶段特征】

1、阶段特征:殖民地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1)政治: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等方式巩固和扩展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中外联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日本强大后,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 3、关键词: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两条主线 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四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明治维新。 六大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林肯、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单元整合】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速查关键词】 玻璃瓦尔、南美的解放者、印度民族大起义、涂油子弹事件、章西女王 知识点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 义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 1857年 3.组成: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彼得一世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成效: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 1857年 3.组成: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彼得一世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习讲义

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全册知识点复习讲义 全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仍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从墨西哥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___。 2)南部地区:___。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___解放了___、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并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___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1857年。 3.组成: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 ___。 4.杰出代表:___。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___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4.领导人:彼得一世 5.内容: (1)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3)文化:①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②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6.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代表人物: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2.意义: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影响: (1)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消极: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背景(原因): (1)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矛盾焦点:奴隶制度的存废。 二内战爆发 1.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三北方的胜利 1.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联邦军队的被动局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汇总 1、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领导者:玻利瓦尔(北)、圣马丁(南),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纪念:“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和国家“玻利维亚”。 3、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英雄:章西女王。 4、彼得一世改革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 积极: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内容: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B、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①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局限性:农奴制

的残余仍然存在。 7、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南方——种植园经济;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或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或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导火线: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9、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的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1862年),直接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长远影响:解放了劳动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10、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11、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1)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内战:扫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2、美国内战的启示 ①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②独立、统一是强大的前提。 1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的根本原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性质: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

2019中考【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

2019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 1857年 3.组成: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彼得一世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成效: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7、意义及局限性 (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地主利益。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5.意义及局限性 (1)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局限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